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corporating Learning Strategies into ELT(论文文献综述)
沈倬丞[1](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牛晨曦[2](2021)在《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混合式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了要将培养学生听力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尤其注重在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该标准强调了听力教育的重要性,并为培养高中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其目的是促进高中英语听力教育的全面改善。本研究计划将元认知策略融入高中英语听力线上和线下教学,解决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改进高中英语听力教学?2)混合式课程模式下,如何有效地将元认知策略融入到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3)混合式课程模式下,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听力能力的发展?三个问题。实验研究在汉中市某中学进行,在实验过程中,笔者使用元认知意识调查问卷、学生听力理解水平测试、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作为研究工具,根据研究和测试后收集的数据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中融入元认知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听力学习过程中利用计划、监控等能力发挥出相应的听力技巧,能够有效改进和提升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但是由于高中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并没有足够的自我掌控能力,所以在教师将元认知意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要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和把控,同时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发挥其作用。根据研究数据对比显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基于元认知意识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有助于高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发展。
楚慧杰[3](2021)在《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与英语听、说、读技能相比,英语写作过程具有更复杂的心理、语言学和文化等机制,因而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难题。伴随着21世纪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学科育人理念的深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解决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试价值倾向、过度依赖某种方法或模式和缺乏语言实践活动等问题,建构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以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英语写作教学转型的研究课题。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对英语学科写作教学改革的需求,本研究在基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深化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及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之上,采用多学科视角,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及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基础阐释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对拓宽我国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视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写作教学观和形成个人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理论、以及丰富我国外语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分析了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概念,认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就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对社会、生活和学习所需的书面交流的技能,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书面语言自由表达意义和进行交流的能力。英语写作教学对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促进语言知识内化和思维发展、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有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从写作的心理过程、语言哲学依据、文化基础和教学法基础四个部分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重点探索:揭示了英语写作的心理过程机制;语言的结构(语形)、语言的意义(语义)和语言的使用(语用)等语言逻辑关系;英语写作超越“工具性”通达“人文性”的文化内蕴,进一步明晰了英语写作教学的本质内涵;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后方法论”视角的必要性,为构建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为进一步厘清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建构的现实基础和实践依据,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英语写作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方法等维度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分别发放了 343份教师问卷和700份学生问卷,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经分析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本研究在阐述理论基础和揭示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教学理念、方法论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探索:一是对“知识为本”和“素养为本”两种不同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英语写作教学应坚持“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及其教学;二是在阐释“后方法”是对“方法”的一种超越与重建,后方法视角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是一种不局限于理论原则、注重情境、重视教师进行理论建构和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的教学的基础上,倡导英语写作教学应打破以往英语写作教学中“迷信”某种固定原则、方法或模式的传统,建立一种强调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方法论视角,以复杂性的思维审视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解决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遭遇的困境;三是提出了实现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三个关键途径:提倡写作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出应通过写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学习活动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得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英语写作是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表达。对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探讨,既需要从多学科的理论角度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深入剖析,也需要基于教学实践进行反复、不断的探索。本研究对此进行尝试,以期望能探索出一条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中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之路。
丁玲[4](2020)在《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依托计算机技术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形成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流程,并在多个领域教学中得到运用。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英语教学研究现状,我们了解了国内外研究在研究数量、研究内容、研究结果以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异同。同时,我们注意到,国内对英语学习者在翻转课堂中满意度的探索还有待加强,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为了弥补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从学生的满意度角度出发,探究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情况以及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以期为基于翻转课堂的英语教学提供借鉴。本研究以来自南京四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以及相关任课老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旨在回答以下五个问题:一、国内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满意度情况如何?二、课前、课中和课后满意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三、学生的满意度在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上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四、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满意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五、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方面具有什么样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学生对翻转课堂各个阶段的满意度均超过了一般水平,其中最高的为课中满意度,总均值达到了3.56,其次为课前满意度,最低为课后满意度;第二,课前、课中和课后满意度两两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三,学生在各阶段的满意度在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和英语水平上都存在显着差异;第四,学生预期并不会直接影响学生满意度水平,而是通过感知质量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对满意度产生影响,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会对学生满意度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满意度,但是可以通过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这两个中介变量对学生的满意度产生影响。第五,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性。本研究对于提高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改善翻转课堂英语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教育者需重视英语学习情境的创设,重视翻转课堂三个阶段之间的衔接过渡,将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注重课前和课中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课后阶段的教学;第二,教育者需不但需要重视英语的工具性,还需重视其人文性,满足学生语言学习的双重需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育者还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对满意度和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实现个性化教学;第四,教育者可依靠构筑学习共同体和科学的评价的体系,营造英语交流和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五,教育者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和课程性质,采取不同的翻转策略,做到“翻转有度”。在理论价值上,本研究构建了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自建了“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量表”和“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影响因素量表”。在实践价值上,有助于了解学生对英语翻转课堂的实际感受和需求,促使教育者发现翻转课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提供现实依据。
赵炜[5](2020)在《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英语应用能力是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而高校英语课程在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对于大学生参与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化人才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高校英语课程一方面是为了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及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高校英语课程的价值,在于帮助大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既满足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业需要,又关切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由此,高校英语课程的导向是实际运用,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语域)的基础之上。学术英语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科内容的语言教学。这种学科知识学习与语言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学科知识增长,最终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发展,提高高校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然而,我国高校学术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缺乏真正的实证研究,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实践探索。因此,学术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有效性是本研究探讨的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借鉴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语言课程教学理论,解析了我国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的相关问题,尤其对医学类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课堂观察,进而从反映和影响本科生的学术需求分析、学术英语能力发展以及学术英语课堂教学因素等角度,探讨了如何构建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模式,并提出了具体的原则。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英语课程中为本科生提供发展研究专业机会知识的可能性,探讨鼓励发展研究相关属性的潜在方法,以及如何在课程中教授和评估学术研究技能的一些建议。面对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普遍性的同时,着力探究重视英语教学中特殊性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价值、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和论文的主要结构;第二章为本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英语教学概念术语进行了界定,并就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学术英语相关主题的已有研究做了全面系统的综述,并且对已有研究的侧重点以及与本研究的关系进行了评述;第三章运用理论图式剖析了课程设计、课程地图要素,并从社会建构主义、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和语言课程设计模型等理论框架进一步阐释了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的原则;第四章主要对本研究的设计进行了说明和分析;第五章为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要素分析和课程设计案例解析;第六章描述并分析了医学类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实践情况;第七章为本研究的结论及其启示。考虑到本研究问题涉及的范围,以及课程设计这一研究变量的属性和特点,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分析的个案研究方法。在分析课程文本与课堂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研究,设计课堂观察维度,从微观角度剖析了高校学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真实事件,通过接近、体验和理解研究对象并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本研究确定了面向医学类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术期刊论文阅读”为课程实例,运用教育理论、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地图和课程设计情境模式以及语言课程设计相关理论对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加以分析。参考典型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基本结构、医学学术英语标准,讨论了学术英语课程设计原则,结合具体案例加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本科生对学术英语阅读课程的需求度和满意度均较高,对专业交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对学术论文阅读的策略和学术领域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学术英语阅读课程有助于本科生更好地进入学术研究准备和赋权领域。本文通过分析学术英语课堂和教学实例,探讨了学术英语课程的评价标准与具体实施过程,同时结合课堂教学这一自然环境中的特定情境,讨论了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课堂教学,并对学术英语课程设计和模式建构提出一些建议。在阐述学术英语课程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将研究视域扩展到了外语课堂环境(情境)下的医学学术英语阅读研究。针对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基于高校本科生外语学习课堂教学环境,提出了构建高校学术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环境的构想。本文从微观角度剖析了我国高校学术英语阅读课程与教学中的真实事件,探讨了问题视角下的自然状态分析方法在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研究中的应用,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细致的质化和量化分析,并在附录部分对原始研究数据逐一示例呈现。因此,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拓展。同时,尝试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剖析我国高校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采用语篇文本分析、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民族志和现象学等研究方法和方法论,解构研究设计中提出的“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巩固”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本研究在分析研究主题和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学术英语以及学术英语课程的概念,完善了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理论,通过相关实证研究从课程、教学、评估与评价等不同层面,剖析了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的问题和现状。但是,本研究在样本的多样性和数量的规模性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拓展,对国内外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的对比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此外,本文试图将实践问题纳入广泛的理论视角,这与课堂实践者参与课程理论构建过程的倡导基本一致。然而,提出的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模式和原则仍然是一种尝试。进一步探讨问题视角下的自然状态分析在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校学术英语课程发展和学术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及其研究的良性发展。我国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多维度的任务。对于本文讨论的每一项原则,也是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关于这些主题的任何环节都会影响整个过程,本文试图涵盖过程中的突出要素,包含在与本研究内容关系紧密的课程、教学及其评估和评价等方面。同时,对课程设计中的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材料、课程评估和评价等围绕本研究的一系列研究内容及其发现做出总结,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并建议进一步扩大研究层面,提升研究层次,切实提高我国高校学术英语课程质量,最终促进本科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发展。
许婷[6](2020)在《基于合作的英语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 ——以镇江市某初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英语写作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特定的教学。对于目前初中生来说,两级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仿照例文进行写作,不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发挥,而有一些学困生在写作过程中犯错较多,甚至有一些学生不会写作。长期以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目前有许多学者在英语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但是任务型教学在设计任务时,以完成任务为主,写作任务的设计忽略了合作写作的成效。因此,本研究试图将合作的形式融入到任务型教学中,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基于合作的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突出合作写作的组织形式,使得班级的优秀学生和学困生都发挥作用,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设计任务,这些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并且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写作任务,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困生来说降低了写作难度,让他们对写作更有信心。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合作学习理论与任务型教学理论指导下,构建新的写作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来检验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以镇江某初中八(1)班和八(3)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的学生人数各有48人。本次实验从2019年9月开始,历时近四个月。其中八(1)班是实验班,八(3)班是对照班,对照班采用PPP教学模式,而实验班则采用基于合作的英语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基于合作的英语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初中生对英语写作的学习兴趣?2.基于合作的英语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能否改变初中生对英语写作的学习态度?3.基于合作的英语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成绩?通过研究后的数据分析及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合作的英语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2.基于合作的英语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变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态度。3.基于合作的英语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但由于实验时间较短、实验主体集中在八年级、实验班级人数较多等原因,导致实验最终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研究的结果以及不足之处,笔者提出了3点建议:1.笔者将会增加实验的时间。2.笔者将会增加实验对象的数量,将初中三个年级都涉及到。3.笔者将会更加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与此同时,笔者从该研究中也得到了一些启示: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英语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2.作为语言输出的一种方式,教师在写作课上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英语口语。3.教师需要更多关注组内学困生。
卞雨馨[7](2020)在《基于愿景型领导理论的小学英语学习指导研究 ——以H市小学高年级为例》文中提出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内涵发展背景下,重“教”转为重“学”是微观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向,重视和加强学生学习指导尤其重要。特别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让一线教师、专家学者越发认识到小学阶段高效英语学习指导的重要性。现有研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均有所探究,为进一步探究及提升学习指导效果提供了有益启迪。但在研究视角上尚存在较大空间,尤其缺乏视学生为自我意识逐步明晰且自主性逐步增强的全人的视角。本研究基于愿景型领导理论并运用问卷、访谈等实证调研方法来探究和把握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指导状况,剖析状况背后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应建议,以期裨益于一线的英语学习指导实践及新时代义务教育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对H市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多位小学英语教师的访谈,结合实习中的观察及自身教学实践体验,结果发现:就学生方面而言,一是学习兴趣的缺失;二是学习方法不理想;三是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整体运用水平较低。就教师方面而言,一是缺乏对学生英语学习愿景的了解;二是对学习指导的认识有偏差;三是学习指导方式不当。深入分析调研结果,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生方面,未能形成自身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英语学习愿景不够明确。教师方面,对《英语课程标准》中学习策略的指导重视不够;班额较大,忽视共享愿景的构建;升学负担过重,合理的学习愿景未受重视。最后,本研究从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指导的现实问题以及英语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引路人的政策要求,提出了优化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指导的如下方略:学生方面,重考试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当重视自身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形成;明确并笃定学习愿景的同时努力寻求家长、同伴、教师等的支持和帮助。教师方面,精准吃透课标,重视基于标准的学习指导;构建师生教与学的共享愿景,提升学习指导效能;合作共融,建立以愿景为基的教学模式;聚焦愿景化行动,综合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8](2020)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深入,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早在西汉时期,汉语就传入了越南,随后不断与越南历史、文化、社会相融合。新中国成立之后,越南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两国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不断相互交流,汉语自然就成为越南重要的外语之一。汉字(ch?Hán)、汉喃辞(t?Hán N?m)、汉越词(t?Hán Vi?t)成为越南语言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工作也就备受重视。然而,当前越南汉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对教学技巧的强调,对相关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线上与线下(O2O)的教学融合,以及如何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这一深刻变化,如何寻求一条适合越南学生的有效汉语学习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越南高校学生汉语学习的自主能力较低、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探索构建一个适用于越南高校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Online/Offline)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探讨适合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紧紧围绕研究问题的重点,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越南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O2O教学模式的文献分析,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新建构主义理论,依托O2O教学原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以及结合越南高校本土教学实情,构建了面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O2O教学模式适合越南的对外汉语教学;二是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中,线上线下设计好的学习活动将从不同的维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个过程将会降低不利因素的干扰、激发有利因素作用的发挥,从而逐渐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制定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为后续模式验证提供相应的评价标准。(2)设计实施O2O对外汉语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活动。本研究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以及模式架构,从教师教学的视角,创设了支撑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且利于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学习环境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针对O2O汉语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两环境的功能、架构及具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案例教学实践。为了验证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了Edmodo作为线上教学平台,选择河内首都大学外语系汉语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言文化》为例开展案例研究实践。采用设计研究的思路,开展了包括模式的初步应用、模式的细化应用、模式的强化应用三轮迭代案例实践。通过三个学期教学模式迭代设计和教学活动调整,对187名学生的线上跟踪、课堂观察、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得出:大多数学生不仅较好地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汉语学习观念、自我意识、信息素养、社区归属感和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得以提升,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得到了显着提升,从而也验证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对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性。互联网教育应用在越南刚刚兴起,必然会挑战各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创新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更加凸显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利用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期他们能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尽管本人在越南高校长期从事汉语教学,深感汉语教学远比其他语言的教学难度大得多。选择这样的研究题目,也是一种挑战、一种探索、一种提升。期望自己的研究不仅能促进自己未来汉语教学的提升,也为他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吴佳莹[9](2020)在《高中生英语写作中自我修改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提出要重视构思、列提纲、修改等写作微技能的培养。英语写作作为一种复杂、循环式的过程性活动,考查了学生的整体书面表达能力与各项写作微技能。其中,自我修改技能的运用贯穿写作的全过程,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作文质量与写作技能。然而,目前我国学者在自我修改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均显宽泛和不足,研究内容集中于探究具体的修改策略,且研究对象主要为大学生。因此,探究我国高中生英语写作中自我修改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调查研究高中生英语写作中自我修改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指导学生培养自我修改能力。本研究在界定核心概念和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后,综合了现有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构建了由自我修改的情感因素、关于自我修改的元认知知识和自我修改行为三个维度组成的英语写作自我修改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相关研究工具,对上海市一所高中高二年级的110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他们的作文原稿与修改稿进行了分析,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研究结果显示,在各维度具体特征方面,首先,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修改的情感因素总体较积极,且与写作水平相关,各情感因素水平差异较大,但相互影响。其次,高中生关于英语写作自我修改的元认知知识水平总体较高,且与写作水平相关,元认知知识各维度水平差异不大,且相互影响。最后,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修改行为的总体特征呈多样化,在原稿与修改稿中表现出的修改行为具有差异性,但英语写作水平对其无明显影响。在三维度间的关系方面,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修改的情感因素与元认知知识紧密相关,但自我修改行为与这两个方面相关程度不高。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从平衡情感因素、发展元认知知识、培养自我修改技能、加强过程性写作教学指导与反馈、制定作文题目与评价标准、利用自主学习能力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董冉[10](2020)在《初中优秀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研究 ——以南京市W校为例》文中提出教师教学信念即教师自身对教学固有的、持久的观念,包含教师对课程教材、教学活动、学生学习、学生特征、教师角色以及教师自我的认识。这些认知和观念引导或是影响着教师计划、决策和评价等等一系列教学行为,渗透在师生互动的每个环节,对教学效率和质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师专业要求不断提高、教学理念不断革新的大背景下,教师信念也成为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优秀初中英语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学信念?他们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是否一致?他们的教学信念是如何形成的?探析这一群体的信念构成、行动方式和成长路径,有助于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和持续成长的途径,有助于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现状与前进方向,有助于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优质化发展。本研究以优秀初中英语教师作为研究主体,使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其话语与教学行为的分析和比较,探究该群体教学信念的结构内容和影响因素。基于优秀教师的样本选择需要,本研究选取南京市W校作为抽样学校,在预访谈和观察走访之后,选择六位不同年龄段的在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首先与受访教师进行深入访谈,通过话语分析提取其教学信念的构成和内容。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中,本研究对受访教师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课堂观察与记录分析,以探析其教学行为,并对其进行再次访谈。这样研究设计的目的一是为了将教师口述的教学信念和实际教学行为中展现的信念进行交叉检验,二是在于要探析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相关性。通过多次访谈和课堂观察,获得研究发现和形成研究结论:1.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主要由英语语言、英语学习、英语教学、师生角色、教师职业五个方面构成。英语语言观方面,优秀初中英语教师认为英语主要作为交际、生活和未来学习的工具,也承载了西方文化价值观。英语学习观方面,优秀初中英语教师认为英语的理想学习方式是在浸润中自然习得,因此应尽可能增加目的语内容的听说读写。学生的学习应以校内内容为主,重视语音、文化、语法和词汇的学习,结合记忆和思考。英语教学观方面,优秀初中英语教师认为课堂上要坚持英文授课,重视情境的设置,并鼓励学生多加阅读;选择的教学材料应有明确目标、系统性、阶段性、实用性,要与时俱进;课堂互动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的表达方法教师有义务进行纠正,但需有选择地进行,关键是要保护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师生角色观方面,优秀初中英语教师强调教师引导者的身份。多数教师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有教师认为,学生中心的理念是有妥协的,不完全的。教师职业观方面,优秀初中英语教师认为英语教师工作压力大,收入不高,专业性强,能给予个体价值感。教师通过开课和赛课、理论学习与阅读原着能够有效提高自我专业水平。同时,在专业能力的各个方面,教师们也有着不同的困惑和担忧。2.以上优秀初中英语教师五方面的核心信念并不是零散、并列地分布的,而是以英语语言观、教师职业观为内核,英语学习观为支撑,英语教学观、师生角色观为具体的行动路径。越为核心的信念,对教师整体发展起到越重要的作用,而越接近表层的信念则对教师的教学行动有更直观的影响。3.初中优秀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主要源于自我学习和教学经历,按照访谈词频排列如下:学生时期教师的影响、赛课公开课经历、日常课堂实践、自身英语学习经历、出国培训、对同行的观摩、理论学习。4.初中优秀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中发现,教师口述的教学信念和对教学行为的解释与研究者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总体一致。虽然有些信念并不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直接显示出来,但英语教师的信念总体为英语教学行为提供了方向。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对促进英语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几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需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以实践途径激励教师成长;需规范教育管理制度,以发展视角评价教师教学。学校和教研组可以名师工作室的平台促教师成长,以课程为抓手更新教师理念。教师个人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坚持教学反思,将教学实践理论化。
二、Incorporating Learning Strategies into EL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corporating Learning Strategies into ELT(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
一、研究路径 |
二、总体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
一、核心素养 |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
一、文化意识 |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
一、概念及内涵 |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
一、文化历史理论 |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
一、目的与原则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
一、培养理念层面 |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
三、考评机制层面 |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2)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
三、疫情背景下线上教学的发展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内容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 |
二、元认知策略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二、基于元认知策略的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
三、英语听力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 |
二、Swain的“输出假说”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问卷与听力测试对象 |
二、访谈对象 |
三、课堂观察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英语听力理解水平测试 |
三、半结构式访谈 |
四、课堂观察 |
第四节 研究过程 |
第三章 元认知策略应用于高中英语听力线上线下课程的应用实践 |
第一节 元认知策略应用于高中英语听力线上课程的应用实践 |
一、线上英语听力课堂的实施 |
二、元认知策略在线上听力课堂的应用实践 |
第二节 元认知策略应用于高中英语听力线下课程的应用实践 |
一、线下英语听力课堂的实施 |
二、元认知策略在线下听力课堂的应用实践 |
第四章 元认知策略应用于高中英语听力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的对比 |
第一节 教师行为对比 |
第二节 学生元认知意识培养效果的对比 |
一、计划环节的对比 |
二、监控环节的对比 |
三、评估环节的对比 |
第三节 教学效果对比 |
一、学生听力技能发展的对比 |
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变化 |
第五章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
第一节 高中英语听力混合式课程设计方案 |
一、前端分析 |
二、活动与资源设计 |
三、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二节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混合式课程设计实践 |
一、前端分析 |
二、活动与资源设计 |
三、设计与实施 |
结论 |
第一节 主要发现 |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
二、融入元认知策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
三、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
第二节 本研究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英语听力元认知意识调查研究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源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 |
二、基于深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 |
三、出于对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与价值 |
第一节 英语写作的概念 |
一、写作的概念 |
二、第一语言写作、第二语言写作与外语写作的区别 |
三、英语写作的概念 |
第二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 |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及目的 |
二、英语写作教学与阅读及口语教学的关系 |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价值 |
一、夯实学生写作基础,为其终身发展做准备 |
二、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 |
三、发展学生思维 |
四、全面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
五、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 |
第二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写作的心理机制 |
一、写作的心理转换理论 |
二、写作过程的“阶段模式” |
三、写作过程的“认知模式” |
四、知识陈述和知识转换模式 |
第二节 写作的语言哲学依据 |
一、语言逻辑概述 |
二、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及其“语言能力” |
第三节 写作的文化基础 |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二、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
第四节 写作的教学法基础 |
一、几种主要的写作教学法 |
二、“后方法”语言教学 |
第三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第二节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
一、调查过程 |
二、结果分析 |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 |
二、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 |
三、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
第四节 归因分析 |
一、“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
二、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 |
三、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
第四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理念 |
第一节 素养为本的价值取向 |
一、“知识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
二、“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
第二节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目标 |
一、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具体要求 |
二、课程标准中的文化知识与英语写作教学 |
第五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论:后方法视角 |
第一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
一、后方法教学与折中主义教学 |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
第二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开放性 |
三、创造性 |
第三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与教师 |
一、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教师 |
第六章 实现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关键途径 |
第一节 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写作兴趣 |
一、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
第二节 通过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
一、活动及英语学习活动 |
二、英语写作学习活动 |
三、注重“学习活动”设计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 |
第三节 培养中学英语写作中的跨文化理解 |
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
二、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英语写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4)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缩略词、术语与人名英汉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
2.2 国内外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英语教学研究回溯 |
2.3 高校英语翻转课堂学习者满意度研究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顾客满意度理论 |
3.2 自主学习理论 |
3.3 Moos环境结构理论 |
3.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工具 |
4.2.1 问卷设计 |
4.2.2 初始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4.3 实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4.3.1 实测问卷的信度分析 |
4.3.2 实测问卷的效度分析 |
4.3.3 全模型的修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5.1 研究结果 |
5.1.1 学生满意度分析 |
5.1.1.1 学生满意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2 课前、课中、课后满意度相关分析 |
5.1.1.3 不同变量下学生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
5.1.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5.1.2.1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2.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的相关分析 |
5.1.2.3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的路径分析 |
5.1.2.4 不同变量下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
5.2 讨论 |
5.2.1 学生满意度讨论 |
5.2.1.1 课前满意度 |
5.2.1.2 课中满意度 |
5.2.1.3 课后满意度 |
5.2.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讨论 |
5.2.2.1 学生预期 |
5.2.2.2 感知质量 |
5.2.2.3 感知价值 |
5.2.2.4 自主学习能力 |
5.2.2.5 其他影响因素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本研究对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启示 |
6.1 促进阶段衔接,重视语言学习情境 |
6.2 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
6.3 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 |
6.4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渐进翻转 |
6.5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 |
6.6 构建学习群体,营造英语交流环境 |
6.7 构建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学”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未来研究的展望 |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问卷调查量表 |
附录Ⅱ 访谈提纲与访谈资料编码结果 |
附录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5)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及术语界定 |
2.2 学术英语教学相关研究 |
2.3 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相关研究 |
2.4 学术研究论文相关研究 |
2.5 国内学术英语相关研究述评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课程理论基础 |
3.1.1 课程的定义和层次 |
3.1.2 课程设计模式 |
3.1.2.1 规定性模式 |
3.1.2.2 描述性模式 |
3.2 教育理论基础 |
3.2.1 社会建构主义 |
3.2.2 布鲁姆目标分类法 |
3.3 教学理论基础 |
3.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3.2 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策略 |
3.3.3 基于问题的学习 |
3.3.4 体验式学习 |
3.3.5 翻转学习 |
3.4 语言课程教学理论 |
3.4.1 学术英语教学理论 |
3.4.2 需求分析理论 |
3.4.3 语言课程设计模型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概述 |
4.2 研究问题 |
4.3 研究目标 |
4.4 研究思路 |
4.5 研究方法 |
第5章 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要素分析 |
5.1 课程背景与情境分析 |
5.2 课程需求设计 |
5.3 课程内容设计 |
5.3.1 学术期刊论文基本结构初识 |
5.3.2 医学学术期刊论文词汇认知 |
5.3.3 课程内容情况分析 |
5.3.4 课程内容设计分析 |
5.4 课程材料设计 |
5.4.1 开发材料 |
5.4.1.1 微课程资源开发 |
5.4.1.2 医学期刊学术论文数据库 |
5.4.2 真实文本与非真实文本 |
5.4.3 材料设计情况分析 |
5.5 课程大纲设计 |
5.5.1 准备和建构阶段分析 |
5.5.2 实施阶段分析 |
5.5.3 评估阶段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学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与评价 |
6.1 学术英语课堂教学需求分析 |
6.2 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课堂教学 |
6.2.1 教学情境分析 |
6.2.2 课堂学习分析 |
6.2.3 课堂教学分析 |
6.3 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课堂教学评估 |
6.4 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
6.5 高校学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环境构建 |
6.5.1 学术英语教学与学习环境分析 |
6.5.2 学术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构建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结论 |
7.1.1 课程层面 |
7.1.2 教学层面 |
7.1.3 评估和评价层面 |
7.2 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A Time-Efficient Way to Read Academic Articles”微视频字幕转录 |
附录2 “微视频”课程思维导图示例 |
附录3 医学学术论文中常用的各种研究术语、方法和工具 |
附录4 医学学术词汇翻译材料列表 |
附录5 课程报告文本分析材料示例 |
致谢 |
(6)基于合作的英语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 ——以镇江市某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思路及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EFL写作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EFL写作国内研究现状 |
(二)EFL写作国外研究现状 |
二、合作学习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
(一)合作学习国内应用研究现状 |
(二)合作学习国外应用研究现状 |
三、任务型教学法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
(一)任务型教学法国内应用研究现状 |
(二)任务型教学法国外应用研究现状 |
四、合作学习在EFL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述评 |
五、任务型教学法在EFL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述评 |
第三章 基于合作的英语任务型写作理论基础及教学模式构建 |
一、合作学习理论 |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及特点 |
(二)人本主义 |
(三)社会互赖理论 |
二、任务型教学理论 |
(一)任务的定义 |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 |
(三)交际教学法 |
三、基于合作的英语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构建 |
(一)基于合作的任务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
(二)基于合作的任务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pre-task,while-task,post-task) |
(三)基于合作的任务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
四、基于合作的英语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运用的具体课例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写作测试卷 |
(三)作文评分表 |
(四)访谈提纲 |
五、研究过程 |
(一)实验前 |
(二)实验中 |
(三)实验后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一、该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
二、该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
三、该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
四、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一)该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显着影响 |
(二)该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了较大变化 |
(三)该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成绩起到了重大作用 |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
三、本研究的建议 |
四、本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问题 |
附录三 :相关表格 |
附录四 :实验前后作文题目 |
致谢 |
论文发表情况 |
(7)基于愿景型领导理论的小学英语学习指导研究 ——以H市小学高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宏观政策指向的规定 |
二、中观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 |
三、微观教学质量优化的趋势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一、关于愿景型领导理论研究的评析 |
二、关于英语学习指导研究的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一、研究目标 |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六节 概念界定 |
一、学习指导 |
二、小学英语学习指导 |
第二章 愿景型领导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愿景型领导理论的内涵 |
第二节 愿景型领导理论的原则 |
第三节 愿景型领导理论的应用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指导的现状 |
第一节 现状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及样本选择 |
三、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
四、调查实施 |
第二节 现状调查的结果 |
一、学生问卷的结果 |
二、教师访谈的结果 |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指导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指导的问题 |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
第二节 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指导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方面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二、教师方面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第二节 建议 |
一、学生方面 |
(一)重考试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自身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形成 |
(二)明确并笃定学习愿景,努力寻求家长、同伴、教师等的支持和帮助 |
二、教师方面 |
(一)精准吃透课标,重视基于标准的学习指导 |
(二)构建师生教与学的共享愿景,提升学习指导效能 |
(三)合作共融,建立以愿景为基的教学模式 |
(四)聚焦愿景化行动,综合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
第六章 小结 |
第一节 研究不足 |
第二节 展望未来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8)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对外汉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亟待关注 |
1.1.2 O2O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支持 |
1.1.3 越南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自主学习能力 |
2.1.1 自主学习能力概念演进 |
2.1.2 自主学习能力的制约因素、培养途径及评价标准 |
2.2 对外汉语教学 |
2.2.1 世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
2.2.2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
2.2.3 信息化对外汉语教学 |
2.2.4 对外汉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研究 |
2.3 越南的汉语教学与研究 |
2.3.1 越南汉语教学发展足迹 |
2.3.2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概况 |
2.3.3 越南高校汉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 |
2.4 O2O教学模式 |
2.4.1 O2O教学模式诞生的背景 |
2.4.2 O2O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2.4.3 O2O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
2.4.4 O2O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支持 |
3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1.2 新建构主义理论 |
3.2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设计 |
3.2.1 O2O模式设计原则 |
3.2.2 O2O教学模式模块及功能 |
3.2.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模型设计 |
3.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设计 |
3.3.1 O2O对外汉语学习环境 |
3.3.2 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活动的设计 |
3.4 O2O对外汉语教学:实施流程与条件 |
3.4.1 教学流程 |
3.4.2 教学条件 |
3.5 O2O教学模式评价设计 |
3.5.1 评价目标 |
3.5.2 评价维度设计 |
3.5.3 评价方案 |
4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
4.1 案例简介 |
4.1.1 案例简介 |
4.1.2 案例研究过程设计 |
4.1.3 案例评价方案 |
4.2 第一轮实践:模式的初步应用 |
4.2.1 对象简介 |
4.2.2 实施策略与过程 |
4.2.3 实践结果分析 |
4.2.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
4.3 第二轮实践:模式的细化 |
4.3.1 对象简介 |
4.3.2 实施策略与过程 |
4.3.3 实践结果分析 |
4.3.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
4.4 第三轮实践:模式的强化 |
4.4.1 对象简介 |
4.4.2 实施策略与过程 |
4.4.3 实践结果分析 |
4.5 案例总结与讨论 |
4.5.1 案例总结 |
4.5.2 讨论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论文的贡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越南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使用EDMODO平台之前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越南高校汉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汉语教学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高中生英语写作中自我修改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课标对学生的英语写作修改技能提出相关要求 |
二、修改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质量与写作技能 |
三、师生对英语写作自我修改的认知存在偏差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写作修改 |
二、写作自我修改 |
第五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过程写作法 |
二、元认知理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英语写作修改的相关研究 |
二、英语写作自我修改的相关研究 |
三、已有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与工具 |
第二节 实施过程 |
一、问卷发放与回收 |
二、作文文本分析实施过程 |
三、访谈实施 |
四、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修改的情感因素 |
一、情感因素整体情况 |
二、态度 |
三、焦虑 |
四、动机 |
五、自信心 |
六、同理心 |
第二节 高中生关于英语写作自我修改的元认知知识 |
一、元认知知识整体情况 |
二、关于自我的元认知知识 |
三、关于任务的元认知知识 |
四、关于策略的元认知知识 |
第三节 高中生英语写作的自我修改行为 |
一、修改类型 |
二、修改层面 |
三、修改位置 |
四、修改效果 |
第四节 英语写作自我修改情感因素、元认知知识与修改行为的关系 |
一、高水平组学生情况 |
二、低水平组学生情况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修改的情感因素现状分析 |
一、情感因素整体情况 |
二、情感因素各维度情况 |
三、情感因素与写作水平的相关性 |
第二节 高中生关于英语写作自我修改的元认知知识现状分析 |
一、元认知知识整体情况 |
二、元认知知识各维度情况 |
三、元认知知识与写作水平的相关性 |
第三节 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修改的修改行为现状分析 |
一、修改类型 |
二、修改层面 |
三、修改位置 |
四、修改效果 |
第四节 英语写作自我修改情感因素、元认知知识与修改行为的关系 |
一、情感因素与元认知知识相关 |
二、情感因素、元认知知识与部分修改行为相关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自我修改的情感因素整体情况较为积极,且与写作水平相关 |
二、自我修改各情感因素水平差异较大,但相互影响 |
三、关于自我修改的元认知知识整体水平较高,且与写作水平相关 |
四、关于自我修改的元认知知识各维度水平差异不大,且相互影响 |
五、自我修改行为的总体特征呈多样化 |
六、原稿与修改稿中的自我修改行为具有差异性 |
七、写作水平对自我修改行为无明显影响 |
八、自我修改的情感因素与元认知知识紧密相关 |
九、自我修改行为与情感因素、元认知知识相关程度不高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一、引导学生在写作自我修改中平衡情感因素 |
二、发展学生关于写作自我修改的元认知知识 |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写作自我修改技能 |
四、加强过程性写作教学指导与自我修改反馈 |
五、制定真实合理的作文题目及作文评价标准 |
六、鼓励学生利用自主学习能力主动进行自我修改实践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修改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修改师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修改行为统计数据 |
后记 |
(10)初中优秀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研究 ——以南京市W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
二、对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
三、对于发展优质英语教育的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 |
一、教学信念 |
二、英语教师教学信念 |
三、教学行为 |
四、优秀教师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中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的研究 |
一、教师教学信念的相关研究 |
二、有关教师教学信念影响因素和形成过程的研究 |
三、英语教师教学信念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关于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 |
一、教师教学行为的相关研究 |
二、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关于中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的研究 |
一、有关英语教师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的研究 |
二、有关优秀中学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研究 |
第四节 总结与评价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社会文化理论 |
二、社会认知理论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一、抽样学校的选取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优秀英语教师教学信念 ——基于访谈和文本的分析 |
一、英语语言观 |
二、英语学习观 |
三、英语教学观 |
四、师生角色观 |
五、教师职业观 |
六、本节小结 |
第二节 优秀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相关性分析 ——基于课堂观察和教师再次访谈的分析 |
一、A老师的教学信念 |
二、A老师的教学行为 |
三、A老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优秀英语教师教学信念的构成和结构 |
二、优秀英语教师教学信念的来源 |
三、优秀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整体一致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对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 |
二、对学校和教研组的建议 |
三、对初中英语教师的建议 |
第三节 研究贡献与反思 |
一、研究的贡献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初次访谈提纲 |
附录 B 课后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Incorporating Learning Strategies into ELT(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混合式教学研究[D]. 牛晨曦.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 楚慧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丁玲.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5]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研究[D]. 赵炜. 西南大学, 2020(05)
- [6]基于合作的英语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 ——以镇江市某初中为例[D]. 许婷. 江苏大学, 2020(05)
- [7]基于愿景型领导理论的小学英语学习指导研究 ——以H市小学高年级为例[D]. 卞雨馨.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8]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D].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9]高中生英语写作中自我修改现状调查研究[D]. 吴佳莹.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10]初中优秀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研究 ——以南京市W校为例[D]. 董冉. 南京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