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互动:建构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世纪论文,全球论文,世界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20世纪世界华文文学的回顾
现代白话文学的诞生与成长,与19世纪末首先在江南一带兴起的白话文运动,对西方 文化文学著作的翻译,留学生在中外学术和语言交流中的经验等是分不开的。但关键所 在,还是沿着戊戍维新运动下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文学革命。它使新文学 之新,不仅有了白话言说的话语方式,各类文体渐成新的艺术规则,尤其是使大多数文 本具有了现代人类的文化理想、哲学思维、历史眼光、政治抱负、民主意识、人际(性 别)观念、道德情感等。新文学是当时的海内外华人作家、批评家,带着鸦片战争以来 民族沉沦的深重焦虑而发生发展的。它使世纪初到世纪末,不到短短100年,全球各洲( 非洲稍逊)主要文化区域的世代华人之情思生存在华文文学白话的字里行间,造成世界 文学史在20世纪的一个奇迹。
20世纪世界华文文学可略分为3个阶段:
1.主流阶段(1916—1949)。胡适在1916年7月22日作白话游戏诗《答梅觐庄》,之后出 版《尝试集》。但这些还称不上是纯正的新文学作品,大多不过是旧酒或旧水装入了白 话的新瓶,而这只新瓶还远远说不上精致与美丽。白话新文学最早成熟与成功的是散文 与小说。1918年4至5月,李大钊与鲁迅先后发表了散文《“今”》与短篇小说《狂人日 记》,筚路蓝缕,撒播了华夏新文学金秋将至的消息。随后是诗歌与剧本,郭沫若在19 20年用《凤凰涅槃》与《棠棣之花》等也奠定了白话文本的范型。此后,大陆 新文学作家人才辈出,鲁迅、周作人、郭沫若、林语堂、郁达夫、茅盾、徐志摩、丰子 恺、朱自清、闻一多、老舍、冰心、废名、沈从文、梁实秋、巴金、梁遇春、艾青、钱 钟书、曹禺、萧红、唐弢、穆旦、张爱玲等等,在各自的文学时空里领一时之 风骚。从1919年至30年代的“九·一八”救亡运动,华文新文学如水如风,向东南亚, 向两岸三地,向一切有华人居住的洲际与国度,迅速蔓延开去。中华文化与文学强大的 传播力、渗透力与生存力,随着华夏儿女的向外移民与繁衍,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共同理 想中,有了一次出人意料的收获。胡适的新诗如果是新文学的发端,那1916年的美国无 疑是新文学的发祥地了。马来亚(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在1919年10月的(新国民日报)就有 了新文学作品;台湾在1920年至迟1922年,香港与菲律宾在1928年,泰国与印尼在1929 年,英国在1935年,澳门在1937年左右,都有华文文学作品问世。①而蒋彝1935年在英 国出版的《中国绘画》、《一个中国人的童年》等书,可以说是华文新文学最早在亚洲 以外引起不同文化圈读者特别注意的著作。②
尽管新文学的发生由大陆与海外学人、作家共同努力而成,一些有文学史地位的作品 甚至创作于海外,但无论从作家队伍、批评建设、创作实绩、社会影响、历史价值等角 度看(还由于华人居住国特殊的政治、历史、经济和华人作家群体的地位与心态等原因) ,大陆华文文学在这一时段都处在源头或龙头地位,并奠定了全球华文文学的基型。其 它地区或国家的华文文学基本是接受与被影响,是一种被母语或母国文化、文学支配的 地域或侨民文学。
2.分流阶段(1950—1976)。二战结束之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经济的现代化 ,文化、文学的民族化、本土化趋势在全球推进。中国自50年代开始,海外华人华侨与 母国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海外各国各地华文文学与两岸四地文学重新分化、组合与自 我成长,非自觉地实现了华文文学两岸四地与世界性分流。
这一阶段,大陆新文学受闭关思维与极左政治的钳制,优秀的、写出有文化意义与审 美价值的纯文学作家较少。台湾、香港文坛虽在50年代前期有“战斗文学”与“绿背文 化”现象,但总的来说他们直接承继“五四”新文学传统,在《现代诗》、《蓝星》、 《创世纪》、《现代文学》、《台湾文艺》、《笠》、《文学季刊》、《纯文学》月刊 (台湾),《中国学生周报》、《文艺世纪》、《文艺新潮》、《浅水湾》(香港)等刊物 (含报纸副刊)的倡导(背后还有社团与作家的支持)下,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均 较前30年的大陆文学有独特的创造与发扬,一大批作家,有大陆同行在同一时段望尘莫 及的世界性交流及其艺术创造。如聂华苓1964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任作家工作室顾问, 1967年与保罗·安格尔创办国际写作计划,让一大批台湾作家进修写作的时候,大陆还 是“文革”前期。两地的文学不仅是这一阶段华文文学的主要贡献,且以开放的心态与 姿态,架起了与世界各地各国华文文学传媒与作家沟通的桥梁,既使海外游子有“根” 有“家”可寻,“文化乡愁”能得到现实的释放,也使华文文学在大陆近30年的贫瘠与 苍白中有了一个大的弥补。
菲华少数诗人如云鹤得台港现代主义风气之先,50年代末期就有相近风格的诗作出版 。马华文学及后来分出的新马华文文学也在这个时段,吸收了台港与西方的现代主义风 格,如温任平、温瑞安、陈蝶等人70年代初期的诗歌与散文文本。这时期,东南亚地区 的华文文学不但在走向现代化,受相关国家政策制约,中华文化、文学传统与华人自身 历史的深刻影响,文学观念与创作也更加现实化,并进而注重独立性与本土化,马华文 学在50年代末期就向本土化可能性探讨了。
亚洲之外的华文文学,这个时段有革命性的推动与发展。由于台湾党禁之外的对外开 放政策,50年代初至70年代,一批优秀文学青年赴美留学,造成了美国华文文学从60年 代直到90年代的繁荣兴盛,其作家群体、个人成就与世界影响等,都在海外各国华文文 学的成就之上。此一时段留学并包括此前到美工作的林语堂、周策纵、吴鲁芹、张爱玲 、夏志清、许芥昱、董鼎山、聂华苓、刘若愚、陈香梅、陈之藩、木令耆、於梨华、马 森、郑愁予、刘绍铭、庄因、水晶、叶维廉、白先勇、陈若曦、李欧梵、刘大任、欧阳 子、丛甦、非马、许达然、杨牧、杜国清、三毛、张错、李渝、张系国、喻丽清 、程步奎、李黎等等都卓有建树。加上自台赴美转赴加拿大的叶嘉莹,自台直赴加拿大 的东方白等,这些人将50至70年代北美华文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天空书写得光辉灿烂,也 是大陆此时段的作家与批评家在文学上所不能比拟的。
其他如英国的凌叔华,瑞士的赵淑侠,乃至法国的绿骑士、蓬草等,先后均有文本在 华文世界交流,赵淑侠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继蒋彝之后,用艰辛的心灵劳作,推 动了华文文学在欧洲的进步。
3.合流阶段(1977— )。历史有时真是值得感激的。没有第2阶段华文文学在两岸带有 悲剧意味的分流,就不会有20世纪80年代之后世界范围内壮美的合流。华文文学全球性 的大融会、大交流、大出位(相对于世界上其它语种而言),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但下 面几点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与随之而来的成就,改变了中国大陆的态度、实力与地 位,睡狮终于醒了,潜龙腾空而起了。无论如何,大陆的历史、土地、人口、政治、经 济等方面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形象,全世界不能不刮目相看。华语普遍受到重视,而 华人也挺起了脊梁。第二,由于特殊的近代政治与历史原由,国家被迫分治,但中华文 化与宗法血缘的强大凝聚力,一直煎熬着两岸的文化人与民间百姓。换一句话说,两岸 亲人团聚、文化合流的地火一直在熊熊燃烧着,一旦机会出现,就不谋而合。两岸四地 的文学交往,1978年就开始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第三,全世界的华人信仰、立场、 宗亲与在所在国生活历程及其遭遇颇不相同,台、港、澳文化地理相对狭小,带给他们 的亲和力与文化艺术满足的可能毕竟有限,大陆敞开胸怀并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后, 全球的新老移民、留学生、华侨与华人,才找到了文化乡愁完整的、最大的也是最后的 停泊地。第四,新儒家自近代以来就活跃在中国文化、哲学界,50年代之后则移师台港 与海外,这股重构中华传统文化,以期中华民族再度崛起于世界的精神力量是极其巨大 的,它使海内外不同时代、地区、国度、信仰、立场的华人团结一致,文学的复兴与广 泛交流不过是这种文化理想的一部分而已。
我不想在这儿再提出一份作家、理论批评家的名单,只列出一些事实就足够了:就大 陆说,第一时段就已成名的老作家重新焕发活力,沉寂或埋没在第二时段的一大批作家 枯木逢春,崛起的新一代很快就走向两岸与世界。文学交流的门窗基本都敞开了,华文 文学有专门的组织、会议、刊物和研究机构。仅70年代末期至目前,台、港、澳与海外 华文作家、理论批评家的书籍,有数千种被出版,有些书籍的发行量是十分惊人的。就 台、港、澳说,文学主体自50年代就加入了东南亚和世界文学的互动,但70年代末开始 ,他们找到更广阔的写作、发表、出版与交流的空间。按历史顺序而言,台湾与香港作 品最早影响到大陆创作,可以说,没有柏杨、李敖、龙应台、董桥等人的影响,就不会 有余秋雨的散文。而8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文本就向三地回流了。就海外华文文学说, 此时段东南亚地区的创作有质的飞跃,如泰国的司马攻,进入当代华文文学世界一流作 家之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其它地区与国家的华文文学要么出现了重要作家(如法国的 高行健),要么因为移民与留学的原因,也开始初具规模了,如澳大利亚。尤其值得一 提的是美华文学(合流时期又加入王鼎钧等一些重量级作家),这是一股特殊的文学力量 ,也是一种特殊的黏合剂,他们有些人学贯中西,身历多种政治、文学空间,又与西方 汉学家、两岸四地的学者作家广为交往,加上他们处在强势文化背景之中,在世界文学 尤其是华文文学的全球交流中更是如鱼得水。华文文学能在近20年的时间里有如此广泛 的世界影响,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总之,20世纪的世界华文新文学历尽曲折而终有一个好的尾声。它构思与发生在美国 ,建立与成长在大陆,流变发展在台、港、海外,辉煌的综合在两岸四地。现在的合流 ,不是一地与另一地,也没有主要与次要、主动与被动之分,而是全球全方位的大吸收 、大支持,是历时(传统被当下激活的再生)、共时(个人、群体、地区与国家的即时交 往)与多要素(文体、理论、刊物、出版、会议、社团等)的大互动,为21世纪世界华文 文学更高、更强的飞跃奠定了广阔而坚实的文学大地。
二 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
20世纪的闭幕与21世纪的发端,对中华民族和世界华人来说是相当可喜的。2000年, 法国的高行健荣获那个世纪最后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高氏得奖即使在两岸四地也颇多争 议,但无论如何,华文及其作品在西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评价,这是值得关注的。 它不仅扩大了华文文学在全球各语种文学中的影响,尤其增强了华文作家的自信心。如 果高行健不是我们之中最优秀的,那华文文学不更是大家满世、创造的天空不是更为广 阔吗?2001年刚刚过去,2008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举办权又花落北京,无论政治与经济 ,还是体育与文学,这对中国和整个华人世界都是一个历史性的大推动。中华民族经济 与全球一体化,必将驱使整个社会全方位更深更大的改革。随着民族的富强,华人华文 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华文文学也必将进入高水平创造的境界,这是可以预期的。
为了21世纪的华文文学得到更好发展,本人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1.新世纪华文文学应实现区间与国别,个体与群体,创作、批评、出版、交流的全方 位互动,并设立民间性、全球性的“龙文学奖”。上世纪的合流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 推动,区间与国别的文学互动已有相当成绩。但无论经验还是效果,各方面的互动还大 可以改进。比如区间的互动,两岸四地之中的澳门华文文学一直处在自生自灭状态,发 育不良,尽管近十年有长足进步,但与三地相比落后较多。大陆、台、港文学界如何为 之出谋划策,恐怕要提到日程表上来了。东南亚华文文学也不平衡,马华、新华、泰华 、菲华因四国历史悠久,社团众多,作家结构较为合理(其中也有差异),但印华、汶华 、越华、柬华等困难重重,而老挝、缅甸的华文文学就更加微弱。亚洲之外也存在这种 不平衡现象。除了当地华文作家艰苦奋斗之外,全世界各界华人都应为改变这种状况作 出最大努力。从国际、国家与政府一直到民间,可以做各种工作,一旦出现契机,就应 添砖加瓦。印度尼西亚1929年就有华文新小说集问世,但1965年印尼政权易手后,极端 排华政策使华人处境艰难,华文文学几近死灭。近年印尼政府相继解除不准使用华语、 华文教育,进口华文刊物和开办华文书店的禁令,2001年6月又有报道,印尼政府已决 定将华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与中国教育部签署了在印尼举办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协 议书。印尼一国就有6970000华人,比整个美洲地区的6013000华人(据1998年底统计)还 多。可以想象,一旦华文教育、书刊、创作等全方位开放,印尼华文文学的大幅度提升 就指日可待,反过来推动东南亚乃至其它洲际、国家的华文文学运动也是可能的。
区间与国别的文学互动,还有赖于个体与群体,创作、批评、出版、交流的全方位互 动。无论两岸四地还是各国华文文学界,作家与作家、社团与社团、作家与社团之间还 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矛盾有时转化成竞争力,但很多时候也造成杀伤力。华文文学界 只有以民族大义、文化理想为统一目标,真正有成效的全方位互动才可以实现,让华文 文学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种文学。但这又决不是庸俗的关系与一团和气。比如大陆 的文学批评,几十年来沉疴不起,话语霸权、好人主义、朋友关系乃至金钱利害在很多 时候左右了纯正的文学批评,那些平庸甚至低劣的文本,在某些人的策划下,往往也能 走红文坛。这般为个人得失的互利,是对民族文学生态的深重伤害,只有彻底纠正,良 性互动才是可能的。
设置文学大奖,当然是推动文学进步的手段之一。说到两岸四地和世界各地的华文文 学奖,实在不少,但有全球地位与权威性的还说不上。华文文学要想获得类似于诺贝尔 文学奖的超级地位,必须要有世界级的代表性与权威性。大陆的“鲁迅文学奖”、“茅 盾文学奖”,台湾的《中国时报》与《联合报》系文学奖,美国的“东方文学奖”(《 东方》杂志与华人文学社团“文心社”合办),乃至最近由马来西亚《星洲日报》集团 出资创办的“世界华文文学奖”,似乎都不够重量。假如各地各国华人联合起来建立一 个大型而又永久性的基金会,设立“龙文学奖”或“世界华文文学奖”,资金长期保证 ,评委权威公正,对象为在世界范围内凡用华文创作、批评,并取得全球公认而又具终 身成就者(年度评奖的文本是很不可靠的),一年奖一人,奖金厚于诺贝尔文学奖,才有 可能真正跟诺奖一较高下。到时候,说不定有非华文作家改用华文创作,来“龙奖”争 风吃醋,也并非不可假设的。
2.主题上民族统一与人性力量,中华文化精神和自由、民主、科学精神,题材上本土 化与国际化,技巧上东西方各家各派相结合,有海纳百川之气概。一个世纪的华文文学 历程表明,一个语种的文学要在世界范围里成长,需要很多条件来促成,而要独步世界 其它语种的文学,则需要几代甚至更多代际作家艰苦卓绝的奋斗。世界文学史实告诉我 们,华文或汉语文学与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甚至俄语文学相较,恐怕还不能说 没有距离,至少从已获得的世界影响看是这样。华文文学自身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我 以为最要紧的有三方面:
第一,主题上,在台湾还没统一之前,民族统一至关重要。作为炎黄子孙,华文文学 作家义不容辞应用自己的文本促进祖国尽早统一。同时,文学的永恒主题——挖掘人性 的力量,惩恶扬善,引导人类走向至美之境,让文学进入包括汉语读者在内的人类心灵 ,这是一个侧面。另一侧面,应用理性精神,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和西方社会崇尚的 自由、民主、科学思想,在文学里有一种超越——跨时空、跨文化的融合,并能成为新 世纪的价值观。我相信,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未免有些过于乐观,但说中国与全球华 人从思想到行动可以参与决定世界的前途与命运,恐怕是已经开始了。
第二,题材上应有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相互支持。这是一种必然,因为每个人都生存在 特定人际关系与地理环境之中,活于斯,写于斯,自备个性特色,而这就该是本土化的 重要内容。国际化是说华人遍布地球各大洲,五色人等都有交往,万千故事天天上演, 写进作品合情合理。自觉的写作意识对于作家极其重要,为了争取读者,为了在世界文 坛留下足迹,也应具备这些题材策略。
第三,技巧上东西方各家各派相结合,海纳百川,然后创新。这是不争之议,不再论 述了。
3.调动一切传播手段,在全球建立无所不在的华文文学及相关信息系统。勿庸讳言, 由于政治、地理、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两岸四地仍有许多文化文学交流的障碍,国 度之间、洲际之间就更不用说了。打破一切阻隔,使文本与心灵均畅通无阻,是摆在21 世纪华文文学界的艰巨任务。首先譬如文字问题,一地繁,一地简,一地竖排,一地横 排,带给阅读、批评等交流活动许多麻烦。由此派生出网络问题,网络是最现代的通讯 与沟通方式,然而,大陆与台、港之间发一个电子邮件都不顺畅,经常乱码。这显然不 只是技术问题,需要各地竭诚合作进行系统解决。一旦世界华文文学界能自由、快捷、 充分又各具魅力地表达每个人、每种文本的信息,那我们所希望的大互动、大成功境界 ,一定会早日实现。
----------------------------------------
注释:
①参见喻大翔《世界华文散文略论》,《两岸四地百年散文纵横论》第68页注②至注 ⑦ ,吉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公仲主编《世界华文文学概要》相关章节,人民出版 社,2000年。
②参见蒋彝《重访中国》及编者的相关文章,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9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