论我国职工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界定_劳动关系论文

论我国职工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界定_劳动关系论文

关于我国职工队伍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界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群体论文,职工论文,队伍论文,利益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3.1;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096(2003)01-0063-0 4

社会主义的发展,无论从目的还是手段上看,都是人的发展。我国广大职工群众作为 我国人民的中坚部分,其在改革中的状况,实质性地反映着、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 的性质、成果和进程。因此,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我国职工队伍的现实状况,研究职工队 伍的内部结构,协调好职工内部各利益群体的关系,使其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充分调 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保证我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大业顺 畅进行所必须认真关注的大事。

本文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仅就职工的内涵,职工队伍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界定 原则和标准,进行初步探讨。

一、职工和职工利益群体概念

研究我国职工队伍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应当先明确职工的含义。“职工”一词 在社会上有多种理解,有时泛指一个单位的所有成员,有时又把普通工人称为职工。以 上理解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准确。

1.什么是职工?2001年《工会法》修正案指出,“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 组织”,“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 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 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工会法》从法律角度对职工做出了界定。一是职工是构成工 人阶级的成员,工会组织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组织;二是职工是指各类单位中以 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由此看来,“职工”即与阶级相联系又与职业相联 系。阶级是个经济范畴,也是政治范畴,它体现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职工”在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是企业的主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全体职工是国家的主人。“职工 ”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区别而从事不同的职业,但都是以工资为主要生 活来源的劳动者,通过自身所从事的职业取得劳动报酬。

2.职工内涵与外延的变化。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摒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代之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进一步完善,导致了所有制结构 的变化。用市场经济配置社会资源,导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因而引起“职工 ”内涵与外延的变化,职工内部分化出不同利益群体已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正如美国 社会学家弗兰克所说:只要国家追求工业化目标,就必然如此,这是“工业化的逻辑” 。

由于所有制的多元化,劳动就业的多样化,现在部分职工拥有少量的资本、资金和资 产,如入股、炒股、购房甚至拥有汽车;由于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要素参与分配并存 ,部分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还拥有技术资本和管理资本,如技术专利、技术特长和 经营管理能力置换为企业股份,参与分红、年薪制等;不同职业之间的工资收入也有了 明显的差异,有的收入丰厚,有的失去劳动岗位,成为失业者。职工对社会资产的占有 不再是间接的抽象的,而是直接的具体的。有些职工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有产者”了 。

职工的外延也在扩大,在我国除主要以土地为生的农民、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 军人(其中部分可称为未来的职工)以外有工资收入的人都是职工的范畴,达3亿之众。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社会身份的淡化,劳动力市场的完善,还会有相当的农民转化为 职工,这是社会发达的主要标志,是实现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3.职工利益群体。什么是社会群体?这是把握职工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基本前提。社会 群体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含义是,第一,社会群体是一定人数的持续集合,而 不是偶然集合;第二,这种集合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总是有某种共同的因素把他们联系 在一起,或者是相类似的社会身份地位,或者是共同的利益目标,或者是共同的价值观 念、共同兴趣,或者是相互期待。社会群体的实质是社会行动的集合,只有社会行动的 集合才能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和归宿,并在客观上把自己的群体与外在的社会结构有秩 序地、有意义地联系在一起,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社会群体的实质就是利益群体,它 表明了群体成员之间在社会关系中能够单独形成某种与其它群体相区别的特殊利益并产 生同类意识的利益特征。由于职工在劳动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职业和职业收益不同 ,产生出不同的利益群体。

二、职工队伍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界定原则

职工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界定的客观依据也就是认识和界定利益群体的标准。要使职工 内部利益群体的界定标准可靠、准确、科学,就应贯彻一个基本的原则,即理论联系实 际的原则。一方面要有社会公认的理论依据;一方面要符合中国现社会的实际情况。具 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四点:

1.与时俱进,树立现代社会观念。现代化是一个综合观念,判断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的现代化水平时既要看它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速度,又要看它的社会结构发展的方向 水平和现在的社会形态,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依赖和支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 经济为取向是相对于以阶级斗争为纲、计划经济模式提出来的。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 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民主政治三位一体,富强、稳定、和 谐的社会。试想如果没有相当规模的企业家群体、产业工人群体、专业技术人员群体, 没有由农民转为工人的打工者群体,追求工业化的理想就很难实现;没有各个群体素质 的提高,精神文明、民主政治也难以进步。由此我们可以说,社会的阶层结构、群体结 构的现代化是一个现代国家的本质特征之一,研究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比研究阶级更具 现实性、针对性,更有意义。

2.以社会学研究为主线,以劳动关系为契入点。社会学以研究社会为对象,研究社会 结构、阶层、群体是它的传统领域。通过研究,在社会学层面把握社会,认识社会发展 的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使社会结构合理、群体利益互补,以利于社会健康发展 。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基本关系,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结构。正是由于人 们在劳动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就区分出人们的不同职业和不同利益,使职工内部分 化出不同的利益群体。要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生产成为现实的生产活动,既要使人们的 经济利益有差异,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又要使不同群体的经济利益相对满足,劳动 关系才能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稳定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

当然研究社会结构、阶层、群体,还要涉及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其他学科,在此不再赘 述。

3.知识经济的价值原则。知识经济就是把知识看作资源和资本,它是现代社会经济、 制度、社会创新和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知识在现代 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的科学的理论概括。知识分子是知识的拥有者和载体,分 布在各个职工群体中,在有些群体还处于优势地位,如公务员群体、经营管理者群体和 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等。市场经济的原则之一就是按质论价,拥有知识的人在竞争中容易 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丰厚的利益,反映出知识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社会的分层和群体的分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或者说是一个基本的因素 。

4.辩证处理个性与共性、静态与动态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 精髓,也是分析研究职工内部不同利益群体应遵循的基本方法。“职工”是共性,凡是 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都可称为职工。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在全国范围内 职工又存在于不同所有制条件,存在于不同的劳动环境,由于在劳动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不同,职业资源有异,有各自不同的特殊利益,成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各不同利益群体 统一融合的前提是共同利益,他们都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都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 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当前职工内部,各利益群体分化日趋明显,这是社会进步 的标志之一,同时整个工人阶级的认同感弱化,有必要强调各利益群体的共同利益,以 增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团结意识,维护工人阶级的统一。

分析职工内部不同利益群体是从现在的社会环境、社会结构及各群体的现状为出发点 ,这属于静态分析。唯有从静态分析出发,才能把握各群体存在的社会基础、利益分配 、生存状况。但事物总是发展的,尤其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处在转型期,人们的观念急剧 变化,收入差异进一步拉大,社会政策进一步调整,阶层、群体分化的脉络走向日益显 著。各群体人数总量有的在减少,有的在扩大。为此,必须从建立现代社会结构的角度 把握住各利益群体的发展趋势,引导扶持各利益群体健康发展,使其达到应有的社会定 位,使社会结构现代化并日趋合理。

三、职工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界定标准

职工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界定在于他们客观上存在利益和权益方面的差别或差异,而 这个差别或差异又被群体成员所切身感受到并有认同感。职工的利益和权益包括经济、 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经济是决定因素,经济利益是其它利益的基础。职工作为劳动 者其经济利益主要指劳动岗位、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及劳动卫生安全等方面,确定不同 利益群体的界定标准应立足于其经济利益,其它利益也很重要并有相对独立性和标准的 意义,但都处于从属地位。

职工经济利益的获得在于现实的劳动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劳动过程 中,政府、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普通职工三方面利益关系已经明晰。生产关系讲的是资 本占有关系,而劳动关系讲的是另一个层面,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是社会财 富得以涌出的现实载体。资本是资本家的人格化,劳动关系中劳动力资本是劳动者的人 格化。资本包括资金、资产和资源,劳动力是生产中最重要的资源,应具有资本的属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能不再是劳动力的附属物,在生产过程中其他资源被消耗掉 了或变成其他物质形态,但知识技能却不断增值,成为不竭动力。资本的本质属性就是 扩张、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要素参与分配,这里的其它要素理应包 括知识形态的管理、知识技能因素。至于以工资中包含的形式、参股分红的形式,还是 社会保证体系中体现的形式可以研究和探索。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已 经出现了劳动力资本的表现形式,如以奖励的形式参股,“智力资本”等。普通劳动者 的劳动力资本如何体现,仍是理论和实践中应关注的课题。

职工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作为劳动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 特定的劳动分工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具有不同作用,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社会性资源( 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关系不同,使人们处在不同的劳动岗位,成为 一种职业分化;职业中具有相关职责,就业与支配权力具有相关性又体现出对社会资源 的不同占有。支配社会性资源与职业分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劳动关系的表现形 式和实质内容。

职业分工的原则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结果,劳动者的社会定位,取决于劳动者的管 理能力、知识水平、技术技能条件等综合素质,并以不同的劳动形态、劳动成果展现出 来。同一的职业群体就有了大致相同的经济收入、方式和水平、社会声望地位、价值观 念和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而与其它职业群体相区别,成为职工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作 为以维护职工利益为基本职责的工会就应以调整劳动关系、协调职工内部不同利益群体 的利益关系为基本任务。

就此,我们以为对职业内部不同利益的界定标准应以劳动关系为切入点,以劳动分工 为基础,以职业划分为原则的综合体系。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一是普通工人群体中包括打工者群体(据统计有1亿人左右)。这部 分人员是由农业劳动者向非农业劳动者转化的群体,他们与城镇企业中的一线职工没有 本质区别。这种界定原则不是社会身份而是劳动形态,收益形式随着社会户籍制度的改 革,其社会身份不再具有原来的意义。这种界定也有利于同城镇职工的融合,打消自卑 感,调动积极性。二是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包括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据统计有2千万人左 右)。教师的干部身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把社会结构简单化的结果。伴随着全国人 事制度的改革,学校取消行政级别,以职称序列谋取经济利益,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一 样是知识的拥有者,以知识形态的劳动贡献于社会。根据以上观点,可把职工内部不同 利益群体分为五大类:公务员群体、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普通工人群体、专业技术人 员群体、下岗失业者群体。

收稿日期:2002-12-13

标签:;  ;  ;  ;  ;  ;  ;  ;  

论我国职工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界定_劳动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