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研究

吕兴群[1]2016年在《科技型新企业领导风格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5年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业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热点问题。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对于科技型新企业尤其重要,有效地实现创新、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迫在眉睫。对于新企业而言,创业者的领导行为是影响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创业者领导风格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影响机理是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本研究认为知识获取在其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中介作用。本文旨在回答三个理论问题:第一,新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两个发展阶段中创业者不同的领导风格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有何差异,领导风格如何与初创期和成长期实现匹配;第二,新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创业者不同的领导风格对企业内外部知识获取的影响作用有何差异;第三,以知识获取作为中介变量,探究其如何对新企业领导风格和创新绩效之间产生中介作用。本研究为转型经济情境下科技型新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两个发展阶段中创业者有效领导风格的选择,及其促进知识获取行为从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可参考的实施路径。为解决上述的关键问题,本文以高阶理论、知识基础观和权变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对领导风格、新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特征、知识获取、创新绩效的相关理论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对已有文献的贡献和不足进行评述;模型构建方面:首先对相关变量内涵和维度进行界定,基于理论基础和文献研究,根据变量之间的理论逻辑,初步构建新企业领导风格、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接着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初步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案例分析的重点是验证两阶段下变量间的关系、修正两阶段下领导风格的主要特征。具体而言,案例研究是通过对7家科技型企业的实地访谈调研、数据编码和研究分析,对比并提炼新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几个主要模型变量之间作用关系的变化,最终构建“新企业领导风格—知识获取—创新绩效”在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两阶段研究模型;研究假设方面,分别基于新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就上述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共提出26条假设;实证研究方面,经过科学的研究设计,以科技型新企业为调研对象,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哈尔滨、长春、北京、上海等地区共计315家企业的数据,其中初创期153家、成长期162家,之后运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科技型新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创业者领导风格对创新绩效具有影响作用,并存在如下差异:初创期,家长式领导和变革式领导均正向作用于创新绩效,并且家长式领导作用强于变革式领导,在此阶段科技型新企业应该选取以家长式领导作为创业者领导风格的主要特征,辅以变革式领导风格;成长期,变革式领导正向作用于创新绩效,而家长式领导对创新绩效则为负向作用,此阶段创业者应该转换原有的家长式领导风格,加强变革式领导风格;(2)科技型新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创业者领导风格对两种知识获取行为均具有影响作用,并存在如下差异:初创期,家长式领导和变革式领导均正向作用于企业的内外部知识获取;成长期,变革式领导均正向作用于内外部知识获取,而家长式领导对内部知识获取作用不显著,对外部知识获取则具有负向作用;(3)科技型新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知识获取作为中介变量在新企业领导风格和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初创期,内部知识获取和外部知识获取对家长式领导和变革式领导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均具有中介作用,成长期,内部知识获取和外部知识获取对变革式领导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外部知识获取对家长式领导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而内部知识获取在家长式领导和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本文的创新性如下:(1)本文基于权变理论和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探索科技型新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家长式领导风格和变革式领导风格对创新绩效作用的动态变化,丰富了领导理论中针对不同领导风格的比较研究和动态研究;(2)本文基于高阶理论,融合权变理论和知识基础观,探索科技型新企业领导风格对知识获取的作用及其差异,丰富了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3)本文基于知识基础观,以知识获取作为中介变量,探索中国科技型新企业创业者领导风格与创新绩效关系的作用机理,揭示了领导风格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

唐国华[2]2010年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二是企业环境表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如需求多元善变,技术日新月异,产品频繁更新,竞争日趋白热,优势转瞬即逝等等,这就使技术创新日益变成一种复杂的活动,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就是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建立基于技术的竞争优势,提升技术创新的绩效。因此,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本文确定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企业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下构建适宜的技术创新战略来建立基于技术的竞争优势,提升技术创新的绩效。围绕这一基本问题,本文的研究又可以分解为三个较为具体的子问题:一是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有什么影响。二是不确定环境下,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能否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来源。三是如果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来源的话,则企业如何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的角度入手,详细分析和检验了环境不确定性对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和开放度的影响,开放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的构建,从而回答了本文提出的研究基本问题及其子问题。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中国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的分析框架。全文共分为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括本文研究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研究问题的相关概念界定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对企业环境及其不确定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及开放式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测评等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第三章研究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的理论基础,以战略理论、技术创新战略理论及开放式创新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的框架。第四章针对本研究的子问题一和子问题二,建立了相关的概念模型,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假设。第五章为实证研究,主要对第四章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首先从问卷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及变量的度量等方面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然后对收集的样本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最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第四章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了逐一检验。第六章探讨了构建我国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的途径。主要回答了本研究的子问题三:如果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来源的话,则企业如何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第七章为全文总结,包括研究结论与启示、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系统环境观下的环境不确定性测量维度由动态性、敌对性和非均衡性构成当前人们对企业环境的认识通常是建立在非系统环境观上的,未能系统地将企业环境考虑为内外环境相连接的有机整体。这种孤立的“封闭式”的研究方法,往往会隔断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可能的联系。本文采纳赵锡斌(2007)教授的系统环境观,认为企业环境系统由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构成,将非均衡性纳入到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之中,因而本文最终将环境不确定性划分为动态性、敌对性及非均衡性三个维度,并由此设计关于环境不确定性的调查问卷。最终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环境不确定性的测量题项可以分解为五个因子,即环境动态性、环境敌对性、外部环境非均衡性、内部环境非均衡性与内外环境之间的非均衡。因此本文最终将环境不确定性划分为这五个维度。2.环境不确定性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向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转变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导致企业以前靠“自力更生”的封闭式创新思维逻辑在许多行业不再持续。2003年,切萨布鲁夫(Chesbrough,2003a)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并指出许多行业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已经从根本上转变了它们创新的方式:从封闭式创新转变成开放式创新。近年来,研究开放式创新的相关文献开始急剧上升,但缺乏关于环境不确定性与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特别是来自国内的实证研究。本文对国内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尽管我国企业的开放度总体不高,致使环境不确定性的某些维度对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及开放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从实证结果来看,总体上还是可以断定环境不确定性能驱动企业提高开放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向开放式创新转变。3.环境不确定性在开放度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中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从本文的实证结果来看,环境动态性在开放度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而内部环境非均衡性在开放的广度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反向调节作用。环境不确定性的其他维度对开放度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这说明,在动态性较高的环境中,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而在动态性较低的环境中,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就弱一些。内部环境的非均衡与企业内部管理有很大关系,内部环境非均衡性的反向调节作用说明企业内部管理的不完善不利于开放式技术创新。环境的敌对性、外部环境的非均衡性及内外环境之间的非均衡性对开放度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效果不明显。这意味着,环境的敌对性、外部环境的非均衡性及内外环境之间的非均衡性不影响开放度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即使在高度敌对性和非均衡性的环境下,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也不显得更加重要;而在敌对性和非均衡性相对较低的环境中,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也并不就是毫无用处。这也说明,无论环境的敌对性、外部环境的非均衡性及内外环境之间的非均衡性怎样,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始终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来源。4.开放度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来源从本文关于开放度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来看,在控制了企业规模与企业年龄的影响后,开放的广度和开放的深度都显著地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显著性水平均达到了0.001,表明开放度可以解释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5.构建我国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的五种途径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从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的五个维度,即树立技术领先的战略指导思想、贯彻积极的新产品开发战略、更广泛地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提高对R&D的投资水平、促进知识产权的扩散等方面来构建我国企业的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

杨保军[3]2015年在《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品牌进化路径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品牌进化作为品牌生态研究的重要理论,是品牌随时间而发生的成长演化过程。知识作为品牌进化过程中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知识管理决定了品牌的进化绩效。甘宁青地区的回族老字号作为民族区域市场的标志性品牌,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顾客需求变化、技术创新和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压力。本文基于甘宁青回族老字号的长期跟踪,从知识管理视角出发,采取扎根理论、案例研究、实证研究等质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从品牌进化概念出发,对品牌进化的影响因素、路径,模型进行了研究,深入挖掘回族老字号品牌成长的规律。基于隐喻的视角,品牌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一样存在进化的进程。从品牌发展的过程来看,一方面品牌在演进中传承着上一代品牌的基因,使品牌保持特色和连续性,另一方面也不断接纳来自外部的品牌基因,对自身品牌进行改造,使品牌逐步趋于时尚,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品牌进化反映品牌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变过程。从知识角度来看,基于多源的内外部知识推动着品牌进化,使品牌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源,在市场上表达出差异化的特征。那么,品牌是如何进化的,品牌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知识管理在品牌进化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不同的品牌进化路径最终如何影响品牌绩效?为更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创新性的构建了知识管理—品牌进化—品牌绩效的理论模型,研究者借助地处甘宁青地区的便利,深入到甘肃、宁夏、青海等回族老字号聚集的地区,联络各种类型的回族老字号企业,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调研该地区的回族老字号顾客,利用三年来积累的访谈数据和239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应用扎根理论构建品牌进化路径的探索模型,并依次利用单案例和多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企业内部知识源、企业外部知识源、顾客品牌知识源三维度影响的品牌进化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方法验证知识管理与品牌进化、品牌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认为:(1)品牌进化是基于品牌生态研究反映品牌成长演化过程的核心品牌理论,研究品牌进化有助于促进品牌的成长和创新。基于文献研究表明,品牌不仅仅是商品名称或标记,品牌定位、品牌战略、品牌资产、品牌管理等理论研究揭示了品牌的内涵。但是,品牌是不断成长演进的,必须以动态发展的思维反映品牌成长的过程,基于品牌关系和品牌生态理论基础上的品牌进化理论为研究现代品牌成长过程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2)知识管理是影响品牌进化路径的主效应。品牌的本质是知识,企业知识管理主要分为企业内部知识、企业外部知识和顾客品牌知识三个维度,研究发现企业知识管理的三个维度对品牌进化具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产品特色的维系和品质的保证是回族老字号内部知识传承和共享的重要的结果;第二,区域消费者独特的文化需求和宗教需求促使企业与顾客品牌知识的交流互动,有效的品牌保护和维权实现了品牌的传承和形象的维系;第三,基于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形成的内部知识流动与共享提高了回族老字号的产品质量,赋予品牌创新的内涵;第四,基于外部知识的流入和顾客品牌知识的获取使老字号企业在吸纳知识的过程中产品和技术获得创新,从而实现了品牌的进化;第五,基于甘宁青地区回族老字号与顾客的交流互动,企业内外部知识的流入流出,实现了品牌知识的传播与品牌形象的进化。基于企业知识管理形成的品牌进化路径将揭示不同企业品牌成长过程中路径的差异,对相关企业品牌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3)顾客的品牌知识管理、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和企业外部知识管理与品牌进化显著正相关,品牌进化管理作为重要的中介变量对品牌绩效正相关。顾客品牌知识管理、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和企业外部知识管理对进化绩效的影响通过中介变量“品牌进化”产生作用,品牌进化的调控着顾客品牌知识管理、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和企业外部知识管理,推动品牌不断进化提高。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提出基于品牌生态理论的品牌进化问题,构建了品牌进化理论模型,推进了品牌理论的研究;第二,通过对影响品牌进化的企业内部知识、企业外部知识、顾客品牌知识进行分析,提出了知识管理视角的品牌进化的路径;第三,本研究以品牌进化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知识管理、品牌进化与品牌进化绩效模型,以实证分析方法探索知识管理、品牌进化对品牌进化绩效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质性和定量研究将回族老字号品牌成长的背景与经验运用到品牌进化层面,拓展了品牌动态成长研究层次,为进一步研究做出了新的尝试。

张娜[4]2007年在《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视和发挥工业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改善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对提升工业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工业企业自身、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综合分析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因素,构建环境评价模型,进行创新环境的实证研究,对于政府和工业企业发现和解决自主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本文首先界定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的相关概念、类型和特征,包括自主创新的定义、自主创新的特征以及自主创新环境的定义,并对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了介绍。其次,本文对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在自主创新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并指出我国工业企业创新基础薄弱、市场环境不完善等8个方面。再次,本文基于对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的分析,根据科学性、现实性及可操作性原则,将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分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环境和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其中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内部环境包括创新资源环境和创新管理环境两个方面;而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政策法律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服务环境等六个方面。综合以上自主创新环境分析,构建了包括2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及30个四级指标的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本文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并根据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的特点,选择灰色层次分析法来对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本文对黑龙江省16家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进行了实证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找出了我国工业企业在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了改善黑龙江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尤肃川[5]2016年在《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是所有电商企业一直思考的问题。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有且只有两个基本功能:创新和营销。可见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创新已然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永续生存的生命之泉。本文立足于此背景,旨在解决电商企业的服务创新管理问题:企业内部如何能够保障服务创新正常、有序地开展?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因素是如何促进服务创新?企业如何对服务创新活动进行客观评价?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揭示了电商企业的服务创新管理原理,对领先电商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电商企业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的发展提供一定有益的借鉴。研究内容:(1)提出企业服务创新定义与分类。在服务创新定义基础上,总结企业服务创新的定义、分类和特征。(2)基于DNA视角探析企业服务创新运行机制。根据类仿生学的DNA视角,分析企业保障服务创新活动开展的运行机制,挖掘关键的保障因素。(3)剖析企业服务创新动力机制。探究企业服务创新过程中,关键的动力因素,构建动力机制模型。(4)拓展与完善企业服务创新“三维五级评价法”并应用到企业中,提出企业对服务创新决策进行取舍的准则,探索创建相关的管理工具。(5)探索企业设立服务创新专门部门的新经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借助Refviz、Histcite、Citespace等文献分析工具,对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地收集、归纳、梳理与总结,以获取各研究之间的关联,提炼与归纳现有的研究成果,从中发现新的研究领域。(2)分类学研究。运用分类学研究方法,探索、界定企业服务创新的定义,指出新定义的特征和功能。(3)案例分析。广泛收集电商企业服务创新案例,总结相关成功因素,并进行案例佐证结论。(4)类仿生学研究。运行机制研究中借鉴仿生学的方法,将保障服务创新开展的运行机制设想为DNA分子,研究服务创新DNA分子的构成要素,并分配要素间的权重,通过成熟的DNA理论来解释运行机制。(5)深度访谈与扎根理论。在理论模型和案例收集的基础上,获取和总结电商企业服务创新的典型案例,深度访谈电商企业的相关人员,挖掘动力机制的关键促进因素。(6)问卷调查法。运行机制中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碱基因素的权重。动力机制中在确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找到企业服务创新的关键促进因素。专门部门中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专门部门对服务创新管理能力的影响。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包括anp、模糊综合评价、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t检验、结构方程、k-means聚类、粗糙集算法、模糊识别,借助superdecision、spss、amos、weka软件验证本文中的理论假设与模型。论文结构和研究结论:第一章绪论。简述了研究的背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目标和意义,阐述了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的创新点以及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服务创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梳理此领域的研究发展历程、重点和热点,发现需要突破的方向,从文献中寻求理论拓展的启示。通过探析服务创新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提出企业服务创新的定义,是指以企业为主导进行的服务创新改变,包含对现有服务进行改进,或是引入本企业没有的某种服务,或是由企业协调各种动力因素创造一种新服务,或是对服务理念和服务流程进行改造和革新,使得新服务与企业目前所能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相比较更为新颖。同时对企业服务创新的分类、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在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梳理的基础上,将服务创新管理机制分为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与约束机制,三个机制是与服务创新紧密相关的整体,共同作用于服务创新过程。第三章从dna视角探析电商企业服务创新运行机制。在对基因仿生学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服务创新dna的构想,并从分子微观层面构建了企业服务创新dna模型,该模型呈现螺旋上升双链结构,双链包括知识链和资本链,碱基构成包括制度碱基、人才碱基、资源碱基、组织碱基,通过此模型解释服务创新运行机制。基于anp和模糊综合评价实证分析企业服务创新dna模型构成因素的权重,来分析运行机制的关键碱基因素。第四章构建动力机制模型。参考sundbo和gallouj的服务创新驱动力模型,结合电商企业的特点,使用扎根理论得到14个关键促进因素,并通过结构方程进一步加以验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电商企业服务创新动力机制模型,包含企业服务创新基础模块、主力模块、市场动向模块、关联者模块,四个模块间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并利用静力学示意图将理论研究可视化,易于理解与沟通。第五章拓展三维五级评价法(约束机制)。在三维五级评价法基础上,本文将创新新颖维度分成五级,将顾客满意度和企业效益维度分成低、中、高三级,共45种类型,基于k-means和粗糙集算法聚类得到6种类型,从易记的角度出发,将其命名为:牦牛型、大象型、老虎型、猴子型、老鼠型、羚羊型。归纳并提出“myteam”分析法,对于不同类型的服务创新,企业应根据服务创新的特点及企业战略,进行综合分析并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第六章探讨服务创新专门部门。对承担企业内部服务创新管理职责的服务创新“专门部门”进行案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专门部门在服务创新中的功能,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实证了专门部门对企业服务创新管理能力提升有显著影响,同时为企业设立服务创新专门部门提供相关管理建议。第七章运用前文的研究成果,对携程微小队、阿里巴巴村淘和京东到家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电商服务创新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归纳总结其共性与特色之处。第八章总结本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和建议。服务创新管理对策:(1)获取了保障企业服务创新顺利开展的六个重要dna碱基因素,并可应用于企业实践。从dna视角对运行机制的探索过程中,发现具有制度、资源、人才、组织这四个碱基的企业服务创新更容易获得成功。四个碱基细化后得到16个碱基因素,通过对这些碱基因素的权重分布排序,提取了6个应当引起企业重视的碱基因素,分别是:顾客的需求识别是企业服务创新的引导因素、企业家精神对服务创新起主导作用、服务创新的组织形式随着创新的进程不断演进、电商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有助于倾听顾客的声音、技术是推动电商企业服务创新的有力保障、电商企业围绕数据不断进行服务创新。企业家和管理者应该对这些认识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解答为何有些电商的企业的服务创新较多,内部是如何保障的,管理者应该尽力去构建和完善这些企业内在的运行机制。(2)强化企业服务创新关键促进因素,注重各模块间协同创新作用。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得到14个关键动力因素,并归纳为内部主要动力和外部主要动力。内部主要动力有:企业自身发展、企业家精神、企业创新战略与管理、创新团队建设、组织动态能力、企业内部制度;外部主要动力有:市场潜力、市场资源、相关技术、社会责任、战略联盟、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消费者的参与、竞争者的行动。在企业实践管理中,甄别促进因素,强化促进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电商企业服务创新动力机制模型,模型中四个模块间存在相互作用,在服务创新管理时,应注重创新模块的协同作用。并进一步绘制了电商企业服务创新动力机制静力学示意图,将四个模块的作用力可视化,企业可通过这种简化的方式理解和识别动力机制原理以强化关键动力。(3)提出“myteam”分析法,便于企业对服务创新进行评价。在企业服务创新三维五级评价法的基础上,根据新颖度、顾客满意度、企业效益三个维度,将45种类型简化为6类,发展并提出“myteam”分析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创新,企业应根据服务创新的特点及企业战略进行综合分析,不同的创新策略要求的企业内、外部资源环境也不尽相同。(4)鼓励企业设立服务创新专门部门。通过揭示服务创新专门部门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产生、职能及职责、管理流程和运作经验,表明服务创新专门部门的设立能够更有效地管理服务创新,促进企业创新氛围的营造。国内电商企业中的少数先进企业设立了专门从事服务创新管理的部门,本文鼓励企业尝试设立服务创新专门部门对服务创新进行有效地管理。创新之处:(1)提出区别于“服务创新”广义定义的“企业服务创新”定义及分类。相对于“服务创新”的广义定义,增加了概念的限定性,强调企业在服务创新中的能动作用,突出企业对服务创新的管理。同时对各类型创新的特征、内涵进行扩充,使其比目前应用广泛的Gallouj和Sundbo的分类更具有适用于企业管理的便捷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从DNA新视角分析了企业服务创新运行机制,构建了企业服务创新DNA模型。通过DNA的视角研究服务创新为企业服务创新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本文提出螺旋双链结构的企业服务创新DNA模型,丰富了仿生学理论研究体系,从微观分子角度细化服务创新研究理论,延伸服务创新研究的深度,为今后企业服务创新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为企业服务创新更深层地研究奠定了基础,有一定理论意义。(3)量化佐证企业服务创新的关键促进因素,构建动力机制模型。通过企业案例调研,归纳出电商企业服务创新的关键促进因素,构建了电商企业服务创新动力机制模型,从管理视角获取促进企业服务创新的新认识,有助于企业在服务创新管理中,简化问题,抓大放小,提升了对于服务创新动力机制认识的深度。(4)发展并简化了“三维五级评价法”,提出更具操作性的“MyTeam”分析法。“三维五级评价法”平衡了服务创新的新颖度、顾客满意度与企业收益三个方面,是一种综合评价服务创新的方法,但三个维度有45种类型,不利于管理评价,本文在基础上,更为具体地提出6种服务创新类型,并归纳为“MyTeam”分析法,针对每个类型给出具体的管理策略,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为企业服务创新管理提供实践经验。本文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将“三维五级评价法”应用于电商企业的服务创新评价体系中,构建电商企业完整的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的同时,也检验了“三维五级评价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实用性,提出从不同角度评价解释服务创新结果和过程的新分析方法。(5)揭示在电商企业中设立服务创新“专门部门”的新经验。通过对从事服务创新管理的“专门部门”这种管理现象的研究,提出了专门部门的构念。专门部门能够提升企业服务创新管理能力,更高效地管理服务创新。电商企业设立服务创新管理“专门部门”,有益于推动企业的服务创新,对于我国的电商企业、服务型企业有管理实践意义。

孙宇[6]2016年在《基于中国情境的技术创新对技术轨道跃迁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通过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吸收及再创新,多数产业的技术水平得以快速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也有所增强。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使得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对外出口大幅增加。然而,核心技术的缺失依然是制约我国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凸显了这一弊端,使得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方式获得的后发优势逐渐被削弱,并因此给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这一时期以技术发展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为特征,产业/企业面临着重要选择。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产业未来的成长路径与生存状况。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国企业也面临着是延续低成本、基于模仿的竞争战略还是加强自主创新成为创新领导者的战略困境。较弱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得我国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弱势。中国政府在转型期的巨额科技经费投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中国企业也应该思考如何进行研发决策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并实现赶超。随着近期全球对于能源安全问题与环境问题的关注,我国也亟需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大对清洁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应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以降低能源安全隐患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有研究意识到了转向新兴技术进而实现技术轨道的跃迁对于国家、产业及企业技术赶超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影响后发者技术赶超的因素较多,且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推动或制约着赶超实践。然而,现有研究缺少对于这些因素影响技术轨道跃迁的较全面、较系统的梳理。因此,本研究将对技术轨道跃迁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导致跃迁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并希望能够为我国创新实践提供借鉴。本研究在中国技术创新现实情境下,剖析多层视角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技术创新、技术轨道跃迁与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技术轨道跃迁的关键因素,并揭示技术轨道跃迁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多层视角包括创新根本性与创新开放度,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包括组织学习能力、网络关系强度及环境关注,技术轨道跃迁分为创造性积累式轨道跃迁与创造性破坏式轨道跃迁两种方式。创新根本性描述的是企业研发活动中的技术新颖程度,即研发行为是基于企业现有的知识基础,还是脱离现有知识基础,探索全新领域。创新开放度描述的是企业在研发或商业活动中利用外部资源的程度,包括资源获取或输出的广度与深度。组织学习能力是指能够促进组织学习过程或使得组织能够学习的组织的与管理的特征或要素。网络关系强度是指不同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强弱程度。环境关注被视为对自身行为或其他人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影响的评估或一种态度,可以指直接决定意图的一种特定态度,也可以指一种普遍态度或价值导向,包括政府环境关注与企业环境关注。创造性积累式技术轨道跃迁描述的是在企业现有知识库之外搜索新的能力与技术来对现有能力与技术进行补充与扩展,以实现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的过程。创造性破坏式技术轨道跃迁描述的是通过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替代来实现一种完全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的过程。本研究在对创新根本性、创新开放度、组织学习能力、网络关系强度、环境关注、创造性积累式轨道跃迁与创造性破坏式轨道跃迁等变量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技术创新影响技术轨道跃迁及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揭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关假设。随后,本文结合国内外成熟的度量指标,设计出量表来测量上述变量,并应用调查问卷来获取调研数据。然后,本研究应用SPSS19.0和LISREL 8.70来处理并分析数据,以检验相关假设,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讨论。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20条假设中有15条通过,5条未通过。最后,本研究依据实证检验结果,结合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实践进行讨论,并提出研究的管理启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⑴创新根本性、创新开放度、组织学习能力、政府环境关注对创造性积累式技术轨道跃迁与创造性破坏式技术轨道跃迁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网络关系强度对创造性积累式技术轨道跃迁与创造性破坏式技术轨道跃迁均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企业环境关注对创造性积累式与破坏式技术轨道跃迁均不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中,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最大。⑵创新开放度、组织学习能力、网络关系强度、政府环境关注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创新根本性、企业环境关注对创新绩效不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中,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最大。⑶创造性积累式技术轨道跃迁对创新绩效不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创造性破坏式技术轨道跃迁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⑷创新根本性不能够对创新绩效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也不能够通过创造性积累式技术轨道跃迁的中介作用对创新绩效产生间接的积极影响,但能够通过创造性破坏式技术轨道跃迁的中介作用对创新绩效产生间接的积极影响;创新开放度能够对创新绩效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也能够通过创造性破坏式轨道跃迁的中介作用对创新绩效产生间接的积极影响,但不能够通过创造性积累式轨道跃迁的中介作用对创新绩效产生间接的积极影响;政府的环境关注能够对创新绩效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也能够通过创造性破坏式技术轨道跃迁的中介作用对创新绩效产生间接的积极影响,但不能够通过创造性积累式技术轨道跃迁的中介作用对创新绩效产生间接的积极影响;企业环境关注不能够对创新绩效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也不能够通过创造性积累式技术轨道跃迁或创造性破坏式技术轨道跃迁的中介作用对创新绩效产生间接的影响。本研究创新点主要有如下三点:⑴本研究将技术轨道跃迁分为创造性积累式轨道跃迁与创造性破坏式轨道跃迁两种类型,并分别探究影响这两种轨道跃迁方式的因素,以及这两种轨道跃迁方式对创新绩效的不同影响。⑵本研究分别从多层视角与创新生态系统两个不同视角探究了技术创新对两种技术轨道跃迁方式的影响,并找出影响技术轨道跃迁的关键因素。而且,在创新生态系统下,将环境关注分为政府环境关注与企业环境关注两个不同层面,探讨其对技术轨道跃迁的不同影响。⑶本研究将双重视角下的技术创新、两种不同的技术轨道跃迁方式及创新绩效纳入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探究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探讨了技术轨道跃迁在技术创新影响创新绩效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郑鑫[7]2008年在《基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企业自生能力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企业上,并把其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其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地增长,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例也显著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面对国际、国内竞争环境的激烈变化,对国内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却面临着能否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尽管学术界普遍认为只有具备自生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但是由于企业自生能力这一概念提出较晚,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的自生能力的本质、内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并且对于企业自生能力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形成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等方面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就无法为企业自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这对于产业和区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研究高新技术企业自生能力的构成要素、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自生能力,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相关文献综述和讨论的基础上,对企业自生能力的内涵和本质进行了全新的界定,并由此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自生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培育途径,在此基础上运用区域创新环境理论,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自生能力发展作用机制。以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典型代表许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创新环境影响下的集团自生能力发展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中部内陆欠发达地区尽管不具备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硬环境,但是只要注意加强外部创新网络构建,同时积极改善区域创新软环境,也同样可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在本地生存和发展。文章最后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如何构建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自生能力发展的创新环境的建议。论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对区域创新环境与企业自生能力相关理论的分析。对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特征、组成部分以及培育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且从管理学的角度对企业自生能力的内涵和本质进行了界定,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自生能力构成要素及其培育途径。第三部分从理论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自生能力形成的作用机制。本文中认为区域创新环境由基础设施环境、创新网络环境、制度创新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四个子系统组成,由于这四个子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企业自生能力发展的作用机制也不一样,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作用于企业自生能力发展过程的。第四部分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作用下的许继集团自生能力发展过程。将许继集团自生能力发展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通过对不同阶段所受区域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第五部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如何构建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自生能力发展的创新环境的建议。最后是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结论进行了概括,指出了文中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张淑芳[8]2007年在《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模式与战略选择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远不能被称为制造业强国。我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多数集中在低端市场上,以产量和相对的性能优势来占据市场。我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薄弱,不少核心技术及设备依然依赖于国外,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在对国家经济实力有重大影响的高端产品方面,我国没有优势。我国制造业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产品创新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创新模式与战略选择,为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模式与战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从而提高产品创新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产品创新的成功率,缩短制造业企业产品开发的周期,降低创新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确保制造业企业实现战略规划中的经营目标,并在产品创新中不断提高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制造业企业的繁荣、健康发展,使之为我国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本文在阅读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模式与战略选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产品创新能力对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模式的影响,提出产品创新能力是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模式选择的基础,总结了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模式选择的原则,并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来对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来选择适合制造业企业自身的产品创新模式。本文还分析了制造业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制造业企业生命周期对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总结了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战略选择的原则,并运用战略地位和行动评价法对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创新战略进行定位和选择。以海尔集团为研究对象,对海尔的产品创新模式与战略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本文理论、方法的合理性。最后提出了制造业企业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创新模式的对策和产品创新战略选择的建议。

孟伟[9]2016年在《跨界搜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文中指出在消费者需求和竞争者行动难以预测的动态环境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随着技术复杂度的提高,仅仅依赖内部资源不能满足持续创新的需求,对外开放成为企业创新实践的必然选择。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跨界搜寻成为企业探索外部创新资源与解决创新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目前已有文献对于跨界搜寻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主要在于剖析跨界搜寻对创新的直接影响,并没有打开跨界搜寻影响创新的中间黑箱;此外,已有研究情景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对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较少。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立足于开放式创新、组织学习中关于跨界搜寻的已有研究,以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详细阐释了“跨界搜寻如何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这一核心问题。具体地,本研究以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和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作为表征跨界搜寻的变量,基于动态能力视角深入剖析跨界搜寻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并从外部环境层面探讨环境动态性对跨界搜寻与创新绩效,以及环境动态性对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的作用边界,构建了研究的理论模型。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了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小样本预测数据以及28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大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检验了跨界搜寻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和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和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具体来说,跨认知技术知识搜寻、跨地域技术知识搜寻、跨认知市场知识搜寻、跨地域市场知识搜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还发现,相比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有更大的正向影响。第二,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和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对动态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对动态能力的组织重构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对动态能力的资源整合能力没有显著影响;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对动态能力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重构能力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三,动态能力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动态能力的两个维度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重构能力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四,动态能力在技术知识跨界搜寻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中,以及在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第五,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和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受到环境动态性的调节。实证研究表明,市场动态性对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和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技术动态性对技术知识跨界搜寻与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不显著,技术动态性对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第六,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受到环境动态性的调节。市场动态性和环境动态性对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周桂凤[10]2012年在《外部支撑系统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定律。企业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它能向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和劳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旺盛的活力,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企业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所以作为浙江省经济主力军的中小企业的创新则尤为重要。根据浙江省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其所处创新环境的优劣决定了创新的绩效,因此,营造创新环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外部支撑系统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分别考察法律环境、市场环境、融资环境、中介服务、社会文化和人才环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力度。企业家是企业创新永不衰竭的源泉和原始动力,在企业创新的外部支撑系统一致的情况下,企业家的认知会对创新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除探讨外部支撑系统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之外,也希望讨论企业家认知因素在这一关系中所扮演的功能,从而从外部和内部综合研究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选取400多家浙江省中小制造企业,回收有效问卷337份,涉及行业包括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皮毛;木材、家具;塑胶、塑料;电子机械、设备仪表等五大行业,通过统计分析后发现,外部支撑系统与创新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同时发现外部支撑系统中各维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一,其中融资环境对创新绩效影响最大,人才环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小。此外,企业家认知在外部支撑系统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着正向调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科技型新企业领导风格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D]. 吕兴群. 吉林大学. 2016

[2]. 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 唐国华. 武汉大学. 2010

[3].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品牌进化路径与绩效研究[D]. 杨保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15

[4]. 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研究[D]. 张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5]. 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研究[D]. 尤肃川. 东华大学. 2016

[6]. 基于中国情境的技术创新对技术轨道跃迁的影响研究[D]. 孙宇. 吉林大学. 2016

[7]. 基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企业自生能力发展研究[D]. 郑鑫. 河南大学. 2008

[8].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模式与战略选择研究[D]. 张淑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

[9]. 跨界搜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D]. 孟伟. 辽宁大学. 2016

[10]. 外部支撑系统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 周桂凤. 浙江工业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