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批判性论文,史料论文,思维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批判性”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辨别力、洞察力、判断力。批判性思维则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决策。在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属于历史的核心思维,赵亚夫先生认为:“批判作为一种思维过程,具有积极思考、自主分析,提出新见解的特质。它关乎探究精神,多以调查为手段,使学生养成合理的质疑态度;它还关乎行动能力,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基础,指导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诸种高明的方法。”①可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养成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气质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诉求。而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将史料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的建构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教师教学的专业化水准大大提升,也可以使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思维素养得到锤炼。本文仅以人教版选修课《王安石变法》为例,来探讨史料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建构。 一、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材内容探究 在历史教学中,教科书所阐释的内容与传授的观点往往具有统一思维的特质。然而,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社会发展和经济的复杂变化也在不断拓宽人们的视野,教科书的传统观念面对新观念的冲击,往往会引起质疑。因此,用批判性思维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究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 王安石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因此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目标的“富国之法”就成为这次变法的核心部分。现行选修教材从六个方面对“富国之法”进行了介绍,但每项措施仅仅停留在蜻蜓点水式的概念阐述层面,而无必要的推理分析。这样的呈现方式显然无法达成课程标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富国之法”还需深入剖析。 (一)从理财手段看变法的跨时代性 史学界对王安石变法的争论由来已久,成果颇丰,如青苗法、募役法等,教材中也有所涉猎,但以理财手段为分析主旨的论著却并不多见。笔者认为,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变法才更具有时代的价值。 众所周知,在理财问题上,王安石和司马光有过激烈的争论,“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论断受到了司马光的严厉批判。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情况下,能够增加国家的财富吗?从经济学的理论来看,不增加赋税而增加财政收入的方法很多,改变生产条件以发展生产、加速资本流通等许多措施都可以做到。变法中的若干措施正是体现了对商品化社会和市场规律的应用。 青苗法就是一个相当高明的措施,其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本贷放,贷放对象以农户为主,兼及工商,受贷者须结保或抵当,并以半年为限,取息二分。在百姓五谷青黄不接之时,通过青苗贷钱取息获利,既可济困助贫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究其原因,就在于青苗法的放贷措施实质上已具备了银行借贷的雏形,信用贷款的方式保证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两种生产要素——农民和土地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以此刺激经济的成长。当生产发展增加了货物的流通量时,即使国家不提高税率也能在加速周转的流通状态中收到增加财政收入的成果。这种采用金融调控的方式管理国家财政的措施,与现代国家的理财理念似乎已不谋而合。 再来看均输法。北宋都城汴京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专有发运司主持由东南六路向都城供应物资的工作。然而诸路上贡,岁有定额,既劳民伤财又易刺激物价的波动。因此,均输法设计了“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改革死板的实物征敛制度,根据年景收成的变化,“折钱与购买相结合,依托市场,舍远求近,通过增加购买获得上供物资”。其目的是协调供需关系,在保障物资供应的同时,“提高财政收支的效率,撙节购买、运输等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打击商人操纵市场的行为,着眼点是“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物资供应问题”。②显然,均输法充分体现了对市场规律和商品经济的关注。 除了利用金融等手段理财外,变法还鲜明地体现出国家干预经济的色彩。随着商品经济环境下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愈加显著,变法实质上就是“通过变法度,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量,消除可能与人主争利的兼并势力”③的具体实践。以市易法为例,宋代社会经济商品化程度取得突破性进展,搞市场垄断是商人牟利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私商的垄断不仅阻碍了工商业者的正常经营,不利于商品的公平交易和市场供应,而且也常常损害政府的利益,因此,宋政府经常用法律和经济的双重手段抑制私商垄断。市易法就是通过官营商业剥夺私商对市场的垄断权,“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而本务率皆贱买贵卖,重入轻出,广收赢余”。“凡牙侩市井之人,有敢于与市易争买卖者……小则笞责,大则编管”。④市易法在货源和销售两方面都压缩了大商人操控市场的空间,对稳定市场物价起到了一定作用。而前文所述的青苗法在用政府资本进行放贷,均输法在用政府“籴本”征购物资,这些新法都是政府直接介入经济运行,利用国家资本平抑物价。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王安石通过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对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进行的改革,通过方田均税法对土地所有权的审定,也不乏调整和规范社会经济秩序的意味”。⑤虽说用政府直接介入市场会产生诸多弊病,但在封建政府尚“缺乏适应性去掌握一种多元的而经常成长改变的城市经济”之时,王安石就能“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⑥无疑是跨时代的进步。 (二)从体制局限看变法失败的必然性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教材中的介绍为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所以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依据这样的表述,许多中学教师在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时,给出了如下结论: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在失去皇帝的支持后,新法被保守派废除。事实果真如此吗? 宋朝立国之后,实行文官统治,大量吸收和使用知识分子,采取养兵政策,建立了牢固的官僚机构。这些政策在加强中央集权,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同时,也逐渐向对立面转化,形成冗费、冗兵和冗官三大弊政。面对这种局面,许多在朝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提出了不少革新朝政的建议,如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的庆历新政。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主张改革的人们奔走呼号,例如韩琦在《论减省冗费》中尖锐指出“朝廷若不能节用”,则后果难以设想。他要求当朝“先务节俭,凡奢靡之饰,奇巧之玩,无名支赐,无度取索,一切罢去”。⑦苏轼同样认为“方今天下何病哉?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正也”。⑧司马光看到了“害农者政”,认为“为今之术,劝农莫如重谷,重谷莫如平籴”。⑨由此可见,在王安石变法之前,朝廷上下多以改革为治国的必然,真正的所谓顽固派、守旧派是极少数。 翻检当时和后世的文献资料,我们很难找到证据证明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反对变法是因为他们代表了大地主、大贵族的利益。他们冒着与年富力强的皇帝对着干,从而可能丧失一生政治前途的风险来反对变法,必然有着更为崇高的理由,那就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痛苦挣扎的情形深深触动了他们的良知。所以李亚平先生说:“如果一定认为他们是代表了大贵族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了某种僵化、保守的政治立场才反对变法的话,我们就必须同意这样一个前提,即苏东坡们在写下所有那一切辉煌文字的时候,实际上是口是心非的:在政治上,他们落后而反动;在经济上,他们贪婪而自私;在文化上,他们虚伪而心理阴暗;在个人品质上,他们狡诈而伪善。否则,我们将无法自圆其说。”⑩然而,一切历史知识和常识都告诉我们,事实不是这个样子的。 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如上文所述,变法的理财措施所体现出的理念是超越时代的进步和创新,但在帝国政治体制和各级官吏的运作下,原本具有功德性质和政治善意的政策往往变得面目全非。例如青苗法,其目的自然是在青黄不接时救农户之急,但“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出发点决定了政府的获利之心,加之封建政府不受任何监督,因此这一政策最终势必沦为政府和各级官吏敛财的工具。青苗法下,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20%的增值。为了最大的谋取私利,有些地方官员甚至把利率提到了30%。农民得青苗钱“陈色白米一石,却将来纳新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青苗法已经代替民间资本成为官家垄断的高利贷生意。各地官府还根据农户的经济状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款额度。同时,为了保证还贷,还强令当地富户与不同等级的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盖其初意本欲以裁抑兼并者,而其结果势必至以国家而自为兼并者也。”(11)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源还在于帝国政体下缺乏现代的信贷体系与监督机制。 市易法和均输法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原本立足于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重利盘剥的新政策,蜕变成国家垄断市场、货源、价格的手段,“尽笼诸路杂货,渔夺商人毫末之利”,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的局面。而挟官府之势的垄断对于公平交易、自由竞争所造成的戕害,比单纯私商的垄断更为酷烈。因为任何时代,国家想依靠行政权力来与民间争夺商业利益,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帝国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未能有效克服市场的失灵,反而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进而加剧了市场的紊乱,因此具有良好愿望的新法最终完全沦为政府增收的工具,又给官吏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一场改革能否成功,需要满足众多的必要条件,“国家决策层治理好国家的政治善意与目标;改革目标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的深度吻合;社会发展程度与改革步骤的适应;具有政治智慧、耐心和洞察力的改革政策、策略、步骤与准备;稳妥而正确的实施路径;贯彻执行改革的人力资源等等”。(12)反观王安石变法,恐怕只有决策层治理好国家的政治善意与目标可以说勉强吻合,其他所有条件基本无从谈起,特别是宋朝客观的社会发展程度与改革的主观措施严重不相适应,改革结果所呈现的悲剧色彩自然就无可避免了。可以说,王安石变法正是带有浓重的理想化色彩。 二、基于史料教学的批判性思维 历史课程,其教学本质所反映的教学行为是互动,它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领,用批判性思维探究教材内容是建构批判性思维的一种途径,这必须要将教材信息转化成能为学生所接受的素材,并且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里,史料的支撑就成为最关键的因素。 (一)史实到史识:批判性思维建构的切入点 批判性思维是质疑辨析、抓住要领,基于事实进行合乎逻辑推理论证的思维。历史教学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了解基本的史实就无法形成有价值的史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更无从谈起。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能够提供基本史实的最重要素材依旧是教科书,因此,对教科书内容的归纳整理就成为学生形成基本史实的重要环节。 人教版教科书对于改革的编撰采取的统一模式为:用三课内容分别介绍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其中最易接受的史实自然是改革内容,因为只有在了解改革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去分析改革的背景和影响,从而形成基本的史识。如何迅速形成基本史实呢?表格归纳无疑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例如对富国之法的归纳:标签:批判性思维论文; 王安石论文; 思维品质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宋朝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