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金融对经济支持的普遍性--兼论我国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_民营经济论文

论我国金融对经济支持的普遍性--兼论我国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_民营经济论文

论我国金融对经济支持的普遍性——兼议我国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普遍性论文,民营企业论文,我国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金融对经济支持的片面性

目前,对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金融支持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民营经济在十五大之前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只扮演“配角”,它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方面所获得的金融空间是极为有限的。

在信贷安排上,民营经济不在国家信贷计划之内;商业银行在信贷安排上,持“唯成分论”的观点,使民营企业所获贷款极少。求贷无门是困扰民营企业的一大难题。

在资本市场上,民营企业进入直接融资的空间也非常狭小,具有较好效益和相当规模的民营企业要想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可谓难于上青天。目前沪、深两市基本成了政府推动国企改革的“战车”,上市的民企仅有刚上市的“新希望”等少数几家,更何况中小民营企业。

在目前体制支配下的金融空间容纳了太多的“公”字号企业,“草民”经济难有一席之地。民营企业只能在金融大空间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更谈不上快速成长壮大了。

二、我国金融对经济支持应具普遍性

自建国以来,从来没有像党的十五大报告那样明确、客观而又公正地给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这样的地位和评价: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十五大报告精辟的论述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彻底“平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地位,个体、私营经济不再仅是公有制经济“有益而又必要的补充”,这为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政治空间。因此,我国的金融体系应该顺应这种政策导向,使金融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支持具有普遍性。

同时,民营经济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也充分证明了其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巨大的潜力。据资料,至1997年底,全国个体私营企业共注册2946.93万户,从业人员为6790.26万人,注册资本为7714.1亿元,仅1997年共纳税540亿余元。 目前民营企业已突破原来的服务性行业范围,进入高新技术、基础产业、房地产业、社会中介等行业,并有不少企业已向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化。而且近几年来民营经济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值的增长速度上都远远高于国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GDP整体高速增长的生力军。据资料统计,民营经济近年来对我国GDP新增部分的贡献均占 6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民营经济已对国民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具有显性的社会贡献,还有特殊的市场促进功能。由于民营企业产权结构清晰,因此,民营企业在经营中总是以资本盈利的最大化为其最终目标,资本盈利最大化的目标驱使民企所有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努力降低成本费用,选择适销对路产品生产,按照边际收益率最高原则选择资本投资方向和企业规模,通过竞争机制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

总之,我国民营经济不论从国家政策定位,还是从其对国民经济整体所发挥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来看,都应该享有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所以,我国金融的容纳空间就应具有完全性,实现金融对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支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我国现实国情,金融对公有经济,尤其是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支持有所侧重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地偏袒,而忽略了对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的支持。

三、我国金融对经济普遍支持的实现途径

(一)建立多层次中国资本市场体系,提供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分享空间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基本是对公有制经济中的大中型企业开放,对民营企业的容纳能力极弱,而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则更加堵塞。顺应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对民营企业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开辟直接融资渠道,是客观经济的要求,已刻不容缓。

资本市场作为资本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融通场所,从资源配置角度来讲,应该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但资本市场同时又是一个高风险市场,在消除经济成分差异后,针对不同规模、效率、风险的企业,我国资本市场对多种经济的开放在时间上应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空间上应是个多层次的市场体系。笔者建议,中国应逐步建立起由国家级证券交易市场、区域级证券交易市场和地方级证券交易市场组成的三级纵向结构,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横向相互配合的综合资本市场体系。在建立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具体操作上,可以在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加以整合而成。

首先,在国家级证券交易所,近期内侧重于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但不能过于片面,应对民营企业中的大型企业开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技术含量高,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发展前景好,具备《公司法》上市条件的民营大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后,要积极吸纳其上市。

其次,区域级证券交易市场,可由目前各地区已设立的近二十个证券交易中心改造而成。区域级证券交易市场对民营大中型公司要有相当的开放性,对那些暂不具备在国家级交易所上市资格但满足区域级交易市场“上市”条件的优势民营企业应予以充分吸纳,使其有较好的融资环境来保证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待这些优势企业壮大后,再转入国家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

最后,在地方级证券市场建设方面,现已有相当的基础。据资料,目前在全国共设立了近二十个股权公开挂牌交易的市场,这些未经中央银行和证监会批准设立的“非法”市场,在运作上还不规范,在央行和证监会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规范时,容易产生金融风险,甚至引发局部金融危机,影响地方经济金融秩序,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清理整顿。同时从其日益红火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些市场又有存在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主要植根于众多中小企业的肥沃土壤里,因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少,所以它们强烈地要求有满足其融资需要的场所,于是这些“非法”市场便正迎合了它们强烈的融资欲望。对这类市场,金融管理层应有辩证的看法,切不可一笔将其抹杀,也不能任其自然。建议金融管理部门对这些市场进行必要的整顿和规范,待其符合条件后,予以“合法”身分,并将其界定为地方级证券市场。这类地方级证券市场由于地域分布分散,规模不大,经营灵活,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对条件较好的中小民营企业开放。

为使资源能在全国范围得到高效的配置,使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更好地相互补充、配合,进行场外交易的区域级证券市场、地方级证券市场、各地产权市场与各自营券商可成立全国证券商协会,并由国家发起组建全国证券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以促进场外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为各所有制经济更好地提供融资和资产流动环境。

(二)转变金融部门信贷旧观念,以效益和安全经营理念向民营企业提供间接融资空间

我国民营企业不仅在直接融资方面,而且也在间接融资方面,其融资环境都是极不乐观的,处于与国有经济不平等竞争的地位。很多民营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也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这极大地限制了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优势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

造成对民营企业贷款过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改革开放前国家限制民营经济的发展曾是首要原因。但经过20年的改革后,这种政策束缚已消除,银行自身的信贷旧观念已成为对民营企业贷款过少的重要原因。

当前,银行在传统体制的惯性作用下,在信贷上仍持“唯成分论”的旧观念,忽略民营经济所蕴含的巨大经济能量和良好的贷款效益,过高地夸大了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风险,加之银行和国有企业间在客观上由于旧体制造成的“隐合约”关系,使银行贷款基本上都投向公有制经济。的确,民营企业中有一部分企业规模偏小,信用观念淡薄,行为不规范,对这些民企放贷确实有很高的风险,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中已涌现出较多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营管理规范科学的优秀民营企业,由于融资困难,它们难以继续快速地成长。一家商业银行若以效益和安全为标准选择放款对象,则这些优势民营企业不正是理想的选择之一吗?国有企业固然普遍有相对较大的规模,难道因此它们的效益就一定好了吗?信用观念就一定很强了吗?无情的现实告诉我们,银行把资金过多地集中于国有企业,导致了极大的风险,使银行呆帐、坏帐高居不下。因此商业化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观念的转变。在信贷上银行应抛弃所有制歧视的旧观念,回到确实以效益和安全为标准来选择贷款对象的正确路子上来。只要民营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广阔市场前景,经营管理规范,信用状况良好,银行就应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并协助其逐渐向股份化、集团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也将使银行的资产结构得到改善和优化,并推动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此外,为促使民营企业能有一个宽松的经营环境,银行也应像支持公有制企业一样,向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中介服务,充分运用银行现有功能给民营企业提供转帐、汇兑、结算、贴现、托管等服务,这样既能促进民营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又使银行自身从无风险的中间业务中获取可观的收益。

所以,“唯效益和安全是贷”应成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在信贷安排上的指导思想,让民营企业与公有制企业一道共同分享中国间接融资的空间,共同推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标签:;  ;  ;  ;  ;  ;  ;  

论我国金融对经济支持的普遍性--兼论我国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_民营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