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_国家创新系统论文

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体系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 01;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26(2002)04-0005-010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从国家层面宏观地考察技术创新问题,把同技术创新关联度较强的诸要素经过有效的整合,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运用系统的作用,减少要素之间的摩擦,增强要素活力,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的开展。这无疑为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尤其是对改善我国目前技术创新活动现状,具有实践意义。

一、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是一国国力强弱,国家竞争力高低的决定因素。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关注的重点,而国家创新系统则是对技术创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其中,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技术创新系统是由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企业;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子系统,各有侧重,相互交叉,互相支持,构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从国家创新系统组成与功能的关系看,技术创新系统的功能只涉及技术创新和知识的应用。而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更加丰富,如表1与表2所示(注:何传启等:《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页。)。

表1 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及主要功能

表2 国家创新系统组成与功能的关系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构架的基础是基于对技术创新运行模式的分析,其目的是促使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为此在构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技术创新边界扩张问题。R·科斯在对企业性质的分析中,将企业的扩张与收缩规定为交易成本的节约,这种分析方法移植到技术创新系统的讨论同样有效。就技术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行为而言,假如组织协调的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则组织协调替代市场交易,如果随着组织的不断扩张,组织协调的成本增加并超过市场交易成本,则市场交易会替代组织协调。事实上,现实的创新过程中,组织协调与市场交易往往是相互交织并相互补充的,技术创新系统的边界也的确存在着扩张或收缩两种情况。但就技术创新行为的演变而言,技术创新系统的边界在不断地扩大,表现为技术创新组织规模的扩大和技术创新行为的融合与协调两个方面。前者是单一组织形式下的规模扩张。后者是对技术创新系统的改造。这种扩张既是社会劳动分工范围不断扩大的产物,也是社会交换系统不断拓展的结果。同时也表现为技术创新活动的自我激励,即使以往的技术创新成果成为后续技术创新规模的边界扩展的依据。以这些条件为前提,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具备不断冲破地方壁垒、部门阻碍,乃至国家屏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系统边界的扩张。表3说明了技术创新在经费投入上表现出规模扩张的倾向(注:李正风,曾国屏:《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山东教育出版社第122-125页。)。美国、韩国和日本前五家企业R&D经费投入几乎是前20家企业R&D经费投入总和的50%。

表3 韩国、美国、日本企业R&D投资集中程度 (单位:亿、本国货币)

资料来源:李正风,曾国屏《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山东教育出版社,第122-125页。

(2)技术创新运动的“系统范式”。创新是由不同参与者和机构的共同体大量互动作用的结果。技术创新是行为者在生产、分配和应用各种新知识中的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产物。技术创新绩效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行为者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技术创新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线型模型,而是复杂的交互作用。技术创新的诸要素之间以正馈和反馈的方式联系并形成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作如下定义: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这些机构和组织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依据不同的情况组成不同的结构,促使技术不断变化,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

要确定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要素构成,首先要从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分析入手。从技术创新的过程分析看,技术创新是一个双向作用的动态过程。(注:陈文化:《腾飞之路:技术创新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即技术——经济构想的产生阶段、技术开发技术成果的物化阶段和经济开发——技术开发成果的商业价值的实现阶段。如图1所示(注:陈文化:《腾飞之路:技术创新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图1 技术创新过程及其运作机制图

结合对技术创新阶段的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企业,研究机构、大学、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6大组织和机构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主要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互动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模型

综上所述,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实质上是“产、学、研、官、中、金”相互合作的过程,从模型图中,可以看出,整个体系置于市场环境中,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文化背景对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企业是整个系统的中心,它与大学、科研机构都有着直接的互动关系。企业是从事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和人才。企业也可以通过投资大学和科研机构来推动基础研究或企业的R&D部门参与研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互动关系表现在:专利共享和合作研究。政府与其它要素不发生直接相互作用,它是体系环境的创造者。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为系统的运行提供支撑和服务。这样系统的每一个要素既在各自的环节上发挥其各自的作用,又积极投入到其它环节之中。既在一个环节上同心协作,又为从事自身分担的工作积极做好准备。一个环节获得成功后,能及时传递至另一环节。这种滚动与并行相结合的运作方式,这样既有分工又有整体协同的集合体,可以大大提高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二、中国技术创新的实践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得比较晚,市场发育也不完善。因而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客观的分析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现状,准确地判断体系存在的问题,对我们建设和完善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将提供有益的帮助。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时期,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位于同期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前列。我国R&D总经费(GERD)同样处在高速增长时期,年平均增长速度也达到9%,而许多国家R&D总经费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均不超过2%。但是,我国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一直维持在0.65%左右的水平,这不仅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存在明显差距。见表4。

表4 部分国家R&D经费及占GDP的比重 (单位:10亿、本国货币)

资料来源: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技统计数据》,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分别保持在6%、30%和64%左右,而同期工业化国家及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相应比重则分别为20%、30%和50%左右。在对R&D活动的投入中,我国与工业化国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结构差异。见表5。

表5 部分国家R&D经费按活动类型分布 (单位:%)

国家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试验发展

美国(1995)

17.3 23.259.5

日本(1992)

14.3 24.161.6

法国(1992)

21.0 31.547.5

韩国(1994)

14.0 24.062.0

新加坡(1993) 16.1 39.144.8

中国(1997)

5.7

27.267.1

资料来源:同表4。

各国的R&D人力资源布局状况显然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科技体制密切相关。R&D科学家与工程师在生产性部门和非生产性部门的分布表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R&D科学家与工程师布局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见表6。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生产性部门中的R&D科学家与工程师所占比例超过50%,同时他们具有大学研究的传统,而政府研究机构的R&D科学家与工程师比例较小。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其科技实力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产性部门中的R&D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比非生产性部门少,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异。

表6 若干国家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

资料来源:(1)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1998年;(2)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数据》1998。

很明显,如果我们以技术大国的标准作为参照系的话,我国的差距还相当大。分析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新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差距。我国企业目前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企业信息闭塞,不善于同高校的科研机构合作,不善借助外力来弥补自身技术能力的不足;(2)企业在资金、政策、信息等方面仍对政府部门有所依赖;(3)企业负责人(暂不能称为企业家)的创新意识较为薄弱,对技术创新问题的关注程度很低;(4)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表现在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相当弱,已影响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全国大中型企业R&D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科技企业也只占0.6%。

第二,分析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技术创新中的差距。我国高等学校集中了全国1/3的基础研究经费和大部分基础研究人力,全国15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00个建在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是我国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目前,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的35.4%。在《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我国论文中,高等院校所占比例不断上升,1989年高等院校的论文比例为59.1%,至1996年上升到68.6%。SCI收录我国的论文也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少数研究与开发机构。1996年,被SCI收录论文的高等学校有334所,其中发表论文最多的前10家的论文数占收录的高等学校论文总数的43.9%,前50家占80%(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指标》(1998),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我国基础研究的产出也不尽人意,3大国际科学论文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和引用情况均不够理想。我国发表的论文仅占世界论文的1.8%,我国在影响因素高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太少,论文被引用率也在不断下降,反映了我国论文质量也不够理想。1986—1995年,论文被引用率从0.56下降到0.25。被引用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1.78次,低于国际上被引用2.22次的平均水平(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指标》(1998),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我国的科技成果水平下降,表现在我国的科技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加,但重大科技成果的数量有所减少。知识含量最高的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不断下降。

第三,分析技术创新中介机构的差距。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的加快,对中介服务机构无论在数量还是功能上都提供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的中介服务机构的类型主要有技术交易市场、人才市场、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及各类咨询机构等。但大多数中介机构的功能单一,特别是在咨询服务活动方面功能不强,没有真正起到快捷沟通技术供求双方的桥梁作用。

第四,分析政府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技术创新中政府的作用还相当重要,主要表现在R&D的投入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拥有创新与否的决策权,对创新资源分配的垄断权等。世界各国技术创新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并不具备全面实施各种创新活动的能力,因而技术创新体系中,政府的功能应从“指令”向“指导”转变,政府的权力和责任也应从“无限”向“有限”转化。政府应通过政策推出和制度安排来推动技术创新活动。

第五,技术创新中的金融问题。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投资多,风险大,因此融资制度就成为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国的融资体系仍以国有银行为主体,国家技术创新的金融主体仍是各种形式的国有银行和金融机构。这种金融制度的弊端体现在:(1)信贷歧视。由于制度障碍,金融机构主要青睐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具有技术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不感兴趣。尽管这一局面正在改观,但中小企业的融资壁垒依然过多,融资成本较大,从而阻碍了这些部门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实现技术创新的可能性。(2)资金资源配置不善。由政府支配的一部分金融资金过多地用于金融补贴上,而大部分被补贴的企业都效益不佳,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

第六,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国家技术创新系统还不成熟,各参与要素的个体活力以及体系的整合效率均不高,主要表现在:

(1)要素互动性不强。体现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人员的流动3个方面。我国R&D研究人员的流动性不强,尤其是在企业与大学,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流动有多方面的障碍。

(2)整合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诸要素关联度不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知识流动不畅,信息流传递受阻,严重影响了体系的整合效率。

三、国家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制度安排和网络结构,决定着该体系的效率,这一结构主要是由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及其他机构在发展科学技术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交往中形成的。政府是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者,是制度安排的计划者。相对企业而言,政府部门的功能作用是它们外部环境,而对技术创新体系而言,政府部门则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处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

体系中各要素的关系是互动的。它们的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注:陈文化:《腾飞之路:技术创新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相互关联,相互推动。企业在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其它要素围绕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而运动。大学、研究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源和人才源,政府营造促进技术创新的环境,包括制度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支撑服务环境。市场对诸要素直接相关。

图3 中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模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系统置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文化背景对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是整个系统主体、核心。从技术供需关系看,企业是技术需求方,它的自发研究能力的增强可以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从技术创新的获得来看,要求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销售之间密切配合和协调,这种协调性不仅表现在研究开发活动要与企业的所有活动相协调,而且还表现在研究开发活动必须与企业外部的环境变化相协调。因此企业无可厚非地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与核心。

高等院校和政府研究机构是技术创新的知识源和人才库,他们主要承担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是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供应源。高等院校还是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摇篮。政府与其它要素不发生直接相互作用,它是系统环境的创造者。中介机构为系统的运行提供支撑和服务。这样系统的每一个要素既在各自的环节上发挥其各自的作用,又积极投入到其它环节之中。既在一个环节上同心协作,又为从事自身分担的工作积极做好准备。一个环节获得成功后,能及时传递至另一环节。这种滚动与并行相结合的运作方式,这样既有分工又有整体协同的集合体,可以大大提高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我国国家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实质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重心,在政府的导控下,产、学、研、市、官、中互动,集合成有机的整体,构成网络系统,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效率。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就是围绕技术创新源建设,技术创新主体建设,技术创新环境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建设和技术创新体系整合效率提高五方面进行。

(一)技术创新源建设。高等院校和国家研究机构是技术创新的知识源,他们研究成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围绕这一创新源建设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研究。二是强化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度。基础研究决定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动力源和能量储备,关系到潜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大力发展基础研究必须加大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健全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机制,降低基础研究风险,保证知识供给。由于基础研究的理论性,因为不适于市场调节,应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必须在财政支出中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量。其资助,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并以这些基地为核心,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开发,鼓励外部资金进入研究机构(如鼓励企业对研究机构的收购与兼并),也鼓励研究机构以多种方式进入企业,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

(二)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外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内在的动力就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培育企业的内在动力,首先应从建立公司制入手,通过产权的分散,彻底改造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使企业具备技术创新的冲动。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培育企业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

主要措施有:

(1)建立与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增强我国高科技型企业的融资能力。

(2)多层次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促进高科技中小企业健康成长。高技术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所需资金的结构、权益投资者参与的程度和回报的预期等各不相同。在初创期,资金需求量上升最快,融资渠道应该比种子期要宽,此时对产品开发还未产生收益,企业仍处于成本耗费阶段。这时,发展基金应给予支持,风险投资开始介入,担保机构提供贷款担保,企业R&D资金和发明者的投入仍可参与。企业在成长期,由于产品市场化所需的资金量更大,风险投资成为融资的主体,发展基金,担保贷款同时存在。发明者的投资可退出,企业投资仍参与。企业在成熟期,风险投资退出,银行和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大举进入,以支持企业的规模化生产。

(3)完善融资服务体系,保证高科技中小企业所融资金发挥最佳效益。完善的融资服务体系,是促进高科技中小企业所融资金发挥最佳效益的重要保证。融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完善高科技项目的投资评估功能,确保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的效益;发挥投资担保公司的作用,减少投资方的风险,促进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性;建设发达的信息网络,使融资机构与高科技中小企业之间能及时沟通,促进高科技融资市场的繁荣;选择较成功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证券市场上融资,吸收社会资金发展高科技中小企业;建立国内外融资中介服务机构,保进高科技中小企业吸引外资,进行跨地区融资。

(三)技术创新的环境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包括制度环境、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首先是制度环境建设。这一建设包括企业制度建设、教育制度建设、科技管理体制建设、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这些制度的建设与我国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成熟程度本质上是我国体制改革的函数。

其次是法律环境建设。通过立法,规范市场竞争和创新活动,尤其是要重视完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制定统一、科学的知识产权法,并考虑同国际接轨。目前,我国已颁布了《知识产权保护法》,但要注意知识产权的动态发展,及时加以修订。同时要改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加快专利审批制度的改革,降低专利申请的门槛,加速审批速度,提高审批效率。

第三是政策环境建设。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我国政府应当在政策方面逐步完善,以形成全社会鼓励技术创新的局面。

(四)技术创新人才源建设。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国家级科研队伍是技术人才的主力军。为了使人才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应当建立人才的市场调节机制,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流入企业,充实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同时也支持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进入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允许和鼓励科技人员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让市场来检验科技人员的价值;允许和鼓励科技人员的技术成果参与收益分配和技术成果入股;允许鼓励科技人员社会兼职,最大程度发挥人才效益。在人才的管理上,引进企业管理机制,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中心,形成强大的人才中间流动站,收集、储存和消化新知识,新技术,开办人才和技术租赁,为市场和企业提供人才源和技术指导。

(五)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效率整合。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效率的高低,除了要素活力外,最重要的是体系整合的效率和要素的互动作用,这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为了促进要素互动性增强,应从这几方面着手:(1)加强对互动问题的认识,从体制上解决干扰互动的因素。国家应加强市场制度建立,包括独立会计制度的建立,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制度的法律上的保证。(2)政府通过计划、基金、政策等措施,把产学研联合以合作项目优选的形式加以确定,如英国,为了促进大学与企业合作,贸工部、DFEZ与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联合设立了一项基金,且每年增加2亿英镑,用以支持大学与企业的合作项目。(3)制定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建立科学、公平、有效的科技成果价格评估体系,合理保扩产、学、研各自的利益,调动各方合作的积极性。

总之,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要以提高技术创新绩效为目的,以企业主体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和激励建设为手段,从增强体系要素的功能和活力入手,强化要素互动,优化体系效能。

标签:;  ;  ;  ;  ;  ;  

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_国家创新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