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五年来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近五年来关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年论文,对外开放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对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

张鸿骊提出,马克思1881年提出“跨越”思想,把敞开国门,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时期创造的文明作为实现“跨越”的基本前提。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当年的“跨越”设想,提出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注:张鸿骊:《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与邓小平的开放理论》,《西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肖意贞指出: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逻辑前提。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内含:1.世界市场的开拓。2.普遍交往关系的建立了。3.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4.反对“地域性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表明:实行对外开放是任何国家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必然的逻辑结论。其次,列宁关于对外开放形式的理论为邓小平的开放的形式奠定了基础。再次,毛泽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是邓小平开放理论的立足点。(注:肖意贞:《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渊源之初探》,《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陈晓明认为邓小平忠实地继承了马、恩关于社会化大生产驱动下的经济开放思想,汲取了列宁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经验教训,大胆发展和创新了毛泽东等等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把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注:陈晓明:《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渊源》,《学术界》1999年第3期。)

曹骏认为,对外开放理论来源于列宁思想,是对列宁思想的丰富发展和升华。如破除僵化、保守思想,引进外资、学习利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思想,吸收借鉴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思想,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等。(注:曹骏:《试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对列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姜汉民比较了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倡导的对外开放政策,认为在思想认识、理论准备、实践过程上两者都有共同之处,但邓小平有所创新,更为全面、丰富,具有鲜明科学性和中国特色。(注:姜汉民:《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与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万仁德认为租让制是列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项巩固和发展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举措。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租让制思想,而且在指导我国20年来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取得了列宁当年所没有得到的巨大成果,是对列宁租让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注:万仁德:《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与列宁租让制思想》,《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二)对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

杨波认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首先,从近现代史,揭示了中国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其次,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闭关自守是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史为鉴,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注:杨波:《试论邓小平外对开放思想的形成》,《天府新论》1997年第4期。)

丁俊萍提出:邓小平通过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阐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邓小平从我国近代以来落后的原因,特别是数十年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角度,论证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并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注:丁俊萍:《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山东经济》1998年第6期。)

王蒲华指出,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才能昌盛,这是邓小平总结历史得出的一个深刻认识。总结了30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后,邓小平明确指出“不开放不行”。对外开放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注:王蒲华:《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8年第12期。)

(三)对当今世界形势分析和总结各国经济发展经验

陈晓明指出,二战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潮流的变化和周边国家经济成功的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的比较,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1.生产、资本和金融流通的国际化,推动着各国经济汇入世界市场,开放政策成为每个国家明智而现实的选择。2.周边国家经济腾飞的成功给我国带来压力,激励中国走向对外开放之途。3.中国的贫穷落后迫切要求去利用其他国家的各种优势,而对外开放正是从现实出发而作出的自觉选择。(注:陈晓明:《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渊源》,《学术界》1999年第3期。)

孙纪成认为,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实际上宣告了一个日趋缓和的国际和平环境正在来临。这是我国加速建设的大好时机,是我国制定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注:孙纪成:《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探微》,《浙江学刊》1997年第3期。)

张继功进一步认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是一定条件下提出的。这个条件主要是:国际上,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经济发展日益国际化。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大规模现代化建设,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团结。(注:张继功:《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及其历史贡献》,《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陈晓逊将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国际因素概括为四点:1.多年的封闭、半封闭使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间的差距再度拉大,周边国家的经济起飞,世界经济、科技竞争风潮再起,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压力。2.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交往与合作愈加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二战后创造出经济奇迹的后进国家和地区鼓舞着中国,它们成功的经验使中国获益匪浅。4.苏联僵化的经济体制是内外交流的障碍,由此产生的后果对同样奉行社会主义的中国是深刻的教训和启迪。(注:陈晓逊:《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国际动因初探》,《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年第2期。)

陈永志将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思想来源概括为五个方面:1.来自于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反思。2.来自于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敏锐观察。3.来自于对外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概括。4.来自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5.对外开放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思想一脉相承。(注:陈永志:《试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思想来源》,《当代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张桂芬则总结出六点:1.对外开放理论来源于对我国历史的反思。2.来源于对资本主义及其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正确认识。3.来源于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敏锐观察。4.来源于周边国家经济腾飞的经验总结及启示。5.来源于苏联模式弊端日现对我国的”警示“。6.对外开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对外经济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注:张桂芬:《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成因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卞咸杰从哲学基础角度分析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认识论方面,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的一个前提,是必须承认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在开放中,从我国基本国情的实际出发,有准备、有步骤、有计划、有限度地开放,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国情。在唯物辩证法方面,邓小平强调,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起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历史唯物论方面,邓小平指出了对外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注:卞咸杰:《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哲学基础》,《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从产生到成熟经过了萌芽、形成、发展和完善等等阶段,但在具体阶段的划分上,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陈允钰认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从1957年4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孕育和萌生时期。2.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是初步形成时期。3.从十二大到十三大,是基本形成时期。4.从十三大到十四大,是丰富和发展时期。(注:陈允钰:《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几点认识》,《岭南学刊》1997年第5期。)

于延滨则划分为三个阶段。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方针的确立到党的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纲领的提出,这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2.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3.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形成时期,也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时期。(注:于延滨:《浅论邓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外向经济》1998年第5期。)

朱洪强认为1.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萌芽与酝酿阶段。2.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是提出和形成阶段。80年代中期,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不但明确,而且还成为长期的基本国策,标志着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正式形成。3.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发展与完善阶段。具体的发展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初步形成,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正式确立,十三大后重大发展,十四大上初步完善,到党的十五大时,这一思想正式成熟。(注: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历史演变》,《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内涵的界定和解释,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向整个世界开放,国内各地区之间相互开放。(注:陈家勤:《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邓小平财经思想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孙纪成指出,邓小平提出的对外开放是一个广义的全方位的概念,它包括同世界各种类型的国家建立外交、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广泛密切的联系。(注:孙纪成:《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探微》,《浙江学刊》1997年第3期。)曲春杰认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是多方面、多领域的开放,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政治方面的;既有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面,也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既有微观操作方面的。也有宏观运行方面的。(注:曲春杰、严柏炎:《毛泽东、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之比较——兼谈邓小平的创新与发展》,《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狭义仅指对国际的经济开放。大部分学术论文和著作都以狭义的理解作为探讨的范围,或者默认这一界定。

对外开放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外开放的目的和实质

高晓梅指出:1.开放的世界需要开放的中国。2.实现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对外开放。3.缓解资金供求矛盾需要对外开放。4.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需要对外开放。(注:高晓梅:《略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理论学刊》1997年第5期。)黄友进一步提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加速实现“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注:黄友:《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探析》,《天府新论》2000年第5期。)

徐树林、侯珺然提出对外开放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手段。(注:徐树林、侯珺然:《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理论学习与研究》1998年第4期。)

商彦征、杨帆指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基于中国要不要开放和如何开放这两个问题而提出来的,可划分为“五论”,即作用论:对外开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策论:把对外开放确立为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原则论:对外开放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格局论:设计出开放的基本格局;优势论:强调对外开放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各种比较优势。其中,作用论是最重要的,是其他四论存在的前提,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核心。(注:商彦征、杨帆:《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核心思想初探》,《北方经贸》2000年第2期。)

(二)对外开放的战略、政策和措施

(1)关于战略、政策的制定

孙纪成把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思描述为:1.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2.试办经济特区,逐步增加开放城市。3.对外开放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4.开放改革,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注:孙纪成:《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探微》,《浙江学刊》1997年第3期。)刘会强、郭丽娅认为邓小平在制定全国开放政策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1.先沿海、后内地。这一策略充分考虑了沿海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邓小平地区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2.由点到线到面渐次推进。这一策略符合认识规律,是事物波浪式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3.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即在开放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此基础上,采取录活多样的形式发展对外交往。(注:刘会强、郭丽娅:《邓小平对外开放的策略思想浅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陈叔红认为,开放政策在时间上是“持久不变”的;在空间上是全方位的,对内实行城乡全面开放,对外向全世界开放;在进程上,从农村和特区建设开始,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注:陈叔红:《邓小平对毛泽东开放思想的辩证发展》,《毛泽东思想论坛》1997年第1期。)

(2)关于对外开放模式的选择

开放模式的选择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战略构思付诸实施的第一步,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关键步骤。陈叔红指出,开放之初,由于中国长期封闭,没有开放的经验,不能操之过急。因此邓小平选择了由沿海到内地的推进开放方式。在具体模式的选择上,邓小平考察了世界历史上各国的开放模式后认为,不宜照搬别国的开放模式,在借鉴国外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式的经济特区。这一决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首先,我国经济总体战略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发展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因此,不能实行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区。其次,开放一定区域的主要目的不是为出口而加工,而是为了通过吸收、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以带动整个内地的开放。第三,在发展中推动了开放的进程,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注:陈叔红:《邓小平对毛泽东开放思想的辩证发展》,《毛泽东思想论坛》1997年第1期。)

刘以昌、刘长龙认为邓小平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布局。首先,在对外开放范围上应当是全方位的。其次,在对外开放的形式上应当是多种多样的。第三,在对外开放的步骤上应当是分层次的。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是一哄而起,一步到位的,而是分步骤,分层次推进的,是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内陆省区逐步展开的。(注:刘以昌、刘长龙:《学习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社科信息文萃》1997年第4期。)

黄友认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五方面:1.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在于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加速实现“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在于坚持社会主义。2.在对外开放的对象上,强调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面的开放,开放的对象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3.在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布局上,采取的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通过试点逐步扩大,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的开放战略和部署。4.在对外开放的渠道上,重视对外贸易,把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看作是实行对外开放,加速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渠道。5.在把握对外开放的正确方向上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黄友:《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探析》,《天府新论》2000年第5期。)

(三)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学者们一致认为,独立自主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首要原则。此外,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原则,坚持选择性原则,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原则,坚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坚持“两手抓”的原则等。

(1)独立自主原则

张术环提出,独立自主原则涉及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外交等各领域。独立自主是立足点,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对外开放不是全盘西化。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包含、渗透,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独立自主重在坚持,对外开放贵在发展。邓小平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注:张术环:《试论邓小平关于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年第6期。)

刘会强认为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就是要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维护和增进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和荣誉。在对外开放中坚持自力更生,就是要以自己的力量为基点,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以增强我国的自力更生能力、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为目的。(注:刘会强、郭丽娅:《邓小平对外开放的策略思想浅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刘以昌、刘长龙认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要自己决定和处理本国事务,不受别国的控制和干涉;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劳动和智慧,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和资金来发展本国经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并不对立,而是相互促进。(注:刘以昌、刘长龙:《学习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社科信息文萃》1997年第4期。)

(2)其他相关原则

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原则,刘以昌、刘长龙提出四点:1.对外开放“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2.引进的是本身并没有阶级性的科学技术、设备、管理经验。3.决不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腐朽的东西。4.打击经济犯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注:刘以昌、刘长龙:《学习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社科信息文萃》1997年第4期。)高晓梅指出,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展的,绝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引进资本主义制度。(注:高晓梅:《略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理论学刊》1997年第5期。)

关于坚持选择性原则。李洁提出,必须坚持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一方面要积极地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吸收外资;另一方面又不能盲目引进,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有选择地吸收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东西。(注:李洁:《试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关于“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原则,刘以昌、刘长龙提出:改革开放是一个很大的试验工程,既要有勇气,也要小心谨慎,保持谦逊态度。(注:刘以昌、刘长龙:《学习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社科信息文萃》1997年第4期。)

关于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高晓梅指出平等互利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对外开放应遵循的原则。在开放中,决不允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主权和利益,也决不损害别国的主权和利益。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注:高晓梅:《略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理论学刊》1997年第5期。)

关于“两手抓”的原则。曲春杰、严柏炎提出,对外开放要“要手抓、两手硬”。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注:曲春杰、严柏炎:《毛泽东、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之比较——兼谈邓小平的创新与发展》,《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丁俊萍指出,改革开放一方面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腐朽、消极、颓废、丑恶的东西。必须采取“两手抓”的政策,既要开放,又要对资本主义的腐蚀性影响进行坚决抵制和斗争。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特点和主要贡献

秦康明认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不仅内容极为丰富,而且特点鲜明。主要表现在1.全方位中有重点。对外开放是对国际市场的开放,包括国内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间的相互开放。而重点就是西方发达国家。2.多层次中有先后。对外开放的布局是从沿海到内陆、由点到线到片多层次逐步推进。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先行一步。3.多方面中有选择。对外开放不是来者不拒,全盘接受,良莠不分,而是有比较、有选择的引进。4.灵活中有原则。对外开放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标准,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同任何人做生意。同时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5.大胆又不失谨慎。对外开放是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要积极地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有准备、有步骤、有计划、有限度地开放,量力而行,不脱离国情。6.互惠互利中讲平等。(注:秦康明:《简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特点》,《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第2期。)

周清霖提出,讲政治是邓小平对外开放观的鲜明特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提出是为了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施的效果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此讲政治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的鲜明特点。(注:周清霖:《讲政治是邓小平对外开放观的鲜明特点》,《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周甄武从辩证思维的角度考察了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特点,认为1.从历史与未来,民族与世界角度揭示对外开放的必要性。2.从统一中把握对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3.有序的推进与大胆的“闯”、“试”相结合的开放。4.全面与重点,对内与对外相统一的开放。(注:周甄武:《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中的辩证思维方法》,《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叶自成认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在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的对外开放理论。主要表现为1.深化了对外开放是世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2.深化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可能性的认识。3.对外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4.对外开放在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列宁所说的吸收资本主义先进的技术、设备、经验以迅速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含义。它是一种全新的正在形成中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点。(注:叶自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重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5期。)陈叔红认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新的高度。主要体现在1.“一国两制”、“一球两制”的理论为处理国际国内不同制度群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途径,为不同制度群体间的开放扫除了障碍,为我国走向世界,实现祖国统一揭示了新的现实条件。2.“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为开放保贺护航,保证了开放的健康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沟通不同经济利益群众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桥梁,为不同经济利益群体之间的开放提供了条件。4.“三个有利于”理论,为衡量开放的得失成败提供了科学标准。(注:陈叔红:《邓小平对毛泽东开放思想的辩证发展》,《毛泽东思想论坛》1997年第1期。)

对深入研究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一点看法

综上所述,近五年来,学术界关于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在研究方向上可以开掘新的重点:1.应侧重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表明其理论的价值。2.对第三代领导人继承发展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的研究比较薄弱,研究的成果也比较少。3.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应结合新形势,深化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对中国实践所产生影响的研究。这应该是新时期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的一个最新方向。

标签:;  ;  ;  ;  ;  

五年来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