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产期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及其家属了解和掌握腹部、腰骶部按摩手法,在第一产程中孕妇凭借自身感觉进行手法按摩,若下腹部疼痛则从小腹左侧至右侧反复按摩,若下腹宫缩则顺时针旋转按摩,若腰部疼痛则可按压疼痛部位,若待产妇自我按摩困难,助产士或家属可协助按摩。
面对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实现全方位的转型。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学生状态,正是教学转型的三个重要向度。从教学目标看,我们的教学必须实现从知识到学识、再由学识到见识的转型;从教学过程看,我们的教学必须实现从呈现到展现、再由展现到发现的转型;从学生状态看,我们的教学必须实现从被动到主动、再由主动到互动的转型。
由表8可看出,在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广度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F=52.77,P<0.001).其中六年级广度最强,为V级.在进位加法的口算广度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四、五年级,六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六年级加法口算广度最强,为IV级.在这两种加法中,一年级的等级均为最低,为I级.
mine periphery in Huaiyuan county of Anhui province JING Hai-xia HUANG Jiang-hua SHI Yun-long et al.(70)
呈现式教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作为一种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是一种最简单、最粗放,也是教师最容易控制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但在这种呈现式的教学中,教师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学生则成了纯粹的机械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不知道知识的“来龙”,也不清楚知识的“去脉”,知识就在这种“呈现”过程中失去了生命,课堂教学也在此过程中失去了活力。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必须转型,首先是要实现从“呈现”到“展现”的转型。所谓展现式教学,也即让知识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显现出来,还原知识的过程性,凸显教学的生成性。如果说,呈现式教学给学生提供的是桌餐——不管你爱不爱吃,反正就是这些菜,你没有选择的余地;那么展现式教学给学生提供的则是自助餐——随着你脚步的移动,你会看到各色各样的菜品,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
教学是一项历久弥新的事业。每一次课程改革,在给教学转型升级带来巨大压力与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新一轮课改大潮,我们的教学如何转型?转向哪里?笔者觉得,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学生状态,可视为教学转型的三个重要向度。当前,这三个向度正面临着转型。
教学转型的三个向度
王国芳
王国芳,正高级教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政治教研员,全国优秀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封面人物,《教师博览》封二人物、签约作者,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做个爱思考的教师》一书,在省内外作教师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讲座七十余场。
一、学习目标转型:知识→学识→见识
从桌餐到自助餐,应该说这是教学方式的一次重大转型,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选择权,但自助餐还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教学而言,关键是要看能不能让学生成为厨师,能不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有第二次转型,即从展现式向发现式飞跃,让学生在教学中通过思维活动、实践活动,开展自主探究,去发现新问题,增长新知识,习得新方法,获得新体验。从某种角度看,展现式学习更多的还是依靠老师的教,这种教学方式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离不开老师,学生被紧紧地捆绑在老师的身边;而发现式学习则强调更多关注学生的学,在教学中真正贯彻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这种教学方式是教师放飞学生,是给学生一个更大的学习空间,即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所以,真正优秀的老师,绝不是那些使学生离不开你的老师;相反,恰恰是那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可以离开老师的老师。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中学阶段所谓的学霸,却适应不了大学的生活,有的甚至以退学收场;一些在学术上颇有造诣的人,一到了社会上就举步维艰,有的甚至连生活都应付不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可能是我们学习的目标,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更不是学习的全部。因此,我们的学习目标,还需要实现第二次转型,即从学识到见识的转型。除了知识,我们的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去发现一个更宏大的世界,去了解东南西北的人和物,去探求古今中外的事和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人的世界观总在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如果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只看到“学科”,而不是辽阔的世界,那么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从何形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会如何?很多时候,我们在一些小事情上纠缠不清,往往是因为我们的眼界太小。有比较才有鉴别,见到了世界的丰富多彩,人才会有比较的意识和冲动,也才会有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可能;见多了才会识广,见识的人和事多了,心胸自然就会开阔。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仅限于获取知识,也不能满足于丰富学识,而是要努力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开阔他们的胸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成为真正独立于天地之间的人,而非仅仅是生活在“学科”中的人。拿现在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的话讲,就是我们要问一问:“为了教育那些不会成为你这个领域里的专家的年轻人,你这门学科将作何贡献?对外行、普通公民而言,这门学科有何贡献?”
二、教学过程转型:呈现→展现→发现
作者简介
在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观下,知识既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知识作为人类世代积累下来的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成果,相对于其学习者来说,是外在的、固化的或者说是“死的”。如果一味地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那么知识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我们的负担。我们平常所说的过重的学生课业负担,指的正是这个问题。因此,就学习目标来说,我们必须要实现从知识到学识的转型,通过学习,让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学术上的修养。可以说,学习目标的第一次转型,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或者说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三、学生状态转型:被动→主动→互动
我们常用“被动”一词来形容学生的学习状态。其实,所谓的被动,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老师说什么,学生才做什么,更有甚者,老师说了学生还是不动,这是态度上的被动;二是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一旦离开了老师,学生就不知道做什么,这是方法上的被动。显然,这不是理想的学习状态。所以,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讲,教学转型首先要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型,一方面要主动投入,不要一味等着老师来给自己安排学习;另一方面要主动钻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注重学习方法的改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益。
实践证明,采用该方法更换蝶阀简便易行,效果良好,能够方便、迅速地在现场更换漏油的蝶阀,在缩短检修周期、降低成本方面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但是,学习光有主动还是不够的。如果一个人只会埋头苦读,而不知抬头看天;光知道闭门读书而不闻窗外世事,这样的“主动”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型,还是低层次的学习转型,其解决的仅是个体的学习动力问题。当前,我们需要关注更高层次的学习状态的转型,即从主动向互动的转型:学习,不仅要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开放互动的学习品质。学习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真正优秀的学生,一定是那些喜欢在同学之间互相探讨、互相质疑、互相学习的人,是那些不断地向老师发问、与老师讨论问题的人。知识不等于素养,人的素养的形成也不能单纯地靠课堂学习;真正的素养,一定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合作学习、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更为重要的是,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我们的学生就进入了一个处处充满互动、时时需要互动的新天地。如果在学校里没有学会互动,没有习惯互动,那么他们又将如何适应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实现从主动到互动的第二次转型。
“识”“现”“动”是衡量教学转型的三个关键词。从知识到学识再到见识,这是学习目标的转型;从呈现到展现再到发现,这是教学过程的转型;从被动到主动再到互动,这是学生状态的转型。把握好教学转型的这三个向度,我们才能找准教育未来的风向标,推动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 敖子君
E-mail:545126112@qq.com
标签:教学转型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世界观论文;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