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
张胜环
【摘要】 当前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感、信息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产业后继乏人等问题,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此,可运用 “兴趣导向,活学活用”“与时俱进,贯通古今”原则,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并结合时代要求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青少年充分感受中华文化展现出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青少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于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磐石与根基,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支撑。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国家文明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优秀传统思想观念、美德情操陶冶青少年的心志,滋养他们的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有助于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建立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性,把民族的文明基因、文化的根源血脉不断地传承下去,并在学习生活中见微、见实、见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现状和原因
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方面。
奥达特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万子琳等(14):1977
一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感。这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教育机制的缺失有关。就古典文学而言,古代幼童教育通常会学《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经书,然后学习“四书五经”,而这些在我国现代教育及考试体系中所占比例很小。凡事有利有弊。一方面,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长河中,不少传统文化的教育经验在文明进化过程中被改进。如繁体字教学被简体字所替代。简体字的推广使汉字更容易被国人书写、阅读,但同时也使得年轻一代对流传下来的诸多使用繁体字的传统文化典籍产生了阅读和理解障碍,多数青少年阅读传统经典原籍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外来思潮在各个层面的广泛传播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不少冲击,这对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对抗,致使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产生疏离感,甚至对传统文化学习产生倦怠。应该说,国学教育多年来一直在向前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继承和创新中才能得到充分弘扬。
物联网智能节点的BC95模组支持UDP或COAP两种传输方式进行远程传输,当采用UDP传输方式时,具有组网和开发简单的优点。当采用COAP传输方式时,数据先传输至华为IOT平台,IOT平台能够实现数据缓存、管理、分析,云服务器可以通过数据查询接口访问IOT平台,或IOT平台将数据推送到云服务器[14]。COAP是基于UDP的应用层协议,其具有小巧精简的特点。该系统采用华为的BC95模组数据传输,选用UDP传输方式,NB-IOT技术的网络架构如图4所示。
三是传统文化产业后继乏人,专业人才匮乏。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我国现有的记录在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传承人员结构不合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则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生活状况不佳,经济水平较低。这些制约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与发展。究其根本,是因为许多传统文化产业受到现代化发展的冲击,尚未适应时势,发展尚不尽人意,较忽略年轻人的心理需求。以传统戏曲文化为例,众所周知,我国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但不少年轻人却并不喜欢,除了传统戏曲原来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发生变化以外,戏曲近年来的创作题材与年轻人的喜好相去甚远也是缘由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的两大基本原则
第一,兴趣导向,活学活用。大学及中、小学各级各类学校是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地。以本土传统文化为基础,在各级省、市、地、县范围内进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是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如果能大批量建立校园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与优秀试点单位,将更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体现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而不仅仅是陈列在图书馆、宣传栏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变通,以青少年喜欢的方式来创新与传播,充分赋予其时代的内涵与感召力,比如把原本古板、严肃的传统工艺品在保持原有工艺基础上变得“萌萌哒”;在原本冗长的传统戏曲剧本中选取趣味性较强的片段或经典折子戏作为展示等,以赢得青少年的喜爱,并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写讲、主题公开课、成果汇报展演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发掘中华经典中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用优秀传统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良好传承。
二是信息社会客观上给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以往无论是农业或工业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通常是单向传输,或是口传心授,或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信息社会的文化传播手段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化传播方式主要以网络为主,电脑、手机等终端多向接收、多元互动使交流更加便捷,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作为新生代,青少年从出生之日起就浸润在信息技术文化之中。在现实语境中,他们对各种通信工具、移动终端、智能设备驾轻就熟,网络游戏、哈日哈韩、欧美时尚、平台点餐等都是新生代的生活方式。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社会和多数家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减少了他们亲近传统文化的机会,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随着信息资源的飞速发展与信息工具的快速更新迭代,不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形态日益被边缘化。信息技术的变革对于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需要花大量时间消化、吸收和接纳。
金玉妍福了一福,又与苏绿筠见了平礼,方腻声道:“妹妹也觉得奇怪,高姐姐一向温柔可人,哪怕从前在潜邸中也和侧福晋置气,却也不至如此。难道一进宫中,人人的脾气都见长了么?”
第二,与时俱进,贯通古今。信息社会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在技术上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保护模式的选择。比如以往许多口传心授的传统文化,往往随着老一辈传承者的过世,技艺容易失传。而现代信息储存技术非常发达,可以通过各种先进技术手段保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其合理分类。信息时代,可充分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融合“传统”与“现代”,与时俱进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贯通古今,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到极致。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继承与发展离不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持。信息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不断努力。此外,年轻一代作为文化传承的生力军,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层面,原先的师生关系开始由师长权威向平等对话转变。一般而言年龄越大的学生具有的思辨能力越强。转变传统传承教育模式,建立友善平等的师生对话机制将更好地促进师生、长幼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对年轻一代的培育水平,从而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质量。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所成效。因此,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青少年充分感受中华文化展现出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①王耀华、王州等:《中华民族的心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
②苟琳:《溯源中国传统文化之旅》,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
③何中华:《为什么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论坛》,2017年第17期。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识别码】 A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项目《认同与表征:闽台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FJ2019ZTB084);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福建戏曲海外演出史辑录与研究》(项目编号:FJ2019B121)阶段性成果】
责编/常妍 美编/杨玲玲
标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论文; 青少年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论文;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