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形势_城市经济论文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_城市经济论文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这个问题的讨论,眼下有其特殊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第一,1995年是我们执行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八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八五”)的最后一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正在总结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特别是“八五”期间的经验的基础上着手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中长期规划的关键时刻。

第二,我国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制定的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八十年代我们胜利地实现第一步战略即“温饱”战略,九十年代我们即将实现第二步战略即“小康”战略。在进入第三步战略即“中等富裕”战略的新的战略的时候,要研究前后两个战略阶段的衔接、转变和新的开拓。

第三,再有五年就要进入新世纪了,要站在21世纪的战略高度,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回忆历史落后、挨打、屈辱、受欺的中国从19世纪进入20世纪;现在可以肯定地说,自力、自强、自信、自豪的中国将从20世纪进入21世纪。有人说,21世纪是亚太世纪。中国是世界上也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她将作出什么贡献呢?有人说21世纪是高技术产业化的世纪,部分发达国家进入信息时代。曾经有过古代灿烂文明的中国,她将怎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

迈向新世纪的新起点——成就和矛盾

从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17年,特别是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后的“八五”计划期间,市场取向的渐进式的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我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这个新局面就是世纪之交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一、我国经济从总量看,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从人均看属于低收入国家的行列;从有些产品总量看,在世界上处在前列,从人均看,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初期的水平。

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5061亿美元,居世界第八位,1993年5811亿美元,居第七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由1990年的2.3%增加到1994年3.2%。1995年预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3045亿,约合6390亿美元。我国是人口大国,199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485美元,1995年为532美元,属于低收入的国家,在132个国家和地区中居103位。

我国许多工农业产品居世界的前列。1994年钢产量9153万吨,居世界第三位;煤12.12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9090亿度,居世界第四位;原油14764万吨,居世界第五位;谷物44510亿吨,棉花434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人均产量为钢76.8公斤,煤1吨,发电量763度,原油124公斤,谷物371公斤,棉花3.6公斤。人均工业品的产量,不过是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初期水平,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人均农产品的产量,也与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的需求不相适应。

二、经济的高增长与高通胀同时存在。高增长是应该尽力争取的,高通胀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忌,是应该竭力避免的。

“八五”期间,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势头。GDP的增长率,1991年为7.3%,1992年12.8%,1993年13.4%,1994年13.8%,1995年预测10%,平均年增长率为11.7%。在高增长之后,出现高通胀。通胀率1993年为13.2%,1994年为21.7%,1995年预测16%,可以肯定,这几年是建国以来通胀最为严重的。高通胀的原因,一方面经济偏热,通货过多,这是需求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农产品不足,这是供给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起飞的阶段,较高的增长速度,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必须是健康的。对于已经出现的高通胀必须认真加以治理。针对当前通胀的原因,一方面控制需求总量(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使增幅适当回落;另一方面,增强农业这个基础,增加农副产品的供应。经济发展总是有周期的。治理好通货膨胀,以便顺利地转入新的景气周期。

三、在经济高速增长,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严重地摆在我们面前。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决不是因为它“时髦”,才注意这个问题。这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不仅是眼下的问题,更是牵涉到子孙后代的问题,不仅是权宜之计的问题,而是战略性根本大计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一个是合理利用、节约利用自然资源的问题。我国重要的经济自然资源是相对不足和稀缺的。据九十年代初的资料,人均耕地0.084公顷;为世界的32%;森林面积0.11公顷,为世界的14.5%;草原0.2公顷,为世界的32.3%。淡水资源2848M[3],为世界28%。华北、西北地区缺水严重,制约着农业潜力的开发。300多城市水资源不足。大规模工业化的推进,每年净减耕地约20万公顷,而今后每年净增人口1400万,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石油的储量相对下降,煤炭和一些矿产品开采成本上升。一些地方,对矿产资源,乱采乱掘,浪费严重。

另一个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尽管有一套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仍然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1985年——1992年废气排放年增长率5.1%(其中SO[,2]3.5%),导致大气的污染。土地沙漠化的面积153.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5.9%。水土流失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4%。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异军突起的作用,但在不少地方污染了环境。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处理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还不止以上两个问题。我国政府批准了《中国21世纪议程》,大力解决这个问题,但从文件到行动,从行动到实效,还要有一个过程,须付出艰巨的努力。

四、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有不合理的地方尚需进一步调正优化。

按国内生产总值说,1995年第一产业占18%,第二产业占49%,第三产业占33%。整个“八五”期间,第一产业占19.9%,比“七五”的26.3%下降6.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47%,比“七五”的43.2%上升了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33.1%,比“七五”的30.5%上升了2.6个百分点。

按从业人员人数说,1990年与1994年相比,第一产业60%下降为54.3%,下降了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21.4%上升为22.7%,上升了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18.6%上升为23%,上升了4.4个百分点。

上述变化,大体上符合经济增长的规律,即是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低的产业向劳动生产率高的产业转移。我国农村具有宏大的劳动后备军,但还需要其他的生产要素才能构成产业大军,形成生产力。当前,主要的问题,第一产业的基础不稳,要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第二产业效益不高,要调整存量,在提高效益方面下功夫;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45%),应加速发展服务业。

五、我国境内的各个区划(政治区划或经济区划),自己比自己都有长足的进步,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

我国经济发展增长最快,最有活力,放得最开,改革步伐最大,当推沿海省市。这里有五个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即所谓5+1的格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和环渤海地区,“八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约在20%左右,有的更快一些。我国西部省区一般10%左右。在原来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更突出了东西部的差距问题。1993年全国人均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663元,西部的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元以下的6个,在2000-3000元之间中等偏低的4个。除新疆以外其他9个省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在平均数之下,其中贵州省最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32元,只有全国平均数的46.2%。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上海为11700元,上海与贵州相比为8.5∶1。西部地区许多地方是老、少、边、山地区,那就更值得注意了。

六、我国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多渠道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成为对外经贸的有份量的国家,但与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和同国际通则的接轨,还有一定的距离。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很快。199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2367.3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9%。“八五”前四年进出口总额合计7336亿美元,预计1995年超过2700亿美元,“八五”累计达到1万亿美元。我国在世界贸易额的位次,由1990年的15位,上升到1992的11位,1993年1994年继续保持在第11位。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0年的31.5%上升到1994年的45%。现在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出口商品的结构进一步改善,工业制品的比重由1990年的74.4%上升至1994年的83.7%,其中机电产品的比重由17.9%上升到26.4%。大宗的出口额在1亿美元的产品品种由83种增加到200种,其中超过10亿美元的9种。1994年与我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21个,比1990年增加了41个。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信誉持续提高,中国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有借有还的投资场所。1991-1994年实际利用外资1129.3亿,比“七五”增长1.4倍。预计“八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达1500亿,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61692亿,利用外资的比重大体为18%。利用外资,一是直接投资,“八五”前四年占67.9%;再一是各种借款。1994年外债余额928亿美元,当年的偿债率为9.12%,债务率77.8%,都在通常的“警戒线”以内。我国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从对外经贸关系看,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对经济体制、经营机制、贸易条件,金融、关税、市场以及知识产权等,以积极的态度,把中国国情与国际通则结合起来,但由于个别国家以种种借口加以阻挠,致使尚未恢复我在WTO的创始国地位。

七、投资规模的扩大,保证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那种乱铺摊子、仓促上马、重复引进、盲目建设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型、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保证了经济高速增长,同时,成了高通胀主要源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991年5509亿元,比上年增长23.8%;1992年7855亿元,比上年增长42.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高的一年,1994年16370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完全是必要的。但对于工业建设,主要用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上新的基本建设多,更新改造少。而在更新改造的投资中,新建、扩建的比重却上升了。

在工业中间,主要是一般技术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高新技术的产品的比重不到10%。出口产品中,主要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只占6%。高新技术的来源有二,一是自己的研究和开发,另一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目前,全国研究和开发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不到1%,远远低于一些发达的国家。研究和开发的成果,是潜在的生产力,而不是现实的生产力。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现在转化率很低,不过30%左右。我国的积累率(投资率)是比较高的,约36%。把积累(投资)用于科教兴国,应当研究适当的有效的机制。

八、经济的发展,推动人口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城市化的水平低于许多发展中的国家。

1994年底我们已有城市622个,人口城市化水平16%,加上16200个建制镇的人口,人口城镇化的水平21.4%。

同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密度东部高于西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20.2%,西部地区只有4.4%。占全国土地面积13.5%的东部地区,每0.46万平方公里有一个城市;占全国土地面积56.3%的西部地区,每4.78万平方公里才有一座城市。东部城市的密度高出西部10倍。

特别指出,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形成城市群或城市集团。辽宁中部、京津唐、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形成五大城市群。在铁路沿线也逐步形成沿线城市带。在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基础上,沿长江而上,形成长江黄金水道城市带——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34.2%,高出东部地区水平的14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38.3%,高出东部地区水平的18.1个百分点。

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1950年为28.4%,1990年为50%。1992年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高收入国家城市化水平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27%。相比之下我国城市化水平差一大截。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加速提高城市化水平。

九、我国对人口数量的控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人口素质还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

1990年我国人口为11.4亿,1995年2月突破12亿,年底预计12.12亿,五年共计增加7200万,平均每年增加1440万。1991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14.39‰。降到12.98‰,下降了1.41千分点。此后逐年下降,1994增长率为11.2‰,属建国以来较低的水平。

我国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1995年劳动适龄人口(16岁-64岁)8.3亿,占总人口的69%。劳动力资源每年增加1000万,产生就业压力。在劳动力市场化的条件下,农村的多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在“八五”期间,每年外出做工的农村劳动力超过5000万,其中跨省流动3000万,这就是近年所谓的“民工潮”。在一些城市里,特别是沿海经济特区和经济发达的城市,流动民工、“外来妹”,补充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有的城市外来劳动力已占半数以上,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主力军。也有的县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20%以上,汇回的现金超过了本县的财政收入。但民工潮对社会稳定、运输秩序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之正在加强引导和管理。

人口的素质,也就是劳动者的素质。1990年人口资料表明,我国高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太少。每一百名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1.87人,而在美国(1981)为32人,日本(1980)14人,韩国(1985)11人,泰国(1982)2.9人。低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太多,初中占32%,小学38%,文盲半文盲17%。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大困难。

十、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仍有7000万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

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179元,非农业居民的消费水平3956元,1991-1994年平均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23.6元,农民消费水平1087元,1991-1994年平均增长6.8%。

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地增长。1994年底,储蓄余额21519亿元,比1978年的211亿增加了101倍,人均1795.5元,比1978年的21.9元增加了81倍。

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的比重50%,交通、文化、娱乐支出占15%左右。发达国家两者分别为20%、30%;韩国为32%、46%;泰国为40%、25%,印度为55%、18%,印度和我国比较接近,说明我国正处在温饱水平向小康水平的过渡阶段。

我国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在农村的贫困人口1990年约8500万。几年努力,约有1500万脱贫,贫困发生率1990年为9.4%,下降到1994年7.8%。“八七”扶贫工程,对不少地方来说是一场硬仗。现在城市里也出现了贫困户。这是一个新问题,应当给予严重注意。

(三)

世纪之交经济发展的走向——10大趋势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

1、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市场化。首先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然后用二十年或更多一点时间,逐步完善、充实、定型。重点是国有经济的转制换型,经过转变经营机制,扩大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2、市场国际化。增强竞争力,逐步打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壁垒”,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适应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

3、区域经济集团化。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要弱化行政区划的作用,强化经济区划的功能。促进长江黄金水道经济带,台湾海峡两岸经济区,京广、京九沿线经济带,亚欧第二大陆桥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

4、对外开放的纵深化。继实施沿海、沿边开放开发战略之后,大力推行沿长江、沿亚欧第二大陆桥的开放开发战略。用汉字表示,即“目”字形的开发格局。

5、经营集约化。把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素质,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逐步从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变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在经济增长中,扩大技术进步的因素。

6、产业结构高度化。大力发展加强第一产业,强化、巩固农业的基础。农业内部也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产业化,产、加、销一体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社会化。提高第二产业,产品品种质量优先,降低成本,减少消费,效益优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为生产流通服务的交通运输、通讯以及新兴的咨询业。

7、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研究开发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强高新技术的转化推广工作。尊重知识产权,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办好高新技术开发区。

8、人口城镇化。重视农村集镇的建设,加强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引导和管理。发展安居工程,改善城市的居住条件。城市的基础设施先行一步。

9、所有制结构多元化。不搞私有化,但要促进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可能快于公有经济的发展。

10、经济活动法制化。首先规范化,加强实施规范的力度,然后加以立法,使市场经济真正成为法制经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标签:;  ;  ;  ;  ;  ;  ;  ;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