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重在观念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有幸观摩了一位年轻教师(以下简称甲)与一位特级教师(以下简称乙)同上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扇形统计图”一课,有茅塞顿开之感,现简要摘录如下.
教师整体呈现教材例题中“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师:你能看懂这两张图吗?(引导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隐去条形统计图,足球20%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喜欢足球运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
然后在学生说出其他百分数含义后,教师指明:扇形统计图就是用一个圆表示总数,用扇形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教师在提供“足球8人,足球20%”两个信息后,请学生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
接着教师重新呈现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揭示:扇形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三个统计表,确定合适的统计图.
在学生阐述理由后,并针对第三张统计表的数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进行选择,在师生互动中完善扇形统计图.具体过程如下:
师:大家一致认为第三张统计表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那根据表中数据,你能想象出扇形统计图的样子吗?
师:想好的请在作业纸中把你认为合适的扇形统计图挑出来(如下图).
生:我选择(3)号,因为松树50%,可以排除(2)号和(4)号.两个12.5%就可以确定是(3)号了.
师:非常好,按照你们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你们觉得(3)号图还需要作什么补充?(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步形成完整扇形统计图,如下图)
随后,教师又呈现两张统计表,请学生确定合适的统计图.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第(1)张表适合扇形统计图,第(2)张表适合条形统计图,少数学生提出了质疑.
生:不对,第(1)张表虽然是用百分数表示,但是每一部分都是独立的,不是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各部分百分数相加的和也不是1.
生:第(1)张表表示各年份合格率的变化情况,更适合用折线统计图.
师:不是因为百分数就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再来仔细分析第(2)张表,除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其他统计图表示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呈现下表,引导学生计算并在下图的基础上画出扇形统计图,择机反馈.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解读两个扇形统计图,并进行分析讨论.
整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思考,踊跃参与,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但课堂气氛略显浮躁.
教师依次呈现教材例题中的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在呈现过程中逐一解读,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隐去条形统计图,定格研究扇形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着重研究扇形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
生:喜欢打乒乓球的人数占的比例最高,喜欢踢毽子的人数占的比例最少.
师:我们看到了很多百分数,其实这些百分数有特定的含义.这个30%表示什么意思?
师:那22.5%、20%是什么含义?
师:刚才同学们都讲到了全班,那在这里什么东西表示全班?
生:圆形.
师:如果平均分成100份,打乒乓球的人数占30份……全班人数呢?(100份)就是100%.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逐步呈现课件(如右上图所示).
然后教师重新呈现条形图,问: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想一想,说一说.
生:都可以一眼看出谁的最多,条形越高,扇形面积越大,说明数量越多.
生:单位1都是相同的,都以总数为单位“1”.
生:结构相同.都有标题、时间,都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师: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生:扇形图能很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条形图能很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
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后,呈现四幅扇形统计图如下:
师:你能看得懂吗?看不懂的或有疑问的提出来一起解答.
反馈时,师生互动逐一解释了单位“1”、百分数的含义以及平面、立体图的问题,明确:虽然它们的形式不同,但本质是相同.
接着,教师再次利用四幅图,让学生进行判断和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呈现三组数据,要求学生根据数据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在学生作出准确判断说理后,教师分别呈现相应的统计图.接着出示下图问:老师随便在校园里走,最有可能碰到什么树?学生能够作出比较准确的回答.
整节课节奏明快,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学得轻松愉悦,课堂气氛温暖和谐.
剖析与反思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节课均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采用典型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目标达成度都比较高.但是,两节课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体现了教学理念上的差异,由此产生的教学行为和效果也有明显差异.
一、“统计”与“概率”是相互独立还是一个整体
尽管小学数学把统计与概率放在了一起,但是教师往往还是认为二者不太沾边,大部分的课堂教学都是统计归统计,概率归概率,完全割裂开来,就如甲课堂.而乙课堂在学生完成“红丰小学校园各种树木种植情况统计图”的判断和说理后,通过“最可能碰到什么树”可以看出统计与概率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一方面,统计总是需要通过对样本的统计来推断全体,总要受到实际生活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入受不确定因素影响作出错误判断的概率;另一方面,通过频率研究概率需要多次重复实验,需要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所以概率也离不开统计.因此,在相关的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考虑在这个整体的背景下,将统计作为统计随机事件的过程,概率分析作为统计结果的分析,本课教学除了在课的末尾渗透概率以外,还可以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考虑,如任意抽取一个组学生,调查期中考试的成绩,按“100分、90~99分、80~89分、70~79分、60~69分、60分以下”进行分档,算出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制成扇形统计图,在解读过程中推测全班同学成绩分布的可能性.实际上,关于统计与概率的整体性,现行的教材已经作了充分考虑.如统计20分钟以内经过校门口的车辆情况,调查并预测两支篮球队胜负概率等,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彰显统计与概率的整体性.
二、统计教学是重在知识技能的落实还是统计观念的养成
观察甲课堂,可以看出计算与画图还是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但对扇形统计图中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却比较淡化,这也是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而课标要求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仅要求学生能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能从给出的扇形统计图中提取相应的统计信息、作出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判断即可,不要求学生绘制扇形统计图.那么,本课统计教学的着重点肯定不是制图和计算,而是应像乙课堂演绎的一样:统计知识的教学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授受,也不是一种种技能的训练,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认识到扇形统计图是直观形象地表达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从而认识到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及作用;二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能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三是在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有机地穿插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扇形统计图.因此,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计算、画图不应该再占据学生过多的时间.统计教学的核心应是统计观念的形成,即面对诸如“你知道台州地区消费者最喜欢吃什么水果”等问题,能想到通过分类或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制成相应的图表,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决策,同时对数据的来源、分析的结论等进行合理的质疑等.
三、促进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观念的核心.它的形成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1)数据的意识(遇到问题能想到去调查、能想到用数据说话);(2)体会到数据中是蕴含着信息的(解读信息,找寻规律,提供决策);(3)需要根据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什么数据采用相应的表达方法);(4)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甲课堂在“需要根据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采用了两个层面进行教学:一是正例,给出三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具体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二是反例,给出两组易错的数据信息,在负迁移的作用下,学生作出了错误的回答,师生随之对错例进行辨析,逐步探寻数据的本质.但是,乙课堂的处理更为科学,它不仅充分考虑了给出数据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更是引领学生充分解读几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通过讨论、计算,通过可能性的质疑,深刻体会到数据中是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的,统计的结果是可以进行可能性推理的.这个处理过程的优点是:围绕“数据分析观念”这个核心,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先用大量的典型材料认识扇形统计图“是什么”,再引领学生根据数据特点“怎么找”合适的方法,使学生的认识更到位,体会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