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观“万川地图”新发现的后记_秦观论文

试论新发现的秦观《辋川图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发现论文,试论论文,秦观论文,辋川图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2009)十月,秦氏族人在无锡召开纪念著名词人秦观诞辰九百六十周年大会,邀我致辞。想不到我这个简单的发言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会间,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无锡博物馆研究员顾文璧先生向我出示了一份秦观手迹的复印件,文曰:

余曩卧病汝南,友人高符仲携摩诘《辋川图》过直中相示,言能愈疾,遂命童持于枕旁阅之。恍入华子冈,泊文杏、竹里馆,与斐迪诸人相酬唱,忘此身之匏系也。因念摩诘画,意在尘外,景在笔端,前身尽画师之语非谬已。今何幸复睹是图,仿佛西域雪山移置眼界。当此盛夏,对之凛凛如立风雪中,觉惠连所赋犹未尽山林景耳。吁,一笔墨间,向得之而愈病,今得而清暑,盖观者宜以神遇,而不徒目视也。五月二十日,高邮秦观记。

文无题,姑命之曰《辋川图跋》。原复印件高约七寸,宽约一尺一寸半(市尺),字体比鸡蛋小而比鸽蛋大。附缩微图如下:

我研究秦观凡数十年,虽不能像赵明诚著《金石录》那样“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①,但也尽可能旁绍远搜,不仅国内多种《淮海集》刻本中未见,连号称完璧的现庋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宋乾道癸巳高邮军学本《淮海集》中也未收此文。真可谓沧海遗珠,国之瑰宝!今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论析:

一《书辋川图后》与此文的关系

各种刊本《淮海集》虽未收此文,但在乾道癸巳刊本卷三四中载有一篇类似的文章,叫《书辋川图后》,开头即云:“元祐丁卯,余为汝南郡学官,夏,得肠癖之疾,卧直舍中。所善高符仲携摩诘《辋川图》视余,曰:‘阅此可以愈疾。’余本江海人,得图喜甚。即使二儿从旁引之,阅于枕上。”丁卯为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时秦观任蔡州教授。《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蔡州,紧,汝南郡,淮康军节度。”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省。少游中元丰八年马蹈榜进士,授定海主簿,未赴任,寻为蔡州教授。他在《送刘贡父二首》其二②中说:“汝南虽奥区,校官实始张。解鞅百无有,栖栖寄僧坊。”谓元祐元年蔡州始建州学,刚上任时他寄居在庙中,至本年方迁入直中(犹今之办公室),夏间,他得了消化不良的毛病。这一段在本文——《辋川图跋》的开头,则简化云:“余曩卧病汝南,友人高符仲携摩诘《辋川图》过直中相示,言能愈疾,遂命童持于枕旁阅之。”其结尾则云:“五月二十日,高邮秦观记。”究竟是何年的“五月二十日”,颇使人茫然。但与《书摩诘辋川图后》对读,则知为元祐丁卯年也。这里,作者仅以一个“曩”字表明两文在时间上的差异。“曩”字的本义是从前,所表明的时间跨度可长可短。这须从少游在蔡州的行踪加以考察。他在蔡州共五年,第一年寄居僧坊,第三年赴京应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试③,第四年在蔡州教授任,至第五年五月,被召至京师,除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其中唯第二年病卧蔡州郡学的直舍中,故知此跋作于是时。《书摩诘辋川图后》所云之“夏”当为初夏,时得“肠癖之疾”;本篇所云之“五月二十日”,当如文中所示的“盛夏”,故谓对图可以“清暑”。由此观之,《书摩诘辋川图后》当为第一稿,没有落笔于《辋川图》上,后被收入《淮海集》;本篇为第二稿,也就是定稿,当时谅录于图后,随画转移,故世人少知。顾文璧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他得之于常州秦耕海先生,而耕海先生“说是该《辋川图》系故宫博物院展品,撤展时,他设法复制到的”。其言当可信。弄清两文的关系,则此篇的价值便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 高符仲何许人也?

本文谓“友人高符仲携摩诘《辋川图》过直中相示”,《书辋川图后》亦谓携图者为高符仲。高符仲是什么人?首先得从秦观的《淮海集》寻找线索。

《淮海集》卷三四载有《高无悔跋尾》一文。此篇王敬之本、四部备要本均题作《高无悔所藏尺牍跋》。高无悔的名字与高符仲的名字、《高无悔跋尾》与《辋川图跋》及《书辋川图后》之间,当有一定关系。《高无悔跋尾》云:“无悔将家子,为人沉鸷有奇略,习知边事,结发与羌人战,大小数十遇,未尝败北,斩级捕虏,获牛羊橐驼,动以万计。与其兄馆使皆为边人所推,号二高云。”二高即高永能、高永亨。永能《宋史》卷三三四有传,永亨则无。今查《宋史纪事本末》卷四○,谓元丰五年(1082),与西夏发生了一场震惊华夏的战役(史称永乐之战)。是役中,沈括为统帅,驻延州(今延安),他听从神宗特使徐禧的建议,在永乐筑城。徐禧是黄庭坚的姐夫,官给事中,完全不懂军事。当夏人以三十万之众将攻永乐时,他骄傲地说:“是吾立功名取富贵之日也!”“大将高永亨曰:‘城小人寡,又无水泉,恐不可守。’禧以为沮众,械送延州狱。”当夏人倾国而至时,高永能建议“及其未阵,急击之则骇散”。徐禧凭借手中权力,怒斥道:“尔何知!王师不鼓不成列。”④这种宋襄公之仁,终于导致大败,宋军战死及渴死者三万余人。永能与徐禧皆战死,唯永亨因械送延州狱而得以幸免。战后,任蔡州兵马钤辖。此职本该由郡守兼任,但此时郡守为向后的兄弟向宗回,未兼此职,而以永亨专任。其主要工作不外“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⑤。是时境内无事,故永亨得与秦观经常“相从于城东古寺,日饮无何,绝口不挂时事。余酒酣悲歌,声震林木;无悔瞋目熟视,发上冲冠”⑥。他们如此相得,暇时则一起鉴赏文物。高氏所藏文物,“自韩魏公以下百余番”⑦,秦观为他所作的跋尾,今天能见到的也有三则。看来《高无悔跋尾》是总名,《书辋川图后》及本篇属于它的分支。

那么,高永亨为何号无悔,而字符仲呢?这可能与宋人命名的习惯有关。宋代士人命名有时取诸《易经》,如晁补之字无咎。杨补之亦字无咎。高永亨由一名英勇善战的大将,变为一位好古博雅的君子,历尽仕途之坎坷,悟透人生之无常,遂在《易经》中吸取精神营养。《易经·乾卦》曰:“亢龙有悔,不可久也。”“上九”引用孔子的话解释道:“贵而无位,高而无名,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他在永乐之战中身为大将,结果“高而无名”,“动而有悔”;现在他要反过来做,即求不贵、不高、不动,以至于无悔,故以“无悔”为号。

他原名永亨,亦本之于《易经·乾卦》,曰:“乾,元亨利贞。”《正义》:“子夏传曰:‘元,始也;亨,通也。’”《本义》:“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时为夏,于人为礼,而众美之会也。”可见“亨”是一个十分美好吉祥的字。欲使永远亨通、永远吉祥,必须取一个与此相应的字。古者以伯(孟)、仲、季作为兄弟排行。永亨有兄永能,位居长,当为伯;他行二,位居次,当为仲。符者,符合也。也是祥瑞的征兆,《礼记·仲尼燕居》“万物服体”句郑玄注:“谓万物之符长,皆来为瑞应也。”要使亨通这个“亨”字与排行相应,故字以“符仲”。因此可以论定:高符仲即高永亨、高无悔,而在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名、字、号,也是宋人的习惯。

三 两文关于《辋川图》内容的不同表述

两文的中心是摩诘《辋川图》,然对其内容的表述各有不同。摩诘,唐代王维字,官至尚书右丞,以诗书画闻名开元、天宝间。有《雪图》、《蓝田烟雨图》及《辋川图》。苏轼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⑧是对他艺术成就最恰当也是最高的评价。其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王维传》。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专就其书画作了一些介绍,说他在“蓝田南置别业,以水木琴书自娱。善画山水、人物。笔踪雅壮,体涉古今。尝于清源寺壁画《辋川图》。岩岫盘郁,云水飞动。自制诗曰:‘前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这里对王维其人及《辋川图》的内容特色作了大致的概括,与秦观所云有所不同,即秦观本人在两篇文章中所写的也大有差异。其《辋川图跋》云:“阅之,恍入华子冈、文杏、竹里馆,与斐(裴)迪诸人相酬唱”;而《书辋川图后》则曰:“恍然若与摩诘入辋川,度华子冈,经孟城坳,憩辋口庄,泊文杏馆,上斤竹岭并木兰柴,绝茱萸沜,蹑宫槐陌,窥鹿砦;返于南北垞,航攲湖,戏柳浪,濯栾家濑,酌金屑泉,过白石滩,停竹里馆,转辛夷坞,抵漆园。幅巾杖屦,棋弈茗饮,或赋诗自娱,忘其身之匏系于汝南也。”两相对照,前者涉及地名三,极简;后者涉及地名十九,极繁,铺述展衍,可谓备足无余。为什么如此?是王维原图果如此一一画来,还是出于秦观的想象?窃以为两文非出于原图所画之实景,多系据王维《辋川图集序》中地名一一加一个动词如“入”、“度”、“泊”等字予以描述,而非图画之真也。何以故?一、郭若虚只说“岩岫”、“云水”,对于竹里馆、文杏馆等建筑物,无一笔提及;二、秦观两文俱说“恍入”或“恍然”。“恍”者,仿佛也,好像也。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丙寅,发常州。平江亲戚故旧来相迓者,陆续于道,恍然如隔世焉。”两文都用“恍”字,说明秦观并非真的入华子冈等地,而是出于想象或联想。再者,《书辋川图后》只说“恍然若与摩诘入华子冈”,而《辋川图跋》却加上了“与斐迪诸人相酬唱”,前者为一人,后者变为“诸人”,当时想当然之辞。总之,秦观所见的《辋川图》是真品,而他在两文中关于图中景象的描述,则出于文学家的想象,似不可信以为真。

四 书体是否秦观真迹

秦观以词名,在诗文书法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少游词胜书,书胜文,文胜诗。”⑨说明他的书法仅逊于词,而胜于诗和文。在北宋元祐年间,其师苏轼对他的词不以为然,史载“秦少游自会稽入京,见东坡。坡曰:‘久别当作文甚胜,都下盛唱公山抹微云之词。’秦逊谢。坡遽云:‘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秦答曰:‘某虽无识,亦不至是。先生之言,无乃过乎?’坡云:‘销魂当此际,非柳词句法乎?’秦惭服。”⑩然而对他的书法却极口称赞说:“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11)东坡不但称其书法有东晋风味,而且也说这种书法会影响他的诗——也可能影响他的词,使之“增奇丽”。它们之间,似乎有一种互动作用。在东坡看来,书法属于技巧,而诗则属于道。书法可以增加诗的“奇丽”,而诗所含有的“道”,可以充实书法的内容,达到“技道两进”。东坡从少游书法中生发出一套艺术理论,足见对少游书法评价之高。

东坡所说的“东晋风味”,实际上是指“二王风味”,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风味。他们的风味在于气韵生动,遒劲有力。王献之自幼从父学书,其书几可与父乱真,其特点正如郭若虚所说,“唯王献之能为一笔书”(12)。所谓“一笔书”,指其草书能变其父字字独立为一笔到底、一气呵成的书法。如《十二月帖》,气韵流走,笔势奔放,犹如一挥而就。少游草书颇受其沾溉,如其《墨君诗》纯为草书,清代勒石犹存于高邮文游台,观其笔势,确如郭若虚形容的“一笔书”那样:“乃是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13)东坡称其“作诗增奇丽”,“技道两进”,这可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附复印书影如下:

少游固善草书,然观今所得《辋川图跋》,并非草书,而是以楷书为基础的行书。他研究过王羲之的《兰亭序》,也曾“绢临《兰亭》”(14)。《兰亭序》是行书,秦观《辋川图跋》也是行书。两相对照,字体不尽相似,后者略肥,倒与颜真卿为近。何也?它是不是秦观真迹?我不禁产生这样的怀疑。忽忆陆游曾云:“黄豫章、秦淮海皆学颜平原真行,豫章晚尤自称,淮海则退避不肯以书自名,亦各其志也。”(15)陆游一生崇敬秦观,其言当可信。豫章黄庭坚的书法,名列北宋四大家。而淮海居士秦观为人谦虚谨慎,不肯以书法名家,所以书坛上较少称道。陆游称其“学颜平原真行”,东坡称“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系指其后期。至于前期,当以真行为主。笔者1996年12月赴台湾参加赋学研讨会,21日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此次展出主题为罗家伦夫人张维桢夫人捐献之文物,其中不但有东坡《前赤壁赋》真迹,且有东坡的《墨竹图》。图之右上角,为东坡题识:“元丰三年正月为子明秘校。”当作于乌台诗案出狱之后不久。少游于图之右上角偏中题五言绝句:“叶密雨偏重,枝垂雾不消。会看晴日后,依旧拂云霄。”末署秦观。每句单行,每字独立,也是行楷,即真行也。先生盖借竹喻人,谓其师最后必将赦免,且颂其品格之昂然不屈也。其字体与《辋川图》一般无二,足证少游之善于题画且多用真行。时间当在早期,即元丰末至元祐初,与《辋川图跋》时间不相上下。

至其后期,这里是指元祐五年(1090)五月由蔡州入京,至绍圣元年(1094)夏被放左迁监处州酒税。在此期间,先生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住汴京,并立苏门,称四学士,常得东坡亲炙,故所作草书,备受乃师青睐而予以点评。由此看来,其作于前期的题东坡墨竹图五绝与《辋川图跋》的字体俱为真行,于颜平原为近,而后期所作的《墨君诗》则为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了。

元祐期间,秦观供职于秘书省,还结交了“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字方叔,今存一帖,是写给李廌的,兹复印于后:

江苏高邮文游台碑廊石刻拓片

此帖多为真行,个别为草书,与《辋川图跋》字体较相似而略草。其中秦观的“观”字,尤为相同,而方叔的“叔”字系草书,与《墨君诗》中“寂”字下半部,完全一样。因此,它更是《辋川图跋》确为秦观所作的一个强而有力的佐证。

五 少游独能察人之画

秦观是一位很全面的艺术家,尤善于鉴赏书画。在《五百罗汉图记》中,他描述了一百三十九人的衣冠服饰、动作表情,指出此画“虽不甚精绝,而情韵风趣,各有所得,其绵密委曲,可谓至矣!”(16)可见他既能以微观的眼光观察画中人物,又能在总体风格上予以品骘。因此邓椿《画继》卷五评之曰:“少游独能察人之画。”对于自己读画的能力,他也很自信。其《书晋贤图后》写他与李叔时对《晋贤图》的不同看法,措词极为尖锐。李叔时(一作李伯时),名公麟,号龙眠,北宋大画家。写苏门与同时名流在驸马都尉王晋家聚会的《西园雅集图》便出自他的手笔。宋人邓椿云:“郭若虚谓吴道子画,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观之,伯时既出,道子讵容独步耶。”(17)就是这样一位堪与吴道子比肩的大画家,曾把《晋贤图》说成“醉客图”。少游颇不以为然,说:“今图中诸公了无醉态,而横被沉湎之名”,“岂评此画时方在酩酊邪?”(18)用犀利而幽默的文笔把李叔时讽刺了一通。在这里,他对自己鉴赏图画的才能,岂不充满了自信。现在他鉴赏王维《辋川图》,当不会发生错误。

秦观对《辋川图》的鉴赏,可谓由浅入深,步步深入,透过画面,看到丰富的内涵。画面是“岩岫”、“云水”,秦观却看到多达十九处的景点,并与摩诘同游,与斐迪酬唱。初看时,他受感染觉得“数日疾良愈”;今日“复睹是图,仿佛西域雪山移置眼界,当此盛夏,对之凛凛如立风雪中,觉惠连所赋犹未尽山林景耳”。这种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认识过程,盖得之于“词心”(19)。请人张惠言云:“意内而言外谓之词。”(20)此语本之于《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徐灏《段注笺》云:“此谓意在语词之内,而于言外得之。”对词而言,语句是外在形式,意是内涵。对图画而言,那山山水水是外在形式,而其意境则是内涵。读词与赏画,当有如今人所说的“通感”;秦观以词心赏画,故体会到常人所体会不到的意境。何以能致此?他在《辋川图跋》中说:“盖观者宜以神遇,而不徒目视也。”目视只能及于表象,而神遇,则可通过自己的想象、感悟,透过外在的笔,领悟内在的意,即认为“摩诘画,意在尘外,景在笔端”耳。在这里,秦观给我们提示的,不仅是读画的方法,也是读诗、读词、读文的一把钥匙。

以上从五个方面论析了秦观《辋川图跋》,这份举世罕见的遗文,不仅如出土文物那样珍贵,而且在书画史上、书画理论上,也有重要的价值。秦观是一位奇才,其师苏轼在给儿子苏过的信中说:“少游下笔精悍,心所默识而口不能传者,能以笔传之。”(21)这篇跋尾,下笔精悍,以恰切而精练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他对《辋川图》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图与跋当共传之,传之于无穷。

注释:

①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②《送刘贡父舍人二首》其二,宋乾道癸巳本卷五。

③钱辛楣(大昕)《淮海先生年普跋》:“《宋史·哲宗纪》:元祐二年四月复制科,苏公荐先生贤良方正当在其时,明年应诏入京师,为言者所龁,引疾而归。”(秦瀛《淮海先生年谱》)

④以上见《宋史纪事本末》卷四○《西夏用兵》。

⑤《宋史·职官志七》。

⑥⑦《高无悔跋尾》。

⑧《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⑨《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1页。

⑩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二苏子瞻《永遇乐》调下附注,《唐宋人选唐宋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01页。

(11)《跋秦少游书》。

(12)(13)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6页。

(14)董史《皇宋书录》卷中。

(15)《渭南文集》卷三一《跋秦淮海书》。

(16)宋乾道癸巳本《淮海集》卷三八。

(17)《画继》卷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9页。

(18)《书晋贤图后》,宋乾道癸巳本《淮海集》卷三五。

(19)冯煦《嵩庵论词》:“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外传。”(《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87页)

(20)《词选序》,《词话丛编》本,第1617页。

(21)朱弁《曲洧旧闻》卷三引。

标签:;  ;  ;  ;  

论秦观“万川地图”新发现的后记_秦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