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肾上腺外、脊柱副节瘤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论文_陆乐春

腹部肾上腺外、脊柱副节瘤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论文_陆乐春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421002)

摘要:目的 分析腹部肾上腺外、脊柱副节瘤CT、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6例副节瘤患者,所选病例病灶位置均在腹部肾上腺外、脊柱上,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CT、MRI诊断情况。结果 ①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为:肿瘤呈圆形、类圆形,16例患者肿瘤表面均可见纤维性包膜,2例包膜不完整,质地较硬,且可见囊变及坏死表现,12例大片出血;②CT表现:10例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可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6例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延迟强化,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表现,腹膜后病例均可见囊变及坏死表现;③MRI表现:平扫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表现,且均匀强化,病灶内见均点、条状流空血管影,增强后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腹部肾上腺外、脊柱副节瘤比较少见,诊断比较困难,CT、MRI表现均具有一定特性,增强扫描可进一步反映瘤体结构,诊断价值较高。

关键词:腹部肾上腺;脊柱;副节瘤;CT;MRI

【引言】

由于腹部肾上腺外、脊柱副节瘤比较少见,且诊断不易,因此分析其临床诊断情况,探讨其CT、MRI表现,对患者治疗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选取2010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6例副节瘤患者,对其临床诊断及组织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同时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旨在不断提高临床诊断水平,避免误诊及漏诊,现做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16例腹部肾上腺外、脊柱副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病例均满足副节瘤相关诊疗标准[1]。本组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0.96±3.74)岁。所选病例均合并不同程度尿液成分增高、腹痛、尿频等表现,且部分患者术前血压波动较大。本研究病例收集满足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标准,所选病例均满足CT、MRI诊断操作标准,且患者本人或陪护家属对诊断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知情。

1.2排除标准

(1)不满足相关诊疗标准者;(2)无法准确配合诊疗工作者;(3)合并心肺功能、肝肾功能损伤者;(4)具有明显诊疗风险者;(5)合并痴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者;(6)妊娠及哺乳期妇女;(7)无法定监护人者。

1.3诊断方法

1.3.1CT诊断

采用Philips 多排CT扫描机,对相关部位行常规扫描,结合实际需要,科学设定扫查参数,层厚5mm,层距10mm。通过软组织重建算法,重建间隔1.25mm,对部分患者行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3.5mL/s,注射后30s、60s、180s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常规扫描,范围从膈肌至耻骨联合。

1.3.2MRI诊断

采用Philips1.5TMRI扫描仪,有效行SE序列检查,按照矢状位SET1WI采用快速场梯度回波,T2WI采用S4 SSh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冠状位SET1WI、TSSET2WI。开展常规扫查,层厚8m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增强扫描注射流率控制在2-3mL/s,行动态增强扫描,并对扫描结果开展平面重建。

1.4评价指标

对CT、MRI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CT表现、MRI表现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分析,做好详细统计及对比。

2结果

2.1组织病理学表现

本组患者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为:所有患者肿瘤均呈圆形、类圆形,质地较硬,16例患者肿瘤表面均可见纤维性包膜,所占比例为100%;2例包膜不完整,所占比例为12.5%,且可见囊变及坏死表现,12例大片出血,所占比例为75.0%。

2.2CT表现

本组患者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可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6例增强扫描,所占比例为37.5%,主要表现呈渐进性延迟强化,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表现,腹膜后病例均可见囊变及坏死表现。

2.3MRI表现

平扫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表现,且均匀强化,病灶内见均点、条状流空血管影,增强后均匀、明显强化。

3讨论

副节瘤又称嗜铬细胞瘤,好发于腹部肾上腺髓质,病变发生在肾上腺外比较少见。一般情况下,副节瘤无内分泌功能,因此容易被忽视。但是,受到手术操作的影响,如麻醉、压迫、外部刺激等,可诱发患者出现一定的高血压危象,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此,及时开展术前诊断,明确病灶位置及范围,并制定良好的诊断措施,对保证患者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权威文献[2]报道认为,腹部肾上腺外、脊柱副节瘤CT、MRI表现比较明显,能够一定程度上揭示患者病灶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为肿瘤呈圆形、类圆形,肿瘤表面可见纤维性包膜,质地较硬,可出现囊变、坏死、大片出血表现;与此同时,CT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可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则呈渐进性延迟强化,可见囊变及坏死表现;MRI平扫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表现,可见点、条状流空血管影。

上述研究结果与权威文献[3]报道结果基本相符,说明本研究所得结果真实可信,同时证实MRI、CT诊断方法在副节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通过研究,结合文献报道内容,认为腹部肾上腺外、脊柱副节瘤比较少见,缺乏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且在临床诊断上存在一定难度。采用CT、MRI对患者进行诊断,均具有一定特性。行增强扫描后,可进一步反映瘤体结构,对确定病情具有一定指导作用,诊断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副节瘤CT、MRI表现比较明显,可作为常规筛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结合影像学表现,为患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诊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张军,张岳,吴政光,等.腹部肾上腺外、脊柱副节瘤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7(06):47-50+61.

[2]郑欣,郭庭开,李茂云.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5,03(20):127-128.

[3]黄汉强,谭键彬,杨卫东,等.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诊断[J].宜春学院学报,2014,22(09):55-58.

论文作者:陆乐春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7

标签:;  ;  ;  ;  ;  ;  ;  ;  

腹部肾上腺外、脊柱副节瘤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论文_陆乐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