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公众意识视域下的科技创新及其启示论文

马来西亚公众意识视域下的 科技创新及其启示

胡俊平 王玉平

(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 科技创新政策在马来西亚国家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公众意识引导体现在营造公众参与科技创新的氛围、培养公众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举措。马来西亚面向广大公众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分担不同角色。公众科技创新意识调查显示,马来西亚公众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以及对政策的知晓度较高,而对实施计划或行动的参与度相对较低。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公众基础性和创新性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应齐头并进,融会科技创新意识增强,达到创新引领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公众意识 科学素质 科技政策 马来西亚

在全球化进程中,科技创新既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1]。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将科技创新纳入国家发展议程的各部门和各个阶段,R&D经费投入持续增长,面向科技人员的创新教育培训力度加大,期待科技创新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马来西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近年来,马来西亚非常重视科技与创新(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STI)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其科技创新政策中体现出显著的STI社会化普及趋势,专设政府机构统领面向公众的科技创新传播,重视社会力量在开展公众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共同致力于公众科技创新意识和科学素质水平的提升,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夯实基础。

少年夫妻老来伴。经过几十年的磨合,浓浓的亲情已经融入双方的生命,相互陪伴,相互忍让,相互包容,是多数老年夫妻的相处之道。当然,也有一部分老年人不甘心面对平淡的生活,无法忍受另一半的缺点,这样的婚姻会变得越来越浮躁,婚姻中的问题与矛盾也会变得越来越棘手。一般来说,夫妻之间要注意一些细节,才不会让婚姻产生“裂缝”。一旦出现“裂缝”,要学会适当加点黏合剂。

中国与马来西亚开展科技合作的历史悠长,两国政府于1992年、2013年签订科学技术和创新合作协定,推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合作[2]。马来西亚致力于科技创新公众意识引导的做法值得总结和比较,以增进两国在科技创新社会化普及方向上的文化交流,助力发扬“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促进“民心相通”的务实合作。

一、马来西亚科技创新公众意识引导的表现

(一)马来西亚科技创新政策重视公众意识

1.马来西亚科技创新政策在国家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模式由最初的农业经济(1960—1970年)转变为资源型的工业经济(1980—1990年),现在正朝着知识和技术驱动的创新型经济(从2000年起)发展方向前进。马来西亚81份国家政策中,56份政策与科技创新有关[3]。例如,“宏愿2020计划”(Vision 2020,1991—2020)是马来西亚政府制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4],目标是在2020年将马来西亚建成一个统一共享、安全发达、民主协商、重礼尚德、自由包容、科学发展、人文关怀、分配公正、繁荣昌盛的国度。文中阐述了9项挑战,其中第6项是关于建立科学进步社会的挑战,明确要建设一个不断创新和有远见的社会,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消费者,还应该是未来科技文明的贡献者。当前正处于3年实施准备期(2017—2019年)的“国家转型2050计划”(Transformation National 2050,TN50),旨在2050年将马来西亚建设成为世界排名前20位的经济发展快速、人民幸福安康和创新型的国家。

随着科技创新社会化普及工作的深入开展,马来西亚公众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逐年提高。2014年统计表明,78%的马来西亚公众对科技创新感兴趣,比2008年的数据翻了一番。马来西亚民众对科技创新的态度比较积极。根据2014年的调查数据,有53%的受访者认为科技创新的利远大于弊,但与6年前相比,比例下降了约20个百分点;而认为弊大于利的比例则仍然保持在10%以下。数据表明,受访者对科学研究产生积极还是消极影响的判断更理性,更具质疑精神。马来西亚拟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以增强公众对科学问题的信心,长远目标是建立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

从1994年至2004年,隶属马来西亚原科技与创新部的科学技术信息中心(MASTIC)每两年开展一次马来西亚公众科学技术意识调查。2008年也开展了调查。最新的一次调查是在2014年,调查内容包含了创新主题。调查方认为创新是代表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旨在为新政策的制定探寻科学依据。《2014年马来西亚科技创新的公众意识报告》[6]体现了马来西亚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公众意识的持续性关注,也是马来西亚政府为提升公众对科学技术和创新的认知和兴趣水平所作出努力的集中反映。

马来西亚原科技与创新部设置了“科技创新的社会化普及、发展和服务司”(Division of STI Enculturation, Development and Services),以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天文馆、国家基金会为主要力量,并在27个组织机构的支持下实施公众科技创新意识提升和能力培养的行动计划。国家科学中心下属两个分中心,每年有超过50个科技创新的活动,包括展览、培训、动手实验、户外拓展、自然探秘、互动游戏等,活动场所遍及学校、场馆、商场、户外、乡村等地,每年有50万人次参与活动。国家天文馆拥有先进的球形影幕等科教设施,还有各类常设或临时展览,每年有超过60项向公众传播航天航空及天文知识的科技活动,内容包括太空教学、太空杂志、星空网站、太空主题夏令营、太空艺术大赛等,每年参与人数达到了7万多人次。

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迟迟未能真正实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绿色GDP核算的技术问题,也有外部因素的制约。

(二)马来西亚科技创新组织机构及其引领的公众参与活动

马来西亚科技与创新部及其战略合作伙伴持续性地实施相关科技传播计划,激发和培养公众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些计划包括“马来西亚2010创造创新年”“2011科学和数学提升年”“2012科学和国家创新活动年”等。马来西亚还通过组织开展科技比赛的方式,推动科技创新的社会化普及工作,包括全国科学挑战赛、马来西亚机器人大赛、全国空间知识竞赛等。

非参数检验的结果表明,性别、家乡地理位置、是否华裔3个因子在地方感的各维度上基本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人口学特征的组间差异则不是很明显。因此可以分析这3个因子的具体差异情况,从而考察其对留学生地方感形成的影响。在Excel里以地方感维度为x轴,地方感均值为y轴,分别绘制出不同性别、家乡以及华裔非华裔在不同维度上的均值对比图,如图4~图6所示。

1.国家科技与创新管理部门引领公众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马来西亚负责国家科技管理工作的部门(技术研究与地方管理部)最早成立于1973年,2004年更改为国家科学技术与创新部(Ministry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OSTI)。该部门的愿景是发现、发展和利用科技创新,为知识增长、财富创造和社会福利服务,实现建设一个具有竞争力、可持续和包容性的高增长经济体。部门的使命是通过加强马来西亚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和管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发展培育和吸引科技人才,深化科技创新意识,促进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欣赏等。2018年,原国家科学技术与创新部整体并入了新改组成立的国家能源、科技、环境及气候变化部(Ministry of Energy,Science,Technology,Environment & Climate Change,MESTECC),强化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综上所述,针对理论界探讨和实践中已有体现的处理机制,每一种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都难以作为执行依据不明确的处理方式统一适用。

二、马来西亚公众科技创新意识现状及其提升策略

3.马来西亚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战略的主旨和具体措施,着力对公众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NPSTI的6个战略主旨中,有两个与社会群体的STI素质有密切关联,即发展、善用人才和强化人才培养,以及促进和激发科技创新。在STI人才发展培育方面,着重强调了人才库对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且指出马来西亚人才流失比较突出的现实状况将影响到2020年国家目标的实现,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建立制度、机制和实施计划来确保更好地建设人才库,更好地培养和留住人才、运用和发挥人才的作用。8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涉及研究人员、学校师生、技术劳动者、女性等不同人群,着力提升各人群的创新创造能力。在促进和激发科技创新方面,强调向不同人群传输STI文化以及培育STI的公众意识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为创建一个科学、先进、创新、进步社会而开展的STI社会化普及是主要的挑战,具体措施包括建立一个指导公众STI意识提升的咨询机构,扩大和增强科学中心等机构在社会普及和提高公众科技创新意识中的作用,提升在校学生、专业实体、科学性社团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等。

2.私立非正式学习机构积极助力科技创新的社会化普及。马来西亚一些私立非正式学习机构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社会普及。这些机构通常是社会力量出资运作,如国油科技馆、儿童职场体验主题公园、槟城科技中心等。国油科技馆是由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投资建造,定位为开展青少年STEM教育的非正式教育场所。儿童职场体验主题公园是连锁的儿童职场体验主题公园,这里复制了一座属于孩子们的城市,让他们在成人的职业岗位(如牙医、消防员等)工作,在体验和享乐之中学习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槟城科技中心是应马来西亚槟城政府倡议而打造的一个科技学习和思想交流的中心,目标是在马来西亚国民科学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提高过程中发挥加速器作用。游览者置身于一个展示世界创新技术的奇妙世界,通过探索世界级的展品去认知和体验技术的作用。这里的常规活动面向中小学生、大学生以及家庭等,着力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激励青少年立志成为未来的科技人员。

(一)马来西亚公众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态度

2.马来西亚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强调营造助力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2013年7月,马来西亚发布“国家科技创新政策”(The National Policy on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2013-2020,NPSTI)[5],其愿景是利用科技创新推动国家社会经济转型和包容性增长。该政策的制定,立足于几个最根本的基础,包括科技创新与政策的相互支持,各行业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科技创新的治理,以及为建设一个稳定、和平、繁荣、团结、弹性的社会而开展科技创新。马来西亚着力营造一种能够鼓励创造力和风险担当、激励市场驱动的社会氛围,激发人们对科技相关职业的兴趣。马来西亚要求政府、大学、科技社团、专业人士和媒体记者一同支持和推动科技创新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普遍认知和理解,提升公众意识水平。

(二)马来西亚公众对科技创新知识的认知水平

尽管马来西亚科技创新普及工作取得了很多进展,但同时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14年的16年间,公众对科技创新的平均知识水平始终徘徊在50%左右。这种状况不利于公众理解最新的科学报道和参与STI相关的公共事务,也不利于政策制定者通过恰当的实证方式来判断政策选择的合理性。马来西亚将通过培养创新教育人才、加强创新设施建设、发展私立非正式学习机构以及开展更多的合作交流等措施,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的社会化普及工作。未来的努力方向是在科技创新计划中发展公众利益,让更多的马来西亚人参与科技创新社会普及活动,更好地理解科技创新,从而在未来社会拥有更高的科技创新素质。

(三)马来西亚公众对科技创新政策或计划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马来西亚公众对科技创新政策或计划的知晓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约2/3的受访公众知晓马来西亚“国家科学技术与创新政策”“国家水资源政策”和“国家绿色科技政策”等。超过1/2的受访者知晓“信息通信技术政策”“国家气候变化政策”“国家能源政策”等。对于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创新计划或行动,受访者中有超过1/4的人听说过马来西亚农业-园艺和农业国际展会(MAHA)、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教育培训中心(CETREE)、2012年科学与国家创新活动年、2011年科学与数学推广计划和2010年马来西亚创新活动等相关信息。然而,除了参与率为13.7%的马来西亚农业-园艺和农业国际展外,其他项目或活动的参与率都低于2.0%。马来西亚对这些科技创新计划和行动开展进一步的审查和评估,深度了解公众参与水平较低的原因,以便制定有效对策。

一是成为评价和判断事物水平高低、性质优劣的标准,人的动作、语言等缺乏技巧、不顺畅等被视作水平差、层次低。如《管子》:“虽有巧木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13](P308)因此,“拙”发展成“粗劣”义。

三、马来西亚科技创新社会化普及实践的启示

(一)重视公众科技创新意识与科学素质之间的融会

虽然中马两国存在一定社会文化语境差异,但是对公众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视是一致的。马来西亚把公众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影响其国家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挑战,其政策文件以及机构名称常使用“Enculturation”来表述科技创新的社会化普及过程,把科技创新观念被社会公众的认知过程与社会文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这种科技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交汇,常常被认为是创新的原始动力所在[7]。因此,这也营造了孕育创新的有益氛围。相对于马来西亚的科技创新政策,我国更明确地揭示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之间的关系: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8]。一定意义上说,通过开展科学普及所提升的公众科学素质,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坚实基础和沃土。当前形势下,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法深入人心。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从公众科学素质水平提升的角度分析,要求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创新性的思想和精神齐头并进,遵循科学性、基础性、系统性、前瞻性、时代性的原则[9]。我们认为,科学素质与公众科技创新意识具有很大程度的交叉共性,同时也存在一定差异,两者相互融会,达到创新引领发展所需的公民素质要求。

(二)政府与社会机构携手共同促进公众科技创新意识提升

政府引导力度、社会需求程度、教育理念融合度等多个要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公众科技创新意识的高低。马来西亚在科技创新意识的社会化普及行动中,政府机构发挥了较好的引领作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保障,注重与其战略合作伙伴的携手,尤其是发挥了私立非正式教育学习机构的积极作用。以国油科技馆为代表的社会私立机构,组织了丰富而生动的公众科学体验活动,为马来西亚国家目标的实现作了基础性贡献。同样,我国也有许多拥有优质科技教育资源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和科普专业机构促进平台搭建,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发挥校外教育和学习促进的功能,更大程度地调动社会组织的资源,使科技创新的意识在公众中萌芽生长,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广、更深地惠及社会公众。

参考文献

[1]王春法.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初探[J].科技导报,2017,35(18):13-19.

[2]花维慧,何艳莉,梁鹏.中国与马来西亚科技创新合作现状与展望[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4):7-9.

[3]Academy of sciences Malaysia. Science outlook Action towards vision 2015[R/OL].[2019-03-28].https://mastic.mestecc.gov.my/sites/default/files/download/Science%20Outlook%20Action%20Towards%20Vision/Executive%20Summary.pdf.

[4]Prime Minister's Office,Malaysia.Vision 2020[EB/OL].[2019-03-28].http://www.wawasan2020.com/vision/.

[5]Ministry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laysia).The National Policy on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2013-2020[EB/OL].[2019-03-28].https://www.mestecc.gov.my/web/en/policies-roadmaps/.

[6]Ministry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Public Awarenes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laysia 2014[EB/OL].[2019-03-28].https://mastic.mestecc.gov.my/sti-survey-content-spds/public-awareness-sti-malaysia-2014.

[7]杜德斌,何舜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功能与组织结构[J].中国科技论坛,2016(2):10-15.

[8]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31)[2019-03-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htm.

[9]高宏斌,鞠思婷.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建立:国际的启示与我国的探索[J].科学通报,2016,61(17):1847-1855.

[中图分类号] G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9596( 2019) 060051-05

标签:;  ;  ;  ;  ;  ;  

马来西亚公众意识视域下的科技创新及其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