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清镇市中医医院外科;贵州贵阳551400)
摘要:目的:通过对该疾病误诊的分析,提高对麦克尔憩室的认识及诊断率,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通过分析我院2014年06月01日至2016年05月31日,行急慢性阑尾炎切除共计323例,其中3例麦克尔憩室炎为术前误诊。结果:3例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术中均行憩室楔形切除,术后病理切片明确为麦克尔憩室,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术前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结合辅助检查,掌握好手术机会,并且在行阑尾炎手术时详细的腹腔探查,避免漏诊,但手术切除仍是治疗麦克尔憩室炎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麦克尔憩室;阑尾炎;误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例,男2例,女1例,年龄25岁—35岁,平均30岁。
1.2 方法 3例患者均有右下腹疼痛及右下腹压痛等临床表现,均以急性阑尾炎做好术前准备,并以麦氏切口进腹;其中2例是沿结肠带找到阑尾,见阑尾炎症水肿不明显,与术前的症状和体征严重不符,给予常规离断阑尾系膜及阑尾,仔细探查腹腔,其中1例是在回肠系膜缘对侧距回盲部10cm处见一袋状物突出肠管,长约6.0cm;另1例是回肠系膜缘对侧距回盲部30cm处见一袋状物突出肠管,长约8.0cm,均被大网膜包裹,周围炎症水肿较明显;第3例也是以麦氏切口进腹,在寻找阑尾的过程中,发现于回肠系膜缘对侧距回盲部100cm处见一袋状物突出肠管,长约12cm,炎症水肿明显,并于袋状物根部坏疽穿孔,考虑为“麦克尔憩室炎”,3例病人均行憩室楔形切除,全层缝合肠管,再缝合浆膜层以加强,术后病理切片均明确为麦克尔憩室,术后恢复良好。
2.结果
3例临床均表现为右下腹疼痛及右下腹压痛,均考虑为“急性阑尾炎”,虽经手术治疗痊愈,但术前诊断不确切,术中有漏诊、误诊的可能,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避免带来不良后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麦克尔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MD)又称梅克尔憩室,是先天性真性憩室中最常见的一种,为发生于肠袢的一个盲袋状先天性肠道畸形,是胚胎时期卵黄管褪化不全的产物{1},通常位于回肠末端200cm以内,多数位于10—100cm处,呈指状或囊状,长1—20cm,多数5cm左右,基底开口于肠系膜缘对侧,正常人群约2%-3%存在这种畸形,男性比女性多2-4倍,约4%发生症状。
胃、肠憩室发病率为2%,其中结肠占63.5%,十二指肠占31.4%,食道占2.8%,胃占0.9%,空肠回肠占0.9%,故胃肠道各部分的憩室是以结肠为最多,十二指肠次之,食道再次之,而胃及空肠回肠最少{2},由于麦克尔憩室一般无症状,只是在出现并发症时才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因此很容易受到临床医生的疏忽,直至病情严重恶化才引起重视,如果急性阑尾炎术中发现阑尾正常,应探查100cm范围内的末端回肠。多次发作的右中下腹牵拉性疼痛,并有低位小肠梗阻,且临床无腹腔疾病和腹部手术史者,应怀疑麦克尔憩室的可能。
在本组研究中,3例均表现为右下腹疼痛及右下腹压痛,术前均以“急性阑尾炎”手术,但术中探查均为单一的包块,术后病理切片明确为“麦克尔憩室”,经手术治愈。研究结果提示:麦克尔憩室常引起的并发症包括憩室本身引起的溃疡、穿孔、下消化道出血、内瘘、粪石嵌顿、肠梗阻及癌变等,尽早发现并早期手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医疗纠纷的发生{3}。医生可在患者住院期间,通过对患者临床表现特点,结合钡剂肠道检查、纤维胃、十二指肠镜、结肠镜及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或ECT等辅助检查,尽可能降低误诊、漏诊的可能。经检查证实病人症状是憩室引起的,则应行手术切除,小的憩室主张单纯切除憩室即可,如果较大的憩室也可通过肠壁楔形切除,或包含憩室及其异位组织在内的小肠部分切除。
总之,麦克尔憩室炎较少见,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容易误诊,但是确诊后手术效果良好,提醒外科医生完善临床思维,提高对本病的认识{4},在不明病因的情况下正确掌握手术时机,术中不拘泥于术前诊断,一经发现积极手术切除是治疗麦克尔憩室炎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温继军、李险锋、刘近春,梅克尔憩室核素显像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年8月第6卷第4期。
[2]钱礼、张启瑜,《钱礼腹部外科学》,第四章第二节胃和十二指肠的憩室P135-136
[3]张国锦,182例急腹症的误诊原因分析与对策,《中国医药指南》;2016、14(7):41-42
[4]马毅、刘占峰,麦克尔憩室炎9例误诊分析,《青海医药杂志》;2014(12):22-23
论文作者:丁方焰,袁光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上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2
标签:麦克尔论文; 阑尾炎论文; 回肠论文; 下腹论文; 阑尾论文; 手术论文; 肠管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上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