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变局下的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局论文,中国农业论文,农业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最后的几年,世界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农业发展战略,以便在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贸易格局下加强本国农业的竞争地位,可以预计,下世纪全球农业一体化趋势将更为加强。中国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十八年间,农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中国成功的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无疑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一个巨大贡献。中国正在争取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也必然要在WTO 框架下参与全球交换,昔日那种自给自足为目标的农业战略势将受到挑战,转变农业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全国素生产率,使农业产出的总体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这才能使中国农业更深的走入世界市场。
一、世界农业进入新的调整发展期
乌拉圭回合谈判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各国承诺取消对农产品的非关税贸易保护,这给世界农产品贸易带来了一个新格局。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抢占WTO框架农产品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 纷纷调整农业战略,扩大农产品出口份额,降低国内粮食储存,提高农产品贸易值,西方各国在这方面的努力使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
美国政府一方面稳定现有的播种面积,另一方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在农作物单产上寻术新的突破。近二十年来,美国在农业科技上的投入已达150亿美元,而收益高达600亿美元,美国农业部拟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农产品出口计划:到2000年,美国农产品出口要达到650 亿美元,2005年达到390亿美元。与此同时, 政府将逐步取消对农产品出口补贴。
日本原是世界上农业保护程度最高的国家,由于包括部分开放大米市场在内的多边贸易谈判已经达成协议,日本必须用关税取代所有农产品的贸易限制,在六年内将农产品的进口关税降低37%,对生产的补贴在1986—1988年的水平上削减20%,为别国农产品提供最低限量的市场。这些自由贸易条款给日本农业以巨大压力,促使日本政府实行一系列农业政策与经营体制变革,日本政府已出台了新农业政策,提出了重振农业的远景规划,这个宏伟的规划包括转变小农经营模式,扩大农户种植水稻的面积;实行法人农户制度,放宽土地买卖、以向农业领域聚集资本;改革农产品价格与流通体制,放松对稻谷直接交易的限制;推进环保农业,实行无公害生产;通过系统农业设计,把农业变成有厂商,科研机构参与的产业化新型部门。
亚洲国家正在全力以赴改造传统农业经营体制以适应WTO 的多边贸易规则,1996—1997年度,世界三大大米出口国泰国、印度、越南大米出口将有可观的增长,泰国由于单产提高,大米出口量预计可达550 万吨,印度大米出口量可达300万吨,越南可达250万吨,南亚部分国家尽管粮食还不能完全自给,但都把加强科技投入,增强农业自身活力放在第一位。预计下世纪随着亚太国家经济可能继续维持高速增长、亚州农业会有更为光明的前景。
非洲有着302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近七亿人口,是世界主要的缺粮地区。非州并非不宜农作,而是长期陷于部族纷争,宗教冲突,政权更迭,社会动乱,使农业生产失去稳定的政策支持和持续投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喀麦隆代表透露,1996年,非洲国家农业普获丰收,小麦、水稻、粗粒谷物的产量将超过亿吨,这主要得益于农业政策作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整。此外,非洲农业之所以初现光彩,也由于各国重视了农业综合开发,例如埃及政府制订的开发西奈半岛和西部沙漠地区的跨世纪移民工程,拟将尼罗河水向东引至西奈沙漠的和平渠、向西引至西部沙漠的扎伊德水渠,工程建成后就可以再造一个尼罗河谷,新开垦将近三百万费丹的土地。当然,非洲不可能马上结束粮食短缺的历史,就在丰收的一九九六年,仍有2.15亿人口营养不良。
总之,世界各国在新世纪来临之际都在抓住机遇,调整农业发展战略,把农业这个弱质产业转变成用高科技装备的,能获得平均利润的产业群体,以便加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各国更注意运用WTO 规则整合农业生产营销体系,农业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各国都在按比较效益原则对农业经营体制作出新的安排。与这种全球农业变革相适应,世界粮食储备进一步下降,美国和欧洲拥有巨大粮食库存控制世界粮食市场六十年后,放弃了粮食储备政策,西方世界认为自身不存在任何意义的粮食危机,为缺粮国家库存粮食要花费很高成本,因而是愚蠢的。进入1987年的世界粮食库存量为4亿吨,进入1997 年则只为这个数字的一半,这将进一步加剧世界粮食市场的竞争,因为粮食出口国减少库存即意味着粮食进口国必须增加库存,这一方面将加速粮食商品交易,扩张世界粮食市场容量,另一方面将导致世界粮食价格更加起伏不定。
二、中国农业的成就与困难,挑战与潜力
中国农业的根本转机在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功的制度变迁,这种制度变迁集中体现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利益主体激励结构和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质量,使农业绩效在农产品供求格局和农业增长模式方面充分体现出来。目前中国粮食总产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 公斤左右(含豆类、薯类),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 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越过温饱线后,思格尔系数开始稳定的下降,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从1986年起开始绝对下降。现在中国城乡居民的温饱已经基本解决,一九九六年农产品产量又创较高,估计粮食可达4800万吨以上。中国政府确定的农业发展目标是在进一步增加粮食总量的同时,努力发展食品多样化生产,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模式。继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向小康和比较富裕的目标迈进。
以上所述基本上能反映中国农业的成就。
“九五”中国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及农业面临的形势,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人口总量的继续扩张将加大农产品直接需求量。 按照《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和城乡居民的饮食习惯,今后中国人民的食物结构成将是中热量、高蛋白、低脂肪模式。根据有关单位预测,“九五”期末,我国人口将达到12.94亿人,比一九九五年的12.13亿人增加81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不少于1500万人,食物结构的改变会减少一些直接食用的口粮,但饲料粮的需求会逐步增加,由于人口总量的绝对增长,对粮食的直接或间接消费仍将绝对增加,本世纪末,粮食产量必须达到4900万吨,争取达到5000万吨才能基本满足需求。这样,粮食总量供给必须实现6.8—8.7%的总增长率和1.3—1.7%的年平均增长率,届时人均粮食年占有水平也只有379—386公斤,仍是一个紧平衡状态。
2、在食物结构转换过程中,人均粮食占有水平能够相对稳定。 如果舍去新增人口因素,按照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粮食供给达到200 公斤以上一定点时,人均粮食消费能够做到相对稳定,这已为经验所证实。1984年以来,中国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基本稳定下来,动物性食品消费却在稳步增加,人均营养水平在明显的改善,平均每人每天供给的热量达到2727大卡,蛋白质和脂肪分别达到70和52克,已经属于同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国家,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只要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实现人口总量合理增长,在消费模式转换上不要超前、循序渐进的完成食物结构转换,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不会出现过大缺口。
3、中国既存在着粮食供给能力不足的压力, 也同时存在着寻求粮食替代的广阔空间。如实说来,中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很难指望有明显提升,但通过一项顾及长远的食品多样化生产方略,可以替代一部分口粮消费。通过推进养殖业科技进步,提高饲料报酬率,特别是发挥中国农村养殖业农户分散经营的优势,提高食草型畜禽和水产品等市粮产品的比重,也可以减缓对商品饲料粮的需求压力,中国的养殖业发展模式和西方不同,中国的户养和西方规模化牧场饲养相较成本要低得多,户养可以大大节约饲料粮,饲料粮替代的余地也要充分得多。因而中国的食物结构转换过程不会带来饲料粮消费激增。中国下世纪将发生粮食危机的预言是没有根据的。
但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必须在WTO 框架下重新设计农业的比较优势格局,当政府不符合WTO规则的农业政策被取消, 常规关税被削减以后,农业的比较优势就只能体现在价格优势上,而价格优势又只能依靠降低成本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来造就。可是降低成本和提高农业总和要素生产率受到如下不利因素的强约束:
(1)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程度低, 多数地区停留在手工劳动阶段。有专家估算每个劳动力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1990年为490元, 每亩耕地不到100元,‘八五’未农村劳均也没有超过500元。(2 )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簿弱,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每年受灾面积在1500—3000万公顷。(3)农业的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贡献率低。 农村教育落后,文盲半文盲还在不断增加,科技人员不足且在不断流失,科技手段落后,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在国家60—80%的水平。(4)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199年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不足2500元,均为农村工业产值的1/9。95年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效益的差距虽比前些年有所缩小,但仍比1988年扩大了8.7%,比1984年扩大了15%。(5)我国人均占有农业资源的水平低,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人均草地0.3公顷,不到世界的1/2,人均林地0.1公顷,为世界的1/8,农业资源承载的压力很大。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本不应再转移资源的农业由于比较效率资源却在不断流出。
由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资源稀缺,综合利用率低且存在资源逆向流动,近十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小麦、大米、玉米国内价已分别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8.8%、17.8 %、 71.1%,其它粮食作物如大豆、高梁、大麦等也都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棉花国内价与国际市场价已经持平,目前中国农产品只有原料、水果、水产品、肉类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中国农业受到国际国内双重竞争压力,但农业发展的潜力巨大,挑战与希望同在,前景仍然是光明的。
——中国耕地资源的后备潜力巨大。现有耕地3500 万公顷, 其中1470万公顷可开垦为耕地,如果以每年开发复垦30万公顷计算,可以弥补同期耕地占用,加上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用地稳定在13亿亩是有保障的。
——中国现有耕地的单产潜力巨大。虽然1990年我国粮食单产就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54%,但目前条件下,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仍然具有巨大潜力,林毅夫教授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认为,未挖掘的潜力一般相当于现有实际单产水平的2—3倍,我国有2/3的中低产田通过改造能使单产大幅度提高,今后五十年只要单产年均递增1 %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粮食总产量目标。
——科技投入尚有巨大潜力。目前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约为35%,随着科教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到2000年科技贡献率达到50%,粮食再上新台阶,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到能获得平均利润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就有了坚实基础。
——食品多样化生产有广阔天地。中国有675 万公顷内陆养殖水面,200万公顷近海养殖水域,3.9亿公顷草场,发展水产、畜禽大有余地,占国土面积70%的山区有着丰富的木本粮油资源,实现食品多样化替代粮食消费有广阔选择空间。
——节约粮食更有巨大潜力。中国粮食在种、收、运、储、销、加工方面现代化手段不足,存在严重浪费,粮食消费结构也很不合理,如能在上述环节上将粮食损失减至合理范围,就能相当于增加2000万吨粮食供给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正在坚定不移的执行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解决中国农业滞后问题。中国粮食自给本身就是世界的巨大贡献。今后中国将在WTO 框架下积极参与农产品国际交换,向世界农产品市场提供优质产品,同时少量进口以调剂品种结构和年际间丰歉。中国不会给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农业作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