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课堂氛围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了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对广大数学教师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教学手段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是保证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与此同时,在现行的高中数学课本中,也包含了大量的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以上这些现实情况,都迫使数学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因此,为了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从而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与思考。下面,笔者就结合“参数a的取值对指数函数y=ax的图像的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案例,谈谈笔者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问题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对于“参数a的取值对指数函数y=ax图像的影响”这节课,笔者的教学设计思路是:由具体的实例出发,分别讨论a>1和0<a<1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两个实践环节,具体如下:
实践一:让学生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 、y=3x 与y=5x的图像,并比较三个函数增长的快慢,研究它们的个性。然后,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分别作图。此时,笔者打开几何画板,利用做好的滑块工具来拖动滑块,从而改变参数a的值(让a=2,3,5),并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规律。笔者这样做,是为了使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形象,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的方式来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接着,笔者让一位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学生回答道:“指数函数的底数越大,其函数值增长得就越快。”最后,经过讨论,笔者和学生共同总结出以下结论:一般情况下,当a>b>1时,总有以下几种情况:1.当x<0时,总有ax<bx<1;2.当x=0时,总有ax=bx=1;3.当x>0时,总有ax>bx>1;4.如果指数函数的底数越大,当x>0时,其函数值增长得就越快,即,图像越靠近y轴。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考,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的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而计算机是进行信息处理的有效工具,它对数学教学有很大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要求教师把计算机中的数学技术、按钮技术、窗口菜单技术等多种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这些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
实践二:笔者分别画出底数为0.2、0.3、0.5的指数函数图像,让学生想象底数为2、3、5时,指数函数的图像,并让学生研究指数函数y=ax(0<a<1)中,a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
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它们的图像应该是怎样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请一位学生来操作几何画板,利用做好的滑块工具,拖动滑块来改变参数a的值(让a=0.2、0.3、0.5),同时,让其他学生认真观察,看看与自己想的是否吻合。最后,再找两位学生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从而总结出0<a<1时,图像的变化特征。
从以上两次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点:首先,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具创造性的思维。其次,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可以使数学思维被看见,从而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供了“直觉”材料。最后,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达到更高的领悟层次。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当中。同时,我们必须明白,在当代社会中,信息是最主要的资源,那么,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和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而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因此,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还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学生的动手作图能力没有得到体现。因此,为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真正优化,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
第一,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定要适度。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切忌为追求视听效果而使课件内容华而不实。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以教学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规律,将完美的外在形式与实用的内容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真正有效地辅助教学。
第二,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不能让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量大的优点成为“满堂灌”的另一种形式。信息量大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特点,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使课件或链接的内容过于丰满,甚至超出学生在45分钟内的接受能力范围。所以,教师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课前准备时,一定要注意“以人为本”,遵循“适量”的原则,切不可贪多求快。
总而言之,教师要努力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的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有利于教师克服困难,大胆地参与整合实践。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性地进行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一中学 225200)
论文作者:吴莉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30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笔者论文; 指数函数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