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努力提高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水平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15大报告中提出了:“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这是我们经济工作中的重大任务。虽然对外开放的方针我们国家已经实行了近二十年,并且卓有成效,但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则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是由于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局面,世界经济也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对外开放既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对外开放的大环境
要搞好对外开放,首先要了解外部世界。当今的世界经济正处在全球化的过程之中,它对世界经济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虽然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本身就具有以市场经济来使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特征,但是世界经济真正形成全球化的趋势,还是从本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尤其是自八十年代以来,加速发展。本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虽出现了国际化的特征,但还谈不上全球化。这是由于从全球范围来看,进入市场经济的国家还有一定限度,主要限于资本主义国家;因列强争夺势力范围导致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通讯技术和交通运输的不发达,也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难以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地区性的冲突与战争仍难以避免,但从五十年代起,世界进入了冷战下的战略均衡状态,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同时,在经济上,也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条件:
1.科学技术经历了一系列突破,尤其是半导体技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生产的自动化技术等,使生产方式发生了新的革命。
2.高速公路、大排水量船舶运输和航空业的发展,把整个世界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3.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摆脱了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后,走上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使原来以西方国家为主的世界市场范围进一步扩大了。
4.跨国企业发展起来,大大推动了生产和消费全球化的进程,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者。
基于以上因素,战后的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到八十年代以后,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加快了。这是由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进一步发展,除发展中国家不断在市场化趋势下进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外,中国于八十年代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积极力量。八十年代末以苏联为主导的经互会的瓦解,使存在于世界市场之外的一大经济集团解体,东欧国家,以及苏联瓦解后的独联体国家,都转向加入世界市场经济。九十年代印度的经济改革,又使这个占世界人口七分之一的大国进入世界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部分。此外,喷气式客机的普及化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交通的便利。而卫星通讯及于八十年代中发生的个人电脑普及化和信息的网络化,则使整个世界和经济日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处理全球性的经济事务也日益不受地域的局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出现了以下特征:
1.海外投资与国际贸易一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内容。在这个时期内,不仅国际贸易仍然蓬勃发展,而且在海外投资推动下,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并随着市场的拓展和生产成本的变化,跨国界的生产网络正在不断发展。海外投资的浪潮又进一步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据联合国的资料,目前全世界的跨国公司约有3.7万家,其海外子公司约有20万家, 遍及160个国家地区,其经济实力占资本主义世界总产值的40%,贸易的 50%,技术转让的75%,技术开发费用的90%。1992年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额高达5.5万亿美元,大大超过该年世界商品与劳务贸易总额的4万亿美元。〔1〕跨国公司的活动带动了世界的贸易、 生产的跨国界分工和金融的跨国界流动,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3.随着市场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出现了以制度化为特征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除了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之外,在全球范围内,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作为原则,被用制度化的方式确定下来,该组织包括了和将要包括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性的经济组织,从而在制度和规则上有力地推动和保证着经济的全球化。
世界上经济的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的范围,同时也把更多的生产要素纳入世界性分工的生产体系,使生产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一方面使竞争非常激烈,竞争又不断推动着技术进步。同时,全球化的生产与竞争又大大加快了技术扩散的速度,跨国企业的活动更是推进了这个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也都纳入了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的对外开放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这样背景下进行的。
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七十年代末,当中国政府决定实行对外开放方针时,并不是因为受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所推动,而是强烈地感到闭关自守必然导致落后,而落后必定要挨打。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是为了更快、更有效率地发展经济。但是,一旦实行对外开放,中国就无法脱离外部的环境来发展自己。因此,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也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对于对外开放的中国,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首先来看机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给中国提供了日益扩大的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空间。就国际资源来看,从传统的初级产品、原材料、到适用技术、生产设备;从高新技术,到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以及人才资源;从外商直接投资,到不同来源,不同种类的资金借贷,都可以从世界市场中得到。只要适用得当,就可以产生效益,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这无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给中国提供了可供利用,而又断扩大的国际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即意味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它给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由于世界市场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中国的商品、劳务或服务就有条件进入其中,寻找比较利益。此外,全球化对于世界经济来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从而使世界经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能保持不低的速度稳定发展,这对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同时,中国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规模和市场潜力。中国的对外开放,也意味着中国加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市场以其巨大的潜力,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这反过来,又为中国利用国际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中国加入世界市场的本身,也构成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重要筹码,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具有更强的经济能力和选择性。
从这些年的实践可以看到,由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出口迅速增加,吸引外来直接投资名列世界第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中国的扩散加快了。由于面临国际上的竞争,也加强和改善了中国企业的素质,提高了竞争能力。而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努力,则使中国经济体制将进一步按照该组织的要求开放,从而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方向的改革。从这些意义来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对实行对外开放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在我们认识和适应全球化这个重要趋势之后,就应该象江泽民同志在15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从而,能促使国民经济更迅速地发展。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也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普遍化。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合作,也意味着中国要在世界上面临市场经济规则的竞争。这也是看一个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是否完善、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竞争。对于象中国这样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在这种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能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中国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在市场准入方面作更大的开放,减少关税和非关税的保护,以适应该组织的要求。这也需要中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使整个国民经济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个全球化的过程中占有有利的地位。这表现为这些国家的经济是与市场经济体制天然合一的,因此它们是市场经济中的先行者,又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经济中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从经济活动来看,发达国家不仅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优势,产品和服务出口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也是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者。发达国家掌握着技术上的优势,同时,推动全球化的跨国企业的母公司,也主要属于发达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不仅在生产资源上具有高度互补的性质,同时在资金、技术、管理、人力资源上也差距悬殊,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在这样的条件下实行对外开放,实际上是面临一场实力悬殊的竞争。
很显然,中国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进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进入这个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动进入,了解自己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以取得更大的发展。另一种是被动地卷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经济体制和企业素质都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不断在拉大。如果这样,对外开放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因此,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实行对外开放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更积极地走向世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首先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旧的观念。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以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只要立足于国内,同样能形成市场与分工,对积极地走向世界持保留的意见,仍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要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就必须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就必须要减少保护,放宽市场准入的条件,这也在相当一部分同志中引起疑虑,认为会对我们的民族工业造成太大的冲击,因而主张仍用保护的办法,甚至推迟或不参加世界贸易组织。这种观念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不只是一个与自己历史状况相比的相对现代化,而是要达到世界的现代化水平。否则,不仅不能改变中国在经济综合国力相对落后的状况,而且也将永远受制于人。搞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对外开放,必须要进入经济技术全球化的过程,此外别无选择。只有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中国的经济才有可能发展得更有效率,也才有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只能是暂时的措施,靠保护不能保护出现代化的经济。只有进一步开放,更主动地面对国际竞争,中国才能抓住经济全球化中的机遇。
在一段时间内,国内对于跨国企业大量进入中国,也引起不少争论。有人担心跨国企业的进入,将因其掌握先进的技术,具有雄厚的实力,且跨国企业几乎能够垄断整个市场,会造成我们的民族工业完全受其控制的局面。从而提出了引进外资是否有利的问题。与经济体制改中所出现“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一样,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也出现了“姓中还是姓外”的争论。这种争论也对中国是否要继续积极地引进外资,尤其是要引进跨国企业造成犹疑。
的确,中国在开始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封锁和苏联的背信弃义,不得不走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从而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带有鲜明的民族性。由于中国产业的主力军——国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外来直接投资的进入在带来先进管理和技术的同时,也往往对国有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尤其是跨国企业的进入,使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营销渠道等诸方面都难以与其竞争。这种情况引起了一些人对民族工业命运的忧虑,认为民族工业将难以生存与发展,从而提出引进外资是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
这个看似很有正当性的问题,事实上却是在不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提出的。经济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个国家即使再大,也无法关起门来搞现代化,这一点中国已有沉痛的教训。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个国家也不必把自己的民族工业搞成一个门类齐全的系统,而完全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使自己的生产要素取得更大的效益。确实,跨国企业前来投资,并不是从对象国的利益出发的,而是力图把该国的这一产业纳入自己的全球战略之下。但是,这并不排斥吸引外资国家可以通过自己的产业政策和提高自己国家企业的竞争力,来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正是通过竞争来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
在引进外资及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在一个阶段内确实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但这更多的是由国内经济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国内企业缺乏竞争力造成的。这类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而不是通过缩小对外开放的幅度来避免。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情况就是如此。
正是由于对外开放,才进一步暴露出我们企业制度上的问题,使国有企业改革的紧迫性突出了。正是由于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面临着进一步开放市场准入的压力,除制造业中的幼稚产业外,第三产业的缺乏竞争力一下子暴露无遗。我们的银行业、保险业、贸易业、以及其他的服务业都难以与国外先进企业竞争。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改变对外开放中出现的被动状态,也才能使我们的经济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开放与深化改革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江泽民同志的十五大报告在提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有步骤地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任务,成为今后几年对外开放发的方向。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更积极地走向世界,通过对外开放,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和壮大自己。
注释:
〔1〕摘自韩世隆:《跨世纪世界经济的四大趋势》, 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