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敏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 四川 宜宾 644000)
【摘要】目的:探讨体检人群静脉采血心理沟通的需求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5年9月进行静脉采血的160例体检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进行静脉采血的16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采取现场交流的方式以了解体检者对心理沟通的需求,并加强护理干预,对照组未将护理干预加强,观察比较两组体检者的满意率。结果:研究组大部分体检者在采血前、采血中及采血后均需要心理沟通,研究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检人群静脉采血中对心理沟通具有较大的需求,将对体检者的护理干预加强,能够明显提高体检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体检人群;静脉采血;心理沟通;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2-0313-02
在体检中,静脉采血是一个重要的项目,不可或缺[1]。而静脉采血为一种侵入性的操作,部分体检者会因害怕穿刺带来的疼痛产生紧张、焦虑及恐惧等负面心理,并且还有部分体检者对静脉采血相关知识比较缺乏,在采血后进行不正规的自我护理,常常引发不良反应,而这些因素均对正常开展静脉采血造成一定影响[2]。心理护理是通过与体检者之间交流沟通,来了解其思维、心理、情感及观念等,并对其负面心理进行有效的缓解[3]。本文就对体检人群静脉采血中对于心理沟通的需求与护理效果进行探讨,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静脉采血的160例体检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进行静脉采血的16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87例,女73例,年龄为22至67岁,平均年龄(41.6±5.7)岁,其中有17例为小学及以下学历、36例为初中学历、48例为中专及高中学历、59例为大学及以上学历;对照组男91例,女69例,年龄为23至64岁,平均年龄(42.4±4.9)岁,其中有15例为小学及以下学历、33例为初中学历、51例为中专及高中学历、61例为大学及以上学历;研究组和对照组体检者在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 方法
由接受过相关培训的护理人员对研究组体检者进行一对一的现场交流访谈,对访谈内容与结果进行准确详细的记录。访谈内容为体检者在进行静脉采血时否需要心理沟通,并将对于研究组的护理干预加强。护理措施主要包括:采血前护理、采血中护理及采血后护理。
采血前护理,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教育培训,使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交流能力提高,并且护理人员还需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在采血前将准备工作做好,并对受检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因一些体检者可能会由于害怕穿刺失败及其带来的疼痛,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因此护理人员需在采血前对体检者进行健康宣教,详细询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体检者具有严重是心理恐惧及焦虑等,需安排专业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缓解或消除体检者的负面情绪后,再进行采血。通常采取座位姿势更易导致体检者晕针,如果体检者有晕针现象的需采取卧位姿势进行采血。护理人员需根据体检者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进行沟通交流,交流时护理人员需表情亲切、语言温和,并需将采血相关知识详细的向体检者进行讲解,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
采血中护理,在体检者进行采血时,护理人员需加强与体检者之间的交流,并积极询问其感受,多给予关爱、鼓励及安慰,并依据体检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其感兴趣的话题,使体检者的注意力转移,在进行采血时护理人员需最大程度将一次采血成功率提高,穿刺做到快、稳、准,而如果第一次采血失败,护理人员需立即将失败原因向体检者解释,并积极自动的安抚体检者。
采血后护理,在体检者完成采血之后,护理人员需告知体检者采血后的注意事项,主动关心询问体检者,对其主观感受进行了解,密切观察体检者有无不良反应发生,并对穿刺部位进行仔细观察,避免穿刺部位出现肿胀、感染等情况,从而使体检者的安全感及心理舒适度提高。
1.3数据处理
使用SPSS l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分析,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采血中对心理沟通的需求情况
研究组160例体检者中,对采血前进行健康教育有需求的体检者有158例(98.75%),对采血中加强其关爱与鼓励有需求的体检者有135例(84.38%),对采血后讲解相关注意事项有需求的体检者有156例(97.50%)。
2.2 满意率情况比较
研究组体检者的总满意率为97.50%,对照组体检者的总满意率为88.13%,两组的总满意率相比较,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表 两组的满意度情况比较
*
3.讨论
静脉采血是一种有创性的护理项目,给予体检者精心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将其舒适度提高,还能够将血液标本的质量提高,从而使临床检验及诊断的准确性提高[4]。对体检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能够使其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缓解,从而保障静脉采血能够顺利完成。在采血前进行健康教育、采血中给予关爱与鼓励,采血后告知注意事项等护理干预,不仅能够将静脉采血的服务流程优化,还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
在本文研究中显示,研究组大部分体检者在采血前、采血中及采血后均需要心理沟通,研究组的满意率为97.50%,对照组的满意率为88.13%,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大部分体检者在静脉采血中对心理沟通有需求,需加强对于体检者的护理服务,使体检者的满意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如燕,吴英.体检人群静脉采血心理沟通的需求与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3):68-70.
[2]周景梅.心理沟通在体检人群静脉采血中的需求及护理策略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25(17):90-90,91.
[3]杨海双,庞燕芬.体检过程中静脉采血的心理护理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8(28):508-509.
[4]钟小燕.护患沟通在静脉采血体检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4):385-386.
论文作者:黄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5
标签:静脉论文; 心理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需求论文; 对照组论文; 满意论文; 血中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