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生人文观培养探索与实践论文

工科大学生人文观培养探索与实践论文

工科大学生人文观培养探索与实践

胡燕,梁本哲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摘 要: 工科大学生教育中重技术轻人文的教育理念,严重制约了工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探索工科大学生人文观培养的现状及问题,根据多年工作实践,提出了培养工科大学生的人文观、完善其知识结构和人格特点的四条途径。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人文观;培养

大量事实证明,在自然科学领域成绩卓越的科学家,往往在人文方面也有所建树。为实现科技强国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为科技插上人文的翅膀,为国家腾飞添置双引擎。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针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可以说,这是新时代新形势下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起步普遍较晚,因此,基于科技强国建设需要构建工科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理应成为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一 人文观的内涵

“人文”在词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观是对人性、人的存在与本质、人的生命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知识以及由相应知识系统反映出来的综合品质和发展程度,包括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等。人文观是与人文素质紧密联系的。只有秉持正确的人文观,才可能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

二 工科大学生人文观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影响,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发展,工程人才培养的理念从专注专门技术运用的教育逐渐被培养具有开放思想、世界格局和人文情怀的大工程观所取代。随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行动,相关高等工科院校纷纷展开教育改革,在工程类人才培养中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置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有关课程,要求学生每年完成72学分;德国工科大学的人文科学课占课程总量的四分之一。

加盟宏远的这批老队员,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经历。这些人要么是资格最老,要么是工资最高。在当时的体制下,他们已经无法在竞技和经济上更进一步,只剩下退役一条路。“但作为民营俱乐部,宏远可以解决他们退役之后的发展问题,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更宽松的打球环境,帮助他们走上另一条路。”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各领域建设特别是工程领域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全面对接全球化发展大局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具有世界格局的人才,教育界应顺势而为,推动教育改革,工程教育正式引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2006年6月,教育部启动“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工程教育改革”,要求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从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传授向大工程观为指导的课程架构体系建设转变。近年来,我国众多高校陆续开始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实践,建立了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主要形式的本科教育体系。

一是人文素质被动养成导致缺乏可持续性发展。长期以来,因择校、升学等需要,大量的中小学生往往被动学习人文方面知识,一定程度上产生逆反心理。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更加重了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学习的窘境,在此被动养成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大学阶段学习后,必然无法形成可持续良性的发展。

当前,工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对人文观认识不足、人文知识普遍匮乏、人文知识运用能力较差以及人文素质培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加强工程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的根本途径。学院以“工程文化论坛”为主阵地,努力营造工程文化氛围。从2007年以来学院创办了“工程文化论坛”,共分名家讲坛、大学生论坛、研究生学术纵横论坛等板块。论坛主题涵盖工程哲学、工程史学、工程美学、工程职业道德、工程文化与人文修养和国内外工程发展趋势等,该论坛已成为学校院本文化建设的精品活动和品牌项目,为提升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共举办学术交流报告200余场、专家讲坛80余场、大学生论坛50余场、研究生学术纵横论坛100余场。邀请王梦恕、李久林等名家做客工程文化论坛名师讲坛,为广大工程学子奉献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三 工科大学生人文观培养的实践探索

8.大力推动简政放权。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放管服”改革部署要求,推进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精简审批事项,激发民营企业经营活力和发展动力。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成本。

在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学院下大力气抓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注重工程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完善,在课程设置中,设置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类、经济管理类等选修课学分的要求,教务部门组织实施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切实将课程建设向规范化、精致化方向推进。为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可持续发展专题、文学与艺术欣赏、音乐、书法与绘画等人文类课程建设,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修相应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院自主开设《工程文化与工程精神》和《工程导论》课程,引导大学生从人文视角反思工程活动。

(一) 抓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近年来,学院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学院工程文化节系列活动为载体,致力于实现学院从工程知识教育到工程文化教育的转型与跨越,重视发掘专业教育的德育功能,凝练工程精神,积极探索结合专业文化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形成育人合力,努力增强学生人文素质。

(二) 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 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

杨叔子院士曾指出:过去我们的教育是以专业为核心,现在是以素质为核心。在教育理念上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一定要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为真正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学院不断强化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并落实到课程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全过程。比如鼓励并大力提倡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学科发展历史等人文知识相关内容,尤其注重挖掘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等人文知识以及工程伦理、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工程师的诚信意识等人文精神,强调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知识的内化启迪学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 加强工程文化建设,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

二是就业导向下重专业教育弱人文素质培养。工科学生普遍存在“实用主义”学习倾向,往往认为专业知识及技能学习更为重要,对人文社科类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同时在就业导向下,工科大学生培养也更加突出专业教育及专业知识的实践锻炼,授课过程中,对人文知识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严重不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是我国重要的地质工程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学院因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根据多年来所进行的调查、分析和实践,逐步探索构建了“大工程观”“国际观”“人文观”“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的“三观三型”人才地质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探讨工科人才人文观的培养问题。

(四) 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打造特色的人文素质类校园文化活动

突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依托各类文化活动载体,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底蕴。在学校大力开展书香校园建设的背景下,学院积极开展教授荐书活动,利用课上课下各种机会积极向学生推荐人文社会科学类经典书目,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激发学生自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学院按照“一院一品”指导方针,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特色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全院各班级开展工程精神与工程文化的大讨论,深入凝练院训院风;依托工程文化节,通过举办工程文化节、推进工程文化进社区、举办院徽院旗设计大赛、班级风采展、班徽设计大赛、宿舍文化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浓厚了工程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

其次,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具有很高技术含量,与普通社区有很大区别,需要在普通居住区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更细腻的考虑。配备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定制家具,帮助老年人站立、起身的沙发和床等等人性化设计,方便老年人日常生活;采用无障碍化设计,楼道内设有轮椅坡道、医用电梯,房间内随处安装紧急呼叫装置和可以双向开启的卫生间门等等,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安全。

学院正在尝试建立具有更强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的工科大学生人文观培养评价体系,便于更多高校推广和使用,使更多工科院校大学生受益。希望相关探索及实践能为全国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宝贵经验,为其进一步探索实践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和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领域,框架语义学是心理学与语言学交叉发展的理论成果。框架语义学认为,“把握概念系统中任一概念的意义,必须理解它所适应的框架”。词语是一种以语音或书写形式出现的语言符号,而框架是隐形的心理认知过程中的结构。“词语通过框架实现词义的表达和理解”(汪立荣,2011:50)。虽然语言符号形式存在跨语言的差异,但由于人类存在共同的知识经验,概念框架元素可以被理解并得以呈现,所以当框架可以实现跨语言的匹配时,词义就能被表达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胡显章.对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调研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5(05):9-14.

[2] 王章豹,吴娟.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现状调查及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6):105-111.

[3] 肖政宏,陈荣军,张倩,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21):6-8.

[4] 岳建伟,孔庆梅,顾丽华.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17):4-6.

[5] 刘冬颖.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26-29.

[6] 王义道.新工科建设的文化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16-23.

本文引用格式: 胡燕,等.工科大学生人文观培养探索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19,6(69):117-11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9.047

作者简介: 胡燕,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梁本哲,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组织部,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工科大学生人文观培养探索与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