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新思路_图书馆论文

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新思路_图书馆论文

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新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思维论文,文献论文,公共图书馆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253

CLASS NUMBER G253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文献载体的多样化,文献的数字化发展,电子文献的出现,使虚拟(电子或数字)图书馆成为现实。另外,文献内容日益呈现出综合性的趋势,学科被分解得更为细致,新陈代谢的速度更为迅速;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多媒体的出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延伸,又使传播方式变得更为快捷方便;信息全球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接收定向化,使资源共享不再是纸上谈兵的梦想,足不出户,享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已不再是遥远的未来。

人类社会的这种变化,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和实践空间。在挑战传统馆藏图书建设概念的同时,也为我们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文献资源建设新思维。

1 建立以用定藏、功能明确、特色鲜明、 动态调整的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体系和科学的运行机制,规范文献资源建设行为

列宁指出:“值得公共图书馆骄傲和引以为荣的,并不在于它拥有多少珍本书,有多少16世纪的版本或10世纪的手稿,而在于如何使图书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流传,吸引了多少新读者,如何迅速地满足读者对图书的一切要求,有多少图书被读者带回家去,有多少儿童来阅览图书和利用图书馆[1]”。 这段论述精辟地阐述了图书文献藏用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以人为本的馆藏资源建设思想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服务意识的呼唤,无疑为公共图书馆指明了理论上和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发展道路。

以用定藏的藏书体系,其灵魂是对“用”的准确定位。就公共图书馆而言,这种定位至少需要3个环节的合理衔接:首先, 应当在文献资源体系的服务指向要求下,为文献的遴选确定符合地方发展需要、自身服务功能和馆藏文献特色的入藏原则;其次,要通过诸如文献入藏委员会之类的组织形式,对文献的收藏进行科学的决策和入藏工作程序的有效监控;第三,通过一线部门对图书文献使用率的调查分析、读者的需求意向或通过读者联谊会、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对文献入藏效果实施科学反馈,建立起有效的文献入藏动态调整机制。

2 实现馆藏文献资源的有效配置

公共图书馆必须遵循系统性、分层性、比例性、特色化原则,对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合理有效的配置,通过多种收集渠道、多种信息载体,多种传递方法和多种技术手段来扩大馆藏,增加品种,充实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实现自身基本的文化功能。

2.1 系统性

公共图书馆作为永久保存人类文化成果的重要机构,其馆藏建设必须以明确的馆藏目的为前提,注重文献的连续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将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语种、不同知识结构和学术层次、不同载体和记录方式的文献资源,针对不同层面的读者加以合理组织和科学配置,进而建立起一个既有系统完整的基本藏书,又有丰富实用的辅助藏书,以及珍贵精良特色藏书的系统、完整、全面的文献保障系统。

2.2 分层性

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公共图书馆必须根据自身的服务指向,在文献内容上明确哪些是必须收集、保存的;在文献载体上,明确哪些应收藏印刷制品,哪些应收藏缩微、声像或其他载体,哪些应实物收藏;作为永久保存的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哪些可以利用光盘以及现成的商业数据库或网上资源,作为虚拟(或电子、数字)图书馆的内容。

面对不同学科、不同程序、要求千差万别的社会公众,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必须兼顾读者不同层次、不同深度、不同目的的文献需求,既要满足研究、参考型的读者,也要满足普遍读者的学习、求知欲望,同时也不能忽视一般民众寓教于乐的读者休闲需求。即使在公共图书馆系统内部,同样也要以分层原则来配置文献资源。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更趋于研究、参考、保存性,而市地县区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于基层,是实施“知识工程”的最前沿,文献资源建设则应以普及、实用性为主。

2.3 比例性

泛化、交叉、渗透是当代科学发展的特点。面对多种学科、多种载体和记录方式的出版物,以及涉及广泛的用户和读者群的需求,不同学科与内容、不同载体和记录方式的文献资源之间应保持恰当的比例,兼顾品种、复本和读者需求。

情报学家kane认为:“将来的图书馆应根据20-80定律,将利用率高的核心文献收藏进馆,这些20%的藏书能满足读者80%的需要,其余利用率不太高的文献可用馆际互借或电子信息源(包括CD-ROM产品,网上资源,全文数据服务等)获取”[2]。这种思路, 为我们对书刊印刷制品与其他载体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有益参考。

2.3.1 书刊比例的合理配置

多年来,由于书价上涨,许多图书馆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压书保刊的采购方针。日本图书馆界甚至有人认为,目前已进入告别以书为主的时代[3]。这种观点,具有明显的理论误导和实践误区。首先, 公共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机构,系统、完整、全面保存具有科学文化成熟标志意义的文献,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而绝不允许在采访方针上,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其次,有观点认为,期刊过期无法补订,而图书可以补买。事实上许多既有利用价值,又有保存价值的图书因需求面窄,出版量小,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成果,实属不可多得,亦不易复得。期刊具有时效性强、出版周期短的特点,随着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内外期刊文献资源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而图书上网则较少。以美国OCLC为例,在因特网上设立了First Serch服务项目,为用户提供70多个数据库。1997年6月,它从6个出版社选出100种期刊,可供读者和用户查阅其文摘和全文,与美国Ebsco公司合作,在网上推出2375种期刊的索引、文献,1000种全文数据;与美国Wilson公司合作,在网上提供不同出版社430种期刊或文摘[4]。

2.3.2 网上资源与实物的比例

文献资源数字化发展的今天,网上资源越来越丰富,一些文献甚至没有印刷型出版物。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对网上资源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应从网上选择、收集、组织文献,另一方面,也要将自身的文献资源数字化,形成网上资源。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人认为有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网上资源即可代替实物资源,公共图书馆对实物的采访将逐渐减退,并可以放弃。这种认识是极为有害的。实物资源,毋庸置疑是网上资源的基本源泉和基础。以色列伊兰大学经济管理学博士施瓦乃,在对互联网和世界三大公共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和英国大英图书馆)多项专题各自拥有的资料进行查阅对比后发现,互联网上所提供的资料,从内容到涉及的范围,都远不如公共图书馆提供的丰富,翔实[5]。 网上资源建设只能是作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辅助部分,用以弥补实物资源的不足以及提供方式方面的欠缺。

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应当根据自身服务指向,对印刷纸质载体与其他载体文献的比例,社科、人文科学文献与自科文献的比例等,予以科学的配置。

2.4 特色化

这主要体现在历史文献和地方文献两个方面。这是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区别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显著之处,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特别是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个性鲜明,不可能与其他图书馆(包括另一领域的公共图书馆)雷同或相似,是形成馆藏特色化的关键。对于此类文献资源,公共图书馆应加大系统化收集、整理、保存和管理的力度,形成全面、系统、精良的特色藏书体系,服务于地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3 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

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复杂,需要收藏的文献内容涉及面宽。在目前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要建立科学的文献资源体系,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必须讲求科学的建设策略。

3.1 文献采集协作化

通过将一定地域内的图书馆网络化,形成有机的协作整体,建立相应的文献采购协调中心,制定文献采集的统筹协调规划,各类型、各层次图书馆承担相应的收藏重点,在提高总体入藏数量的同时,使文献资源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减少资源损耗。

比如,德国制定的《联邦德国图书馆网络化草案》,按规模和服务对象,将德国图书馆分为4级,对各级图书馆在采购、书目控制、 馆际互借和信息服务上均有不同的要求。同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合作提供组织保障,对合作中的行政、经费分配等问题提出建议,公共图书馆、高校及专业图书馆根据不同性质、传统及实际馆藏情况,分别负责特定领域文献的收藏,并通过馆际互借网在全国流通,避免各馆重复购置或重复缩微[6]。

3.2 建立采访通报制度

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像德国或美国那样的统筹文献资源采集、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体制的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应会同行政区内高校和专业图书馆,建立定期文献采访通报制度。在相互了解各图书馆传统及实际收藏特点、重点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传统、特点,调整采访重心,使各馆经费使用合理性、区域文献收藏布局和文献利用率达到最佳状态。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强的文献、外文书刊文献、利用率低但极有保存价值且价格昂贵的大型文献,更应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共建共享。

3.3 加强二次文献的建设

公共图书馆在定期编制馆藏文献目录,向各高校、专业图书馆、特别是下级公共图书馆通报资源建设及馆藏资源拥有状况的同时,要注意利用因特网上各出版社、文献供应商或学术团体等编辑公布的各种期刊的文摘、索引、目录。这些文献信息内容新,速度快,是组建二次文献的重要渠道,应引起采访关注,及时收集、整理、组织、提供给用户和读者。

3.4 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的技术人才保障

今天,文献内容趋向综合性发展,加之现代文献资源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对传统纸质文献,还包括其他新型载体以及网上文献资源,所有这些,都对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术要求。传统的图书馆员对纸质印刷文献的收集、价值识别、整理、组织、管理经验丰富,但是对新型载体、电子文献的价值识别知之甚少,经验不足,甚至极为陌生。因此,造就一批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学识渊博、眼界开阔、专业技术精通、头脑敏锐、掌握现代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保证文献资源建设质量的当务之急。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文献资源建设的进程当中,必须特别重视培养工作人员对新型文献载体和记录方式的选择、整理、组织和管理技能,调整知识结构,掌握计算机检索技能及外语知识,提供鉴别文献自身价值,把握科学发展进程的宏观分析能力,从而为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建立可靠的技术保证。

来稿时间:1999-08-26

标签:;  ;  ;  ;  ;  

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新思路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