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表达需求的功能练习教学研究_教学理论论文

基于儿童表达需要的功能性习作教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作论文,教学研究论文,儿童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一)课题背景

      1.国外写作教育现状

      国外写作教学大都以“交流”为目标价值取向,学生的写作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以美国《国家语言艺术标准》、英国《语言艺术标准》、德国《母语教学能力标准》等为例,其特点是:对于写作话题的生活化和实际化,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动机;对于写作目的和内容,重视“交际交流”,强调“读者意识”和“目的意识”;写作的过程中,重视“过程写作”,强调“构思”“预写”“起草”“修改”“发表”五个写作过程;在学习方式上,重视“写作共同体”的建设,强调合作学习,让学习者相互支持、相互分享。

      2.国内写作教育现状

      国家课程层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作的定义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并对基础教育各年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使“表达需要”“交际交流”成为了课标的热词;理论研究层面,国内诸多著名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倪文锦、潘新和、王荣生、周子房、荣维东、吴立岗等先生,在写作主体、写作情境、写作内容、写作方式、写作评价方面都有了许多前沿的研究成果,指导着全国写作教学改革方向;教学实践层面,国内习作教学形成了“情境作文”“现场演示作文”“生活作文”“童话作文”“作文进行时”等诸多教学流派。

      3.一线习作教学现状

      虽然当前教育对习作的研究有了一定成果,但大多数一线教师进行着的,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功利性”习作技巧教学。针对“表达目的”和“读者意识”的社会交际与交流功能的写作教学,尚未得到应有重视与研究。

      (二)原因分析

      1.写作目标,重视“应试教学”

      学生写作基本是“功利写作”,写作的目的是得到各种教育评定的认可,从而实现甄别、选拔等目的。这就脱离了现实生活,缺少必要的写作任务情境驱动。

      2.写作教学,重视“文体教学”

      一直以来,国内写作教学是围绕“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教学文体展开,将写作学习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成为单纯追求“作家写作”的技能训练。

      3.写作过程,缺少“技术支持”

      缺少指向写作目标训练体系的技术模型,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不到科学的支持,教育活动得不到阶段支持,教学和学习的实效得不到保障。

      4.写作体系,缺少“课程规划”

      目前写作教学缺少系统的、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写作教学课程规划”。写作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混为一体,写作内容、教学目标在各个学段中缺乏必要的课程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

      (一)核心概念

      儿童表达需要:从儿童主体自身出发,基于自我的表达欲望和倾诉激情,主动积极地向交流对象进行自由表达,以实现分享、指导、描述、交流等目的。

      功能性习作教学:写作教学从儿童的表达需要出发,强调习作的交流和交际功能,追求习作的实用性和交际性。

      (二)课题界定

      “基于儿童表达需要的功能性习作教学研究”,从儿童自我表达需要出发,根据表达目的与对象,指导儿童自主寻求最佳的语言表达方法,使习作真正成为儿童表达自我、与人交流的一种生活交际方式。

      三、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以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活动理论

      以活动理论为基础,研究课题的核心元素。活动理论中分析的基本单位是活动。活动系统包含有三个核心成分(主体、客体和共同体)与三个次要成分(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通过“活动理论”的组成、作用及层阶关系,从理论上来指导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

      2.情境认知理论

      此理论的研究着重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二是学习的方式。主张“学习”不是“获得”,而是“参与”。我们以“情境认知理论”为指导,研究习作教学中“写作任务情境”对写作学习活动的支持作用。

      3.支架式学习策略

      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而产生的“支架式学习策略”,它所倡导的“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的学习过程,是切实指导课题研究中教学与学习策略的重要理论。

      4.表现性评价理论

      国内学者周文叶对此给出的定义为: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准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表现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与评价中受到普遍的重视和推广。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于习作教学的评价机制及习作学习的评价方式的研究,给予方法指导。

      (二)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

      为确立课题研究的现状、目标及内容,研究采用了调查法。具体运用于课题研究中的“现状调查”与“阶段调查”之中。

      2.文献研究法

      搜集国内外大量写作教学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归纳,以寻求支持本课题研究的全方面理论支持。

      3.个案研究法

      采用多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层面,验证研究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研究符合儿童表达需要的功能化写作任务情境

      基于“活动理论”,研究适合儿童学段、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习作任务情境。通过营造写作任务的“真实情境”与“拟真情境”,激发儿童写作的表达需要和交流欲望。

      2.研究符合“功能性习作”思路的基本教学框架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活动”理论和“支架式学习策略”,研究“功能性习作”思路下的基本教学框架。以此指导教师的教学主张、教学思考、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

      3.研究能够支持学生写作表达的评价样式

      基于“表现性评价理论”,研究能够指导学生在“构思”“预写”“起草”“修改”“发表”过程阶段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基本样式,实现写作教学和写作学习的过程支持。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功能性习作”任务情境模式的实践研究

      主要开展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对功能性习作教学和非功能性习作教学进行比较,研究习作任务情境对学生习作表达的作用;一方面对教材习作话题进行介入研究分类,以期能够从写作功能背景下对任务情境进行“写作功能”“写作技能”两方面的类别梳理。

      2.“功能性习作”教学与学习评价的实践研究

      通过习作过程中教师地位与作用的研究,重新确立教师角色,并尝试建立对教师行为与教学质量有效评价的指标;根据习作过程的阶段要求,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评价规则,建立能够支持学生自主习作和合作习作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

      3.“功能性习作”基本教学框架的实践研究

      一是研究具有“功能性”的习作教学基本教学框架;二是研究能够支持学生写作过程的中介工具;三是研究“相互支持”作用下共同体的组成目标、机制,以及在习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利弊。

      五、研究成果和结论

      (一)苏教版习作话题校本化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下册,共有58个习作话题。绝大部分话题对学生来说,缺少生活体验、写作驱动和表达兴趣。所以,我们用建构功能性习作教学任务情境的要求进行改编,将苏教版习作话题校本化,利用图表让习作话题更具“功能性”。

      1.苏教版习作话题和校本化习作话题对照表

      我们从“表达目的”“表达对象”两方面,对苏教版原习作话题进行校本化改编。(见表1)

      

      2.话题改编前后对比

      话题改编前后,课题组分别对三、四、五、六年级进行抽样调查,并进行了数据统计对比。不难发现,改编后的话题,含有较为明确的习作任务情境、表达目的、表达对象。(见下图)

      

      3.话题改编过程

      (1)改编要素

      情境认知理论指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环境的能力。截取的关键词有“个体”“交互”“环境”和“行为”,再结合“活动理论”的六成分,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习作任务情境,应包含四项内容:情境话题、表达目的、表达对象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写作时知道“写什么”“为何写”“写给谁”“怎么写”。改编后的话题突显了“情境话题”“表达目的”和“表达对象”三方面特点。

      (2)改编思路

      基于“两种经验”:一是生活经验,将习作话题尽量融入学生的生活系统,把生活经验作为习作资源,这样既能实现习作的功能,又能解决学生的习作困难;二是知识经验,习作话题的设计必须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各类知识的认知水平。如此对习作教学与学习目标进行设立,教学实践才能具有科学性。

      基于“两种需要”:一是自我表达需要,是个人心理的内部活动,用于自我交流和情感抒发;二是与人交流需要,将习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去实现交际交流的功能。

      基于“两种要求”:一是情境要求,打消学生的“习作”顾虑,将“习作”学习转变为“表达”学习;二是内容要求,写作任务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区域特点和儿童特性。

      (3)改编类型

      我们从表达目的、表达对象、表达情境三方面,对苏教版习作进行任务情境类型的梳理,从体系上审视话题改编。根据习作表达目的,分为传递经验情境、解释说明情境和劝导说服情境;根据表达对象,分为自我表达情境和与交流情境;根据话题情境,分为真实情境和拟真情境。整合以上三种分类,习作任务情境可分为12种(见表2)。在小学习作学习初期,应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表达对象,所以在习作任务情境的设计上,主要针对的是与人交流的6种情况。(见表3)

      

      

      (二)功能性习作教学基本框架

      在功能性习作教学的思考下,通过实践检验,初步形成了功能性习作教学基本框架。

      根据功能性习作教学的六要素,进行教学程序下的分类与整合,形成功能性习作教学基本框架——情境创设、支架搭建、初稿起草、习作评改、习作发表。

      情境创设(学生、教学目标):有效的习作任务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由“教室人”转变为“交流人”,将“教学目标”转变为“交流目的”,习作教学从“习作技能训练”转变为交际功能下的“应用学习”。于是,习作任务情境贯穿了儿童习作学习的整个过程。

      支架搭建(习作支架):习作教学的支架搭建,就是在学生已有习作经验的基础上,搭建一个脚手架,帮助学生从第一水平发展到第二水平。习作支架的类型有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工具、图表等。(目前我们主要研究了例文支架、问题支架和图表支架)

      初稿起草(习作要求):学生根据具体化的习作要求,进行初稿起草。

      习作评改(习作评价、习作学习共同体):教师帮助学生成立学生习作学习共同体。在习作评价要求(自评要求和互评要求)的规则下,互相交流、互相建议、互相促进、互相评改。

      习作发表(习作学习共同体):根据文章发表的要求,对修改后的习作草稿进行文字校定、语句审阅和标准编辑。同时搭建各类发表平台,如群体发表(组内发表、班级发表、学校发表等)、阵地发表(黑板报发表、专栏发表、橱窗发表等)、刊物发表(班报、校报、作文集等)、媒体发表(各级电视台、广播站、网络平台等),以实现习作表达目的。

      (三)功能性习作评价表

      1.教师习作教学评价表

      习作教学的评价方式和内容,决定了习作教学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在研究大量国内外习作教学评价的样式基础上,根据课题的理论指导和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形成了《功能性习作教学评价表》(见下页表4)。

      此表主体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评价项目”“评价内容”和“评价分值”。

      评价项目:此项目分为教学框架和评价对象。教学框架由功能性习作教学的五个基本项目构成。教学框架的设立,一方面给执教者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时给予过程指导,另一方面方便评价者清楚地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出评价。评价对象的设立,以生定教,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状态,评价教师的组织引领作用。

      评价内容:此项指向的是学生在写作学习过程中的活动状态和活动质量。非常明确地、有针对性地对每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活动要求及目标提出了衡量标准,同时鲜明地指出了教师的一切行为,这都是为了支持学生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境创设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习作任务情境,清楚习作表达的功能;支架搭建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表达功能,丰富和梳理表达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初稿起草阶段,教师要关注学生个性写作,关注学生写作状态;习作评改阶段,教师要组织好学生习作共同体,支持学生自评与互评;习作发表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发表的标准来编辑习作,同时提供习作功能实现的平台。

      

      评价分值:此表对每个环节都设立了较为详细的评价分值(分值为百分制)。一是基础教学环节的评价分值,情境创设占15%,支架搭建占30%,初稿起草占15%,习作评改占30%,习作发表占10%。分值的占比,体现了习作教学在创设情境基础方面,支架搭建的重要性,评改发表的必要性以及达成习作表达的功能性。让教学各个过程的数据量化,从而使教师明确功能性习作教学课堂的结构和操作模式。二是评价的部分分值。此部分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对应相应分值,客观地分析教学细节,准确地评价习作教学效果。

      2.学生习作学习评价清单

      在研制《功能性习作教学评价表》的同时,我们也研制了《功能性习作学习清单》(见表5),帮助学生在习作各阶段进行自我评价。

      此清单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明确写作目的、了解写作对象、选择写作内容、安排写作顺序、规范写作格式。此表是以问题清单的格式出现。在学生写作的每个阶段都设立了相应问题,让学生与这些问题进行交互,再以交互的结果来指导自己写作。

      

标签:;  ;  ;  ;  ;  ;  

基于儿童表达需求的功能练习教学研究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