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及护理论文_黄自力

湖南省石门县人民医院 514300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和护理干预工作,以方便为临床的干预指导工作提供可行的依据。方法 本研究调查采用的方法为分组对照方法,调查时间为2017年2月到2018年6月,选择其中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监护组和全面监护组,每组为60例,分别为两组患者落实常规监护和全面监护,并对不同的监护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全面监护组的患者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1.67%(7/60)、18.33%(11/60),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0.00%(18/60),而常规监护组患者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5.00%(15/60)、38.33%(23/60),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3.33%(38/60),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本研究两组不同研究对象的清醒时间和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两组之间同样存在差异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全面的监护,组织有效的护理管理工作能够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且可以缩短患者的清醒时间,促使患者满意度大大提升,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监测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内科急症,这种病情一般多发生在中老年群体当中,特别是对于老年群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情发生以后很容易合并心律失常情况,这会加重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促使患者的心功能出现更大的衰退,临床会使患者死亡率大大增加。有研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为发病部位存在有差异性,使患者表现的心律失常也有所不同,因此强化对于患者的监测工作和护理工作尤为重要[1]。所以本研究针对于此,主要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和护理,以方便为临床干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现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2月到2018年6月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本研究选择12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监护组和全面监护组,平均每组均为60例。本研究的常规监护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87岁,最小年龄为66岁,平均年龄为(75.8±7.6)岁;本研究全面监护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86岁,最小年龄为67岁,平均年龄为(76.4±7.5)岁。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心肌梗死,经过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检验可以得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不具有差异性,可进行比较和研究。

1.2方法

本研究的常规监护组患者利用常规的监护护理,为患者在进行对症治疗基础上,通过心电监护仪器进行心电监护,并记录心电监护图情况,如发现患者存在心率失常症状,需要及时对患者的心电波形进行打印,并告知主治医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本研究的全面监护组患者在进行监护过程当中需要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干预:

①血压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血压意识状况,了解患者的各项基础指标,如患者存在意识,可倾听患者主诉,对患者的不适感进行记录,发现患者存在心率过快,或血压下降,心房快速颤动时,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相关干预[2]。

②不同部位梗死的监测与护理:通常而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部位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护理干预过程当中,对于不同患者的护理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心肌梗死发生在患者的前壁、侧壁以及广泛前壁部位在进行护理时,应强化对于心电图的监测工作,做好对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的密切观察,如果存在异常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确保快速型心律失常、休克症状和心室颤动等发生几率大大降低。因为患者前壁出现心肌梗死容易导致患者存在房室传导阻滞,这会使临床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患者预后较差,病情凶险,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强化对于病房的巡视工作,随时记录患者病情的变化,避免患者出现相关不良的症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在下壁、后壁进行护理的时候,临床医护人员应强化对患者病情护理,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有头晕、黑蒙以及乏力等不良症状,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和呼吸困难等情况,如存在有这些症状,需要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并且要做好起搏器的准备工作,为患者准备肾上腺素、阿托品等等进行有效的抢救。对于右室合并下壁梗死进行护理的时候,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基础上,密切关注患者的尿量和血压,特别是患者的尿量、尿液的性状和颜色,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呼吸急促、喘息和憋喘症状,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粉红色泡沫痰,如果存在上述症状,需要及时对于输注速度进行调整,并将情况告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

1.3观察指标

评价本研究两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并对两组患者的清醒时间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IBM 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值检验所有的计量资料,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检验采用P<0.05表示差异明显,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面监护组的患者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1.67%(7/60)、18.33%(11/60),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0.00%(18/60),而常规监护组患者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5.00%(15/60)、38.33%(23/60),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3.33%(38/60),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本研究两组不同研究对象的清醒时间和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两组之间同样存在差异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请参见表1所示。

表1 本研究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和清醒时间比较

综上所述,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全面的监护,组织有效的护理管理工作能够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且可以缩短患者的清醒时间,促使患者满意度大大提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爱琳,张丽.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04):158-159.

[2]刘晓霞.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与护理要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9):242.

论文作者:黄自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  ;  ;  ;  ;  ;  ;  ;  

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及护理论文_黄自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