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183;新观念#183;新境界——兼评《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一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书论文,新观念论文,新视野论文,新境界论文,兼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识社会主义要有新的视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依据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时代主题以及当今国际形势的分析,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到知之较多、知之较深。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丰硕成果。当我们考察了这一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不难看出,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有了全新的视野。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是因为它和其它科学一样,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具有客观性、一般性和原则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告诫我们,对于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亚一系列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无疑是继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视野主要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论述的社会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上。因而,都不能很好地回答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结合本国国情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就隐藏着失误和挫折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自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原因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这个基本问题也就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新视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较为系统地初步回答了这个问题。
严书翰的专著《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就是从这个新视野上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有关社会主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一书从宏观理论分析、现实对策研究和难点问题探索这三个层面上研究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尝试。作者沿着这个新视野考察并回答了当今人们关心的一些重大课题,相信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响。正如作者在书中指出的,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面临重大的历史课题,第一,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怎样领导广大群众夺取政权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个问题通过十月革命、中国革命以及其他国家的革命已获得比较完满的解决。第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正在解决。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虽然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但总的说来没有完全搞清楚,没有做出全面正确的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在逐步解决这个历史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正在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既有理由为之感到自豪,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肩上挑的担子的重量”。
适应实践的要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的新观念。这也是十几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过程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要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今后有一个大的发展,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必须坚持和发展这一重要的认识。因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还处于低潮,与具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还不长,社会主义建设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因此,必须依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的新观念。在这方面列宁对待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邓小平勇于发展社会主义新观念的精神很值得我们理论工作者学习。十月革命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基本上是循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路的。十月革命后,列宁在总结短短几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决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背离。恰恰相反,这种变化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列宁有句名言“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1 〕根据列宁的论述,这个改变主要指:一是观念的变化。以前是依据“书本”谈论社会主义,现在要依据俄国的实践经验认识社会主义。二是工作重心的变化。以前工作重心是放在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和夺取政权上,后来要把重心放在社会主义建设上。三是对国家认识的变化。列宁认为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非但不能消亡,而且还要承担许多重要的职能。四是对商品和货币认识的变化。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商品、货币还不能消灭。商品交换是城乡联系和工农合作的重要环节。五是对所有制认识的变化。以前排斥合作制,现在列宁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条件下,合作制即公有制,等等。列宁的上述论述至今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仍然有指导意义。在如何正确对待马列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有个很形象的说法:老祖宗不能丢,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讲出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这就是说,“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现代化建 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发挥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形成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的新观念。诸如,关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关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关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要使两者改革相适应;关于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先富带动后富;关于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关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关于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创造性构想,等等。这一系列新的观念都是无法在马克思主义书本上找到现成答案的。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研究》一书在“理论篇”和“对策篇”中对邓小平的上述重要思想几乎都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自己的真知灼见。作者认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虽然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但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这是因为它是对几十年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还因为它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摒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离开生产力,仅仅从生产关系上谈论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此外,作者对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努力开拓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还处于低潮的时候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却获得了重大的发展。这个标志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是一个拥有5000万党员的大党。我们应该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较大的贡献。因此,我们要有努力开拓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的信心和勇气。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的5年了。 可以预见二十一世纪将是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为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崛起作出努力。开拓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我们全党指导思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拓展、深化和不断完善。“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 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如此丰富生动的实践是这个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深厚基础。二是科社学科建设也要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应是我们进行创造性理论概括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与我们当今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社会生活相比,科社学科建设应该说是相对滞后的。主要表现为未能很好地回答现实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对本学科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也显得不够。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我们理论工作者来说,首先要看到这种差距。只有认识到这种差距才会产生责任感和紧迫感。其次要甄别问题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仅仅停留在“不适应”和“有差距”的认识层面上是不够的。这里尤其要提到《研究》一书。作者在书中对当前科社理论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虽然作者在探讨中形成的某些观点未必都能被同行所接受,但是,这种敢于进行理论探索的勇气是可嘉的。《研究》一书的作者根据自己从事多年科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体会,对当前科社学科建设发表了很有见地的看法。例如,作者认为科社学科建设包括教学、科研和队伍建设这两大方面。从教学、科研建设上看,当前应该在面上拓宽和挖掘深度上下功夫。从队伍建设上看,必须依据当前剧烈变动的社会生活对人们产生的正负面影响,着重解决科社教研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提倡献身于党的理论事业的奋斗精神。应该说这些见解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因而,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我一贯认为,在理论研究上要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坚持生活、实践是人们正确认识形成的唯一源泉的观点。没有探索和创新,没有不同意见的比较和讨论,我们的理论事业就没有生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社界在这方面应该说是做得比较好的。这也是十几年来科社理论探讨比较活跃,成果比较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是我就《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一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而引发的感想。由于《研究》一书不是通常我们看到的科社教科书,因而,它各篇、各章之间就不象教科书那样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由于《研究》一书也不是论文集子,因而,对某些问题的阐发不那么深入、充分。书中多处对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只是点到为止,这不能不是一种缺憾。《研究》一书实际上是一本科社理论的专题研究。希望作者今后有机会再出类似专著时注意兼顾内在体系联系的紧密性和阐发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深入性。
我作为科社理论工作者队伍中的一名老兵最为高兴的事莫过于看到中青年学者在顺利成长。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对于我这样一名老兵更感到科社理论工作者使命的光荣与艰巨。我十分注意1993年10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一次社会主义学者代表会议。赞赏与会代表莫罗佐娃喊出的响亮口号:隧道尽头是社会主义的复兴。赞赏与会有关代表提出的重要观点: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复兴“从何开始?当然是从理论开始”。虽然社会主义运动目前还处于低潮,虽然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坎坎坷坷,但是,我可以告诉同行尤其是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所从事的全新事业中,理论工作者同样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28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