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语文综合学习评价的难点问题_自我评价论文

解决语文综合学习评价的难点问题_自我评价论文

破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性论文,难题论文,语文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当下的现状来看,尽管大家对小学阶段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多有重视和研究,一线教师对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效果也普遍认同,但实际推进中却始终止于平面的滑动——为了综合而综合。

      这种现象的产生,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模糊混乱是重要原因。没有清晰的评价标准,缺少经得起推敲的评价方式,教师完全靠主观判断反馈给学生,口头表扬几句,或者给作品打个等第,细心一点的老师可能会采用成长记录袋评价,但通常也难以持久。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用纸笔测试来评价学生的知识增长和学力提高,而纸笔测试显然并不适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因此必须找到更为适合的评价方式来冲破这种困境。

      表现性评价:匹配综合性学习

      选择适合的评价方式,主要要看它与学习目标是否匹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表现性评价正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匹配的评价方式。

      什么是表现性评价?美国著名评价专家斯蒂金斯和威金斯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斯蒂金斯认为:“表现性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在表现性评价中,常常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可直接由高水平的评价者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观察、评判,其形式包括建构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搜集、作品展示等。”[1]

      威金斯则强调,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活动,或制作一个作品以证明其知识与技能等,主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表现其所知所能。[2]可见,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与表现。

      因此,表现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能做什么;不仅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不仅是对某个学习领域、某方面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与表现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着力培养的是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在非认知领域的表现,这恰恰与表现性评价的内涵特点有着较高的匹配度。因为“表现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记忆、认知能力,它更关注非认知因素,如与人合作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

      这些表明,将表现性评价运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对破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难题是有益的尝试。

      构建多维的评价内容

      表现性评价的形式很多,包括演讲、表演、调查、实验、资料搜集、作品展示等,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形式。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先将表现性评价的内容予以确定,根据评价内容来开展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主要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还有搜集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

      “评价建议”强调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科水平的提高、探究合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的形成以及自主个性化的表达。

      首先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构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包括人文素养、探究合作、问题解决以及个性心理。由于综合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依据课标设计四大维度时,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为了能让评价者便于操作,评价内容不宜设计得过于复杂。

      上述四个维度基本涵盖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要求,但如果仅仅根据这四个维度给学生打等第、作评判,那么评价势必变得随意。所以,除了依据课标的评价建议外,教师还需依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将其分解为可观察的具体行为,即评价的操作目标。比如,语文学科素养包含学生的听、说、读、写、思,我们可以据此设计相应的要素作为评价的具体指标,这也利于在学生执行具体操作时,评价者能直接观察和评价他们的表现,从而将表现性评价落到实处。

      指向真实情境的评价任务

      表现性评价有三个关键特征: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学生的建构反应、依据准则的判断。从国外对表现性评价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应用层面上。斯蒂金斯等人在自己的著作里结合自己的案例详细诠释了表现性评价的四大应用程序,其中就包括评价任务的设计。

      表现性评价最显著的特征,其一是唤起真实情境的运用,其二是使用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作为评价任务。这也说明,表现性评价需要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这些真实的情境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越是真实也就越具体。所以在设计评价任务时,评价者至少要体现两点:

      第一是相契合。综合性学习评价任务的设计首先要与学习目标相契合。评价,就是对学习目标的检测;用以检测学习目标的任务,我们称之为评价任务。如果两者不能做到相契合,那么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无法真正达成。下面是T老师在案例中呈现的评价任务设计:

      《走进标点世界》(小学二年级下)

      (1)对学生的汇报呈现进行评价。

      (2)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评价。

      (3)对学生创作性的表演进行评价。

      我们不难发现,T老师设计的评价任务重心主要指向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如何呈现、如何合作、如何表演等等。T老师确定的学习目标如此表述:

      (1)掌握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用法,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

      (2)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学会分角色读对话,形成初步的语感。

      姑且不论T老师所陈述的目标是否合理,单结合目标审视其设计的评价任务,两者的契合度几乎为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标陈述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学科特点——语文性,但评价任务却看不出与学科特点有多大程度的关联。评价任务在用以检测的同时,也在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因此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是一致的,它应指向学生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既要与学科特点契合,还要与确定的学习目标契合,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归教学,评价归评价,教学与评价割裂的现象。

      第二是可操作。如果我们要让评价任务始终围绕目标有效地推进,任务的程序必须足够具体,对程序的介绍必须足够明确。这样,才能让学生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W老师在《我们的中国节》(小学三年级上)综合性学习中这样设计评价任务:

      (1)在小组合作分工的任务表格中设计自我评价一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2)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在班级微信群中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并将自己的实践成果展示,生生点赞互评。

      (3)和父母亲子合作制作美食,撰写简要说明,或将收集到的传说、故事等先讲给家长听,请家长点评。

      (4)在课堂上通过自己自信出色的表达,赢得同伴的赞赏和肯定。

      W老师的评价任务设计比T老师设计得理想。首先,她的评价任务思路清晰:指向“语用”,体现了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以及表达思维的考量,学科特点明显。其次,W老师设计了多元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这也正是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特点,但是W老师的评价任务设计还是比较笼统,不够具体。

      如W老师设计的任务1“在小组合作分工的任务表格中设计自我评价一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如果能够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表,设定领域、维度、指标、赋值以及等第等,而不仅是提供“自我评价一栏”,那么这个评价任务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具体化,便于学生操作,同时也利于教师更为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判。

      再如任务4“在课堂上通过自己自信出色的表达,赢得同伴的赞赏和肯定”,怎样才是“自信出色的表达”?这一评价任务也需要进一步具体化:

      *和老师或小组同学保持目光交流;

      *音量、语速适中,确保大家都能听清楚;

      *使用适当的肢体语言;

      *能够举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表达;

      如果对评价任务的设计体现出契合性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并将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得以改观,语文综合性学习始终在同一平面滑动的困境也必将得到改善。从这种意义上说,正确运用表现性评价成为破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难题的关键因素。当语文活动贯穿整个语文学习始终时,表现性评价会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标签:;  

解决语文综合学习评价的难点问题_自我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