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佛乐中的宋元俗曲——对《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音乐构成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尊者论文,宋元论文,如来论文,菩萨论文,诸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607;6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923(2015)03~0001~14 DOI:10.13812/j.cnki.cn11~1379/j.2015.03.001 根据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钦定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以下简称《名称歌曲》)中的记载,共有南北曲曲牌(或曲名)322首。其中北曲曲牌206首;南曲曲牌95首;南北曲通用的曲牌20首。没有标明南北曲牌名的乐曲1首。 《名称歌曲》集中所载的322首曲牌,衍变成了四千三百多首佛教歌曲。但这些歌曲只有曲牌名称、歌曲名称和唱辞的记载,没有对应的乐谱,这样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局限。鉴于中国传统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宋元以降,有“一曲多用”、“一曲多变”、“一曲多辞”、“一辞多曲”的发展变化特点,对曲牌名称历史源头和发展的研究与探讨,在目前缺少同时期乐谱印证的情况下,我们的研究工作主要根据各历史时期有关文献论著记载的牌名或曲名中,来追溯《名称歌曲》所用322首曲牌(或乐曲)名称的历史源头和发展脉络;同时,运用逆向思维方法,从目前尚存的同名曲牌的旋律中,去探讨曲牌(或乐曲)旋律的传承与变异。这种做法是目前唯一可选择的方法。 一、贯通古今 汇总精华 《名称歌曲》中的音乐构成,按历史发展阶段梳理,大致可以划分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五代与两宋时期;辽、金、元至明初时期三个阶段。 《名称歌曲》(1417年)中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词牌、曲牌(或曲名)名称考察情况梳理如下。 (二)《名称歌曲》中遗存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曲名(420~907年)① 根据以上表格有关历史文献记载,与《名称歌曲》中有关曲名共33首(删除重复曲目): 1.见于南北朝时期曲名: (1)《玉树后庭花》(南北朝·陈后主作,583~586年在位) (2)《乌夜啼》(南北朝·宋·临川王义庆所作,元嘉七年—430年)。 2.见于隋、唐时期曲名: (1)《教坊记》中所载曲名: 唐乐曲名:《清平乐》、《天下乐》、《贺圣朝》、《满园春》、《浣溪纱》、《乌夜啼》、《感皇恩》、《菩萨蛮》、《临江仙》、《西江月》、《鹊踏枝》、《万年欢》、《谒金门》、《太平乐》、《三台》、《望远行》、《水仙子》、《竹枝子》、《天仙子》、《摸鱼子》、《南乡子》、《南歌子》、《千秋乐》、《玉树后庭花》。 大曲曲名:《清平乐》、《涼州》、《绿腰》、《伊州》、《甘州》、《后庭花》、《迎仙客》、《千秋乐》。 (2)《唐声诗》中所载曲名: 《乌夜啼》、《鹊踏枝》、《太平乐》、《三台》、《南歌子》、《甘州》、《玉树后庭花》、《玉楼春》、《轮台》、《甘州乐》、《竹枝》、《伊州歌》、《甘州歌》、《清平调》、《凉州辞》、《突厥三台》。 3.见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所载曲名: 《玉树后庭花》(2首,陈后主、张祜辞) 《乌夜啼》(21首,梁筒文帝1首,张籍琴曲歌辞1首) 《三台》(2首,唐·韦应物辞) 《芙蓉花》(隋·辛德原辞) 《凉州》(6首,唐·耿纬1首) 《伊州》(1首) 《清平调》(3首,唐·李白辞) 《千秋乐》(唐·张祜) 《竹枝》(22首,唐·顾况、刘禹锡11首,白居易2首,王维2首)。 《忆江南》(5首,唐·白居易3首,刘禹锡2首)。 (二)《名称歌曲》中遗存的五代与两宋时期的曲牌名(或曲名)(907~1279年)③。 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与《名称歌曲》中有关词牌(或曲名)共163首。 其中33首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曲目完全相同。 首现于《名称歌曲》的宋词等词牌有130首。如: [碧玉箫]、[卜祘子]、[白鹤子]、[步步娇]、[拨不断]、[朝天子]、[春归怨]、[春草碧]、[川拨棹]、[醋葫芦]、[沉醉东风]、[调笑令]、[蝶恋花](即[江如练])、[点绛唇]、[斗鹌鹑]、[掉角儿]、[滴滴金]、[东原乐]、[端正好]、[豆叶黄]、[殿前欢]、[得胜令]、[灯月交辉]、[风入松]、[粉蝶儿]、[乾荷叶]、[甘草子]、[归朝欢]、[沽美酒]、[桂枝香]、[掛金索]、[滚绣球]、[画堂春]、[好事近]、[好姐姐]、[红芍药]、[黄莺儿]、[贺新郎]、[混江龙]、[金蕉叶]、[金菊香]、[金字经]、[金盏子]、[江儿水]、[江神子]、[锦上花]、[锦缠道]、[集贤宾]、[菊花新]、[绛都春]、[寄生草]、[搅筝琶]、[快活年]、[快活三]、[柳摇金]、[柳梢青]、[柳叶儿]、[落梅风]、[懒画眉]、[络丝娘]、[满庭芳](即[潇湘雨])、[满江红](即[念良游]、[伤春曲])、[卖花声]、[麻郎儿]、[念奴娇]、[哪吒令]、[普天乐]、[鹊桥仙]、[秋夜月]、[庆东原]、[庆宣和]、[青门引]、[青歌儿]、[青玉案](即[横塘路])、[齐天乐]、[乔牌儿]、[沁园春](即[念离群])、[如梦令]、[上小楼]、[上马娇]、[石榴花]、[双雁儿]、[山坡羊]、[三段子]、[四边静]、[四块玉]、[四季花]、[天净沙]、[脱布衫]、[秃厮儿]、[倘秀才]、[甜水令]、[望海潮]、[万年春]、[梧桐树]、[梧叶儿]、[喜迁莺]、[喜春来]、[小桃红]、[小梁州]、[绣佇针]、[逍遥乐]、[新水令]、[渔家傲]、[夜行船]、[一江风]、[一剪梅]、[一枝花]、[玉漏迟]、[玉抱肚]、[玉交枝]、[忆多娇]、[月儿高]、[元和令]、[油葫芦]、[鱼游春水]、[醉中天]、[醉春风]、[醉花阴]、[醉太平]、[醉高歌]、[鹧鸪天]、[昼锦堂]、[驻马听]、[驻云飞]、[祝英台]、[啄木儿]、[折桂令]、[紫花儿序]。 见于宋·灌圃(园)耐得翁所著的《都城纪胜》(书前有123年自序)及宋宋·高承著《事物纪源》中1首:[叫声]。 (三)《名称歌曲》中遗存的辽、金、元至明初(1417年)时期的南北曲曲牌(1368~1417年)。⑥ 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首现于《名称歌曲》的南北曲曲牌有130首。其中见于文献记载的是67首。如: [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寨儿令](即[柳营曲])、[神仗儿]、[节节高]、[红锦袍](即[红纳袄])、[尾声]、[灵寿杖](即[呆骨朶])、[叨叨令]、[伴读书](即[村里秀才])、[笑和尚]、[货郎儿]、[穷河西]、[喜秋风]、[赏花时]、[青山口]、[荆山玉](即[测砖儿])、[红绣鞋](即[朱履曲])、[十二月]、[尧民歌]、[道合]、[红衫儿]、[牧羊关]、[骂玉郎]、[採茶歌](即[楚江秋])、[驸马还朝](即[相公爱])、[香风俏脸儿]、[雁儿落](即[平沙落雁])、[大德乐]、[乱柳叶]、[七弟兄]、[梅花酒]、[掛玉钩](即[挂搭沽])、[早乡词]、[山石榴]、[山歌]、[胡十八]、[一锭银]、[醉娘子](即[醉也摩挲])、[小拜门](即[不拜门])、[慢金盏](即[金盏儿])、[阿纳忽]、[也不罗](即[野落索])、[喜人心](含[大喜人心])、[大拜门]、[华严赞](即[华严海会])、[阿忽令](即[阿姑令])、[风流体]、[殿前喜]、[对玉环]、[十棒鼓]、[皂旗儿]、[圣药王]、[河西六娘子]、[棉搭絮]、[雪里梅]、[凭栏人]、[清江引]、[牡丹春]、[凤鸾吟]、[清天歌]、[石竹子]、[庆元贞]、[胜葫芦]、[倘兀歹]、[忽都白]。 《名称歌曲》中有63首曲牌(或乐曲),虽在明代1417年前文献中未见记载,但在清代《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调》(1746年)文献中有这63首曲牌(或曲名)的记录。该文献可以印证这63首曲牌在1417年存在的事实。 这63首曲牌(或乐曲)名称如下(续表格中的曲231~294首): 231白练序(南)、232傍妆台(南)、233鲍子令,即豹子令(南、北)、234簇玉林(南)、235叠字锦(南)、236东瓯令(南)、237斗宝蟾(南)、238斗双鸡(南)、239蛾郎儿(南)、240风淘沙(南、北)、241风云会四朝元(南)、242古水仙子(北)、243挂真儿(南)、244哈哈令(北)、245撼动山(南)、246合笙(南)、247铧锹儿(南)、248画眉序(南)、249浆水令(南)、250娇莺儿(南)、251解三酲(南)、252金钱花月(南)、253锦衣香(南)、254罗江怨(南)、255刘泼帽(南)、256马鞍儿(南)、257满堂春(北)、258闹樊楼(南)、259扑灯蛾(南)、260秋江送(北)、261三麻客(南)、262声声慢(南)、263耍鲍老(南)、264双声叠韵(北)、265水红花(南、北)、266四般宜(南))、267四块金(南)、268四门子(南)、269莲花落(四季莲华乐)(北)、270桃红菊(南)、271忒忒令(南)、272望歌儿(南)、273望吾乡(南)、274西河柳(南、北)、275喜江南(北)、276喜梧桐(南、北)、277下山虎(南)、278下小楼(南)、279贤圣吉(北)、280香遍满(南)、281销金帐(南)、282絮婆婆(南)、283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北)、284一撮棹(南)、285一封书(南)、286莺啼序(南)、287余音(北)、288园林好(南)、289皂罗袍(南)、290真珠马(南)、291字字锦(南))、292么(北)、293琥珀猫儿坠(南)。 《名称歌曲》中共有词牌、曲牌(或曲名)322首。据初步考察,已有文献记载的词牌、曲牌名(或曲名)为293首。其中出现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曲名有33首; 出现于五代与两宋时期的词牌(或曲名)有130首; 出现于辽、金、元至明初(至1417年)时期的曲牌(或曲名)130⑦首。 对余下的29首曲牌初步分析: 其一,有3首曲牌为同一曲牌之变体。如: [南吕一枝花](北)是曲牌[一枝花]的又一体; [叠字山坡羊](南)是曲牌[山坡羊]的又一体; [双调二十换头新水令](北)是曲牌[新水令]的又一体。 其二,同一曲牌两个名称。如: [醉也摩挲]即曲牌[醉娘子]又一名(见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其三,《名称歌曲》中,兄弟民族乐曲音译曲名共17首,均为北曲。其中有5首音译曲名已见元、明文献记载。 这5首音译曲名是:[忽都白]、[阿纳忽]、[也不罗]、[倘古歹]、[呆骨朶]。 另有12首音译曲名初见于《名称歌曲》集(不见其他文献记载)。 这12首音译曲名:[底里曼]、[葛儿打你叶]、[哈剌那阿孙]、[忽赛尼]、[纳木儿赛罕]、[拍儿荅尔剌恩]、[兀出干底里曼]、[兀沙格]、[也都苦巴里迭失]、[亦木儿塔哈]、[木海叶儿]、[阿姑令]。 目前,《名称歌曲》中待考曲牌尚有13首: [采凤吟](南)、[感皇天](北)、[告雁儿](南)、[花桑树](北)、[锦鸡啼](北)、[两头蛮](南)、[善知识](北)、[赏中花](北)、[斋郎儿](北)、[摊破雁声过](南)、[月中花](南)、[红叶儿](北)、[八种严世](北)。 《名称歌曲》的音乐结构,从总体上来看,它承载着历史悠久的、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它贯通古今,汇总了历代音乐文化之精髓。《名称歌曲》不仅上承近千年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下传至今也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承上启下的一座重要桥梁。 迄今对佛乐“华化”的关注与讨论,对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华化”发展路径的探索与研究,从《名称歌曲》的实践中似可管窥一斑。 二、广采博纳 俗乐领先 《名称歌曲》的音乐结构,兼容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它不仅采纳了中国传统音乐历史长河中各个历史时期重要音乐品种之精品,而且大胆地吸收了当代社会主流音乐元曲、南戏中大量音乐曲牌,特别是民俗生活中及北方兄弟民族中流行的歌曲与小调。广采博纳,融于一体,创建了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梵呗“华化”的体系。 《名称歌曲》用322首曲牌(或乐曲)编创了四千三百多首佛教乐曲,其中歌曲数量最大的几首曲牌(或乐曲),都是采用了民俗生活中的歌曲与小调旋律编创而成。如[频(gāo)伽(qiao)音](又名[叫街声]),该曲牌衍变成了1950首佛教乐曲。占《名称歌曲》四千多首佛教乐曲的数量近50%。 关于曲名[频伽音]的来历,据隋智者记《阿弥陀经义记》载⑧:“杂色鸟、白鹤、孔雀、鹦鹉、鸲鹆,亦如此间水禽之类。迦陵频伽妙音清高,可譬佛声,共命两头而同一体,生死齐等。” 《阿弥陀经义记》又载⑨:“迦陵频伽者,此无正名,号妙音等。此鸟虽未出克(壳),其声已胜众鸟。何况出壳。共命之鸟者,相传云一身两头。经曰: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次释帝三转和雅音也。” 上文所言“迦陵频伽”,是佛教崇敬的一种神鸟,又名“妙音鸟”。 它昼夜六时演唱,“可譬佛声”,能传佛教之“五根五力七觉八道。”⑩ 《名称歌曲》中之[频伽音],即妙音鸟“迦陵频伽”,昼夜六时所喧唱的皆为佛道之音。历史的经书上对神鸟“迦陵频伽”多有记载,但没有传承下来具体的音声唱法或旋律。在《名称歌曲》中注明[频伽音]曲,即[叫街声]。也就是说在编辑《名称歌曲》时,编者用民俗生活中的[叫声]、[叫街声]音调或旋律来替代了“迦陵频伽”神鸟之声,以传佛道。 关于[叫声]、[叫街声]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文献。 宋代高承所著《事物纪源》中载:“嘉祐末(1063年),仁宗上仙,四海遏密,故市井初有《叫果子》之戏,其本盖自至和(1054~1055年),嘉祐(1056~1063年)之间叫《紫苏丸》,乐工杜人经《十叫子》始也。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间于词章,以为戏乐也。”该文献记载了京师街头卖物之呼唤声韵,其创始与声韵进入戏曲音乐的历史。 宋代灌圃(园)耐得翁所著的《都城纪胜》,书前有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自序,书中记载:“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 [频伽音]所采用的旋律(音韵)来自[叫声]、[叫街声],该牌名(或曲名)已见于宋代文献,后亦被戏曲音乐采纳。但将此音调用于佛教歌曲,在佛教法事活动中演唱,首见于《佛教歌曲》。用该曲调衍变的1950首佛教歌曲,曲名为《弘利益之曲》,曲名、牌名相同,但1950首佛曲的歌词不同。唱诵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对佛教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等诸佛与观世音等诸菩萨的歌颂称赞,以及对佛教教义的内容,如因果轮回、弃恶从善、皈依三宝等等的宣讲。但主要内容是对佛、菩萨的赞颂,表示信众对佛的崇敬,皈依与忠诚。 《弘利益之曲》每次演唱时6曲编为一篇,共编有325篇,形成1950佛曲。《弘利益之曲》分别刊载于《名称歌曲》卷二十九至卷四十五,共299篇,1794曲;卷四十八6篇,36曲;卷四十九10篇,60曲;卷五十6篇,36曲;卷五十一4篇,24曲。是《名称歌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弘利益之曲》每篇6曲,含有两种词格形式,1、3、5曲为一种词格,2、4、6曲为一种词格。其词格每次演唱时,由于内容的需要,不是完全固定的,常有小的变化,6首乐曲的尾部相合,形成篇章各曲之间的统一感。这种“合尾”式的手法早在东晋时期清商乐中已普遍应用,每节歌后加一尾声,称其为“和”。也是延续到今天民间俗乐中套用的合尾手法。 《弘利益之曲》每篇第1、3、5曲词格基本形式: 敬皈依释迦牟尼尊, 千百亿化身佛如来, 佛如来,佛菩萨, 佛如来,佛如来。(和)(11) 好因果, 都只在发善心,如来, 诸佛如来。 第2、4、6曲词格基本形式: 佛如来, 巍巍宝相示现庄严, 珠憧宝珞五色鲜妍, 紫金光聚映琉璃现, 紫金光聚映琉璃现, 佛如来, 神通广大不可思议也。 诸佛如来。(和) 好因果, 都只在发善心,如来, 诸佛如来。 清代庄亲王允禄奉旨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有多首[叫声]曲牌的乐谱记载。 译谱见于《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可供参考(12)。全书共载[叫声]曲牌10首。6首是中吕调只曲;3首应用于中吕调套曲,1首应用于高宫套曲之中。均为北词。 (一)中吕调只曲 (第1曲)《叫声》P855 (第2曲)又一体P856 (第3曲)又一体P856 (第4曲)又一体P857 (第5曲)又一体P857 (第6曲)又一体P858 (二)中吕调套曲 之一:1.[粉蝶儿] 2.[叫声]P943(第7曲) 3.[醉春风] 4.[迎仙客] 5.[快活三] 6.[鲍老儿] 7.[古鲍老] 8.[红芍药] 9.[剔银灯] 10.[蔓青菜] 11.[满庭芳] 12.[普天乐] 13.[啄木儿煞](原载《元人百种》)(13) 之二:1.[粉蝶儿] 2.[醉春风] 3.[叫声]P968(第8曲) 4.[剔银灯] 5.[曼青菜] 6.[白鹤子] 7.[又一体] 8.[上小楼] 9.[满庭芳] 10.[十二月] 11.[尧民歌] 12.[煞尾](元人百种) 之三:1.[粉蝶儿] 2.[醉春风] 3.[叫声]P1602(第9曲) 4.[山坡里羊] 5.[快活三] 6.[鲍老儿] 7.[古鲍老] 8.[红芍药] 9.[剔银灯] 10.[蔓青菜] 11.[柳青娘] 12.[道和] 13.[啄木儿煞](原载《北宫词记》)(14) (三)高宫套曲 1.[端正好] 7.[斗鹌鹑] 2.[滚绣球] 8.[满庭芳] 3.[叫声]P207(第10曲)9.[红绣鞋] 4.[倘秀才] 10.[快活三] 5.[上小楼] 11.[鲍老儿] 6.[石榴花] 12.[煞尾](元人百种) 《名称歌曲》与《九宫大成》中[叫声]的结构特点: 1.三句式[叫声]字数基本上是19字(个别的是21字); 2.四句式[叫声]字数基本上是25~29字之间; 3.从词格来看,《名称歌曲》中之[叫声]的主体部分与后传《九宫大成》中之[叫声]的四句式词格结构比较接近;《名称歌曲》中之[叫声]其尾部与后传《九宫大成》中之[叫声]的三句式词格比较接近。也就是说《名称歌曲》中之[叫声],在结构上是两种句式结构的组合。 4.在《名称歌曲》中,《弘利益之曲》各篇的第2、4、6曲,前有1句3字引言,此结构类似《都城纪胜》中言:“叫声……若加以嘌唱为引子,次用四句就入者,谓之下彩带;即在“叫声”前面加上“嘌唱”,也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新的演唱形式。 5.[叫声]由于散板的多样化以及调式色彩的不同,演唱者本人生理条件等,因此,同称[叫声],其实旋律并非一个母体之变化。 从《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所载10首[叫声]的音乐艺术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叫声]旋律中散板占有重要地位,这10首乐曲全部为散起,其中有8首乐曲全部为散板,共有两首乐曲是散板后接节拍旋律。因此,在演唱时情感的把握上有较大的发展余地,具有极大的即兴性、创造性。 2.在音域上大多在八度以内,少量也不超过十二度,适合广大民众的演唱,具有很鲜明的大众性、通俗性。 3.在旋律演唱中,多为同一基本旋律,但由于表现内容的不同,演唱者的个性追求不同,调式色彩比较丰富。这10首乐曲有4首结音“角”,但结音“商”2首,结音“徵”2首,结音“宫”1首,结音“羽”1首,表现了“一曲多用”在旋律调式变化的多样性。在长期演唱发展变化中,形成了以调式为中心的不同旋律类型。 谱例1 (北词)中吕调集曲《叫声》(P855~856)(结音角) 谱例2 (北词)中吕调套曲《叫声》(P968)(结音徵) 《名称歌曲》中,其他佛曲中俗乐的应用,除[频伽音]所用的[叫街声]外,尚有很多实例。突出的还有[四季莲华乐]与[山歌]等。如: [四季莲华乐](莲花落)(北曲),用于《普法界之曲》(268曲); [山歌](南曲),用于“佛,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中之《入缘觉之曲》(36曲); [采茶歌](北曲),用于“佛,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中之《离过非之曲》(23首); [转调货郎儿](九转货郎儿)(北曲),用于“如来各种歌曲”中之《显通别之曲》(9首)。 其余的还有: [卖花声](北曲),用于“如来名称歌曲”中之《信成就之曲》, [四季花](北曲),用于“佛名称歌曲”中之《接法流之曲》, [祝英台](南曲),用于“如来名称歌曲”中之《优尘芳之曲》, [祝英台序](南曲),用于“尊者名称歌曲”中之《不住相之曲》。 以及《十二月》、《尧民歌》、《鲍老儿》等等。 除传承于汉族中的民俗音调外,在《名称歌曲》中对北方兄弟民族文化的吸收,表现得也很突出。 《名称歌曲》中共用了17首北方兄弟民族乐曲,编创为112首佛教歌曲。 如《佛教名称歌曲》中有8首乐曲(35首佛教歌曲)。 (北)1《.真妙圆之曲》,即[呆骨朵](即灵寿杖)(2首); (北)2《.解种业之曲》,即[哈剌那阿孙](3首); (北)3《.证不退之曲》,即[兀出干底里曼](5首); (北)4《.聚灌顶之曲》,即[亦木儿塔哈](5首); (北)5《.传法偈之曲》,即[也都苦巴里迭失](5首); (北)6《.得安隐之曲》,即[纳木儿赛罕](5首); (北)7《.乐住法之曲》,即[拍儿荅尔剌恩](5首); (北)8《.灭受想之曲》,即[兀沙格](5首)。 《如来名称歌曲》中有10首乐曲(49首佛教歌曲)。 (北)1《.安禅定之曲》,即[阿纳忽](5首); (北)2《.性全成之曲》,即[也不罗](5首); (北)3《.闻正法之曲》,即[忽都白](5首); (北)4《.胜如意之曲》,即[倘古歹](5首); (北)5《.证不退之曲》,即[兀出干底里曼](5首); (北)6《.聚灌顶之曲》,即[亦木儿塔哈](5首); (北)7《.传法偈之曲》,即[也都苦巴里迭失](5首); (北)8《.得安隐之曲》,即[纳木儿赛罕](5首); (北)9《.见同解之曲》,即[木海叶儿](6首); (北)10《.时解脱之曲》,即[葛儿打你叶](3首)。 《菩萨名称歌曲》中有7首乐曲(28首佛曲)。 (北)1《.别自果之曲》,即[底里曼](3首); (北)2《.证不退之曲》,即[兀出干底里曼](3首); (北)3《.聚灌顶之曲》,即[亦木儿塔哈](3首); (北)4《.传法偈之曲》,即[也都苦巴里迭失](3首); (北)5《.得安隐之曲》,即[纳木儿赛罕](3首); (北)6《.离言说之曲》,即[忽赛尼](10首); (北)7《.熟有缘之曲》,即[阿姑令](3首)。 通过历史文献对《名称歌曲》的初步考察与梳理,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宋、元俗曲在《名称歌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名称歌曲》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唐乐、宋词厚重的底蕴上,在金、元时期高度发展的元曲、南戏等的基础上,大胆地广泛地吸收与采纳了诸多民族民间音乐之精髓(如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传统器乐等)的优秀作品,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精萃,创造性地造就了明、清以来佛教音乐的新风。 《名称歌曲》的诞生,它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里,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下,特定的社会音乐文化发展条件中形成的。 它是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即在千余年来无数高僧大德对中国佛教音乐文化“本土化”发展努力的基础上,《名称歌曲》的体系化建设,标志着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本土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即成熟时期。 它是在特定社会政治背景下的意识趋向——宋以来中国儒、释、道思想的相互融合与互补,促使与拓展了佛教音乐文化民俗化、民族化、人性化的发展,《名称歌曲》为时代发展的需要,开拓了佛教音乐文化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局面。 它是在特定社会音乐文化发展条件下的艺术结晶——即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长时期的东、西文化交融基础上,在佛教音乐文化建设方面开创了中国南、北音乐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吸收与发展,达到汉传佛教音乐文化历史上多元化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特别是对中国佛教音乐历史发展,在音乐“本土化”建设方面落下了重重的一笔,这一成果对明、清以来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无论是在其声乐方面,还是器乐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方面,《名称歌曲》的问世,对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体系化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里程碑的意义,成就了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历史发展上的这一伟大创举。 注释: ①主要参考文献: (1)唐·崔令钦著:《教坊记》,成书于762年后。 (2)唐·段安节著:《乐府杂录》,成书于894年后。 (3)唐·魏徵等撰:《隋书·音乐志》。 (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音乐志》。 (5)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礼乐志》。 (6)唐·南卓撰:《羯鼓录》。 (7)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8)宋·王灼著:《碧鸡漫志》。 (9)任半塘著:《唐声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②宋·灌圃(园)耐得翁著:《都城纪胜》,宋·高承著:《事物纪源》。 ③主要参考文献: (1)唐·圭樟编:《全宋词》(960~1279年)中华书局,1965年。 (2)宋·王灼著:《碧鸡漫志》。 (3)元·脱脱等撰:《宋史·乐书》。 (4)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 (5)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乐志》等。 ④载明代传奇作者范文若(生于1587年,卒于1634年)著《梦花酣·宵遁》中之南吕过曲《香风俏脸儿》唱段。 ⑤载明·冯梦龙(1574~1646年)编:《山歌》。 ⑥主要参考文献: (1)元·周德清著:《中原音韵》。 (2)元·燕南芝庵著:《唱论》。 (3)元·夏庭芝撰:《青楼集》。 (4)元·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 (5)元·脱脱等撰:《宋史·乐书》。 (6)明·宋濂等撰:《元史·礼乐志》。 (7)明·朱权著:《太和正音谱》。 (8)明·徐庆卿原稿:《北词广正谱》,钮少雅乐句,清·李玉更定,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青莲书屋刻。 (9)明·徐庆卿编:《北词谱》。 (10)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乐志》。 (11)清·庄亲王允禄奉旨编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调》。 (12)孙玄龄著:《元散曲的音乐》等。 ⑦表格中最后55首曲牌,见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1746年)之记载。 ⑧载《大正藏》卷三十七,P306(下)。 ⑨载《大正藏》卷三十七,P312(中),窥基撰。 ⑩载《大正藏》卷三十七,P306(下),隋智顗灌顶记。(五根、五力、七觉、八道为佛教教义三十七道品之类别)。 (11)“和”:注明此处多为众僧齐唱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 (12)《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编辑委员会编,刘崇德译谱、主编:《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13)《元人百种》又名《元人百种曲》,明·臧懋循编。(书前有万历四十三、四十四两篇自序)(1615~1616年)该书收集元明间杂据10集100种,故名。 (14)《全名新镌古今大雅南北宫词记》,明·陈所闻编。散曲集,今存有万历间陈氏继志斋原刻初印本及垂印本。1961年,中华书局增《外集》三卷,合为《北宫词纪校补》出版。明初佛教音乐中的宋元民歌--从佛陀角度探讨菩萨名歌的音乐构成_音乐论文
明初佛教音乐中的宋元民歌--从佛陀角度探讨菩萨名歌的音乐构成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