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提问,家长该怎么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怎么做论文,家长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刚刚入学的孩子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生活中遇到的不明白的问题特别多,在学校里不好意思问老师,只好回家问父母。如:“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太阳为什么是红色的”、“我从哪里来”、“爸爸为什么不生孩子”……有时问题一个接一个像连珠炮似的。并且有的问题离奇古怪,连父母也想不到,更无从回答,往往被问住了。有的父母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对自己不懂的问题也信口开河,或者斥责孩子“走开,没工夫”,“问那么多干吗”,而不予理睬。长期拒绝孩子,孩子“善问”“敢问”的好习惯就会遭到抹杀。
那么如何看待孩子爱提问的现象呢?
爱提问,是孩子的共性。孩子的提问,往往包含着他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对事物之间各种联系的探求,包含了孩子一定的思考、想象、分析和判断。孩子越爱动、越爱提问题,也就越聪明。证明了孩子好动脑筋,并且将父母作为最可靠、最有权威的《十万个为什么》来看待。所以,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对孩子的求知探索欲望要悉心加以呵护。
面对孩子的提问,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试试:
一、支持和鼓励孩子的提问,肯定表扬孩子爱提问
入学前的孩子的提问,是一种不自觉的学习方式,家长对此应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充分利用孩子渴望求知的机会对他进行各种教育。切莫因为孩子提一些荒谬、怪诞的问题而斥责孩子。家长要认真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力求回答得生动、具体。
邻居有个孩子,特别爱问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有一次星期天早上,妈妈怎么也找不到他。一直到中午吃午饭,才看见他屁股上粘满了鸡蛋清站在门口,疑惑地问妈妈:为什么他孵不出小鸡来?他的问题让大家捧腹大笑。孩子的妈妈跑去鸡窝一看,鸡蛋烂了好几个,蛋清流了一地。气就不打一处来,拿起笤帚朝孩子屁股上“啪啪啪”几下,孩子顿时“哇哇”大哭起来。从此,孩子再也不问“为什么了”,变得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了。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耐心听取孩子的“为什么”,鼓励、肯定孩子的“为什么”。不要认为孩子的提问啼笑皆非、荒谬、怪诞而不加理睬或一棍子打死。给孩子一价理解、一份鼓励、一份解答,也许就会造就一个科学家。所以,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能够享受到探索事物奥妙的乐趣。
二、让孩子知道父母也不是万能的
有的问题很难回答,或者家长自己也弄不明白,不能随便搪塞过去或胡乱回答,更不能对孩子横加斥责。可以告诉孩子,自己暂时回答不出来,等请教了别人或查找书籍、资料后再回答,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奥秘和疑难,有的连父母也解决不了,从此激发孩子对世界的探索欲望。
有位家长反映说:孩子在家画“青蛙”的时候,突然问青蛙有没有耳朵。家长一时愣住了,平时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只知道青蛙叫的声音比较响亮,而且没听说过青蛙有耳朵。为了面子和威严,家长就故意装作很有学识的样子给了孩子答案:青蛙肯定没有耳朵。孩子依然穷追不舍地问:青蛙没有耳朵为什么等人一走近它身边时,它就会扑通一声跳下水呢?孩子的反问问住了家长,家长吱吱唔唔答不上来。对于一知半解的知识,好多家长有时为了不失面子,或保护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就硬是打肿脸充胖子。就像这个例子,青蛙是有耳朵的,在头的两边有两个灰色的圆圈。只是没有耳廓(就是耳朵外面的软骨部分)。如果家长不懂装懂,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答案,对孩子来说,将受害一生。孩子知道真相后,也会埋怨家长,家长的威信也会扫地。对家长来说,这是一种很虚伪的现象,家长面对孩子也应实事求是。孩子问的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时要谦虚地向孩子说明,自己也不知道,可以邀请孩子共同查找资料,共同找寻答案。切勿武断地对孩子横加批评,扼杀孩子的探索欲望。
三、对一些怪问题的回答要干脆、利落,要讲究方式
有时孩子故意提一些怪问题,目的在于难住家长,然后和父母讲条件。对这种提问,家长要干脆、利落,不要让孩子的小聪明得逞。还有一些问题的回答要讲究方式,不要弄巧成拙。如:一位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正干活的妈妈随口告诉孩子说“你是从河里捞来的。”结果,孩子每次从河边过都要看一看是否有小孩子,结果很危险。这位母亲的回答就使孩子没有归属感并且不科学。
面对这个问题,家长可以把出生问题编成小故事讲给孩子听:爸爸把一颗种子放进妈妈的肚子里,种子会一天天长大,把妈妈的肚子撑得鼓鼓的,就像我们看到的邻居阿姨的肚子那样,等到种子成熟后,妈妈就把他生出来了,就像是你现在的样子呀!这样,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问题也得到了科学的解释。
四、家长不必急于回答孩子的提问,可以先启发孩子自己想一想
孩子提出的问题,有些是想到了就提出来问,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对这些提问,哪怕家长已经知道了答案,也不必急着先告诉孩子,而启发孩子先思考。如:我的孩子在预习“溶解与沉淀”时,孩子首先问:糖会溶解还是会沉淀?我就鼓励他,你可以自己实验一下呀!结果,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索,积极性特别高。通过实验,孩子知道了糖、盐、酒精、醋……都会溶解于水中;而石块、沙子、土……,则沉淀在水底。而孩子经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了结论,很有成就感。在给孩子解答问题的同时,就应该教给孩子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使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五、对于孩子的爱提问,可以引导孩子爱思考,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答案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从爱提问发展到会提问、会思考。家长在解答完孩子的问题之后,还可以向孩子提问,引导孩子进一步的思考。如:我女儿在学习“沉与浮”这课时,女儿问:“牙膏皮为什么会像小船一样浮在水面上,而为什么小铁块沉在水底?”这时,我就引导孩子比较牙膏皮与小铁块体积的大小,她得出牙膏皮的体积大,且重量轻;而小铁块的体积小重量重。知道了这些,我就向孩子提出了问题:如何让牙膏皮沉到水底?结果,孩子马上开动脑筋,把牙膏皮折叠成一小块,然后放入水中试验,告诉我牙膏皮变小了,就可以沉入水中。
瞧,多聪明的孩子啊!孩子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真让人感到欣慰。
所以,面对孩子的提问,我们要“蹲下来说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也许,他就是未来的科学家,你就是发现鼓励他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