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X线征象推断骨折时间一例

基于X线征象推断骨折时间一例

一、依据X线征推断骨折时间1例(论文文献综述)

罗旭[1](2021)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内翻畸形时股骨近端的处理策略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运用股骨粗隆区扩大成形术处理严重髋内翻畸形狭窄的股骨髓腔入口,并且通过个体化的假体选择,使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安放的方向、位置和深度均达到理想状态,评估其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分析假体的选择与应用,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骨科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间行大粗隆区扩大成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8例(18髋),其中男7例(7髋),女11例(11髋);年龄41~74岁,平均59.6岁。10名患者患有严重跛行,而8名患者患有中度跛行,平均颈干角(髋内翻角度)为105.4°(范围95°~111°)。所有病例中共涉及采用的假体柄有Wagner柄、组配式柄(包括Depuy公司的S-ROM假体、Zimmer公司的ZMR假体和Biomet公司的Arcos)和Corail柄,统计手术时长、出血量、住院费用、并发症及其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测量股骨形态相关数据,综合评价术后的疗效,确定该手术方式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评价截骨手术的技术特点与优劣势,分析并确定假体的选择。结果:1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6±3.3个月,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18.8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55.91m L,平均住院费用8.51万,术中及围手术期未发生骨折和感染并发症,术后有2例患者仍然存在中度跛行,其术前均是严重跛行状态多年。术后有2例并发症,其中1例为坐骨神经损伤,运动功能尚可,下肢感觉麻木,进行半年的恢复后逐渐缓解。另1例为术后7个月摔倒致假体周围骨折,后行翻修手术后缓解。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39.54±7.27)分,术后6个月随访平均(89.66±4.54)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平均(5.28±1.78)分,术后6个月随访平均(1.64±1.35)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疼痛差异和髋关节功能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双下肢长度差为(3.23±0.27)cm,术后恢复到(1.06±0.51)cm。术前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49.5°,伸直15.6°,外展23.2°,内收5.1°,外旋19.8°,内旋12.4°,术后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增至:居曲105.5°,伸直0.8°,外展43.5°,内收15.1°,外旋35.4°,内旋21.2°。组配式柄的平均手术时间(2.26±1.22)h和平均术中出血量(439.60±64.76)ml为三组中最高,Wagner柄的平均住院费用(9.22±0.61)万元为三组中最高,Corail柄的平均手术时间(1.72±0.98)h、平均术中出血量(322.71±53.87)ml和平均住院费用(6.57±0.95)万元均为三组中最低。组配式柄和Wagner柄适合更狭窄的髓腔,Corail柄适用于股骨髓腔形态正常的患者,组配式假体对偏心距的调节能力较Wagner柄更强。结论:1.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大粗隆区扩大成形术治疗严重髋内翻畸形,其截骨技术操作简单,极大的便利了假体柄的安装固定,术后效果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2.对于髋内翻畸形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需要综合考虑股骨近端形态特点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假体选择。

何耀全,何婧雯,潘建辉,黄鹏,史鹏伟,肖军[2](2021)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4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PBMFH)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0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4例PBMFH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诊断依据、治疗方案和随访资料。结果:24例患者全部通过术后病理确诊,穿刺准确率为75.00%.胸部X线检查结果显示:2例发现肺部转移灶,22例未发现肺部转移灶。肿瘤局部X线检查结果显示:3例出现骨质溶解性破坏,1例出现肿块影,20例表现为骨膜反应。MRI检查结果显示:4例MRI检查肿瘤局部情况时发现3例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1例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本研究中行放化疗18例,有6例(33.33%)发生转移,转移时间为6~45个月,中位转移时间为(25.30±6.24)个月,单纯手术治疗6例中有5例发生转移(83.33%),转移发生时间为3~6月,中位转移时间为(5.00±0.24)个月。结论:PBMFH患者单纯手术出现转移多发生于术后5月,根治性手术辅以放化疗出现转移多发生于术后25月。由此可见,术前穿刺活检病理有助于疾病诊断,术后辅助化疗有助于降低PBMFH的复发率和转移率。

于晓飞[3](2021)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交通事故、建筑事故以及运动性损伤等高能量导致的桡骨远端骨折呈明显增加趋势。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和急诊科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通常指距离桡腕关节3厘米内的骨折,特别好发于存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这类人群桡骨远端的骨脆性增加,摔倒引起的桡骨远端骨折多呈现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目前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针对稳定性的关节外骨折,具有创伤小和经济性等优势,复位后固定的方法主要包括石膏、小夹板和高分子热塑性材料固定。但是手法复位容易发生骨折对位、对线不良,骨折部位发生软组织损伤,远期导致骨折畸形愈合以及创伤性关节炎。同时保守治疗一般恢复周期较长,且长期的外固定会限制手腕部的活动而不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在恢复过程中需要根据骨折部位的肿胀及消肿情况即使调整外固定的松紧度,松弛会导致固定作用下降而固定过紧则容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症、腕管综合征及皮肤压力性溃疡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多种,传统的方法主要包括切开复位锁定钢骨板内固定、非锁定钢板内固定、经皮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架固定以及髓内钉固定等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获得准确的力线和解剖复位,关节一致性和稳定性也可得到更好的保障。坚强的内固定和完全的解剖复位也可允许早期的主动性腕部功能锻炼,缩短恢复的时间,从而减少腕关节僵硬的发生率。目前无论采用哪种手术方法,还是联合使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报告的结果都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至今没有一种比其他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更突出,如何选择手术方式仍然是骨科领域的一个讨论热点。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自首次应用于股骨的生物力学研究后通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探讨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的分析与验证,已经成为骨科领域研究的一种可靠的研究手段。随着多学科的发展包括计算机,软件,材料等,共同推动有限元方法的进步,有限元方法逐渐由模拟初期的静止模型深入为人体动态运动模型;由初期的二维模型逐渐转化为三维有限元模型;由单根骨头模型深入为包含软骨,半月板,韧带,肌肉和骨头结构的复杂三维有限元模型,越来越贴近于人体真实的变化。目前在骨科研究中,有限元方法在骨骼系统中的模型建立,骨折机理探究,以及骨折固定装置的比较等方面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与临床实践验证中也反映了其良好的结果。第一部分掌侧锁定接骨板与附加克氏针外固定治疗AO C2/C3型骨折:一项回顾性对比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掌侧锁定接骨板(VLP)和附加克氏针的外固定架(EF)治疗桡骨远端AO C2/C3型骨折的影像学和治疗效果,评估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差异。方法:1.筛选入组:回顾性研究了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因AO C2/C3型桡骨远端新鲜骨折接受外固定支架和掌侧锁定接骨板固定的患者。排除陈旧性骨折、全身性骨骼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局部疾病(如肿瘤、佩吉特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VLP或EF以外的治疗、患者失访或数据不完整的病例。2.资料收集和数据测量:随访12个月。采用Gartland-Werley量表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价总体治疗效果与功能恢复;测量腕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影像学参数包括尺倾角、掌倾角、桡骨长度、尺骨变异和关节阶梯。3.数据统计和分析:连续变量(年龄、手术时间、掌侧倾斜、桡骨倾斜度、桡骨长度、尺骨变异和关节面台阶)的比较,根据其数据分布状态使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 Whitney-U检验,至于分类变量(性别、左右利手、损伤机制、并发症),适当时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SS 21.0软件(美国,纽约,IBM公司,Armonk)进行分析。结果:1.平均随访时间17.1个月。末次随访时,VLP组在腕关节屈曲(69.7vs62.3,P<0.001)、前臂旋前(73.1vs 64.8,P=0.027)和旋后(70.6vs 63.1,P=0.033)方面的表现优于EF组,但其他运动参数不显着。2.两组之间在Gartland-Werley或DASH评分方面没有发现显着差异(P>0.05)。与EF组相比,VLP组的尺骨变异和关节阶梯治疗效果显着改善,最终X线上显示VLP组的尺骨变异为0.6±1.3mm,EF组为1.6±1.8mm,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VLP组的腕桡关节改善明显优于EF组(0.5±1.1mm vs 1.2±1.4mm,P=0.007)。3.两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28.2%vs 34.5%)(P=0.587)。小结:1.VLP固定在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屈曲、旋前和旋后)、尺骨变异矫正和改善关节一致性方面比EF固定表现出更好的性能。2.在DASH或Gartland-Werley评分、其他影像学或功能参数和并发症方面,两种固定方法显示了相似的结果。第二部分3D打印辅助下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下钢板螺钉系统外置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筛选入组:入组标准:(1)A型,即关节外骨折各亚型(2)B型,即简单或部分关节内骨折各亚型(3)C1,关节内简单骨折。排除标准:(1)不能解剖复位的严重粉碎性骨折如C2、C3型;(2)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开放性桡骨远端骨折;(3)同时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等其他腕骨关节病或全身性骨骼疾病的患者。2.模具制作及手术实施:借助3D打印辅助,根据术前骨折部位CT三维重建及伤肢血管造影检查,采集相关数据,设计并制作个性化的接骨板及带有接骨板固定卡槽的体外固定模具,精确制导螺钉的位置和角度,进行体外复位钢板螺钉系统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术后随访:分别在术后2周、6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随访,采用标准正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尺倾角、桡骨长度,测量腕关节屈曲、伸展、旋后和旋前角度;测量患者手的握力,所有患者测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lae,VAS)及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1.获得满意随访病例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39.3岁。A2型8例,A3型5例,B2桡骨远端背侧缘骨折1例,C1型1例,均为闭合型骨折合并腕掌侧软组织损伤。2.术后随访12~33个月,平均22.5个月。随访12~33个月,平均22.5个月。在术后2周、12周、1年随访时,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lae,VAS)分别为1.86±0.25,0.83±0.51 and 0.31±0.05,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分别为6.54±1.71,2.72±0.53 and2.05±0.29,终末随访时Gartland—Werley评分:优12例,良2例,可1例。3.末次随访时桡骨远端掌倾角为(13.1±3.2)°,尺偏角为(21.9±4.6)°,桡骨短缩(2.0±1.1)mm,腕关节屈曲活动度为(52.0±11.7)°,腕关节背伸活动度为(65.0±4.8)°,握力为健侧的84.0%±4.2%。小结:1.应用3D打印辅助下钢板螺钉系统外置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可个性化钢板螺钉,精准辅助复位和制导位置角度,微创且对皮肤软组织条件要求低,取出容易等优势。2.在本临床研究中,该项技术固定可靠且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短时间随访疗效满意。第三部分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与骨质疏松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能量损伤事故的增加,老年人群与青少年人群的发生率出现增加的趋势。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可以分为保守治疗、经皮穿针内固定以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需要恢复正常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的长度以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解剖位置。保守治疗则难以做到。为了避免桡骨畸形愈合,腕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早期功能锻炼,需要对不稳定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目前常用的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掌侧锁定钢板与非锁定钢板。由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主要包括老年人群,骨折患者骨质中包括骨质疏松与骨质正常人体。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及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招募一名青年健康志愿者,对其前臂进行快速薄层CT扫描.利用m imics20.0软件将二维影像数据创建桡骨的三维数据并以STL数据保存,并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光滑表面,去除噪点,实体化桡骨模型,并以STEP格式保存。将桡骨远端模型导入UG10.0软件,创建桡骨远端骨折,并根据实际钢板数据设计桡骨远端掌侧钢板与螺钉模型。2.将模型导入Abaqus软件中加载负荷,设置边界条件,划分网格,分析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统计应力、位移等数据。结果:1.对于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模型,其应力集中部位主要分布在骨折断端部位的钢板。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198MPa,最大位移值为1.157mm;非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229.5MPa,最大位移为1.394mm;2.对于骨质疏松人体,锁定钢板固定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181.4MPa,最大位移为1.814mm;非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244.1MPa,最大位移为2.178mm小结:无论对于青壮年的正常骨密度的桡骨远端骨折,还是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相较于非锁定钢板固定,锁定钢板固定均能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则提升程度更强。二者的最大应力值分别降低13.5%和25.8%,最大位移值分别降低17.0%和16.7%。

秦进[4](2021)在《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单双侧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伤椎单侧与双侧椎弓根植骨手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6月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收治的60例单节段无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中植骨方式分为两组,单侧组(n=30)即经伤椎椎弓根单侧植骨,双侧组(n=30)即经伤椎椎弓根双侧植骨。限定手术入路均采用Wiltse入路。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节段、AO分型、受伤原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量、住院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3天、术后3月、术后6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等研究数据。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格式为(c?±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方差齐性数据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则采取两两比较Kruskal-Wallis H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两组性别、年龄、病因、伤椎节段、骨折AO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双侧组较单侧组能够植入的同种异体骨量更多(P<0.05);3.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4.两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双侧组患者在术后3天、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椎前缘高度比均明显优于单侧组(P<0.05);两组在术后3天及术后3月矢状位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双侧组在术后6月时矢状位Cobb角优于单侧组(P<0.05);5.分别比较术前与术后3天、术后3月及术后6月两组骨折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的差异,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术后3天与术后3月、术后3天与术后6月、术后3月与术后6月的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位Cobb角的差异,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单节段无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2.经伤椎椎弓根双侧植骨对比单侧植骨能够植入的骨量更多,远期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位Cobb角恢复效果更好。

杨杰[5](2020)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对于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1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0VCF)就诊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并且最终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患者,一共76例,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在12~15个月,平均在(13.63±0.98)个月,全程指导患者规范化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按照发生骨折的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新鲜骨折组与陈旧骨折组。新鲜骨折组共有46例患者,18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年龄为49~78岁,平均年龄为(61.89±6.55)岁,骨密度-3.15±0.42SD;陈旧性骨折组共有30例患者,12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年龄为51~74岁,平均年龄为(62.80±5.57)岁,骨密度-3.11±0.37SD;对两组患者均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方法。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前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与性别、骨密度T值、手术节段。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患者住院时间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骨水泥注入量。临床疗效评估资料: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患者疼痛缓解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指标:测量并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椎体高度、脊柱后凸角度。并发症情况:记录患者切口感染、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邻近椎体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栓塞等发生情况。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检验采用SNK法。计数资料(性别、手术节段、术后并发症情况)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得到相关指标来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与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手术皆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过程中未发生切口感染、脊髓压迫与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栓塞、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等其他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资料、VAS评分、ODI指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0DI指数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一时间点相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在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椎体高度与后凸角度,新鲜组术后椎体高度和后凸角度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陈旧组较术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新鲜骨折组有8例患者(17.36%)发生了骨水泥渗漏,其中5例为椎体周围渗漏,3例为椎间盘内渗漏;2例患者(4.35%)的邻近椎体发生了骨折。陈旧骨折组有5例患者(16.67%)发生了骨水泥渗漏,全部是椎体周围渗漏,1例患者(3.33%)的邻近椎体发生了骨折。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因骨水泥渗漏引起的脊髓或神经压迫症状。两组间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时,经皮椎体成形术对于新鲜骨折及陈旧骨折缓解疼痛均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与陈旧骨折组患者相比,新鲜骨折患者接受PVP后椎体高度和后凸角度得到了更好的改善。所以,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来说,若无手术禁忌证,尽早接受椎体成形术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总的来说,椎体成形术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李瑞璠[6](2020)在《富血小板血浆股骨头内局部应用对预防早期股骨头坏死进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在股骨头内局部应用对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手术保髋治疗中预防股骨头坏死持续进展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共47例早期股骨头坏死并采取保髋手术治疗并且获得回访的患者,随机分为PRP治疗组(27例,28髋)和对照组(20例,25髋),两组患者均采取单孔道大直径髓芯减压联合打压植骨术术式,不同之处在于PRP治疗组将PRP与同种异体骨骨粒混合后,打入股骨头、颈髓腔内,而对照组仅将同种异体骨骨粒打入。其余所有治疗及康复过程相同。术后6周、3个月、1年及1年后分别定期随访,并记录两组病例所有患者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手术侧股骨头的影像学改变,对数据进行统计及对比分析,以评估股骨头内局部应用PRP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保髋术后1年(内)均获得随访,1年以后每年定期门诊复查骨盆正位X线平片,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随访及分析发现,术后1年HHS评分两组病例均高于术前(P均<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进行评价,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HHS评分评价为优+良)为78.5%,对照组为6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3个月、1年,两组患者的髋关节疼痛VAS评分均呈梯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6周、3个月、1年的髋关节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方面,组间单项并发症率比较均无差异,但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长期随访中发现,PRP组患者中仅有1例(1髋)保髋失败,对照组患者中则有4例(5髋)保髋失败,从而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两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单孔道大直径髓芯减压联合打压植骨术术式对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确切,有助于缓解此类患者髋关节疼痛症状,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2、单孔道大直径髓芯减压联合打压植骨术并股骨头内局部应用PRP,能有效提高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手术保髋治疗的成功率,并对预防及延缓股骨头坏死进展具有积极意义。

胡春佰[7](2020)在《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宁路古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彦淖尔镇土城子村北。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和城内孔庙碑文考证,此城建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是金抚州集宁县,元时扩建升为集宁路,为汪古部投下城之一。通过历年的考古工作,在集宁路古城周边发现了大量同时期墓葬,其中的金元时期人骨材料是目前内蒙古境内发掘出土数量最多的。对这批人骨材料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金元时期集宁路古城居民的健康状况、种族构成情况。集宁路是汪古部管辖的唯一一座位于阴山以南的路级城镇,将其与汪古部在阴山以北的净州路城卜子古城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窥见汪古部辖地内不同地域居民种族构成的差异。本文分别从性别、年龄、肢骨、病理以及颅骨形态等方面对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察右前旗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集宁路古城及墓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分布情况、集宁路古城及其周边墓葬区历年考古工作概况,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相关问题。第二章古人口学研究通过性别和年龄鉴定,对集宁路古城周边墓葬区金元时期居民的性别比例构成、平均死亡年龄的分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认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都处于较高的水平。第三章肢骨的测量学研究通过对肢骨长度、角度的测量和指数的计算,考察了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四肢长骨发育程度,认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拥有发达粗壮的下肢,而上肢发育较弱。并且作了身高和体质量的推算。比较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男女两性身高的均值处于较低的水平,性二形性指数反映出集宁路金元时期女性可能在维持基本生活的花费上与男性差别不大。金元时期成年男性和女性中间型和矮胖型各占一定比例。第四章古病理学研究对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居民的骨骼创伤、骨骼疾病、退行性骨关节疾病、新陈代谢类疾病、特异性感染类疾病、先天性发育异常、齿科疾病、功能性形态改变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对脊椎骨性关节炎、全身主要关节的骨性关节炎、龋齿、牙周炎、根尖脓肿、齿槽脓肿罹患率做了较为全面的统计和分析,比较得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龋齿罹患率较低。金元时期男性脊柱关节炎罹患率高于女性,而骶髂关节的骨性关节炎罹患率女性远远高于男性。第五章颅骨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对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分析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蒙古大人种性质,应归属于亚洲蒙古人种的范畴。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中国北方地区华北近代组、太原现代组以及西屯汉代组、磨沟齐家组、陶家寨组、大堡山组等各古代组较为接近。第六章颅骨的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个体数量较多,其颅面部形态特征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差异性,种系纯度检验结果说明集宁路金元时期人群可能是由同一人种下的多个支系组成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组别:Ⅰ组与东北亚类型、东亚类型存在较多的相似性;Ⅱ组与北亚类型最为接近;Ⅲ组与北亚类型最为接近,但其较大的颅高值可能暗示混入了东北亚或东亚类型的因素;Ⅳ组与东亚类型的颅面部形态特征最为接近。在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对比中,Ⅰ组的颅面部形态与华北组、抚顺组、华南组代表的东亚类型最为接近,Ⅱ、Ⅲ合并组与北亚类型的蒙古组和布里亚特组最为接近,Ⅳ组与华北组、抚顺组、华南组为代表的东亚类型在颅面部形态特征上最为接近。第七章与相关古代居民的多元统计分析与古代组的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的居民来源较为复杂,从保存下来的几种类型颅骨的数量和比例看,数量最多的居民应该是以集宁路Ⅱ、Ⅲ合并组的为代表的蒙古人,其次是以集宁路Ⅳ组为代表的汪古人和集宁路Ⅰ组所代表的人群,而集宁路Ⅰ组的人群构成可能很复杂,其中一部人很可能是来自中国北方地区的汉人后裔。第八章结语对前七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陆轲[8](2020)在《应用中国型飞机样套筒系统经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目的:比较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材料和方法:通过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对比分析我院骨科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1例单侧胫骨干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髌上入路组38例和髌下入路组43例。比较两组的术中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冲洗量、骨折对位对线情况、术后一年Lysholm膝关节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前痛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髌上入路组术中透视时间为81.74±14.49 s,髌下入路组术中透视时间为122.00±24.32 s,髌上入路组术中透视时间比髌下入路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髌上入路组术中所用生理盐水平均冲洗量为976.32 ml,比髌下入路组平均冲洗量581.40 ml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摄片结果显示髌上入路组平均冠状面移位为0.61 mm,与髌下入路组平均冠状面移位1.37 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平均冠状面成角为2.13°,明显小于髌下入路组平均冠状面成角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矢状面骨折对位对线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出现对位不良(成角大于5°)、对线不良(侧方移位大于10 mm)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一年平均Lysholm膝关节评分显示髌上入路组得分为86.66,优于髌下入路组(80.09,P<0.05)。术后一年髌上入路组VAS平均得分为0.34,优于髌下入路组VAS评分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髌上入路组有6例(15.79%),髌下入路组有16例(37.21%)患者出现膝前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髌下入路相比,应用髓内钉经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可以有效缩短术中透视时间,纠正冠状面成角和移位畸形,降低术后膝前痛,术后功能更佳。第二部分国人髌股关节解剖形态测量在胫骨骨折髌上入路髓内钉技术中的意义目的:获取中国人髌股关节各项解剖参数指标,并比较其年龄、性别及人种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出更符合中国人解剖特征的个性化的保护套筒,以期增加髌上入路髓内钉手术技术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材料和方法:对212例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体检中心检查的双下肢功能正常的成年人膝关节MRI图像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其中男性101例(47.6%),女性111例(52.4%),年龄41.42±13.91岁,年龄范围:18岁73岁。左膝106例,右膝106例。测量参数指标为髌骨面角、滑车沟角、滑车沟宽度和滑车沟深度。结果:髌骨面角为135.40±6.20°,滑车沟角为142.37±5.33°,滑车沟宽度为33.37±2.73mm,滑车沟深度为4.29±0.63 mm。以上参数各年龄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滑车沟角外,髌骨面角、滑车沟宽度、滑车沟深度女性均小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髌骨面角与滑车沟角呈正线性相关(P<0.01,r(相关系数)=0.445(95%的可信区间(CI):0.3150.553));滑车沟角与滑车沟深度呈负线性相关(P<0.01,r=-0.431(95%CI:-0.539-0.311));滑车沟宽度与滑车沟深度呈正线性相关(P<0.01,r=0.474(95%CI:0.3610.573));其余指标之间不呈线性相关(P>0.05)。与西方相关研究相比,中国人的滑车沟深度比西方人种的滑车沟深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部分研究获取了国人髌股关节相关解剖参数,各参数没有年龄段差异。女性的髌骨面角、滑车沟深度和宽度显着小于男性,国人滑车沟深度显着小于西方人种。预示着中国人,尤其是体形较小的女性在接受胫骨骨折髌上入路髓内钉手术时,手术难度更大、风险更高。未来需要设计更符合国人髌股关节解剖形态的专用工具来增加该技术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第三部分应用中国型飞机样套筒系统的胫骨髓内钉经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与常规髌上入路比较研究目的:探究应用中国型飞机样套筒(CASS)系统的胫骨髓内钉经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材料和方法:通过一项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比CASS系统髌上入路技术和常规髌上入路技术。自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33例胫骨干骨折患者接受了CASS系统髌上入路髓内钉手术,34例胫骨干骨折患者接受了常规髌上入路髓内钉手术。所有患者完成了至少一年的随访。其中男性32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38.42岁(22岁69岁)。采用术中关节镜和术后磁共振评估两组患者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和碎屑残留情况。还比较两组的手术开始至胫骨开口时间、冲洗时间、术后X线骨折对位对线情况、术后一年Lysholm膝关节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前痛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关节镜评估显示CASS组软骨损伤率为3%,常规髌上入路组软骨损伤率为26.5%,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相对危险度(RR)为0.114(95%可信区间(CI):0.0150.854),相对危险降低率(RRR)为0.886。术后一周MRI评估显示CASS组软骨损伤率为6.1%,常规髌上入路组为29.4%,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RR=0.206(95%CI:0.0490.870),RRR=0.794。术后一年MRI评估显示CASS组软骨损伤率为0%,常规髌上入路组为17.6%。比较两组术后一年MRI的软骨损伤率,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关节镜和术后一周MRI均显示CASS组术后碎屑残留率为3%,常规髌上入路组为14.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年MRI结果显示所有病例未发现碎屑残留或关节腔内游离体。CASS组的从手术开始到胫骨开口时间为5.9±1.5 min,比常规髌上入路组(9.8±2.0 min)短(P<0.001)。CASS组术中冲洗时间为6.9±0.8 min,比常规髌上入路组(16.7±0.9 min)短(P<0.001)。Lysholm膝关节评分总分CASS组为87.00±5.80,常规髌上入路组为84.97±6.88,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其中爬楼梯项CASS组为8.91,常规髌上入路组为7.41,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X线骨折对位对线情况、VAS评分、膝前痛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中国型飞机样套筒系统具有定位简单、插入后稳定、关节软骨损伤小、术中冲洗方便、手术时间短、术后功能佳等优势。这种新颖的实用型改进可能会为髓内钉经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尤其是对一些髌股关节较小的患者,带来一些有益的结果。

郑智心[9](2020)在《PKP和PVP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前瞻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前瞻性研究PVP手术和PKP手术治疗OVCF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了解哪种手术方式更有优势,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2016年4月到2017年6月,在菏泽市立医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共126人,其中105名患者同意行微创手术治疗,借助随机数生成器,分别生成1-100之间的数字,若为奇数选择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若为偶数选择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其中56人行PVP手术,49人行PKP手术。对其中105名手术患者分别在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手术1年后随访。其中接受全部随访的患者93人,PVP手术组51人,PKP手术组42人。样本从上述93人中选取,其中PVP组30人,PKP组30人。各组患者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PVP手术组患者,男性6人,女性24人,年龄61-87岁,平均岁数67.17±6.43,平均骨密度-3.21±0.48,单个病椎25人、两个病椎4人、三个病椎1人,平均病椎数为1.20±0.48个,其中胸椎病椎总数为16个,腰椎病椎总数为20个,单个病椎注入的骨水泥量为4.01±1.12ml。PKP组患者,男性5人,女性25人,年龄60-88岁,平均岁数68.09±6.82,平均骨密度-3.28±0.51,单个病椎26人、两个病椎3人、三个病椎1人,平均病椎数为1.17±0.45个,其中胸椎病椎总数为14个,腰椎病椎总数为21个,单个病椎注入骨水泥的量为4.21±1.09ml。借助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之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之间对比采用卡方检验,设定P<0.05表示数据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统计学分析证明两样本的一般资料,即性别、年龄、骨质疏松程度、病椎个数、病椎部位以及病椎骨水泥注入量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天、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手术1年后的VAS评分、病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统计记录两样本骨水泥渗漏的病椎个数以及术后出现相邻椎体再骨折的人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天的VAS评分、病椎椎体高度和Cobb角,各组内进行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天和手术1年后的病椎椎体高度和Cobb角,各组内进行对比;各个时间点的VAS评分、病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组间分别进行对比;存在骨水泥渗漏病椎个数、发生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人数,组间分别进行对比。结果:术前和术后2天两样本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组内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两样本VAS评分,组间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2天两样本病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均有改善,组内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样本病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组间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样本病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组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天和手术1年后两样本病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组内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组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率组间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手术和PKP手术均能有效缓解疼痛,疼痛缓解程度在短时间内无明显差异。OVCF患者病椎前柱和中柱高度均有丢失,以前柱为主,两种手术均能使病椎高度适当恢复、Cobb角适当减小,但PKP手术效果更明显,术后短时间内病椎高度均不会有明显降低。PKP手术比PVP手术骨水泥渗漏风险小。在低能量或非暴力的情况下,两种手术术后相邻椎体在短时间内均存在再骨折的风险,但风险大小无明显差异。

唐梅[10](2020)在《中轴型脊柱关节病与免疫、骨代谢及抗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分析目的:中轴型脊柱关节病(Axial spondyloarthropathy,Ax-Sp A)是一组累及中轴关节,主要是骶髂关节和脊柱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滑膜炎及附着点炎。免疫激活导致靶组织的破坏性的炎症反应;抑制自身炎症反应可有效地治疗Sp A,故认为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有关。本研究观察病程小于4年的新诊断的Ax-Sp 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炎症与免疫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是单中心横断面临床研究。自2014年7月-2016年6月选取初诊Ax-Sp A患者,入组时病程小于4年,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骶髂关节MRI检查,并对骶髂关节MRI上的BMO采用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学组SPARCC系统进行评分。结果:白介素-2、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17A、γ干扰素的均数水平均较参考值升高。反映了免疫因素参与了Sp A的发生发展过程。CD4+T与SPARCC评分呈负相关,p=0.04;可见CD4+T与Sp A的活动性炎症相关。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白介素-2、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10、白介素-17A、白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均与SPARCC评分无相关性。结论:免疫因素参与了Sp A的发生发展过程。CD4+T与Sp A的活动性炎症相关。第二部分非甾体抗炎药对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患者骨代谢的影响目的:中轴型脊柱关节病(Ax-Sp A)患者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无论在疾病早期,还是发展期,系统性炎症都会导致骨吸收增加,骨重塑受抑,降低骨密度。脊柱的活动度下降也会导致骨质疏松,增加脊柱骨折的风险,一旦骨折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Ax-Sp A患者大多为年青男性,医生和患者往往忽视骨密度的检查。本研究统计Ax-Sp A患者的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较对照组的差异,及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后的变化。旨在探讨Ax-Sp A患者炎症和抗炎治疗对骨密度的影响,为及早发现骨破坏、指导用药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单中心的横断面研究。自2018年9月-2019年1月选取Ax-Sp A患者25例,排除了绝经后妇女、老年男性及合并有可能影响骨代谢疾病的患者。搜集入组患者的血沉、CRP等数据,检测血清PINP、β-CTX水平,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数值。骶髂关节MRI上的BMO采用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学组SPARCC系统进行评分。另设立年龄、性别匹配的志愿者为健康对照,记录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数值。两组骨密度均采用同一台机器,由同一个技师检测。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3月后复查血清PINP、β-CTX,并与治疗前比较。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用均数的t检验比较两组及治疗前后结果,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骨密度与血沉、CRP、SPARCC评分的关系用pearson相关(符合正态分布数据)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结果:25例患者入组,有5例共计6个部位(1例腰椎,5例股骨颈)符合骨量减少标准,占患者总数的20%,占总检测部位的12%。这5例患者有3例男性、2例女性,男性平均年龄为26.7岁,女性为43.5岁,均有骶髂关节活动性炎症。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股骨颈的骨密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腰椎的骨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密度与血沉、CRP、SPARCC评分无相关。PINP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患者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标志物PINP、β-CTX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x-Sp A患者骨代谢明显异常,较对照组OP发生率增高,尤其见于存在骶髂关节活动性炎症的患者,股骨颈为好发部位,且以高转换型为主。非甾体抗炎药治疗3个月对Sp A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无显着影响。第三部分活动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抗炎治疗的疗效分析目的:相比骨盆X线平片,骶髂关节MRI有助于更好的理解Ax-Sp A疾病的进程和及早诊断,所以MRI被广泛用于评价骶髂关节的炎症。MRI上骶髂关节炎最重要的活动性炎症改变是骨髓水肿(Bone marrow oedema,BMO)。非甾体消抗药(NSAIDs)是Ax-Sp A的一线治疗。目前为止,长期应用NSIADs治疗活动性骶髂关节炎的数据有限。因此,本研究观察病程小于4年的新诊断的Ax-Sp A患者NSAIDs长期抗炎治疗对MRI上骶髂关节BMO的影响。并与TNF-α抑制剂和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是双臂单中心临床研究。自2014年7月-2016年6月选取初诊Ax-Sp A患者,入组时病程小于4年,MRI均提示有骶髂关节骨髓水肿,且未采用NSAIDs治疗。在基线MRI检查后,给予合适剂量的NSAIDs治疗24周或48周;研究结束时,再次复查骶髂关节MRI。采用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学组SPARCC系统对骶髂关节BMO程度进行评分。疾病活动度用Sp A疾病活动指数(ASDAS)评估。在24周和48周计算ASDAS临床重要改善(ASDAS CII,ASDAS-CRP下降≥1.1)、ASDAS主要改善(ASDAS MI,ASDAS-CRP下降≥2.0)、ASDAS非活动疾病(ASDAS ID,分数<1.3)、ASAS-20、ASAS-40和ASAS部分缓解指数。主要研究终点是骶髂关节的骨髓水肿的改善。TNF-α抑制剂组和对照组在48周前后检测血沉,CRP,骶髂关节MRI并进行SPARCC评分。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SPARCC评分和ASDAS-CRP治疗前后的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分析。血沉、CRP的改变分布为非正态分布,用非参数分析一般线性模型的重复度量方法分析。SPARCC评分的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结果:43例患者入组,33例完成研究,10例24周时复查MRI,另23例48周时复查MRI,两亚组无交叉。NSAID指数的中位数为89.5(83.3-96.7)。SPARCC评分由基线的21.8±16.1降至治疗后的10.2±12.8(p<0.001)。75.8%患者的骨髓水肿变化达到了最低限度重要改变,共有30.3%的患者BMO消失。ASDAS-CRP从基线3.1±1.0降至2.1±1.0(p<0.001)。48.5%患者获得ASDAS CII,其中包括21.2%患者获得ASDAS MI,15.2%获得ASDAS ID。66.7%患者达到ASAS-20标准,45.5%达到ASAS-40标准,24.2%达到ASAS部分缓解标准。虽然随访48周亚组MRI改善的数据较24周亚组略有更优的倾向,但其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过程中没有出现NSAIDs相关严重不良事件。TNF-α抑制剂治疗后SPARCC评分明显下降;对照组SPARCC评分明显升高。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口服NSAIDs药物可以明显减轻活动性Ax-Sp A患者骶髂关节的BMO和临床疾病活动度;疗效优于对照组,劣于TNF-α抑制剂;但NSAIDs适合长期服用,有效安全经济,符合中国国情。

二、依据X线征推断骨折时间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据X线征推断骨折时间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内翻畸形时股骨近端的处理策略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髋内翻的诊疗研究进展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及纳入和排除标准
    3.2 临床基本资料采集
    3.3 手术方法
    3.4 术后处理与功能锻炼
    3.5 术后随访及评价方法
    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髋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
    4.2 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和HARRIS评分和VAS评分
    4.3 不同假体的髋内翻患者的手术相关资料
    4.4 不同假体的髋内翻患者的测量资料
    4.5 放射线评估
第5章 讨论
    5.1 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内翻畸形的局限性
    5.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大粗隆区扩大成形术治疗髋内翻畸形的假体与技术特点
    5.3 髋内翻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大粗隆区扩大成形术假体柄的选择与分析
    5.4 问题与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4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评估
    1.3 病理诊断
    1.4 治疗方法
    1.5 随访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4例PBMFH患者首发症状情况分析
    2.2 24例PBMFH患者相关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结果分析
        2.2.1 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
        2.2.2 病理结果分析
    2.3 治疗方案总结
    2.4 24例PBMFH患者治疗结果和预后分析
3 讨论
    3.1 PBMFH病理特点
    3.2 PBMFH诊断方法
    3.3 PBMFH治疗
    3.4 PBMFH预后

(3)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掌侧锁定接骨板与附加克氏针外固定治疗AO C2/C3 型骨折:一项回顾性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3D打印辅助下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与骨质疏松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桡骨远端骨折生物力学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单双侧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方式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ODI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组间比较
        2.4.1 伤椎前缘高度比组间比较
        2.4.2 矢状面Cobb角组间比较
    2.5 两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组内比较
        2.5.1 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的组内比较
        2.5.2 两组患者矢状位Cobb角组内比较
第3章 讨论
    3.1 胸腰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3.2 经伤椎椎弓根单、双侧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的优缺点
    3.3 展望与不足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Wiltse 手术入路及术中植骨照片
    单侧组影像资料1例
    双侧组影像资料1例
附录3
致谢

(5)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一般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一般资料
    2. 实验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式
        2.3 术后处理
        2.4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两组间VAS评分、ODI指数比较
    3. 两组间后凸角度及椎体高度变化
    4. 并发症情况
第四章 讨论
    1.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 新鲜、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定义
    3.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止痛疗效
    4. 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角度矫正的意义
    5.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富血小板血浆股骨头内局部应用对预防早期股骨头坏死进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研究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察右前旗自然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1.1.1 察右前旗自然地理概况
        1.1.2 察右前旗历史沿革
    1.2 以岱海、黄旗海为中心的乌兰察布地区古代人骨研究成果概述
    1.3 集宁路古城遗址历年考古工作概况
    1.4 集宁路古城遗址周边墓葬概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及人口学研究
    2.1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分布统计
    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人口状况的比较分析
        2.2.1 性别比例的比较分析
        2.2.2 平均死亡年龄的比较分析
        2.2.3 死亡年龄段的比较分析
    2.3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
        2.3.1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推算
        2.3.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与其他古代组的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肢骨的测量学研究
    3.1 肢骨的测量数据及相关指数的比较分析
        3.1.1 肢骨的测量及相关指数
        3.1.2 肢骨的重要指数项目与其他古代组的比较
    3.2 身高的研究
        3.2.1 身高的推算
        3.2.2 与其他古代人群的比较
    3.3 体质量和体型的研究
        3.3.1 体质量的推算
        3.3.2 体型的推断
    3.4 小结
第四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人骨的古病理学研究
    4.1 骨骼创伤
        4.1.1 骨折
        4.1.2 骨质砍创
    4.2 骨骼的疾病
        4.2.1 象牙样骨瘤(Ivory osteoma)
        4.2.2 骨样骨瘤
        4.2.3 施莫氏结节(Schmorl’s nodes)
        4.2.4 创伤性骨化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traumatica)
        4.2.5 分离性骨软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4.2.6 骨膜炎(Periostitis)
        4.2.7 附丽病(Enthesopathy)
        4.2.8 跟骨后面骨质增生(跟腱止点骨赘)
        4.2.9 软骨骨化
        4.2.10 胫腓骨间韧带骨化
    4.3 骨关节疾病
        4.3.1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4.3.2 脊椎椎体强直
        4.3.3 假关节(pseudarthrosis)
        4.3.4 枕骨髁关节炎
        4.3.5 颞下颌关节炎
        4.3.6 趾骨融合
        4.3.7 跖趾关节炎
        4.3.8 掌指关节炎
        4.3.9 腕骨与掌骨融合
    4.4 骨骼先天性发育畸形和骨骼的变异
        4.4.1 寰椎椎动脉沟环(artery suclus ring of atlas)
        4.4.2 寰枕融合(Occipitalization of the atlas)
        4.4.3 肋骨分叉畸形(Bifid rib)
        4.4.4 移行脊椎与额外椎骨
        4.4.5 第一尾椎融合于骶骨(尾骨骶化)
        4.4.6 脊椎棘突侧弯(脊柱侧弯)
        4.4.7 颈椎多横突孔
        4.4.8 肩胛上横韧带骨化
        4.4.9 胸骨融合
        4.4.10 鼻中隔偏曲(Nasal septal deviation)
    4.5 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疾病
        4.5.1 坏血病(Scurvy)
    4.6 传染性疾病(特异性感染)
        4.6.1 结核病(Tuberculosis)
    4.7 齿科疾病
        4.7.1 龋齿(Dental carie)
        4.7.2 根尖脓肿
        4.7.3 齿槽脓肿(齿槽吸收)
        4.7.4 牙周炎(Periodontal disease)
        4.7.5 牙结石
        4.7.6 阻生牙(Impacted tooth)
        4.7.7 牙齿异位萌出(Maloccluded tooth)
        4.7.8 逆生牙(Inversed tooth)
        4.7.9 齿槽骨增生
        4.7.10 牙釉质发育不全
    4.8 功能压力(功能性形态改变)
        4.8.1 骑马人小平面(Poirier facette)
    4.9 小结
第五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的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
    5.1 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分析
    5.2 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研究
        5.2.1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统计
        5.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其他人群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比较
    5.3 小结
第六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的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
    6.1 颅骨测量数据及形态特征分析
        6.1.1 金元时期颅骨测量数据及形态特征分析
    6.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种系关系讨论和种系纯度检验
        6.2.1 种系纯度检验
        6.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颅骨的初步分组
    6.3 种族类型的初步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相关古代居民的多元统计分析
    7.1 集宁路与汪古部
    7.2 对比组的选择及其概况
    7.3 比较与分析
        7.3.1 男性居民与各对比组的比较分析
        7.3.2 女性居民与各对比组的比较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图版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8)应用中国型飞机样套筒系统经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国人髌股关节解剖形态测量在胫骨骨折髌上入路髓内钉技术中的意义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中国型飞机样套筒系统的胫骨髓内钉经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与常规髌上入路比较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髌上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获得专利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参加国际会议情况
主持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致谢

(9)PKP和PVP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样本选取标准
    2.3 治疗方案
        2.3.1 术前准备
        2.3.2 PVP组患者手术方法
        2.3.3 PKP组患者手术方法
        2.3.4 手术关键步骤图解
        2.3.5 术后治疗
    2.4 术后随访方法
    2.5 研究的各项指标
        2.5.1 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
        2.5.2 病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
        2.5.3 骨水泥渗漏率
        2.5.4 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率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3.1 VAS评分对比分析
    3.2 病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对比分析
    3.3 骨水泥渗漏率对比分析
    3.4 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对比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4.1 PVP和PKP手术前后VAS评分改变分析
    4.2 PVP和PKP手术前后病椎高度及Cobb角变化分析
    4.3 PVP和PKP手术骨水泥渗漏分析
    4.4 PVP和PKP术后病椎相邻椎体再骨折分析
    4.5 PVP和PKP手术方式选择分析
    4.6 本次研究的亮点和不足
        4.6.1 研究的主要亮点
        4.6.2 研究的主要不足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中轴型脊柱关节病与免疫、骨代谢及抗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部分 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甾体抗炎药对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患者骨代谢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非甾体抗炎药在活动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病骨髓水肿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中轴型脊柱关节病的 MRI 表现及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依据X线征推断骨折时间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内翻畸形时股骨近端的处理策略的临床研究[D]. 罗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2]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4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 何耀全,何婧雯,潘建辉,黄鹏,史鹏伟,肖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1(07)
  • [3]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D]. 于晓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单双侧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D]. 秦进.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5]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对比研究[D]. 杨杰. 扬州大学, 2020(04)
  • [6]富血小板血浆股骨头内局部应用对预防早期股骨头坏死进展的研究[D]. 李瑞璠. 山东大学, 2020(09)
  • [7]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D]. 胡春佰. 吉林大学, 2020(08)
  • [8]应用中国型飞机样套筒系统经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研究[D]. 陆轲. 苏州大学, 2020(06)
  • [9]PKP和PVP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前瞻性研究[D]. 郑智心. 山东大学, 2020(02)
  • [10]中轴型脊柱关节病与免疫、骨代谢及抗炎治疗[D]. 唐梅. 苏州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基于X线征象推断骨折时间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