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闻数据库网络势在必行_数据库系统论文

建立新闻数据库网络势在必行_数据库系统论文

建立新闻资料数据库网络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势在必行论文,数据库论文,资料论文,新闻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闻资料数据库网络是将分散的计算机新闻资料数据库通过通信线路联接起来而形成的一个网络系统。它可以快速、准确、全面、远距离地传递新闻信息资料。在当今信息革命的过程中,肩负着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和社会生活重大动向重任的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资料需求特点表现为:快速、准确、全面。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闻资料数据库网络势在必行。

一、建立新闻资料数据库网络的必要性

1.信息革命的挑战,对新闻信息资料传递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将远距离和时空缩短为零而导致一场时空领域的革命,使电话、电视、电脑一体化。拥有电脑并进入信息网络后,人们可以快速、准确、远距离地检索所需要的信息资料。面对这种信息传递技术巨变的情况,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建设以“金桥工程”命名,与各单位专题电脑网络联网,覆盖全国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以迎接当代电子信息业迅猛发展的挑战。作为新闻事业一部分的新闻资料工作,若不尽快改变新闻资料数据库网络建设落后的状况,就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2.记者的呼吁,希望新闻资料管理工作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新闻资料,即为新闻报道参考需要而搜集、整理、加工的各种类型的知识性材料。它对记者采写的新闻报道是否及时、准确、有无说服力、内容是否丰富、语言是否优美、报道是否有深度等,均有一定的影响。鉴于此,《中国记者》不负众望,为反映记者的需求,揭示新闻资料在新闻工作中的作用,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在1994年第11期“本刊调查”栏目,刊登了“您今天怎样工作?——记者工作情况调查”一文,对记者在采写报道时“查找资料是否方便?资料是否丰富、成系统?”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9位记者,分别就职于新华社、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江西日报总编室、健康报周末版、中华工商时报、人民日报评论部、云南民族报采编部、工人日报社,其代表性显而易见。仅就对新闻资料查找、利用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查找资料困难。在答卷中,9位记者虽用词不一,如“不方便”、“太难”、“十分不便”、“很困难”等,但反映的问题是一致的,道出了采写报道时查找资料难的苦衷。

(2)所在单位资料不系统。这种看法也基本一致,所在单位资料无人整理、归类,更谈不上供记者利用。

(3)自己采写报道用后的资料处理不当。9位记者在这一点上作法大同小异,有的暂时堆放办公室,时间一长就丢掉;有的小部分留在笔记本上,待用时再查,其余大都仍掉;有的用后搁置一边;有的弃之不用;极少数的是一般不丢,但缺少计算机管理,没有妥善、便捷的保管办法。

(4)9位记者共同呼吁:各编辑室设置专职资料员整理资料,有条件的单位建立新闻资料库,联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3.我国新闻资料共享程度低、整体功能差的现状,要求网络建设尽早纳入议事日程。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新闻资料工作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在新闻资料工作现代化方面成绩更为可观。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已建成新闻资料数据库检索系统。但是,从目前我国新闻资料工作的现状看,还落后于新闻事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宣传工作的需要。从管理体制来看,仍是分散多头,工作缺少总结计划和目标,全国没有形成一个中心,没有建立统一的网络,专业化协作和共享程度较低,从而影响了新闻资料工作现代化的进程及资源共享的实现。从新闻资料的具体管理情况看,缺乏资料管理专业人才,管理手段也落后于记者及社会各界对新闻信息资料的需求。因此,建立新闻资料数据库网络,就成了推进新闻资料工作,满足新闻工作者快速准确地查找资料,实现新闻资料资源共享,进而推进新闻事业发展的必要手段。

4.新闻题材的广泛性,决定了联网的必要性。

新闻题材是不受学科领域限制的。宏观如宇宙、世界、人类社会,微观如花鸟鱼虫、细胞基因,凡有新闻价值,均在报道的视野之内。这样,新闻记者应采写的内容之广泛,就决定了所需要资料内容之广泛,类型之多样。显然,单靠一家或几家新闻单位的资料库提供资料,远不能满足需要。如1982年日本有人否认日军侵华暴行,新华社记者韦顺,就查阅了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的《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一书,找到曾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的受害者伍长德采访,写出了新闻,全国30家大报采用,合众社、法新社、路透社都作了引用。由此可见,若将新闻单位的资料库与其它系统(如大专院校、科学院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等)的资料数据库联结起来,则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建立新闻资料数据库网络的可行性

1.已建成的新闻资料数据库系统网络,为大范围的网络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华社新闻资料数据库检索系统(简称新华数据库系统)是新华社工程技术人员独立设计开发的综合性、多用户数据库检索系统。1991年开始建设,1992年7月30日投入正常运转。现系统拥有13类近40个数据库,总数据量达5000兆字节,近20亿汉字。另外,新华社计算机广域网(简称新华网XinHuaNet)已基本建成,现已在总社和25个国内分社完成了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

据报道,人民日报社新闻资料数据库也具有一定规模。这业已建成的新闻资料数据库及网络系统,为在全国范围内建成新闻资料数据库网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新闻传播、编排手段的现代化,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将为新闻资料数据库网络的运作提供可行的条件。

当今社会的新闻媒体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广播、电视、报纸、通讯社等都按各自的特点突飞猛进。如1994年10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全国各省、市、区广播电台实现新闻节目的电脑联网。《深圳晚报》率先实现编排全程电脑化,记者们只要打完稿件,通过网络往部室主任和责任编辑库里一传,就完成任务。然后,责任编辑、部室主任、正副总编辑坐在电脑前改稿、拼版、把关,取消了录入员、校对员,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差错。新华社从1984年建成国内专用通讯网至今,已先后建成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国外四大转报站自动转报系统、多文种计算机发稿系统、卫星数据直播通信网、新华数据库系统、新华社计算机广域网。全国新闻战线在新闻信息传递手段现代化方面进展很快。

除此之外,计算机已在通讯社、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得到广泛运用。这也为新闻资料数据库网络的建设与运作提供了可行的条件。

三、建立新闻资料数据库网络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对新闻资料工作现代化、网络化及重要性的认识。

从我国新闻资料工作发展的情况看,各系统发展不平衡。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单位领导对新闻资料工作现代化、网络化及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资料工作作为新闻事业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资料人员也不重视本职工作。因此,要振兴新闻资料事业,必须认清和重视新闻资料工作在新闻事业中的价值,树立新闻资料工作现代化的观念。

2.全面建设国内新闻资料数据库。

建设新闻资料数据库,是新闻资料工作现代化的基础。数据库,首先要求把新闻资料加工和组织成计算机可读介质,因此必然以计算机处理为前提,并带动新闻资料存贮、检索和传递的全面电子化。计算机、通信和数据库三位一体的新闻资料工作现代化目标,应首先突出数据库建设的主导地位。没有数据库基础,再先进的联机检索系统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对于我国新闻资料信息资源的开发,从长远考虑,必须全面建设各种类型的新闻资料数据库,以适应新闻从业人员的多种需要。

3.建立一个统一领导、分层管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纵横交织的新闻资料数据库网络系统。

这种提法的基本含义是:建立由国家统一指导,由各部门各地方分散管理的新闻资料工作体制。实现集中领导,统一规划。也就是说,全国的新闻资料部门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或控制中心,制定新闻资料工作发展规划和建网的方针、措施。而各部门各地方,则视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确定其工作任务、工作范围。同时,建立全国和地区性的新闻资料检索中心,使各部门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对此,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如下模式: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新华社、人民日报新闻资料数据库为骨干,联合电视台、电台、各省市报社及各专业报社,组成全国新闻资料数据库网络。在网络内部实行分系统、分层次管理;在网络外部,与其它系统的数据库相联。

这样,由于有国家的积极干预,有利于新闻资料数据库网络的建立及事业的发展;由于构成了统一的网络,能更好地发挥系统整体功能的作用,方便新闻工作者查询资料,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由于分层管理,能较好地调动各种积极性;由于与其它系统数据库相联,扩大了新闻资料检索范围。

4.培训新闻资料工作人员,加强新闻资料基础工作,改善新闻资料管理手段。

数据库建设要求配备具有相当水平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现有的新闻资料工作人员一般具备管理传统性剪报资料的能力,而欠缺对非传统性资料的管理能力,因此,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适应新技术需要的新闻资料工作人员,包括资料加工、分析、编纂、存储、检索等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新闻资料基础工作,如资料的搜集、分类、著录、编排要标准化、科学化,以利存储于计算机数据库。

标签:;  ;  ;  ;  

建立新闻数据库网络势在必行_数据库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