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妇女与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_文学论文

首届“妇女与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_文学论文

第一届“妇女与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一届论文,国际研讨会论文,妇女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历时一年的精心筹划,第一届“妇女与文学”国际研讨会于1995年6月20─23日在北京大学如期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促进对妇女文学的研究,并为将于九月份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献礼。研讨会由北大英语系中外妇女文学研究学会、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学》杂志社和天津市文联《文学自由谈》杂志共同承办。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西班牙、日本、韩国及香港地区的二十多位海外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女作家代表出席了此次盛会。

开幕式于6月20日上午在北京大学电教报告厅隆重举行。大会倡议与组织者、北大英语系陶洁教授主持了开幕典礼。北大副校长郝斌等六位中外嘉宾先后宣读了热情洋溢的贺辞。郝斌副校长强调指出,北大要发挥多学科的优势,把妇女文学研究提高到新水平。接着,被世人尊称为“美国女权运动之母”的美国作家培蒂·弗里丹女士作了题为《女人的一生》的演说。她的演说追溯了人类历史上妇女地位的变迁,回顾了女权运动在美国的发生和发展,并就其未来的走向作了展望。她的精彩演说博得满堂喝采,会场气氛进入高潮。

下午,与会代表首先听取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学者、美国文学专家埃默里·埃略特所作的发言。他在发言中着力分析且高度评价了美国黑人女作家、九三年诺贝尔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的文学成就。随后,哈佛大学英国文学专家、该校英语系首位女性终身教授芭芭拉·罗沃尔斯基女士作了题为《17世纪英国妇女的合作与抗争》的精彩报告。两位学者的发言展示了国外妇女文学研究的新思维和新动向。其后,天津作家赵玫女士也作了题为《中国女性文学》的报告。她以女作家和编辑的身份,剖析了千百年来尤其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中国女作家的创作概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引起与会者,尤其是外国专家的极大兴趣。

大会分设中国文学(含比较文学)、美国文学、英国文学、加拿大文学等小组。与会代表在小组里宣读了近六十篇高水准的论文。内容主要涉及下列议题:妇女的作品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女作家笔下的婚烟与家庭、女性话语与男性话语、对经典名著中女性形象的新阐释、对描写男性人物寻求独立的成长小说与描写女性人物的觉醒小说的比较等。论文涉及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广阔的历史空间,从中国古代经典《西厢记》、《红楼梦》直至托妮·莫里森的最新力作《爵士乐》(1992)。学者们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审视了数百年来作家笔下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女性作家的创作,并就妇女与文学的关系作了全方位的考证。例如,北京外国语学院吴冰教授等四位中外代表阐述了美裔华人作家汤婷婷作品中的手法技巧与主人公的文化归属等问题。钱青教授等两位代表对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新探索,认为她们实际上是社会的受害者,由于作者对妇女形象的偏见才把她们写成反面人物。北大陶洁教授对福克纳三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福克纳并不是象许多评论家所认为的把女性与邪恶等同,让她们承担南方社会堕落的责任,而是描写美国南方父权社会中各阶层妇女所受的压迫与痛苦。这些发言都引起热烈的讨论,受到与会者好评。

大会次日下午举行的女作家座谈引起了众人瞩目。此次到会的女作家有上海的陆星儿、北京的毕淑敏、韩小蕙、武汉的方方和天津的赵玫等五位女士。主持人申慧辉女士(《世界文学》副主编)的简要介绍之后,女作家分别发言,畅谈自己的创作与人生之路。韩小蕙女士首先结合自己的写作与编辑实践,分析了中国女作家的散文创作概况,她高度评价了女性散文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参与、对生命意义的反思与探索。赵玫女士坦言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挚爱,并提出了女作家不应停留于创作平面而应注重个人全方位设计的观点。方方女士回顾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她认为小说创作最宜于倾诉心声,抒写人生经验与体验。方方将自己的小说创作概括为对文化人(不仅是知识女性)生存状态的探寻。她同时强调指出,女性作家有着天生敏感细腻的情怀,善长细节与心理描摹,但由于文字功底的普遍不足,她们的小说语言大多流于平淡,欠缺内在的“张力”,从而影响作品的浓度和力度。因此,她结合个人阅读经验提出了从翻译作品中学习吸取新的思维角度和方法,而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兼而汲取语言和文字的养分以充实发展自身创作的论点。

接着,毕淑敏女士回忆了自己作为一名卫生兵在青藏高原的荒寒环境中体会到整个世界只剩下人与自然的永恒抗争,性别差异退缩至虚无的独特经历。由于职业(行医)的缘故,她更注重从文化背景下两性的差异来探寻女性与社会的关系。她还联系中国农村的教育现状,不无忧虑地提出农村出身的女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近乎绝迹的根源在于农村女性教育的贫弱。陆星儿女士最后发言,她大胆陈言,认为自身的创作动力源于生为女性的痛苦,手中的笔、笔下的文字便是她倾吐心灵痛楚、探寻女性幸福之路的工具。陆女士还强调了女性的幸福不能离开异性之爱而这种友爱关怀又难以企及的矛盾心理,而这正是支撑她创作的动力。

闭幕式上邀请了英语系资深教授李赋宁先生和赵萝蕤女士致辞。李先生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此次大会的深远意义,并就进一步拓展会议议题等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年逾八旬的赵女士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回顾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新旧女性命运和地位的变迁,勉励妇女同胞珍惜今日得之不易的成果,创建更美好的明天。两位前辈的谈话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大会最后,会议主席陶洁教授致闭幕辞,她追溯了筹划组织这次研讨会的源起和经过,着重谈及了举办本届“妇女与文学”大会所遭遇的困难和阻力,对大会的如期举行和圆满成功感到庆幸,并对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热情参与和支持表示感谢。

纵观本次大会,一大显著特点是代表的年轻化。提交论文的代表中,中青年学者比例最大。这说明妇女文学的研究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也说明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前程似锦。

标签:;  ;  

首届“妇女与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