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_哲学论文

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_哲学论文

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无限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4)07-0090-04

从宇宙演化和人类发生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广义自然界的特定历史 阶段和组成部分。相对于人类而言,广义的自然界,即人生存的世界,具有无可置疑的 时间先在性。

自然界的先在性决定了人类对于自然界、世界的永恒的依赖性。(1)人的肉体与地球环 境高度协调,从生命存在的角度说人依赖自然界。(2)人生存、生活依赖地球环境提供 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3)个人是有生有灭的,人类同样是有始有终的。

人对自然的永恒的依赖性决定了人的自由只能是有限的。不过,在这个有限的范围之 内,人仍然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即,人能够站在自己 的立场去看待和对待世界,提出各种问题去自我回答,提出各种要求并为之实现而努力 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又是一种与至今人类所知道的一切其他存在物完全不同的存 在物。

因此,自然界的时间先在性、外部世界的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唯物主义)是一切以现实 生活为基础的哲学的前提;不过,哲学的前提不等于哲学的出发点和主要内容,哲学的 出发点和主要内容应该是人和人的活动。

马克思率先实现和完成了哲学中的这个根本变革。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历史 久远的唯心主义,其前提是自然界,是包括人的世界。离开自然、世界,无法谈人。第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其中心内容不是讨论那个在 人之外的无人参与的世界的存在状态。所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 规律的”一般世界图景,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内容,更不是其 全部和结论。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人的活动出发,把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进一步归结为“ 实践”。马克思把内在地包含目的性、客观性、社会历史性的实践作为自己新世界观的 基石和支撑点,完成了既不同于唯心主义、又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哲学的根本性变革。 马克思的结论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 解为革命的实践”。[1](P55)

显而易见,马克思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乃至“实践”,都是对人的现实活动 ,实际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哲学概括与总结。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P60)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就是人的活动方式,就是实践。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别、人 与人的差别,归根结底就在于实践、活动方式的差别。

人的诞生与人的实践活动造成世界的两重化。纯粹的自然界(统一的自在世界)被划分 成两部分:第一,人类活动达不到的领域,仍然属于自在世界,即人生存于其中,但与 人相对无关的世界;第二,人以自己活动参与其中的世界成为人类世界,即属人世界、 “人化自然”。自在世界是人的力量直接达不到的世界,是自然界的力量自发作用的世 界。人类世界、属人世界、“人化自然”,就是人类活动涉及或达到的世界,是人参与 其中的世界,是打上了人类活动痕迹的那一部分自在世界。

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使人类世界区别于自在世界,同时又使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相 联系。因为,人类世界并不在自在世界之外,人只能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建设、创造自 己的世界。换句话说,实践把人的内在尺度加于自在世界之上,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叠 加了一个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只是有限度地转化为人类世界、属人世界。归根结底,人 类世界、自在世界还是一个世界,并不存在截然相反的两个世界。进一步说,人类世界 是人类社会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二者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人类 世界。

一方面,人化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前提,是社会的限制与制约因素。人生命的先决条件 是与自然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自然不可能完全消融在社会之中,社会目的只有通 过自然过程才能实现;社会过程不同于自然过程,但又不是超自然的过程,归根结底也 是自然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制约着人化自然。自然的人化只能通过社会实践 来实现。人化自然从属于人类世界,不仅具有客观的物质属性,同时具有社会历史性。 从这个角度说,人化自然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

人们透过哲学史的研究会发现,哲学确实有一个或明显或隐蔽的主题:人与人生存的 世界的关系。不同形态的哲学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根本性的 反思。深入探讨人与人生存的世界的关系,必然导致关于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逻辑“ 悖论”。

人是有限的存在物。人对自身有限性的理解和认识,不自今日始。原始人类面对比自 己更为强大的外部力量产生的恐惧以及进而产生的顶礼膜拜,例如对太阳、月亮、野兽 、毒蛇、猛禽、地震、火山、海洋、疾病等的祭祀和对各种神灵的信仰,就是对自身有 限性的最初觉醒;而人类关于肉体与灵魂、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显然已经把人的有限性 问题上升到了理性思维的高度。

事实上,面对现实世界,人不得不承认自我的有限性,即总有些事情是自己力所不及 的。唯物主义的古典含义恰恰就在于肯定自然界和外部世界相对于人的先在性、优越性 、无限性,同时就是承认人的时间、空间、能力、水平的有限性。

人是具有自觉、自主、创造、超越性的特殊存在物,人凭借自我意识、自主选择、自 我创造和自我超越,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和提升出来。换句话说,人是具有主动性的存 在物。因此,事情还有另一方面,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把自己作为主体,把其他 一切事物作为客体,并使二者相互对立。

首先,人与自然相对,把自然当作随心所欲改造、征服、利用的对象。其次,个人以 自我为中心把他人当作支配、利用、奴役的异己物,以他人为工具。最后,家族、部落 、种姓、阶级、民族等社会群体把其他群体当作异己者加以利用或奴役,一些人以暴力 、强权、金钱、财富、阴谋、欺骗、讹诈、战争、知识、信息对另一些人的支配、利用 或奴役成为贯穿人类历史的主线之一。

归结起来,主体与客体是外在的,而且是不平等的。主体处于自觉、主动的位置,客 体则处于被动、被利用的位置。用哲学语言说,主体是自由意志、目的,客体则是手段 、工具。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本质就是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客体,此时主体并不考虑 客体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是人以自我为中心对待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的一种特殊人生态 度和生存样式。主体与客体对立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同样不自今日始。古代思想家 把存在物划分为有思想的人、有知觉的动物、有生命的植物、无生命的土石等几大类, 而人作为有思想的存在物就处在这些分类的最高层次上。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 物的尺度”的命题。在某种程度上说,智者已经自觉地把人同世界万物对立起来,并主 张以人作为衡量其他一切存在的标准。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辩证法作为寻求真理 的手段,主张人应该过一种有道德的高尚生活。苏格拉底从人格理想的角度使人与其他 一切存在物相区别。柏拉图认为感觉只能得到意见,理性才能得到真理;明确区分了感 性和理性的两种认识能力和形式。柏拉图开创了以理性把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物根本区别 的先河。亚里士多德主张地球中心的宇宙观,赋予人类居住的地球区别于其他一切天体 的中心地位。其实,地球中心就是变相的人类中心。

如前所述,一神教,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佛教,都以 无限作为核心概念。因为,上帝、真主、佛的基本的共同含义就是无限。从发生学的角 度看,上帝、真主、佛直接地就产生于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自觉、对世界无限性的朦胧意 识和对超越自身有限性的强烈向往。

近代欧洲,人类中心的观念逐渐摆脱了宗教神学的外衣。笛卡儿提出了“我思故我在 ”的哲学命题。“自我”成为哲学的核心概念,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取代了神学。主体与 客体的直接对立成为其后多数哲学家理论体系的出发点。

17、18世纪二百年间,认识论成为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科学是人认识世界的主要成 果,人借助科学彻底地把一切事物当作自我控制、利用和奴役的对象。

首先,人把自然界完全当作是给自己带来舒适生活、无限财富的可利用对象。其次, 人把他人当作奴役、征服的对象。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就是少 数人对多数人的暴力剥夺。最后,民族国家把他国、他民族当作征服、奴役的对象。伴 随欧洲资本主义成长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近乎灭绝,非洲黑人的奴隶买卖和劳动,是众 多东方民族国家的毁灭。

工业革命之后至今的二百年间,人类延续主体与客体对立的关系模式,凭借科学发展 和机器大规模生产改变了地球面貌,同时也带来了空前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从根本上说 ,人口、资源、生态、贫富差距、民族冲突、意识形态分歧、战争等困扰现代人类的全 球性问题都是主客体对立极端化的结果。

归结上述,在人对自身的认识中,在人类生存方式中,包含着一对深刻的矛盾:人的 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更准确地说,是对人的有限性的强烈体验和人作为主体与世界 相对立的态度的矛盾。从一方面看,人不过是世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的一个阶段,是十 分有限的普通存在物;从另一方面说,人又是具有自觉、自主、创造、超越性的特殊存 在物,人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试图把自己置于创造者的位置上而与其他存在物对立。

人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在黑格尔以后的现代哲学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以叔本华、尼采 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是真正的不折不扣的主体性哲学。唯意志主义一方面极度张扬人的 主体性,另一方面最终走向彻底的悲观和虚无。叔本华主张世界就是我的“生命意志” ,实际上就是个人的欲望、生命冲动。尼采主张世界除了权力意志之外,什么也不是; 同样,你本人除了权力意志之外,什么也不是。科学就是权力意志支配世界的工具,“ 超人”是完全摆脱了奴隶意识的具有充分主人道德的理想人格,是权力意志的化身。但 是,叔本华最终只能走向彻底的悲观主义。因为,无论取得多么巨大的成就和成功,最 终人总还是有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达不到的要求;人的欲望过分张扬,必然遭遇挫折;欲 望越极端,痛苦就越深刻;人生最终只能是对极端的生命意志的否定、禁欲甚至是生命 的终结。对于唯意志主义,一个十分严酷的事实是:个人的主体性强调得越充分,追求 的理想越完美,失望和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个人意志极度膨胀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自我 的彻底毁灭。

20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同样蕴涵着人的有限和无限的深刻矛盾。存在主义所说 的“存在”实际就是个人的存在。法国哲学家萨特认为,个人的基本特征是绝对“自由 ”、完全的自我“选择”,同时也是无可推卸的必须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带给个人的 不是幸福和喜悦,而是惶惶不可终日的“苦恼”。绝对的“自由”,实质上正是人永远 不能彻底摆脱的自然、社会加给人的限制的表现。显而易见,从绝对“自由”来说,人 似乎是无限、绝对的自满自足,但人最终还是有限,还是无法绝对克服外在的约束。在 人的生命即将终结,死亡即将来临的时候,人会对生命的有限性产生最强烈的感受,对 生命的意义进行最深刻的思考。因此,法国哲学家加缪说:“真正的严肃的哲学问题只 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2](P2) 在加缪看来,人最终是有限的存在,因此不存在永恒和绝对的意义;不过,在人生命存 在的有限空间和时间内,人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人自己赋予存在 以某种意义。所谓“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就是面对无限宇宙对有限生命的意义的 思考。按照伽缪的观点,这“就是在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透过20世纪科学哲学的演变,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人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逻辑实证主 义试图以可证实性原则一劳永逸地解决科学真理的问题。从原则上说,这是完全正当的 ;不过,实行起来,却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因此,后期逻辑实证主义试图用概率意义上 的确证度取代完全的证实原则。即使如此,结果仍然令人失望,因此波普以可证伪性取 代了可证实性。在波普看来,似乎这样就可以完全解决使人困惑的真理与科学的问题。 但是,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比波普的一般原则要复杂和曲折得多,在科学发展史上,一 遇到否证,科学理论就会被放弃的情况是十分少见的。因此,拉卡托斯在扬弃波普观点 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研究的纲领方法论,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既有证实,又有证伪 ,既有理论与经验事实的比较,又有理论之间互相竞争的复杂过程。库恩提出科学理论 是一种范型。在一段时间内,某种范型被科学共同体接受成为共识;不过,任何范型都 会遇到困难,最终导致危机被新范型取代。

20世纪科学哲学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在认识领域中人的有限和无限的内在矛盾。人们试 图一劳永逸地结束科学和真理的过程,而这种愿望是徒劳的。实现和存在的只能是有限 的科学和真理,无限的真理和科学只能是认识过程的不断接近而不能达到的目标状态, 只能是向往和努力追求的永恒理想。

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人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多方面进行了自觉的反思。后现 代主义猛烈批评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唯科学主义的立场、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人 类中心主义的人生态度等等。

后现代主义尖锐地批评以往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传统,认为单纯工具性的科学的超 常发展抑制了艺术和道德的作用,造成人的物质生产和享受的畸形膨胀,造成国家政治 权力的过度扩张和社会的萎缩,并造成今天人类的严重困境。后现代主义尖锐批评主客 体对立的人生态度,抨击把自然当作敌人对待,当作随心所欲掠夺、征服的对象的现代 生活方式。正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不友好的态度,招致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空前严重 的人口、资源、污染、生态等全球性问题正在困扰着人类,要求人类改变对于自然的不 合理的态度。

总之,一方面,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身与世界相对立,把自身无限化为世界的 征服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人类取得的成功和遭遇的失败几乎是一样多,最终人总是 有所不能,人必须承认自己并不是万能的造物主,而是十分有限的普通存在物。

上述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同时具有自己存在的现实理由和根据。一方面,否认人是具有 自觉、自主、创造、超越能力的主体,仅仅把人当成世界的普通存在物,就等于是否认 人的主动性和人的作用,实际上就从根本上否认了人在宇宙中存在的价值。从人的角度 而言,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否认人是自然界的普通 存在物,不恰当地自我提高甚至自封是宇宙中最高级的存在物,必然导致人的狂妄自大 ,实际上就是把人放到上帝的位置上,把有限的人无限化。这种态度和做法显然也是不 可取的。

人与人生存的世界的关系最终可以归结为人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人是有限还是无限 的矛盾说明:人既不是无能的,又不是万能的;人既不是宇宙中最渺小的存在物,又不 是宇宙中最高级的存在物;人在世界中占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恰当位置、发挥着自己的作 用。从这个角度看,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解决的问题,因为,人的有 限性与无限性不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具体地说,只是在十分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之 内,就人具有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超越性的角度说,人是无限的;最终,人是有 限的存在物,人只是宇宙的有生有灭的暂时过客,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哲学实在是些 自高自大的狂妄哲学。由于有限性与无限性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无限性与有限性并 不构成一个悖论。

归结全文,21世纪的人类需要一种新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这就是,站在世界之中 ,以全面的友好的态度善待自然和他人,实现人与自己生存的世界的和谐。这种人生态 度和价值取向,不是根本否定主客体关系,而是扬弃主客体关系。

标签:;  ;  ;  ;  

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