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初等数学的教育实践中,需要着重通过找寻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学生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的集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从而为未来中高等数学的教授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作者分析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
1 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体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靠双方共同努力,但教师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以及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了解和研究了学生的情况才可以更好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然教师要把握好距离的尺度,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不容易很好地把握分寸,师生关系过密了就容易使学生不尊重老师,老师在学生眼中就没有了威严。当然教师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学生在取得成绩或有所进步时,总是希望老师给予表扬;当犯错时,都会害怕老师批评,更不希望当着同学的面,这反映了学生的自尊心理。教师要认识到这点,该表扬时就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关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要分析错误原因,指出错误危害,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甚至人身攻击而因此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师生之间没有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2 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明确,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生毕竟年纪小,他们各方面知识和能力都还比较欠缺,思维能力有限,所这就决定了他们能够接受并真正掌握的知识很有限。于是,教师在教学课堂内容的安排上要合理,不能太过于复杂,而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能太过于简单,不能起到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教师要认真掌握数学课本的内容及编者的意图,要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出发,循序渐进的领导学生认识数学,然后掌握数学素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教课时,要能做到条理清晰,知识难易程度适中,并且要突出重点知识,然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同时,教师也不能一味地灌输课本上有限的知识内容,要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更加注重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养成。教师要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加强小学生同伙伴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总之,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突出重点,让学生学习的效率得以提高。
3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实际上是一门应用学科的基础课程,现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只有能够为实际生活提供解决方法和手段的数学教学,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近几年,已经有多位教育专家和学者将“数学教学生活化”理念提出,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中心是策略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即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较信息―做出决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对于知识融会贯通,完善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想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载体。这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启发下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独立进行转化,在获得对具体图形转化方法清晰认识的同时,感受转化的价值。在解题后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应用策略的过程,并对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提炼、整合,能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对策略的深刻理解。
4 选好、编好教材,注重教材的应用性和适用性
(1)注重在知识浅层挖掘。从教学改革的要求和教学实际出发,教材必须将最基础部分的知识,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进行变通性强化和对比性强化,从而使基础知识得到充分丰富和发展。
(2)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概念的引入和叙述上,做到简单、直观、通俗易懂,略去有些公式、定理的纯理论证明,突出其应用。
(3)注重例题、习题的选配。增加对例题的讲解,增加对习题的练习,从而达到多听、多想、多做。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4)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在内容的编排上,注意知识点的承上启下作用,力求做到详略合理,增删有据。不贪多求全,不贪高求深,只讲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
5 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就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师的工作业绩。虽然提倡教师考核评估的量化,但教师的工作成果有时很难量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方面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实行百分制的时候,量化学生的分数就可似评价教师的成果。可是随着等级制的到来,这种本来能量化的东西也变得模糊了。这时就更要求教师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开始实行等级制时,老师们讨论给学生的应用题评分的问题。如果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正确,只是答语写错了,这题是否算过关。按常规这当然应该算,因为这不影响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但有的教师说如果这样,那以后干脆告诉学生一律不写答语,反正不影响成绩。这一个很小的问题反映出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的新课题,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质对待今天的改革。要自觉主动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并不是立即见成效的学生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6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发挥其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思考问题方式,关注数学的教学方向和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逐步攀升,让小学生爱上数学学习,让数学知识陪伴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筠.提升数学应用能力的策略与措施.江苏教育,2010.
[2]李世梅.体验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
[3]谢顺江.培养高中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策略.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
论文作者:唐贵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3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能力论文; 策略论文; 知识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