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推进农业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涉农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财政论文,资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适应WTO对财政支农政策的需求,掌握我市财政涉农资金支出的整体情况,最近我们对全市1998—2002年财政涉农资金的支出使用情况、结构变化、产生的作用、支持的效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并对今后财政涉农资金支持的重点、支出方式及管理模式改革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一、财政涉农资金支出概况
(一)财政涉农资金的范畴及其支出变化情况
1998年—2002年,全市财政涉农资金支出共计26.9229亿元,其中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总额为26966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总额为6735万元,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总额为50802万元,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总额为1708万元,农口基建支出总额为874万元,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总额为1049万元,农业研究支出总额108万元,农村教育支出总额143709万元,农村医疗卫生支出总额为6286万元,农村文体广播事业费总额为6143万元,农村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总额为11128万元,农口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总额为842万元,基金支出(农业发展基金支出、水利建设基金支出、新菜地开发基金支出、育林基金支出、库区维护建设基金支出、水资源补偿费支出、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补偿费支出、农村教育附加费支出、耕地开发专项支出、农牧业税附加支出)总额为10925.4万元,用于农业方面政府债务总额为1953.6万元。
按上述涉农资金类别,根据其用途不同,分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用于补贴、其他4种类型,近5年的支出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4种类型涉农资金近5年的支出变化情况
单位:万元
(二)各类财政涉农资金支出结构及使用情况
1998—2002年,我市农业财政涉农资金支出结构见(表2)
表2:
周口农业财政资金支出结构
单位:万元
1.支援农村生产支出。1998—2002年,全市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总额为26966万元,占全部涉农资金的比重为10.01%。其中1998年为5274万元,所占比重为11.74%,2002年为6983万元,所占比重为16.90%。5年年均递增341.8万元,在整个财政涉农支出中所占比重排第3位。
2.农业综合开发支出。1998—2002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支出为6735万元,占全部涉农资金的比重为2.5%。其中1998年为1606万元,所占比重为3.58%,2002年为997万元,所占比重为2.41%,年均递减121.8万元。
3.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1998—2002年,全市农业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支出总额为50802万元,所占比重为18.87%。其中1998年为7237万元,所占比重为16.12%,2002年为13044万元,所占比重为31.57%,年均递增1161.4万元,是涉农支出中增幅最大的。
4.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1998—2002年,全市用于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总额为1708万元,所占比重为0.63%。其中,1998年为144万元,所占比重为0.32%,2002年为381万元,所占比重为0.92%,年均递增47.4万元。
5.农业教育支出。1998—2002年,全市农业教育支出总额为143709万元,所占比重为53.38%。其中,1998年为25121万元,所占比重为55.94%,2002年为10061万元,所占比重为24.35%,年均递减3012万元,是整个涉农支出中递减幅度最大的。
6.农村医疗卫生支出。1998—2002年,全市农村医疗卫生支出总额为6286万元,所占比重为2.33%。其中1998年为1407万元,所占比重为3.13%,2002年为813万元,所占比重为1.97%,年均递减118.8万元,递减幅度仅次于农业综合开发支出,位于第三位。
7.农村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1998—2002年,全市农村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总额为6143万元,所占比重为2.28%。其中1998年为593万元,所占比重为1.32%,2002年为3024万元,所占比重为7.32%,年均递增486.2万元,递增速度为4.1倍。
8.农村怃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1998—2002年,全市农村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总额为11128万元,所占比重为4.13%。其中1998年为1345万元,所占比重为3%,2002年为4328万元。所占比重为10.47%,年均递增596.6万元,递增速度为2.22倍。
9.基金支出。1998—2002年,全市涉农支出中基金支出总额为10925.4万元,所占比重为4.06%。其中1998年913.8万元,所占比重为2.03%,2002年为893.8万元,所占比重为2.16%,年均递减4万元。
10.其他支出。其他支出如农口基建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业研究支出、农口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用于农业方面政府债务支出等,这些支出占涉农资金的比重在0.04~0.73%之间,均不足1%。
(三)我市财政涉农资金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
随着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和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和财政涉农资金投入的逐步加大,周口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增强,农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农民收入有所提高,农村社会保持稳定。
一是周口农业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周口是全国重要的大型商品粮、优良棉生产基地和黄牛、槐山羊、生猪生产及肉类出口基地。粮、棉总产量和商品量多年来均居全省第一位,其中,粮食总产量约占全省的八分之一,棉花总产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肉类总产量居全省第三位,油料总产量居全省第四位,畜牧业和林果发达,是全国秸杆养牛先进市、高标准平原绿化先进市,提前5年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成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市。200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2亿元,比上年增长2.4%,占全省的11.86%。粮食总产543.86万吨,棉花总产29.28万吨,油料总产42.49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4.82万吨、17.38万吨和0.75万吨;渔业养殖面积7458公顷,水产品总量达到2.4万吨,渔业总产值922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95元。
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2002年,小麦面积888万亩,夏粮总产346.4万吨。其中,优质强筋小麦面积313.2万亩,总产120.3万吨;优质玉米334.7万亩,总产133.8万吨;优质大豆150.9万亩,总产24.5万吨;脱毒红薯57万亩,总产35.4万吨;优质杂交棉、抗虫棉200多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5%。粮经比例趋于稳定合理。粮食作物总面积比上年减少2.35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1.98千公顷。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890.7万亩,基本形成了瓜菜、食用菌、林果、中药材、花卉、芦笋六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粮经比例调整为62.3∶37.7。种植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市间作套种面积稳定在714万亩左右,保护地栽培面积312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94.26万亩,复种指数达到225%。标准化无公害农业发展较快,河南省首批认证为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的44家企业4大类农产品52个品种中,我市有16家企业19个品种,占全省总数的近40%。
三是畜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2002年新增畜牧业投入3.6亿元,发展各类养殖小区97个,各类规模养殖场148个,各类专业养殖基地68个,养殖专业户达5万户,其中存栏100头以上的养牛场113个,存栏200只以上的羊场36个,存栏500头以上的猪场206个。全市牛存栏153.26万头,出栏98.3万头;猪存栏465.6万头,出栏553.7万头;羊存栏407.5万只,出栏477.2万只;家禽存栏3621.4万只,出栏3631.9万只,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0多家,具有龙头带动能力的有35家,年创利税4.2亿元,全市畜产品加工经营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5万人。其中,“邦杰集团”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002年,我市人均畜牧业产值673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8%。沈丘县从1998年以来,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5年投入资金1200万元,直接用于畜牧业的投入400万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23%增加至2002年的39%,年均增长3个百分点。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致富,而且丰富了市场供应,稳定了物价,带动了饲料、兽药、食品、皮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出口创汇。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随着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大,全市兴建了一批防洪、灌溉、除涝、供水工程。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骨干河道60条,通过治理达到3—5年一遇除涝标准的24条;全市兴建大型水闸10座,中型水闸71座,小型栏河节制闸114座;干支渠引退涵闸1264座;有机电井21.6万眼,有效灌溉面积895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640万亩,引水补源面积700多万亩,节水灌溉面积8.1万亩,修筑加固堤防750公里,修建投资在150万元以上的骨干桥闸涵14座。气象为农业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多次成功进行人工降雨,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地缓解了旱情。造林绿化效果明显,全市累计植树2.6亿株,绿化道路4300公里,绿化沟河3870公里。林木总株数由95年初的1.3亿株,上升到目前的3.1亿株;活立木蓄积量由654万立方米增至1400万立方米,总量占全省的1/10;林木覆盖率由11.8%上升到16%;农田林网合格面积达到1080万亩,林网控制率由49%上升到92.5%。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启动了退耕还林、淮河防护林、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一批国家、省重点工程项目;全市已建立高效林业示范园区82个,面积达到29.6万亩,年产干鲜果30万吨。
五是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以农作物良种繁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攻关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组织实施省级农业科技攻关45项,培育出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等10多个。周口市农科所承担的省首席专家项目“河南省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开发”,已选育出豫麦62号优质高产新品种,并被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周麦16号新品种亩产可达600公斤,高油、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选育及“小麦深加工技术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加大了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牛胚胎移植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提高了我市农业的科技含量。农机事业迅速发展。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763.136万千瓦,全市共完成机耕面积1040.1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4.28%;完成机播面积1023.41万亩,占播地面积的50.27%,其中精少量播种面积547.77万亩;完成机收小麦876.92万亩,占麦播面积的96.25%。周口气象“兴农网”、“周口农网”和“乡镇企业信息网”先后建成投入运行,全市兴建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600多个,其中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17个,从事农副产品购销中介组织达1800多个,农民经纪人9万余名。
六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已初步形成六大产业链条:以莲花集团、宋河酒业为龙头的优质小麦精深加工链条。以金丝猴集团、郸城财鑫液糖厂、金丹乳酸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优质玉米精深加工链条。以周棉集团等全市现有的近10个成规模的棉纺织企业为龙头的棉花加工链条。以鞋城皮革集团、邦杰集团、金丝猴集团以及莲花集团的优质奶牛繁育项目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链条。以益海粮油工业公司为龙头的油料作物加工链条。以全市现有的板材生产企业和辅仁药业等中药材加工企业为龙头的林果、蔬菜、药材加工链条。同时,还正在全力培育和催生一大批近农工业项目。莲花集团、邦杰集团还被列入了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金丝猴集团、辅仁药业、郸城财鑫集团、四通实业等被列入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七是乡镇企业蓬勃发展。2002年,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91.92亿元,较上年增长13.8%。上交税金4.81亿元,增长11.9%。新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3.2万人。农民人均乡镇企业收入285元。乡镇企业招商引资共签订合同项目37个,引进资金4.48亿元,其中项目投产20个,到位资金2.76亿元。
八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得到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全市农民人均负担由上年129元下降到76元,总减负率达48%。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稳定。在扶贫开发工作上,沈丘县、淮阳县和商水县、郸城县分别被列入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审定批复了4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12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全市共争取扶贫开发资金1.6亿元,争取财政扶贫资金269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7292万元。
二、财政涉农支出与农业发展适应性透视
与全省、全国一样,周口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是进入了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农民增收举步艰难。从1996年至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从22.7%降至1.7%。因此,对于新时期的农业财政支持来讲,急需与新阶段全市农业发展的需要,应对入世的需要,支持农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需要相匹配。而现行的农业财政政策,仍存在诸多明显的不适应。
(一)财力不足,结构偏差
由于支持与补贴面的广泛性,财政支农资金总额的有限性,导致各环节各类别所得资金数额很少,而且也没有把有限的财政涉农资金用到急需的地方,致使资金投入结构有些不合理。
1.总量投入不足。周口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工业弱市、财政穷市。从1998年至2001年,全市的财政支农资金乃至整个涉农资金虽然都出现了较快增长势头,增长幅度为56%,大于财政增长53%的幅度。但2002年,财政涉农资金支出出现负增长,比上年减少近3个亿。而全市财政总支出却比上年增加8.3亿元。由于全市财力底子较弱,基数较低,从绝对量上看,仍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5年间,周口财政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共计26.922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4.95%,为农业总产值的2.3%。而周口农业总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整个周口财政财力不足,导致了支农投入偏少,与周口农业大市的地位不相称。财政涉农资金支出占财政总支出和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见(表3)。
表3:
财政涉农资金支出占财政支出和农业产值比重变化
单位:亿元
2、财政涉农支出小于从农业获取的收入。从1998—2002年,周口财政涉农支出总额为26.9229亿元,周期来源于农业的财政资金(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为39.2633亿元。直接用于农业和农民的财政支出实际为负值,即为-12.3404亿元。如果除去农口单位人员工资部分(占事业费的90%),农业和农民直接受益的财政支出更少。财政涉农资金与农业流出资金比较见(表4)
表4:
财政涉农资金与农业流出资金比较
单位:亿元
3、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1998年至2002年全市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业研究经费只有1049万元和108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0.01%。研究与发展经费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研究与发展经费应占农业总产值的1%以上。按照这一标准,1998—2002年,周口农业的研发经费应在12亿元左右。而2002年周口农业的科技投入仅为103万元,占农业产值的0.004%。1998—2002年周口农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情况见(表5)
表5:
1998—2002年周口农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情况
单位:万元
4、支出结构不合理。农业财政资金对农业形成的直接支持不多。1998—2002年,全市财政涉农支出总量为26.9229亿元,但真正对农业形成直接支持的农业财政资金(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扣除工资后的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支持不发达地区支出)以及农口基建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业研究经费支出等只有8.3162亿元,仅占涉农资金的31%,绝大部分资金被用于流域领域的各种补贴和人员工资上,在农口事业费支出中,人员工资占到90%。
(二)目前的财政涉农支出与WTO规则不相符
1、超越WTO规则支持的范围。根据WTO规则和建立公共财政的原则,全市涉农财政的政策性补贴支出中,有粮食加价款、国家粮油差价补贴、粮食风险基金、国家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粮食政策性财务挂帐利息补贴、粮食政策性财务挂帐消化款、进口粮食改代理补贴、国家储备粮油差价补贴、地方粮油价外补贴等23种支出。这些都是超越WTO规则或不符合公共财政支出范畴的。1998—2002年,在县本级、市本级财政支出中,共计18587万元。
2、应该支持的没有支持。在WTO规则中,市场服务、不挂钩的收入支持、政府参与的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针对农民的各种结构调整性补贴等,均属“绿箱”政策鼓励的有关农民收入保障方面的支持,而现行农业财政政策中尚未涉及或很少涉及;对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发展必要的有效组织形式——各类农业专业协会,也未列入支持范畴;与增加农业效益、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直接和关键保障作用的农业科研、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目前的财政支持还非常不到位,根本不能适应入世需要,是今后农业财政政策必须考虑和解决的。
3、支出对象错位。根据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和经验,以及WTO《农业协议》规则,农业财政支持的对象多倾向于农民的收入补贴和结构调整补贴。我们现行的大部分财政支农支出,从科目上看虽属“绿箱”政策允许范畴,但从补贴和使用的方向上看,和WTO规则的要求明显相悖,存在着严重的支出对象错位问题。农民直接得益的主要是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扶贫支出、农业科技事业支出、农业服务性支出、农村灾害和社会救济支出等,1998—2002年为9.249亿元,仅占目前农业总支出的35%。而占农业总支出一半以上的其他各类农业支出,其补贴和支持的对象多是将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扭曲的中间环节或生产领域,不仅属于WTO规则明确限制的使用范围,而且在应用中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增加农业生产与市场衔接的风险。因此,当前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农业财政资金中,除农业基本建设、不发达地区援助等公共开支项目外,其他大部分现行财政支农项目急需调整补贴方向和对象,重点转向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所有这一切,都将对全市农业财政的长期目标产生深远影响。
(三)现行农业财政支出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现行农业财政支出体制是在计划体制下形成并延续下来的。涉农资金项目达15项之多,但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各自独立运作,通过不同渠道进入农业领域。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等四项隶属农业财政管理的支农资金,占全部涉农资金总额的比重只有32%左右,其余一半以上的涉农项目资金、农产品流通、市场检验检测、农口基本建设、农业科研、农业灾害救济等分属不同领域。这种依据事权分配财权的管理模式,在原有体制下政府“发展”经济并“经营”社会各项事业的运行机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和入世后农业一体化趋势的要求,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突出的问题是部门相互协调困难,财力统筹使用困难,农财部门管理的资金分散数量小,形不成规模效益,不能对大的项目集中支持。不利于有限资金效能的发挥,不利于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
(四)农业财政运行机制亟待创新
现行农业财政运行机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财政支持保护的经济主体多属农村集体和农口国有单位,缺乏对不同性质经济主体平等保护机制,既不符合世贸组织实施国民待遇的原则,也和中央鼓励发展私营、民营等多种经济成分的政策相悖。二是缺乏发挥财政投入导向作用的有效机制。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来源狭窄,聚集社会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手段单一,功能不强。既不符合WTO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也不符合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三是缺乏财政资金运行的全程监督机制,重源头管理,按项目分配,轻过程监督,重建成验收的被动监管模式,严重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为了适应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应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加大农业财政运行机制的创新力度。
三、政策建议
根据新时期农业财政支持的结构性变化、WTO规则规定的政策、国际财政支农措施及其经验,我们认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必须对农业财政政策进行相应改革。
(一)加大农业财政投入
切实增加政府财政支农投入,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和保护我市农业发展及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我们要充分把握WTO农业协议给定的农业财政策调整余地和空间,积极研究“例外条款”和其他WTO农业协议未明确禁止的政策、措施(也称篮箱政策),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一是要按照《农业法》的要求,在财政预算内逐步加大对支农的投入,力争在“十五”期间,使我市财政支农支出平均增长幅度赶上财政总支出增长幅度。二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工商业资金、信贷资金、外资和私人资本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社会资金流向农业新机制的形成。三是要根据入世对农业冲击较强、我市负担冲击份额较大、财政支农任务加重等情况,积极争取国家、省加大对我省的财力支持,缓解农业大市财力有限、支农资金不足的矛盾,逐步解决我市农业、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有较大比重,而财政支农支出在全省占有份额不多的问题。
(二)调整支农格局
要按照公共财政原则和世贸组织规则,调整优化现有农业财政支出格局,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增加公益性支出,减少竞争性支出;加大“绿箱”支出,控制“黄箱”支出,慎用“蓝箱”支出,研究例外条款。从2004年开始,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的农业财政支出,将现行的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和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四大类,改为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和气象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由按用途分类改为按支出功能分类。对于“人头经费”,要适应入世需要重新分类,并改革经费分配、使用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其他资金的分配和预算管理,一是执行财政部统一部署和具体改革方案,尽快调整中央专项和补助地方专项;二是抓紧研究制订符合我市市情的市内农业专项资金调整改革方案,对现有专项资金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并、转、停、增”,对符合“绿箱”政策要求,用途基本相同的少量专项资金,并增加投入份额,调整补贴对象,提高使用效率;对属于WTO约束和限制的“黄箱”政策的专项资金,则在保证重点项目支出,控制一般项目支出的前提下逐年削减,逐步转向既符合WTO规则要求,又有助于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升级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通过撤并和调整,构建新的财政支农基本框架。
(三)明确支农重点
依据上述分析,近期内我市应集中资金重点支持以下几个方面;
1、借鉴图外的经验和做法,重视直接补贴措施的充分灵活运用。对农业直接进行收入补贴,不仅符合WTO规则要求,而且具有效率更高、同环境保护目标相协调、有利于增加补贴透明度等诸多优点,既是近期内实现财政支农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我省支农效率的根本需要。
2、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一是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重点支持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和维修保护、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小流域治理和雨水集蓄利用、土地治理等项目。二是加大农村沼气和人畜饮水、防氟改水等小型公益设施建设。三是要保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3、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重点支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优质瓜菜、水果、花卉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农产品生产,培育提高具有价格优势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重点支持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加大牧草种植、奶业发展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化。畜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入世后我市具有较大成本和价格竞争优势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已经成为全国秸杆养牛先进市。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全市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针对我市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对畜牧养殖企业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三是要增加农业产业化投入。重点支持各种形式的龙头企业进行技术研究、引进和开发,支持龙头企业进行农业基地建设。四是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为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一是支持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的完善,重点支持信息联网工程建设和信息网络向重要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延伸,加快信息的发布。二是支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完善。重点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监督,支持对有害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流通的源头控制,支持动植物病虫、疫情的预防、监测、检验和控制。三是支持对农民的各种培训,重点是素质教育,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四)改革支农支出方式
现有的财政支农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支持国有农业服务机构为农业提供服务,间接为农业提供支持,如各种农口事业费;二是通过对农业的项目投入,如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三是直接转化为农民的收入补贴,如天然林保护工程、蓄滞洪区补偿等。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现行的支出方式需作重大改革,除公益性项目外,其他财政支农支出绝大部分要退出竞争性的生产或流通领域,应直接补贴给生产者。同时在支持对象选择上,应与国际惯例接轨,执行“国民待遇”的原则。
(五)探索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新模式
要积极改革现有财政管理体制,调整按条块分割资金的管理模式。要从应对入世后农业财政面临新挑战的要求出发,从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出发,充分考虑入世后农业财政承担的农业宏观调控任务,树立全局观念,开拓创新思维,借鉴国际经验,按照集中有限农业财政资金,科学分配,统筹使用,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大农业财政资金管理新模式的研究力度,并大胆探索,积极试点,逐步推进,力争在“十五”期末全面形成统一、高效、协调的农业财政资金管理体系。
标签:农业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事业支出论文; 农民论文; 农村论文; 畜牧业论文; 种植业论文; 科技论文; 邦杰集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