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
(四川省南充精神卫生中心;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0月90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全面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危机事件发生率、抑郁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危机事件,但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抑郁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护理危机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抑郁程度,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危机干预;生活质量;抑郁程度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3-0065-02
良好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及时控制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危机事件,对保障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消除危机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在开展临床护理服务时,针对心理问题严重且具备高危险因素的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探讨心理护理在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0月90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0月90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2.6±3.7)岁。根据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45.3±3.9)岁。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41.9±3.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情绪持续低落抑郁者>15d; ②过往因心理障碍(或突发事件)存在自杀企图或行为者;③家庭突遭重大变故,人际关系差者;④长期睡眠障碍者,性格明显缺陷者,天生存在缺陷者;⑤不明原因行为明显改变者,情绪明显异常者;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全面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
1.3.1健康宣教 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发生、发展相关医学常识,消除患者(家属)对疾病的偏见,指导患者合理安排日常锻炼、休息、睡眠时间,告知患者以正确心态面对疾病,并遵医嘱进行治疗。应用医学专业知识、护理学、心理学理论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传和教育,对疾病系统化、规范化治疗进行讲述,使患者正视来自环境、社会的压力,并保持身心健康,改善不良心理和行为;
1.3.2心理调节 实施心理辅导,有效缓解患者不良心理影响,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患者和家属建立长期沟通机制,使家属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使患者充分感知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倾听患者心理诉求,给予同情、鼓励和安慰,在与患者沟通时,应注意说话语气和方式。针对生理功能紊乱患者,要对其进行生物学讲解,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和掌握,进一步减轻患者压力。
1.3.3建立良好护患交流 在与患者交流谈心时,可相应列举治疗成功案例,增加患者治疗信心,减少恐惧心理。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心理护理干预,调整患者心理状态,实现护理目标。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及时排除患者潜在不良心理,进而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率。对患者生活中不良事件进行合理干预,例如,针对离退休老年患者,要常去探望,并带领老人适当参与社交活动,充实生活;
1.4指标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危机事件发生率、抑郁程度以及生活质量,其中抑郁程度根据《中国精神障碍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关于抑郁症的相关定义,入选患者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20~35分为轻、中度抑郁,评分>35分为严重抑郁。≥2名资深执业医师评判症状变化。而生活质量评分则WHOQOL-BREF自评量表作为问卷调查工具,其中涉及到生活质量4个相关领域,每个问题分值为1~5分,分值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高。
1.5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到SPSS 18.0统计软件中,数据均采用%表示,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抑郁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危机事件,两组入院时抑郁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出院时抑郁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出院时,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心理护理干预利用心理危机教育,加强患者对危机事件的认识,提高患者承受挫折的能力,为积极应对危机事件奠定基础。同时,心理护理干预还能够通过心理咨询等具有支持性护理干预服务,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尽快恢复良好心理状态。权威文献表明,为患者适时提供介入性危机干预,不仅能够避免自伤、自杀、攻击等过激性行为,还能进一步预防患者心理困扰,做到及时发现、提早诊断、从容应对[1]。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指广大护理人员在开展临床治护理服务时,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心理特征进行鼓励和安慰,并表示理解和支持的一种心理干预方式[2]。消除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工作,勇敢乐观面对病魔。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出院时抑郁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出院时,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相符[3]。说明给予心理问题严重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指导,有助于患者正视疾病,并逐步实现心理平衡,进而达到稳定情绪,促进病情恢复的目的。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表明,由于疾病反复发作,患者和家属常常在治疗后期失去治疗信心,产生消极悲观的负面心理影响,患者常会因为这些心理影响感到前途渺茫,进而产生孤独感,严重时甚至产生自杀意念。针对患者以上心理症状和问题,护理人员在临床诊治中要发挥自身作用,不断强化对患者的心理评估活动,并有效实施健康指导,使患者心理得到安慰,情绪得到抚慰。对患者不良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干预,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到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并接受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曙红,严其明,周建辉.住院病人对护患沟通的需求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2,15(7):687~688.
[2]史海娟,雷军莉,纪美静.急诊意外伤害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效果评估[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2,09(28):118~119.
[3]陈以华,李婧.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企业家天地,2013,23(34):615~616.
论文作者:陈丹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危机论文; 抑郁论文; 统计学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疾病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2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