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秦汉中学语文组 常艳
【摘 要】 王荣生教授认定的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2)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鉴于此笔者认为“定向”是一种最有效的保障好课最低标准的方法,也是实施课堂“少教多学”理念的第一步。
【关键词】 定向 好课的标准 选文的定位 有效课堂 少教多学
【正文内容】
作为一线教师,最有成就感也最为同行看重的本事,就是能上好一堂堂的语文课。然而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许多教师并无清楚的主观认识。大多是依赖观课评教时同行前辈、领导、专家的点评定位。但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传统角度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风度气质;讲究的是课上得如何精彩,如何煽情,甚至花哨。这一点在各级别的观摩课、示范课、赛教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种评课思潮的引领下,语文教师的钻研方向指向教学过程,探求教学模式,揣摩教学方法,心中往往想的是在某环节体现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某环节要出彩等这种教学形式的革新上。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然而要清醒的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是为了更有效的实现教学内容。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学方法再巧妙,教师表演再精彩,学生表现再活跃,课堂气氛再热烈,价值都是极为有限的,也决不能称之为好课。
如果单纯地从教学方法入手,去讨论教学艺术,去讨论教学风格,那么我们永远也成不了名师,也永远不可能学到成长为名师的真谛。
王荣生教授提出了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2)一堂课的语文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基于以上认识,我联想到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的“六步法”课堂教学模式,遂产生了“定向”应是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师自觉意识、让课迈向好课的第一步的想法。
一、何谓“定向”及其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定向”即在上课之初确定这节课或整篇课文学习的重点,并公示给学生。它与教学目标是一体的,是教学目标的筛选和简述。
例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目标:1、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2、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而课堂公示的“定向”则表述为: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现在及悲剧成因。
2、分析语言表达的文学性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它是教师在备课时从课文内容、单元提示、课后练习、学段目标、教学参考等系列资料中筛选、整合得来的。它使师生明确了课堂的流向,引导参与者敏感相关信息,而自觉排除干扰信息。认真确定教学重点,把“定向”当成教学常规,不断反思、核定,就可以做到: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有效地达成了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和较低标准,走上了上一堂好课的正轨,保证了有效教学,少教多学的顺利进行。
公示“定向”也有利于课堂小结时的回顾,保证了课堂流向的正确,使师生都有一种达成目标的成就感。使课堂走向目标明确、高效、充满活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选文定位对“定向”的指导意义
我国现阶段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这种编排体系使语文教学问题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成为对选文及其如何处理的讨论。
王荣生教授把语文教材的选文鉴别为四种类型。即“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王荣生教授的解释为:所谓“定篇” 是使学生透彻地领会选文本身,理解和欣赏经典名篇的思想艺术;“样本”是解决学生在阅读这类文本时所发生的困难或问题,在对选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应该怎样阅读、怎样写作;“例文”是以选文的某个点或某个侧面为例,使学生透彻地学习语文知识,以及如何读写的原理、技能、方法、策略、态度等,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成或加深对选文这些点或侧面的理解感受;“用件”是利用选文所讲的东西或者从选文所讲的某一点触发,使学生从事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针对四种类型的选文有区别地组织教学才是改善语文教学“多、慢、差、费”现状的一种可靠选择。
现各举一例,并相应定位,以期任何风格的教师,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都依此据,有一个正确的课堂起点和恰当的终点。
(一)定篇类:《晏子使楚》(第二课时)
定向: 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
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
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尊重的思考。(参见杜桂梅老师课堂实录)
说明: 文质兼美的文本,绝不能停留在“写了什么”“怎么写“这样写为什么好”的层次上,而是要让语文课给孩子们的思想奠基,成为孩子们的精神成长的养料。
(二)样本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定向: 了解罗布泊的过去、现在及悲剧成因。
分析语言表达的文学性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说明: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文体特点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所以学习时重点应定为:一了解事实;二通过语言体会情感。此类文章均应依此例处理。
(三)例文类:《走一步,再走一步》
定向: 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一事一得”式习作模式
说明:这是一篇非常易于学生理解和模仿的例文,是学生习作的恰当范本。这样的定位使师生不致于错过一次习作训练的良机。
(四)用件类:《邓稼先》
定向: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爱国精神;
体会小标题写作形式的优点。
说明:这篇文章放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杰出人物”单元,属于实用文,在体会到内容庞杂、头绪纷乱时用小标题写法的好处外,基本上可以“得其意而忘其言”,只作为一篇了解杰出人物事迹及品质的“用件”来处理。
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语文教学的传统习惯于教教材,以及后来革新为用教材教。因而语文教学的研究从源头出发便落实为确认选文类型及教学内容的“定向”上,其次便是教法上的革新——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少教多学”理念的有效实施。我在教学实践中仅作初步尝试和理论探讨,力争使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在科学学理的指导下更具可操作性,使“少教多学”成为一线教师的课堂现实。
【参考文献】
[1]《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论文作者:常艳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5
标签:选文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罗布泊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学生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