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志丹县人民医院儿科二病区 陕西志丹 717500)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佝偻病与贫血的发病情况及预防手段。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每年抽取400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展开研究,共800例。对小儿排泄与佝偻病的发病特征进行分析,并对预防与控制展开探讨。结果:2014年与2015年佝偻病与贫血患儿共40例。2014年小儿佝偻病的发病率为3.75%,2015年为1.50%,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两年内,小儿佝偻病的发生率呈现为下降态势;贫血患儿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2015年小儿贫血发生率为3.50%,低于2014年的发病率1.25%,说明贫血患儿同样呈下降趋势。数据组间差异显著,具有显著性(P=0.04,P<0.05)。结论:近几年,小儿佝偻病与贫血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尽管如此,仍应重视防控工作的开展,并使防控措施更全面和有效。
【关键词】小儿佝偻病;贫血;发病情况;防控
【中图分类号】R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328-02
小儿佝偻病的形成是因患儿体内维生素D缺乏,导致磷、钙代谢出现异常,从而引起幼儿骨骼发育障碍[1],且对儿童免疫功能、智力发育等造成负面影响。作为儿童常见疾病,小儿佝偻病与贫血均可归为营养缺乏类疾病,该疾病成为目前儿科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焦点[2]。本文对两年内的800例儿童进行研究,试图对小儿佝偻病与贫血的发病特点及相关情况进行探析,现将相关成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相关标准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两年间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800例(每年400例)儿童进行研究,其中440例男,360例女;年龄3~8岁,平均年龄(4.52±0.35)岁;体重14~28kg,平均体重(22.52±2.35);城镇儿童520例(65.00%),农村儿童280例(35.00%)。
1.2 方法
统计分析参与此次研究儿童的体检基本信息、健康卡片内容、体检项目等信息,对佝偻病和贫血的发病特征进行分析与归纳,根据儿童保健工作常规标准对佝偻病和贫血患儿的诊断进行评估。
1.3 诊断标准
(1)小儿佝偻病:按照卫生部于1986年制订的“佝偻病防治方案”得出以下诊断标准。BALP值大于300U/L则可确诊为佝偻病;BALP值处在200U/L至250U/L之间则为可疑;BALP值低于200U/L则为正常。(2)贫血:血红蛋白(Hb)<110g/L则为贫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使用χ2检验;若结果显示P<0.05时,则证明差异具备显著性。
2.结果
通过观察表1可知,2014年与2015年佝偻病与贫血患儿共40例。2014年小儿佝偻病的发病率为3.75%,2015年为1.50%,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两年时间内,小儿佝偻病的发生率呈现为下降态势;贫血患儿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2015年小儿贫血发生率为1.25%,低于2014年的发病率3.50%,说明贫血患儿同样呈下降趋势。数据组间差异显著,具有显著性(P<0.05)。40例患儿通过X线片检查后,显示骨碱性磷酸酶(BALP)超过225U/L,临时钙化带重现,密度变厚。
3.讨论
佝偻病主要是因患儿缺少营养导致的,当机体缺乏维生素D时便会引起磷、钙质失常,最终引起骨骼病变,其也是慢性营养性疾病的重要特征[3]。本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与2015年小儿佝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75%与1.50%,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一定程度上说明近两年佝偻病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由于受此次病例数及研究时长的限制,因此未能够对佝偻病的发病地域以及群体进行详细分析。但有研究显示,城市儿童的佝偻病发病率比农村地区儿童高,散居儿童佝偻病的发生率比集体儿童更高,疾病的产生在地域以及群体上均有一定的特征。低龄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更高,小于三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六岁之后,小儿佝偻病的发生率逐渐降低[4]。研究显示,佝偻病的产生与户外运动、早产、母乳喂养时间、阳光照射等因素联系紧密,因此适当增强户外运动以及阳光照射,并适量延长哺乳时间均能有效减少佝偻病的发生。缺血性贫血在儿童中较为常见,通常集中于3至4岁儿童,患病后,患儿血清铁蛋白降低,临床一般采用铁剂实施治疗[5]。本研究显示2014年与2015年小儿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50%与1.25%,呈下降态势,且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研究显示,母体孕期的营养摄入情况与哺乳期间小儿铁的摄取量均是诱发小儿贫血的因素。哺乳阶段铁吸收或摄入量缺乏均会对幼儿的营养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若长期吸收、摄入不足则会引起贫血等疾病,重则产生各类后遗症。世界卫生组织曾进行过相关统计,发现全球月33.30%的幼儿存在缺铁症状,发展中国家学龄前、学龄期内的儿童贫血发生率较高,大约为5.00%,可见贫血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了严重威胁。
产生佝偻病的因素主要有饮食不均衡,维生素D、钙摄入较少,影响身体发育,应多食用乳制品、肝类等食物;照射日光较少,影响了维生素D的合成,因此婴幼儿应定期晒太阳;佝偻病的预防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是加强妊娠期孕妇的预防工作,孕妇于孕期末3个月补充维生素D、鱼肝油等均能有效降低小儿佝偻病的几率;二是定时开展佝偻病监测与预防性指导用药补充工作;三是加大卫生宣传工作,运用多渠道宣传活动,特别是农村地区,提高人们对该疾病的重视度。如实施儿科疾病防控与教育工作,加强婴儿母乳喂养时铁摄入量的宣传工作,重视贫血病情的监控工作。
笔者认为,虽然儿童贫血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防控工作仍不可懈怠。现阶段儿童骨骼生长情况得到较为显著地改善,但同样需要强化教育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此外也应改进硬件设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使疾病得到控制,降低其发病率,保障儿童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学荣.小儿佝偻病的预防及治疗80例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08):11-12.
[2]袁成富.小儿佝偻病临床诊治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11):1376-1377.
[3]刘亚莉,张苏,秦桂琼,等.小儿佝偻病与营养不良关系的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09):1108-1109.
[4]赵俊玲.小儿佝偻病与贫血及营养不良之间的关系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117-118.
[5]郭华礼.小儿佝偻病的防治和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0):222-224.
论文作者:薛宝强,王廷智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1
标签:佝偻病论文; 小儿论文; 儿童论文; 发生率论文; 患儿论文; 发病率论文; 疾病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