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论文_张春霞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论文_张春霞

山东省青岛平度市南村镇兰底小学 266736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不能告诉,不能灌输,不能复制,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体验,从而使学生因领会、理解、感同身受而有所感悟。

一、从词句中感悟

有时读一篇文章,粗粗一看,语句平淡朴实,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细细读读,品品词句,换一个词语,换一个句子,换一个顺序,才发现没有课文中来得精彩。只有细细品读,才能品出语言的韵味来。

例如人教版第九册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可抓住重点词句来感悟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通过对“挤满”这个词语的理解,感悟站在长安街两旁人行道上人们的“密”;通过对“望不见头”、“望不见尾”词语的理解,感悟站的队伍非常“长”。“密”和“长”都说明了告别总理的人之多,“男女老少”说明人物的多方面,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人民对总理的热爱。汉语真的是极具灵性,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由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意会,品出了文章中的味道。

二、从想象间感悟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没有什么可感性,这时可以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有时语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过想象,创造出更生动的画面,能更好地理解、体会文本。这样的感悟是丰富的,是深入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北师大版第七册课文《月光曲》在教学时可这样设计:在学生了解文中大意后,让学生纵情于优美的描写中,使课文中的情感输入学生的大脑中,与学生心灵交融,产生强烈的共鸣。第九节作者通过写皮鞋匠听到《月光曲》而产生的联想,巧妙地写出了《月光曲》的内容和意境。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月光曲》,理解作者巧妙的用笔,以《月光曲》作为背景音乐,我开始范读课文,并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及时贴出三幅海上月夜图,为学生提供一个鲜明的驰骋想象的空间。接着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去理解每一个画面的特点。如第一个画面,学生提出了“微波粼粼”一词,明确这时的大海是平静的,夜是静谧的。从月亮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而知大海又是明朗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既然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一景象,那么,这时的音乐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反复读想,驰骋想象,他们纷纷得出:这时的音乐应该是十分优美、舒缓而又轻微低沉的。学生带着兴奋而又好奇的语气说出了自己的发现,他们在等待着老师的评议。然而我并没有立即作结论,而是让他们听乐曲第一章的典型选段。学生听后,立即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他们为自己的理解力而惊喜!我又鼓励他们:你们能不能在读课文时朗读出这种感觉来呢?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在不断的读和评议中,学生朗读越来越与音乐相一致。接下来的两个画面,我放手让他们自学,自己去体会、去感受。由于恰当地运用音乐和图画,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和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他们的朗读与音乐交融在一起,我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力而惊喜。

三、从反复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文章,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学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

人教版《长城》中有这样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初读课文,理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指的是什么。

2.注入感情地朗读。再次出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把你理解的血汗读出来。

3.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智慧”后,再次深情朗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情感喷发地读。配上凄凉的音乐,教师动情地补充有关长城建筑的种种资料,学生闭目体会。最后让学生聚集的情感如山洪迸发,带着深深的感触、心灵的震撼,来朗读这句话。

从初知到体会,到感悟,到动情,学生的情感在不断地变化,感受在不断加深,通过反复地朗诵,长城从此在学生心中变得更加厚重、更加壮美了。

四、从联系现实中感悟

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而我们语文老师在处理教材、解读文字的时候就应该在学生容易忽视之处、不能很好地体会文本中隐藏的感情之时,敏感地把握,挖掘生活中的情景,唤起学生的回忆、想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情感。

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收获的。只有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才能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阅读的质量才能提高。

论文作者:张春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7

标签:;  ;  ;  ;  ;  ;  ;  ;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论文_张春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