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论文_张蓉霞

同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037003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两组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接受康复护理效果确切,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在临床较为常见,国内外统计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中22%-65%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学者发现吞咽障碍所引起的肺部感染、误吸及抑郁等,是导致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因此加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干预尤为重要。我院近年来对部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确切,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中80例受试对象均为我院自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符合全国第18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8年相关诊断标准[3]。经脑部CT或MRI确诊,入院时经护理查房确认无口腔黏膜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80例)。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9-70岁,平均(57.98±3.29)岁;其中出血性脑卒中10例,缺血性脑卒中30例;轻度22例,中度10例,重度8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0-70岁,平均(57.89±3.31)岁;其中出血性脑卒中11例,缺血性脑卒中29例;轻度20例,中度11例,重度9例。患者或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即病情观察、饮食护理、避免碰撞等,研究组加用早期康复训练,具体如下:(1)轻度功能障碍者以进食训练为主,患者坐直或头部微前屈,身体偏向健侧40o左右,保证食物自健侧咽喉部位进入食道;对于卧床患者,可将床头抬高30o,进食时患者头部前屈且健侧在下,避免食物漏出。食物以糊状为主,尽量选择半流质食物,避免呛咳的发生。(2)中度吞咽障碍患者则以针对性的吞咽功能训练为主,帮助患者清洗手指并以无菌纱布包裹放入口内,患者模仿吸吮动作,吸气后闭嘴,引导其双颊吸满气体并吹气,提高颊肌的收缩力,早晚各1次。其次为咀嚼肌及舌肌按摩运动,若患者无法自行神社,则以3根棉棒波动患者舌头上下、左右运动。(3)重度吞咽障碍患者,于入院后第2d鼻饲饮食,清洁口腔后对口腔黏膜、舌头按摩3min,以冰棉签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咽喉侧壁及后壁,引导患者进行空吞咽动作,在患者可完成吞咽后将胃管拔除病持续训练。选择合适的进食体位,若患者可坐起则选择坐直位,颈部微前屈,增加舌骨肌张力,喉部上抬,使食物更加方便进入食管;卧床患者则取半仰卧位,身体与地面之间形成大于45o夹角,食物由健侧进入,护士协助。进食后患者保持坐位20o。为避免患侧费用性萎缩,可适当增加患侧感觉输入。

1.3观察指标

(1)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 评分[4]:量表包括3部分。①临床检查,包括意识、头部与躯干的控制、唇闭合、呼吸、喉功能、软腭运动、自主咳嗽及咽反射,共8-23分。②患者分3次吞咽5mml水,观察是否出现重复吞咽、喉运动、吞咽时喘鸣及吞咽后喉功能等,共5-11分;③若上述无异常,则吞咽60ml水,观察吞咽需要的时间、是否有咳嗽等,共5-12分,量表总分18-46分,分数与吞咽功能成反比。(2)记录两组误吸、肺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疗效判定

效果判定参考洼田饮水试验及临床症状进行[5]。洼田饮水试验,患者饮水30ml,观察耗费时间及是否呛咳等。5级:进食时频繁呛咳,无法将水全部饮下;4级:分两次或以上咽下,饮水过程中有呛咳;3级:可一次性饮下,饮水过程中有呛咳;2级:分两次饮水,无呛咳;1级:顺利完整的将水一次咽下,无呛咳。治愈:饮水试验1级,无吞咽功能障碍;有效:饮食试验2级,吞咽功能显著改善;无效:饮水试验3级或以上,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通过SPSS 20.0计算,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和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SSA评分比较

研究组SSA评分为(26.21±3.29)分,对照组SSA评分为(40.98±3.67)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8.953,P=0.000)。

2.2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未见并发症,对照组出现3例肺部感染、2例误吸,并发症发生率为1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5.333,P=0.021)。

3.讨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引起肺部感染、窒息、营养不良及脱水等,严重影响预后。由于吞咽障碍的自然恢复过程尤为缓慢且效果不理想,因此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效果不佳。以往临床为保证患者营养,多采用鼻饲饮食,然而研究发现长时间闭塞可引起舌肌、咽腭部失用性萎缩,不利于吞咽功能重建。近年来,现代康复医学快速发展,并发现大脑可逆性、可塑性较强,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脑组织残存细胞的兴奋性,形成新的神经传导通路,有助于大脑功能区重建、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而言,在吞咽障碍发生的2周内,恢复最快,在6周后则恢复明显减慢,因此早期实施吞咽功能的训练尤为重要。本次研究中,研究组SS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通过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可帮助患者修复、重建吞咽反射弧,避免误咽、呛咳等。

患者出现吞咽功能障碍后,常合并肺炎、误吸等并发症,是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加强患者的吞咽功能锻炼,能够改善患者咀嚼形态,不断调整吞咽姿势、或者咽下代偿,防止误吸、肺炎等,研究组未见并发症,而对照组出现5例肺炎或误吸(P﹤0.05),证明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总之,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促进咽喉、舌等功能训练,能够达到满意效果,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宏玉, 唐强, 朱路文,等.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2):98-101.

[2]王文利, 段海平, 刘碧原,等.急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1):2465-2468.

[3]吴伟,吴波,焉传祝,等.第18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8会议纪要[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52(3):238-240.

[4]张彩宏.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在脑卒中患者误吸风险评估的应用效果及SSA评分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8):136-137.

[5]武文娟,毕霞,宋磊,等.洼田饮水试验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6(7):1049-1053.

论文作者:张蓉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9

标签:;  ;  ;  ;  ;  ;  ;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论文_张蓉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