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综合分析&基于货币稀释理论_流动性过剩论文

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的世界经济冲击综合分析——基于货币稀释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流动性论文,综合分析论文,货币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当前,出现了以全球低利率为特征的流动性过剩,以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和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为特征的世界经济“镜像关系(Mirror Image)”,以中国的高储蓄、高增长和低金融发展与美国的高消费、低增长和高金融发展为特征的经济事实共存现象。关于这些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有着广泛的讨论,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导致全球失衡(McKinnon,2005;Mundell,2007),非储备货币国增加外汇储备的动机是出于自我保险(Jeanne和Ranciere,2006;Aizenman和Lee,2007),美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上存在着对偶关系(Macfarlane,2005;Blanchard等,2005),新兴市场国家的过度储蓄与全球失衡高度相关(Kuijs,2005;Bernanke,2005),流动性过剩是开放条件下实体经济矛盾在货币层面的反映(李晓西、和晋予,2007)。可是很少有关于这些联合现象的正规分析框架。在这方面具有突出贡献者应该是Caballero等(2008)(以下简称CFG模型),他们将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全球低利率和美国资产在全球资产组合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三个事实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内,并且论证了这三个事实并存的原因是由于世界不同地区提供金融资产的能力差异所造成的。但是,他们的模型中没有纳入“货币”这一关键性因素,因而大大降低了对世界宏观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然而,想把“货币”引入模型十分艰难,原因是现有的货币理论难以完成这一任务。

      货币理论一直以来成为经济学中高度争论的领域,甚至涵盖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发表以来主流经济学的几乎全部的争论和发展。货币的存在对理论家提出最严峻的挑战,甚至在最完美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Arrow-Debreu版本的经济模型中也找不到货币存在的空间。在货币经济建模中一般都要触及到货币理论的微观基础,对此人们在为什么要持有货币的思考中,形成了三类模型。第一类模型是由Sidrauski在1967年提出的“效用函数中的货币(CIU)”,该类模型假定经济行为人的效用直接来源于消费商品和持有货币。由于持有真实货币余额能产生直接的效用,这就保证了消费者在均衡状态下会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货币也因此而具有了价值,货币的价值来源于货币能够便利交易。该类模型存在三点不足:第一,假设中直接回避了“货币为什么能够进入市场中”这个最重要的问题。第二,把货币发行作为既成事实的前提下,直接选取效用函数,而且对效用函数的选取具有主观性。第三,没有论证为什么持有货币能产生直接的效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CIU模型缺乏令人信服的微观基础。第二类模型是由Clower于1967年提出的“货币先行约束(CIA)”模型,该模型认为在货币经济中,货币可以购买商品,商品可以购买货币,但是商品不能购买商品。“商品不能购买商品”的假设使得必须出现媒介以便利交易的进行,这样媒介就具有了价值。该类模型存在五点不足:第一,没有解释货币为什么能够进入市场,只是强调了货币进入市场后的作用。第二,货币的出现使得交易费用降低是从总体来分析的,但不能保证每一个个体都如此。第三,只说明了媒介具有价值,没有说明价值究竟是多少。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该类模型并没有解释这一原则怎样体现。第四,不允许进行“物物交换”,既割离货币发展的演化历程,也与现实不符。第五,要严格地证实货币引入后交易费用会降低,在技术上是极其困难的。第三类模型是“交迭世代(OLG)”模型。该类模型来源于Samuelson(1958)的“消费—信贷模型”,货币是作为“社会设计”而引入的。OLG模型指出由于存在“帕累托无效率”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引进一种交易资产而弥补帕累托缺口,尽管该资产没有内在的价值但可以使得接下去的几代人达到帕累托最优配置。该类模型存在三点不足:第一,没有说明货币本身的价值来源。第二,认为货币的最基本职能是价值储藏,忽视了货币的交易媒介的重要职能。第三,仅仅提及货币是“社会设计”的,但是没有对“设计者”的行为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上述三类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了货币的特征,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模型的理念被之后的研究者广泛效仿。CIU可以用于货币交易功能与储藏功能,但是效用函数的选取比较主观;CIA适用于货币交易功能;OLG适用于货币的储藏功能。但是,现有的这些文献没有揭示货币的本质,这一理论瓶颈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对现代经济的许多现象的揭示和解释。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是当今世界的两个热门话题,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单独研究的文献很多,但是缺乏统一的研究框架。原因是将二者纳入统一模型需要考虑货币因素,而现有的货币理论无法完成这一任务,急需货币理论创新。本文提出了货币稀释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的一般均衡模型,通过综合分析,对世界许多经济现象给出了理论解释。

      二、货币稀释理论

      

      命题②1:时刻t政府发行货币

,那么居民拥有的产出价值由

降为

      本文所用“货币稀释理论”的命名来源于化学中对“液体”概念的描述。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质(溶质)以分子或更小的质点分散于另一物质(溶剂)中。社会总产出的价值相当于溶质,而货币相当于溶剂,货币(溶剂)的增加不会改变社会总产出价值(溶质),而只能增加二者的混合物(液体)数量。

      货币稀释理论是货币进入法币时代的特有现象。纸币的发行主体是政府,所以我们首先分析政府行为。政府与普通公民的最大区别就是政府具有公共权力。政府的公共权力来自于公民私权的让渡。政府就是依靠这种公共权力来发行货币,特别是发行不可兑换的纸币。纸币本来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它的价值来源于政府的公共权力的强制力和公民对其价值的认可。当公民认可了货币的价值后,货币的两项基本职能,即交易媒介和储藏价值就会体现出来。现实中的实体经济不会随着公民对货币价值的认可而发生改变。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属于私权的范畴,而不兑换的纸币中承载了公权的因素。因此,纸币的价值体现就是商品价值的让渡。通过让渡使得本来没有价值的货币“视同”“商品”,这样货币自身就具有了价值。由于让渡使得原有商品的价值变得较小,相当于货币对原有价值的稀释。因此,我们将这一理论称为“货币稀释理论”。通过对商品的稀释,货币自身也就变成“商品”,具有了价值,那么,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就体现出是一种“物物交换”。货币在发行时,对商品价值具有稀释作用,发行后,货币本身就具有了价值,这样自然会执行“价值储藏”职能。由于货币具有了价值,公民接受货币就是很自然的。从宏观经济视角来分析,每年发行的货币量属于货币的流量,执行交易媒介职能;发行后的货币进入经济中属于货币的存量,执行价值储藏职能。属于价值储藏职能的货币,在微观领域仍然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货币——商品交换,这是满足个体之间对消费的调整,这种交换在宏观方面来看是“零和博弈”,不影响宏观经济的整体表现。货币的存量与流量在价格决定中共同起着作用,存量货币决定商品的价格水平,流量货币决定商品的稀释程度。因此,“货币稀释理论”本身就含有货币的存量与流量双重属性。

      命题2:政府发行货币后,货币的面值和商品的价值以相同的比例缩小。

      命题2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现实中,政府无论发行多少货币,从不担心按照面值换取等量的商品,因为有命题2作保证。政府发行货币后,居民对纸币面值与商品价值有同比例缩小的评价,这就便利了法币的推行。但是,当货币发行过多时,居民就不愿持有货币,这样就阻止货币的稀释,所以货币稀释理论也能对高通货膨胀时期的持物动机做出合理解释。

      政府发行面值为

的货币,居民对其评价是相当于

的产出价值。因此,政府就很容易地用货币交换来价值为

的商品,这就严格遵循了“等价交换原则”。而发行的货币

就可以加入经济中进行流通,这时的货币不再是没有价值的纸片,而是具有价值为

的商品了。这样,纸币就具有其“前辈”的商品属性,这时的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相当于进行的是“物物交换”。从全社会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分货币相当于存量,而且已经具有了价值,所以能够成为社会财富。由此我们得出如下命题3。

      命题3:政府发行货币后,货币面值

,将以缩水的形式

形成货币存量。

      货币稀释理论把政府行为作为认识货币本质的切入点,揭示了纸币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对产出价值的稀释或分割,找到了纸币的价值来源。货币稀释理论涵盖了CIU、OLG和CIA三大主流货币经济模型的基本理念。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而支出的货币与Sidrauski(1967)提出的“货币具有服务功能”及“政府对居民的超额转移支付全部来自于货币”的理念是一致的。我们强调政府是货币发行主体的观点与Samuelson(1958)强调货币是“社会设计”的理念具有相似之处,因为“社会设计”的代表就是政府。货币稀释理论同时考虑了货币的交易功能和储藏功能,能够涵盖Clower(1967)仅仅考虑交易功能的理念。

      货币稀释理论与CIU、CIA和OLG三类货币理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没有假设限制,更加贴近现实。“货币稀释理论”从货币发行的主体(即政府)出发,揭示出作为货币的纸片与其他纸片的本质区别。第二,遵循等价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具有坚实的理论根基。市场经济中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等价交换,但是长期困扰人们的是货币本身没有价值而又充当交易媒介,显然违背“等价交换”规律,这一难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或解释,货币稀释理论能够对此做出较好的解释。第三,承接货币的发展历史,使理论具有连续性。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等形式,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本身都有内在价值,在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自然遵循了等价交换规律。发展到纸币时代,货币在充当一般等价物时仍然要求本身应具有价值,货币稀释理论回答了货币价值的形成问题。因此,货币稀释理论使纸币承接了货币发展的历史,纸币的价值出现不再是空中楼阁。纸币的出现既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同时,货币理论也找到了历史的渊源,理论得以平稳过渡。第四,弥补了主流货币理论存在的缺憾,体现出了货币的本质属性。避免了CIU模型中效用的主观性,克服了CIA模型中超现实假设,延伸了OLG模型中的“社会设计者”行为分析。第五,承载着货币理论基本命题,③能够给出合理解释。

      三、世界经济冲击的综合分析

      为了保持论文的逻辑性、承继性和完整性,我们先简单介绍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一般均衡模型。我们把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一般均衡模型的主要内容绘制成表1。

      

      

      (一)各国的博弈造成全球低利率压力

      我们对模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汇总分析,其结果见表2。

      从表2我们发现这样的规律:只要是国内利率低于均衡后的世界利率,就会获得经常账户盈余,否则就会产生经常账户赤字。因此,每个国家都有降低利率的动机,进而导致世界利率的下降。全球低利率是流动性过剩的表现,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会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因此,在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需要合作。

      (二)各国行动中的现实约束

      虽然世界各国存在着降低利率的倾向,但是,在现实中,影响利率的各种因素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客观约束。首先,R国比U国经济增长快。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断进行帕累托改进,出现经济的较快增长,但是中国与美国的经济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美国为中国提供了学习机会,中国具有后起者优势。其次,货币地位不同,造成了中国低消费(低

)与低金融发展(低

)。由于美元特权,中国只能追求美元储备并依靠经常账户顺差和过度储蓄来摆脱不利处境,这就造成了

低下。美元特权使美元成为世界各国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最主要来源,这种吸引力使得中国不得不用过度的储蓄去购买美国资产,而使美国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造成

的低下。在此情况下,美国缓解了大量发行货币的可能。因为频繁而大量的发行货币会影响美国货币的信誉,甚至影响其储备货币地位。但是,我们并不排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大量发行货币的可能性。

      

      

      

      

      

      (四)低

和高

组合

      

      

      命题5说明: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中国的经济增长增加了其收入,这样会产生对国外产品的需求,有助于减少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的效应被过高的储蓄所吸收,造成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进一步扩大。对照分析,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中国储蓄的过度增长,而在于美国的过度消费。

      命题4与命题5表明,美国利用自己国际储备货币国地位,大力发展虚拟经济,由此造成了别国经济对美国经济反向输血的“资本逆流”现象,不断提高美国资产在全球资产组合中的比重。当世界各国争先购买美国长期债券时,就会形成利率方面的“格林斯潘难题”;当世界各国出于保险动机而购买美国的安全资产时,其结果使美国自己滞留了大量的“有毒”资产,这种脆弱的经济遇到负面冲击,必然导致金融危机。我们这里得到的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的结论与何秉孟(2010)的研究结论一致,他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美国金融垄断资本的迅速扩张,出现了由“圈地”(办实体企业)向直接“圈钱”的蜕变,近二三十年,美国经济逐步空心化,当代国际货币体系为美国金融垄断资本全球扩张提供了最重要的杠杆或平台,美国通过“债务”这一“发酵剂”高杠杆地创造出“有毒”金融衍生品。

      (五)低

与高

组合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是美国经济与国际资本流动结合在一起的结果。美国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rnanke,2005)提出了全球储蓄过剩的观点。伯南克并不否认美国的低储蓄和财政赤字对贸易逆差的影响,但他认为,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不是“美国制造”的,而是全球储蓄过剩的结果。全球储蓄过剩导致全球资本为寻求利益而流入,又导致了美国的储蓄下降,因为美国被世界视为全球投资最理想的地方。外国资本的输入既满足了美国的投资需要,又导致了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由贸易逆差引起的经常账户逆差。

      中国高储蓄的集聚,只好由政府寻找投资机会,由于中国是世界的制造中心,因而不需要一般的产品,需要的是高科技,中国政府购买美国高科技的设想一般不会实现。美国对中国实行高新技术封锁,在“经济威胁论”的指导下,恐惧中国的发展。因此,中国的过剩储蓄由于美国的不合作,导致投资去向受到限制。中国虽然购买不到U国的高科技,但仍然对美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充满信心,美元作为国际储备主导货币,使美国金融市场非常成熟。在此情况下,中国流出资金的很大一部分直接转变为美元资产,如美国的国库券,造成美国的巨额经常账户逆差。

      造成世界流动性的过剩,中国与美国都有责任。但是中国是出于对现实的无奈,而美国则是出于本国利益考虑的权衡取舍结果。在世界博弈中,双方参与者处于不对等状态。所以说,在制度的安排上有一个必然造成失衡的因素,全世界每个国家都要有一点外汇储备,而这个外汇储备都需要用美元,为了得到美元外汇储备,必须有出口的盈余,反过来讲美国必须有出口的逆差。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它无需努力,就可以享受别国的货物,但另外一方面却使得美国丧失了就业机会。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是博弈的主动者,迎合和引导着中国购买其金融资产。

      世界各国都有降低利率的动机,进而导致世界利率的下降。全球低利率是流动性过剩的表现,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会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因此,在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需要合作。中国经济通过帕累托改进,利用后起者优势,使得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美国。由于美元特权,中国只能追求美元储备依靠经常账户顺差和过度储蓄来摆脱不利处境,中国用自己的储蓄去购买美国资产,美国顺势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缓解了大量发行货币的可能。美国在国际博弈中充满自信,由于不受外汇储备短缺的制约并且可以向世界直接发行和供给美元,放任经常账户巨额逆差,利用经常账户逆差获得了国内高消费所需的大量物质产品,弥补了国内巨大的储蓄缺口。美国过度的自信和放任直接导致了金融危机,危机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直接转嫁危机成本。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美国发展虚拟经济,形成新兴的国际社会分工。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经济资源的现实约束,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几乎不需要消耗经济资源,所以美国便于控制。现实中,美国处于世界博弈的主动地位,使得中美两国的金融发展差距大于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差距。全球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利用国际储备货币国地位主动创造金融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增长延缓了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出现,美国鼓吹的“中国威胁论”是别有用心的,中国经济增长对当今世界的经济稳定做出了贡献。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对美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效应被过高的中国储蓄所吸收,但是,造成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进一步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过度消费。美国大力发展虚拟经济,由此造成了别国经济对美国经济反向输血的“资本逆流”现象,不断提高美国资产在全球资产组合中的比重。当世界各国争先购买美国长期债券时,就会形成利率方面的“格林斯潘难题”;中国高储蓄的集聚,只好由政府寻找投资机会,由于中国是世界的制造中心,因而不需要一般的产品,需要的是高科技,而美国对中国实行高新技术封锁,在“经济威胁论”的指导下,限制中国的发展。另外,中国国内的小微企业急需资金,但是,金融市场发展落后,金融监管还未完善,导致中国资金投资去向受到限制。这迫使中国资金很大一部分直接转变为美元资产,中国流入美国的资本流大多数是非投机性的,主要是寻找资金安全,为满足这一需求,美国创造出许多债券工具,掀起了证券化浪潮。美国将自己的无风险资产出售给中国,以此提高了美国金融机构的有限杠杆。随着全球失衡的加剧,美国越来越多地持有自己创造下的“有毒资产”。这种经济是脆弱的,美国创造的所谓“安全”债券,投资者慢慢认识到其并不安全,所以投资者开始改变其资产组合,卖掉不安全的证券,持有安全债券。资产组合的转换会出现利率下降、风险溢价上升、杠杆率提高的情况,使金融部门面临着巨大的负面冲击,最终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①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离散型变量的表示形式为

,而连续性变量的表示形式为F(t)。这里为了书写方便,同时与CFG模型表示方法一致,直接用

来表示连续性变量。

      ②本文所有命题的证明过程省略,读者如果有兴趣,请向作者索要。

      ③这些基本命题是:货币是交易媒介还是价值贮藏,抑或计价单位?货币是存量还是流量?货币是表示相对价格还是表示总量变量(如价格总水平)?货币是中性的还是非中性的?货币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

      ④由于篇幅所限,我们省略了推导过程,如果读者需要,可向作者索要。

标签:;  ;  ;  ;  ;  ;  ;  ;  ;  ;  ;  

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综合分析&基于货币稀释理论_流动性过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