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研究的“普教化”现象略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44(2010)02-010-03
成人教育研究是专业研究,要遵循专业研究的基本规范,即从专业角度去分析成人教育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随着成人教育活动开展的科学化、系列化和规范化,成人教育研究正在从一般的成人教育现象研究,逐步走向成人教育规律的研究,客观上为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手段。然而,从已经进行的成人教育研究方式方法、领域范围、成果展示等方面来看,存在着明显的“普教化”倾向,即用普通教育的视角,看待成人教育活动的开展。
一、成人教育研究的“普教化”现象表现
1.混淆教育研究的不同领域范围,以普通教育的观点评判成人教育
普通教育特指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和必要行为,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任何人任何单位都必须予以执行和保证。尤其是小学和初中阶段,是全体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带有一定法律强制性。因此,普通教育有着很强的规定性、普及性、公共性和基础性,一定范围内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结果的评价等存在着一致性和可测性。成人教育是对在生物、法律或者社会意义上属于成人而进行的教育,属于继续教育范畴,尽管可以划为国民教育体系,但不具有法律规定的强制性,教育的自由度较大,开展的目的是多元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丰富的,结果评价是根据其实际来衡量的。因此,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教育,区别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就成为成人教育研究的第一步。由于普通教育历史比较早,建设比较全面,理论相对完整,对其他教育类别影响比较大。因此,在研究成人教育活动时,经常不自觉地采用了普通教育研究模式或理论,当然,其研究结果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
2.学科概念不清楚,用教育学科代替成人教育学科
教育学是基础学科和一级学科。在教育学基础上形成的成人教育学,就其学科属性及构成体系来看,基本上没有摆脱教育学的窠臼。因此,在成人教育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借鉴教育学的基本知识与成果。尤其在表述成人教育理论时,其语言表达方式与普通教育的语言表达方式有类似的地方,都需要使用规范的教育学术语。而为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殊性,通常在普通教育词汇之前加上“成人”这个定语。因此,“普教化”的成人教育术语表达大量存在是可以的,也是可行的。问题是,成人教育研究不单纯是成人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更倾向于成人教育实践研究,既要从成人教育实践中总结成功的经验,更要从这些经验中总结出规律,凝聚成比较成熟可行的成人教育理论,以便进一步指导成人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尽管可以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成人教育,但不应该简单地用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手段来推演成人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3.研究态度不端正,简单移植普通教育学科的理论成果
借鉴,是充分运用其他研究形式和成果来研究自身的实际问题。在教育学研究过程中,借鉴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方式。规范、系统的成人教育发展历程较短,理论欠缺,需要向其他教育学习,尤其是向比较成熟的普通教育学习。因此,成人教育研究借鉴普通教育研究成果是可以的。但是,借鉴并不等“移植”。借鉴是在原有基础上对自身学科领域相关问题的加深与提升,不是简单“挪用”普通教育的研究成果,不是在普通教育成果前面加上或者替换为“成人”两个字就可以视为成人教育成果了。换言之,在已有的成人教育研究成果中,去掉“成人”两个字,其文章观点放到普通教育,或者其他教育领域照样适用。在一般教育研究成果前加上“成人”作为成人教育的研究成果,抛开学术道德中的抄袭、剽窃等不良作为姑且不谈,仅从成果的应用价值来看,倒不如直接去阅读一般教育研究的原文而效果好,至少不会出现歧义和误读。
4.静态研究成人教育,延续普通教育研究的诟病
成人教育研究体现为一种静态研究,即对成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时,用一时一事作为必然和依然,揣测成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即用暂时代替长久,用部分代替整体,用现象代替本质。从其研究成果来看,其观点可能是正确的,然而在实践中就会发现难以落实。说到底,是因为延续了普通教育的研究诟病。普通教育研究成果受到非议的重要原因在于:各种成果频出,创新名词不断,其结果却是“想当然”而不适用,即看上去很有道理,实践时却不是那么回事,不能产生实际的教育效果。教育是个过程,是“人——人”的活动构成的过程,变数很多,不进行动态研究,单凭一时的观察或者现象存在就贸然断定或者指出成人教育行为或措施,其结果可能与事实相差很远,甚至出现负效益。况且,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是语言文字,而成人教育的管理者对同一个语言文字的理解是有差别的。因此,研究区别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语言内涵,应该成为研究者研究过程中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5.成人教育成果散乱,不能形成独立的成人教育理论体系
成人教育研究存在着明显的“搭车”现象,即成人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已经开辟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上进行研究,并直接反映在论文、图书、课题等成人教育成果中。其论文的表达方式,图书的结构体系,课题的命题方式和研究思路、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等,都可以在普通教育中适用。当然,从形式上看,成人教育研究借用普通教育研究是可以的,但问题是在已经存在的论文、论著、课题中,在具体文字表述和研究范围、研究方式方法上,如果不具有明显的成人教育特性,就会误导读者对成人教育的理解,甚至诱导研究者自身按照已经形成的普通教育理念去进行成人教育解释。这样的研究味同嚼蜡,价值不高。
二、克服成人教育研究“普教化”现象的策略
1.对成人教育进行合理定位
成人教育是针对成人的教育,而且是不连续在全日制学校进行的,属于继续教育范畴内的教育形式。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对成人教育内涵有一个较为客观的界定:成人教育可能有许多定义。对于世界上许许多多成人来说,成人教育是代替他们失去的基础教育。对于那些只受过很不完全的教育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补充初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对于那些需要应付环境的新的要求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延长他现有的教育。对于那些已经受过高级训练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就给他们提供进一步的教育。成人教育也是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的手段。可见,成人教育是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学决定教”的社会活动,是有目的、有组织地为所属社会承认的成人一生任何阶段所提供的非传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独立的教育体系,而非普通教育的补充。研究成人教育活动,首先应该从社会角度而不是单纯从教育角度考虑,这是成人教育研究的基本前提。其次要明确研究的具体范围,确立可研究的课题,选择可行的研究方法,关注研究的效用问题,即成人教育研究的结果是否科学、完整、有价值。
2.明确成人教育研究目标
研究是带有一定导向性的活动,研究之前一般考虑到研究的价值大小,成人教育也不例外。无论从哪一方面进行成人教育研究,首先应该明确研究方向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据是什么?如何解决问题等。成人教育实施领域广泛,必然带来研究领域的广泛,这就为研究者提供了众多的研究课题。而抓住成人教育研究的热点,解决成人教育问题,无疑是成人教育研究的急需。从成人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表现为教育模式的国际化,教育要求的终身化,办学机制、教育内容、形式的灵活多样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目标的个性化,教育制度的规范化,教育结果的实践化,教育理论的完善化、科学化等。因此在研究成人教育活动时,可以根据成人教育发展趋势,确定研究重点和方向。单纯从想象出发进行研究,可能带来成人教育研究的危机,进而影响到成人教育学科的独立性。
3.注重成人教育研究的原创性和实践性
成人教育对象广泛,形式开放,内容丰富,结构多样,途经灵活,过程复杂,因此研究比较盲目。冷静分析就会发现,成人教育研究更倾向于方法、制度等层面的东西,目的是有益于成人教育问题的解决。因此,对成人教育现象研究就成为重点,透过成人教育现象,发现成人教育规律,就能够大大完善和提升成人教育理论。而现象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有原创性。成人教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即便进行着同一个课题的研究,也因研究的对象、范围、地域、历史条件和研究者的身份、资历、能力、观点等不同,得出不尽一致的结论。即,成人教育研究的成果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一项成果可能有广泛的适宜性,也可能只有一点的可行性,或者对于此处适应,而彼处则不适应。当然,一个课题也可以有多种成果,这也是成人教育研究的必然,那些似曾相识的研究成果,不过是“炒冷饭”。
4.成人教育理论研究领域要全面
成人教育体系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为达到一定的成人教育目标,按照成人教育特定的要素和排列顺序形成的动态统一体,是独立的教育构成。因此,作为理论研究应该全方位,比如成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成人教育与生产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等;成人教育的自身问题:成人教育属性、概念、特征、目的、功能等;成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问题:成人教育的德育、教学、管理、课程、人员等;各级各类成人教育问题:岗位培训、社区成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等;成人教育的学历问题:成人的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成人教育的归属问题:公益性成人教育、非公益性成人教育等;成人教育的形式问题:函授、夜大、广播电视、自学考试,等等。即从成人教育学科角度看待成人教育的研究范围,既有所侧重,也不能偏废;既有现象研究,也有规律研究;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研究。要用“终身教育”思想统领研究思路,做到“虚”与“实”的统一。
当然,众多的成人教育因素,使研究起来难以取舍,甚至有些杂乱无章,尤其是频繁地使用“成人教育”这个词汇,让人感到有些冗余想省略,而省略了“成人”进行的成人教育研究,就会出现研究的“泛化”现象,犯“普教化”的研究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