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的国家机构改革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于子轩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日照276800)
摘 要: 列宁晚年对国家机构改革给予了极大关注,他不仅对苏俄国家机构性质、数量和效能进行了批判和反思,而且从苏俄国家机构改革的基本要求、重要方式、关键因素和突破口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远见的国家机构改革思想,对推动当前我国国家机构改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列宁;晚年国家机构改革;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对国家机构职能设置做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高度重视。列宁在领导1920年国内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苏俄政府存在种种弊端,国家机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列宁对国家机构改革的探索和完善,可以说是在思想和实践上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改革的先河,对于我们今天国家机构的改进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列宁对苏俄国家机构的批判与反思
1920年国内战争胜利后,工作重心立即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及政权建设当中,此时国家机构数量和国家机构急剧增加;工作人员的各种旧习气和国家机构中的各种缺点不断暴露,列宁迫切认为“全部工作都应该集中到改善机构上”[1]341,说明对于国家机构改革问题,列宁丝毫没有忽视,并对此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一)旧制度残余影响国家机构性质
“旧制度残余”主要是指苏维埃新生政权接收旧时的国家机构人员,这一现象由当时一系列政治经济背景造成的:一是苏维埃掌握政权以后,封建沙皇时期的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有意怠工,迫使国家不得不“请求”他们为无经验的新生政权服务;二是1918年战争爆发,迫使国家不得不吸纳他们为战争而服务。列宁清楚地看到,战争时期发挥巨大作用的国家机构及机构工作人员逐渐暴露出弊端。在1922年11月13日,列宁就曾指出由于新生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过错,接收了旧时工作人员,这是苏维埃的不幸。对旧制度的继承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一是国家机构及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数量增多;二是使苏维埃政权浸染了的旧习气与旧作风,比如说,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及遇事推诿等。
⑯Frederic Wakeman,“A Revisionist View of the Nanjing Decade:Confucian Fascism”,The China Quarterly,No.150(1997),p.428.
(二)人员数量过大增加国家机构数量
针对国家机构及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数量过多问题,列宁进行过几次精简,在数量上进行了多次调查。起初,列宁对人员的数量没有做到正确的估计,他认为已经精减了臃肿的机构,总不过几千人,最多也不过几万人,后来发现,国家机构数量已经“膨胀了一倍有余”,中央委员会所属的办事机构,已达到120个,而真正必需的只有16个;而国家机构工作人员没有减少反而由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240万膨胀到新经济时期的460万。国家机构以及机构工作人员数量的膨胀,不仅造成了各种人浮于事的现象,降低了行政效率,而且造成了大量额外的行政支出,因此,列宁指出“现在我们正在研究怎样缩减国家顶算,精减国家机构”[2],迫切需要把精简机构、缩减工作人员作为整顿机构的重点。
(三)旧习气旧作风降低国家机构效能
国内战争结束后突出的旧习气旧作风逐渐泛滥,国家机构受旧精神的束缚和浸染最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些优秀的共产党员沾染了恶劣的本位主义,脱离群众,在农村工作方面的主要缺点是不研究实践经验;第二,文牍主义,只注重形式,只知道开会、谈话,连简单的事也不做,“这种力量对比往往使我们生气勃勃的事业断送在文牍的汪洋大海里”[1]248;第三,拖拉作风,遇事推诿,不负责任,在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都具备的情况下,购买罐头还要进行两次调查,列宁认为这种手忙脚乱、毫无章法的行为,是俄国知识分子不会办实事的积习。旧习气旧作风对苏维埃国家机构产生严重危害,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阻碍作用。
财政部相继出台的两个关于乡镇财政管理改革的指导性的文件:《关于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意见》和《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乡镇财政干什么的问题,即职能问题,在界定乡镇财政职能中明确了资金监管的职责,突出了乡镇财政管理层级,全面具体的明确了乡镇财政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措施,弥补了乡镇财政在涉农资金监管工作中无位置、无职责的制度缺陷,要求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作为新形势下乡镇财政的工作方向、工作重点来大力推进。
二、列宁对苏俄国家机构改革的思路与设计
列宁晚年对政治体制改革做了长远规划和思考,特别是对国家机构的现状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从1922到1923年,列宁在公开讲话特别是晚期“政治遗嘱”中,对国家机构改革的具体思路与方案进行了阐释和设计。
(一)国家机构改革的基本要求:精简机构
可使首末数据点P0和Pn分别作为B样条插值曲线的首末端点。为了使两端控制顶点和首末数据点完全重合,将在节点矢量中的首末节点都设定重复度r=4,即u0=u1=u2=u3,un+1=un+2=un+3=un+4,则有P0=b0以及Pn=bn;数据点P2,P3,…Pn-2对应的节点矢量[U4, Un+1],依次代入公式(7),满足:
1.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4]Culpeper,Jonathan.Impoliteness: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22-23.
在人员数量变化方面,现有数量太过庞杂,列宁建议增加中央监察委员会人数的同时缩小工农检查院人数,选出75—100名工人和农民组成新的中央监察委员,将工农检查院的职员精简到300—400人,这是反对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措施。在人员构成变化方面,以严格的标准挑选工作人员,增加工农群众的比例,选出的这75—100名新的中央监察委员会主要来自农民和工人,直接参与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监督。
针对国家机构数量及人员过多带来的工作效率下降以及额外行政支出的现象,列宁对精简机构给予了高度重视。“当前最主要的迫切的任务,也是最近几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缩减苏维埃机构、改善组织、消灭拖拉作风和官僚主义、减少非生产开支,来不断地精简苏维埃机构和减少其费用。”[1]303减少机构人员数量进而降低官僚主义作风。
“一次裁”是指通过苏俄国家机构改革,改变各政府部门旧体制,彻底去掉旧沙皇的封建性质,彻底肃清旧机构残余,一次改革成功。社会主义政权已经建立,旧势力的根深蒂固和新特权阶层的出现对政府机构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存在一些旧作风旧习气,极力倡导要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彻底革新它”,否则便是极其有害的。新的国家机构的改革,也就是指“办公制度的改革”在同改造旧事物和追求新事物之间矛盾中产生的。在一些具体的方面,旧官僚旧风气也要“彻底”铲除,任何浪费现象的任何痕迹也要“彻底”铲除,才能真正使国家机构的面貌为之一新。
关于节约国家机构,列宁认为尽最大限度的节约,合理安排收入和支出,能节约多少,就节约多少,将旧社会遗留下的一切浪费现象的痕迹铲除干净。最大限度节约的目的就是发展国内的“大机器工业,发展电气化,发展泥炭水利开采业,完成沃尔霍夫水电站工程,如此等等”[3]379。列宁在这里提到,当时支持重工业促进经济发展是节约行政开支的重要目的,通过发展大机器工业,挽救重工业,进而维护和巩固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性。
Festina瑞士正在进入合理化阶段,将涉及合并在比恩的一些业务。考虑到这家公司并不依赖斯沃琪集团,就可以理解其老板对Comco协议有着不同的见解:“这项决定有利于那些已经和斯沃琪集团签订合同的公司。在某种程度上,Comco正在“资助”将继续获得擒纵机构供应的Sellita,因为后者已经与ETA签了合同。因为我们完全自主生产,所以成本更高。”
(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原则:循序渐进
列宁认为改革国家机构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最好慢一点”,具体实施的准则就是“七次量,一次裁”。“七次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国家机构改革的时间跨度要长,国家机构改革是贯穿于整个苏联建设过程中的,为了建立这样的机构,“而应该花上许多许多年的时间”[3]367。这说明列宁认为国家机构改革是一种需要长时间、下功夫来解决的事情,而且当时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改革经验不足,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困苦,因而必须将国家机构改革作为一件长时间需待解决的事情。二是国家机构改革的推进速度要慢,列宁不止一次提到过,这里最有害的就是急躁。列宁设想的机构工作人员要有步骤地、坚持不懈地为改进国家机构而不断努力,要提前制定改革计划,经过批准之后,改革过程要有条不紊进行,改革速度不能急躁,并且不要重复改革。
2.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列宁认为国家机构工作人员需要两种人:一种是一心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也就是甘愿为社会主义奉献的人;另一种人是有知识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人,也就是为国家发展提供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列宁在强调工作人员的优秀品质以外,特别强调他们要不断通过学习具备专业化的知识。
(三)国家机构改革的关键举措:提高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
有些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往往急功近利,仅瞄准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对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挖掘。
1.国家机构工作人员具备优秀品质
① 区制主要是用来描述经济变量,在不同状态间转换的区间。具体可参考:Hamilto, James D. (1988)的研究。
列宁认为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些优秀品质,需要表现出无比坚韧的精神,“不怕承认任何困难,不怕为达到自己郑重提出的目的而进行任何斗争”[3]368,说明优秀的政治品质对于国家机构工作人员来说是必须具备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保证。因此,在选择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时候要考虑其共产主义信念是否坚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是否忠诚。
2.国家机构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
列宁特别重视通过学习来提高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做这件事情所必需的正是文化”[3]367。“做这种事情”是指组织和建立国家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优良品质,更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因为就当时现实环境来说,有知识、受过训练和教育的人太少,政府机构中更是缺乏人才来建立真正的苏维埃国家机构。
在1922年3月,列宁对两个机构的结合做了初步设想,他认为政府工作仅靠人民委员会不足够,但是扩大其规模又不合适,为此应该利用工农检查院;在晚年“政治遗嘱”中列宁对工农检查院与中央委员会两个机构结合的思想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工农检查院改组是整个国家机构改革的缩影,人民委员部代表整个国家机构的面貌,把作为带动并检查其他机构工具的工农检查院改造成最高监督机构,这是列宁将两者结合作为改革突破口的重要原因。
(四)国家机构改革的突破口:工农检查院和中央人民委员会的结合
针对国家机构工作人员文化素养普遍较低的状况,列宁提出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人才质量:第一,学习理论知识,也就是国家机构相关知识。列宁认为,检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效果,必须通过有关国家机构问题基础知识的考试。第二,从事实践锻炼,“我们必须学习,到高级劳动组织研究所等机构去学习,但这决不是说,我把这种‘学习’理解为有点像学校式的学习,或者我的想法仅仅限于学校式的学习”[3]373。也就是说,这种学习并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经过实践的锻炼,到高级劳动组织研究所等机构去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
1.改组之后人员结构的变化
在国家机构的设置及人员配备上,列宁主张建立廉价政府,要遵守“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第一,精简机构,合并撤销。列宁认为,对于那些半贵族老爷式的玩具性的机构,实质上是臃肿的和形同虚设的,可以不要而且应当一律撤销;对于工作性质相近的机构进行合并成一个具有独立性的机构,找出一个合理的适当的折中办法。第二,精简人员,裁撤冗员。列宁认为要精简工农检查院,针对人多、工作差和报酬低的现状,要留下六分之一的人员,薪水提高两倍。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效率和工作质量,节约出的经费可以投入到提升国家机构人员的个人素质中去。
选修课作为核心课程的必要补充,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参考《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适合在独立学院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选修课如表3所示。
2.改组之后机构性质的变化
列宁认为现在的工农检查院是中央委员会的“附属品”,并没有担负起独立的监察工作。改组之后,合并形成的新的中央监察机构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个新集体应该“不顾情面”,对于监督工作和职权的行使,不让任何人的威信“来妨碍他们提出质询,检查文件”[3]365。工农检查院成为直属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的组织机构,向党的会议直接做工作报告,提高工农检查院在国家机构中以至在全国中的威信。中央监察委员会与党中央委员会地位平行,“中央委员会就会同中央监察委员会一起最终走上变成党的最高代表会议的道路”[3]362,最大限度发挥其平行监督能力,提高中央监察委员会作为中央监督机构的地位和威信。改组后的工农检查院要帮助和监督国家机构及时纠正缺点,共同完成改革国家机构的任务。
三、列宁晚年国家机构改革思想的现实启示
列宁晚年对国家机构改革问题特别重视,特别是在八篇“政治遗嘱”中,对当前国家机构存在的问题的担忧以及改革措施的提出,都表现出他对国家机构改革未完成的难以释怀。列宁关于国家机构改革的思想,对我国国家机构改革工作的深入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和有益借鉴。
(一)精简机构
列宁特别重视通过精简机构来减少官僚主义作风,要遵循“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基本原则,对于机构设置上精简机构,合并撤销,同时厉行节约,杜绝浪费,这对我国国家机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1998年,政府长期精简机构的历史表明在机构部门及人员调整方面容易陷入“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不良循环,但是机构数量从1988年的29个,到2003年28个,到2007年27个,最后维持在2013年的25个,历届改革表明在体制保持稳定基础上,机构部门数量逐步减少,《方案》中以优化职能为基础,简政放权,更加致力于机构质量“要好些”。同时《方案》中提到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党政职责不分,政府内部划分不科学和效能不高,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4],也就是所谓的管制过多,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不尽合理。这种状况迫切要求我们将国家机构改革的重点,落实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当中去,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比如说组建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将分散的职权进行整合履行对生态及资源的保护,统筹本部门的工作,实行合并设立或合属办公。只有认真贯彻《方案》中提出的政府改革思路,合理配置国家机构工作人员增强国家行政效率带来的积极的影响作用,才能加快形成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的运行体系,不断致力于优化政府构成和提高效率的实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渐进式改革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列宁当时就认识到国家机构改革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改革政府机构不能过于急躁,具体落实改革上就是“七次量,一次裁”。
从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特殊历史背景来看,我国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建立起统一的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这一历史背景使得政府转型任务艰巨,必须进行政府机构改革;从我国历年来国家机构改革的实践过程来看,我国的政府机构是在多次连续的过程中进行改革的,是在基本政治体制下进行适应性改革,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维护具有重要作用。《方案》是在新的历史交汇处在政治体制总体框架之下进行的适度改革,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探索和完善,但是这种适应性改革又带来像工作效率提升、资源整合等一系列实质性的变化。在原有政治体制框架下组建各部门合属办公,旨在对相关领域的工作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协同高效”体现出这次改革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防止国家机构改革过快过急带来政治环境的失衡。
(三)增强公职人员德才兼备的能力
列宁始终将德才兼备的国家机构工作人员作为推进改革国家机构的重要动力,一是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德”,也就是优秀品质,二是国家机构人员的“才”,也就是专业素质和行政能力。列宁认为,工农文化水平的低劣严重影响了工农检查院的工作,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我国历届国家机构改革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素质也做了相关规定,这样就促使行政工作人员在学习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行政能力。《决定》中提到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选人用人要突出政治标准,明确自身政治定位,迫切要求国家机构人员提升道德品质。随着政府工作的需求增多,要不断提升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和行政业务能力,“德才兼备”要求国家机构工作人员兼顾德和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机构重新配置下对人员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四)改进监督方式
国家监察机构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列宁提出的将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相结合的设想,本质上就是提高国家监察机构对国家的监督作用,基本宗旨就是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将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高效完成国家行政工作的同时更好地联系人民群众。
列宁有关改革国家检察机构的思想为我国检察机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方案》中提出要从现有的国家机构体系出发,“要做好监督体系的顶层设计”[5],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不再保留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这也是将国家监督机构和党内监督机构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方式,这为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提供了条件,有助于监督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这表明,监督工作对于新的历史方位下治国理政的作用日益明显,必须不断构建统一高效、科学完备的监督体系。
他的这些话我记了一辈子,而且使我领悟到“没有精彩的细节,就不可能有作品的生动。没有恰当的细节,就无法凸显人物的性格。”
参考文献 :
[1]列宁全集(第 4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列宁全集(第 3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论社会主义[M]//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N].人民日报,2018-3-22(1).
[5]杨宜青.列宁的权力监督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兼论新时代权力制约监督体制的构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8(2):25.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004(2019)03-0008-04
doi: 10.16732/j.cnki.jeu.2019.03.002
收稿日期: 2018-11-27
作者简介: 于子轩(1994-),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责任编校:杨忠科)
标签:列宁论文; 晚年国家机构改革论文; 现实意义论文;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