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高素质高职人才论文_王莉

浅谈培养高素质高职人才论文_王莉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近些年来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研究较多,也应该更多关注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 高职人才;高素质

引言

高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教学,除此之外,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还需要素质高、吃苦耐劳,因此,要提高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也越多。

1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职教育很多院校是“订单式”教育,对于用人单位来讲,需要的往往是素质高、能力强、能创新的毕业生。人保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最低,尽管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增长幅度均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但从整体结构看,高职高专生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截至2007年底,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有1169所,占全国高校的60.9%,在校生人数795.5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47%,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在高等教育中己达“半壁江山”。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并不占有优势,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学校要根据用人单位具体岗位设置相关的课程教学,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适应工作岗位。而现实情况却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没有多强,职业素质更是欠缺,有签于此,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使其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匹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 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复杂,既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还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

2.1 社会因素

(1)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

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偏见,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加上高职教育起步晚,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人才观和成才观。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是在中专基础上升格而成的,人们普遍怀疑其办学实力。因而人们对高职教育、高职学生缺乏了解,缺乏认识,常常片面地认为高职院校是最末流的高校,高职学生是素质最差的大学生,使高职教育没有相应的“名分”。这样,学生及其家长就不情愿选择这类学校,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也低看这类学校的毕业生。

 (2)用人单位仍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

现在,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已不再盲目被动地接收毕业生,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挑选,而且无节制地提高录用条件。他们认为高职生学制短,理论知识薄弱,而忽视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且用人单位还采取不正确的人才高消费行为,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学历,如原来只需录用专科生的职业岗位,现在却上升到录用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等等,而在他们的意识里把高职生混同于一般的打工仔,没有看到实际岗位的需要,从而造成人才浪费与人才资源的相对过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学生因素

(1)择业期望值过高

当前,许多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上存在误区,对自己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没有意识到现在就业难度以及竞争的残酷性,往往择业时总喜欢盯着“大企业、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很少考虑急需人才的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到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等部门去工作。刚走出学校的毕业生,就想成为“白领”,眼高手低,对自己缺乏理性的分析,盲目追求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工作岗位,并存在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从而导致就业难。

(2)就业竞争力欠佳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时文化成绩较低,入校后又不重视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出来的是基础理论不如本科、实践技能不如中职的学生,并且在办学模式上,高职院校毫无高职特色,导致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欠佳,缺乏人文精神,进而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人才质量的高低。所以,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对于学生就业与成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 培养高素质人才途径

高职教育在我国由于起步晚、发展快,对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往往遵循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同时,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升格而来,许多学校在办学的模式上仍摆脱不了过去的特点,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差。

3.1 将素质教育贯穿教育的每个环节。

创新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引用信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参与学习与创新,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3.2 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教师尤其是职业院校的教师比普通教育的中小学教育更严格的要求“职业素质”,兼顾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传授,是“双师型”教师。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讲,敬业要有更多的恒心、吃苦耐劳、甘于奉献,这些高贵的人格品质为人师表,是对学生最好的影响。

高职生生源状况普遍处于能力不足的劣势状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课上可以运用“雨课堂”增加学生参与度,利用案例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还可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3营造职业环境

创设一个“乐学”的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关键,学生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走进这节课才能谈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开发职业硬环境,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到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去,多了解本专业实际工作岗位,了解社会,养成主动参加社会实践的良好习惯。开发职业软环境,除了必修课以外,利用社团、志愿者服务等丰富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结束语

高职学生有自身的特质,针对用人单位需求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调整,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大于机会,在学历层次不占优势,学生个人素质综合较低的客观情况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下,我们教师真的是任重而道远,今后,需要全体教师的通力协作,培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李小娟.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3(5):96-102.

[2]教育部网站?

论文作者:王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20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浅谈培养高素质高职人才论文_王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