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关系全面促进战略互惠_中日关系论文

论中日关系全面促进战略互惠_中日关系论文

略论中日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推进论文,互惠论文,中日论文,战略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5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日本国总理大臣福田康夫在东京签署了中日两国间的第四个政治文件《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声明》,中日关系发展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两国开始朝着政治上消除战略猜忌,增加互信;精神上正视历史事实,淡出历史悲情;经济上着眼长远和大局的方向发展。

一、中日和解共谋发展是历史的昭示与必然

中国国家主席时隔十年对日本的国事访问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在这跨越世纪的十年中,中日经历了综合国力大体相等背景下的摩擦与碰撞,尤其是小泉执政五年,日本政治领导人对历史认识的错误立场及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曾使两国政治关系降到建交以来的最低点。“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书”①。近代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不仅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也使得日本在侵略战争败亡中备受损失。同样,在中日关系的近期历史上,双方并没有从矛盾和争吵中获利。事实一再印证了东亚隔海相望的中日两国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道理。于是出现了中日关系“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暖春之旅”的四阶段提升,中日两国在为亚洲和世界作出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互利,共同面对地区与世界中的问题。②

如果我们从更加广阔的地理空间和久远的时间尺度来观察,中日关系走到今天既包含着某种历史的必然,也包含着双方坚持不懈的努力。无论古代中华文明对日本列岛的孕育滋养,还是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祸患以及由此产生的中华民族的全民觉醒,中日都不曾处于发展的同一水平线上。至于战后分属东西方不同营垒与由此产生的意识形态分歧,以及长期处在美国保护下的日本在处理对华事务上惟其马首是瞻,中国与日本一直是一对看似很近实则很远的邻国。冷战结束后的大国关系调整中,中国与日本第一次面临着综合国力旗鼓相当的局面。这种前所未有的对等和接近,曾使双方都存在着如何处理与对方关系的课题,是否是“一山难容二虎”、“两强相向是否必然导致两强相撞”等一系列令人焦灼的疑问摆在两国政府与所有关心两国关系的人们面前。回顾过去的十年,冷战早已结束,而抱有冷战思维的某些日本政治家仍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威胁;不幸的战争业已成为过去,却偏偏有人要用歪曲历史事实的手法破坏两国关系的改善。值得庆幸的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经过双方有识之士多年努力,中日关系终于回到正常的国家关系轨道。今天,中国领导人展示出泱泱大国的气度与四海一家的襟怀,日本领导人也改变了小泉等人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错误做法,两国在经贸科技领域的互补性以及节能环保领域的共同利益,不仅夯实了政治关系的基础,也带来社会文化交流的飞跃发展,鲁迅先生“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著名诗句正可谓当前中日关系的生动写照。

胡锦涛对日本的访问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战略互惠成为中日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两国将从战略利益的一致性出发克服眼前的摩擦与障碍,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各自的战略利益与诉求;访问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发动机,中日两大民族要维系健康稳定的国家关系,就必须立足长远战略目标,从造福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大局中汲取用之不竭的动力。当然,作为东亚毗邻的两个大国,中日之间也必然面对国家战略利益的对峙与分歧,多年积淀下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利益纠葛在一起,更是难于一蹴而就。在这里,抛弃冷战思维与旧的零和博弈观念,树立真诚的政治互信,立足大局和放眼长远就显得十分必要。唯其如此,两国关系才会避免寒流,暖春常在,两国人民才可能捐弃前嫌,笑口常开。

二、暖春之中也需防止寒流再起

对于中日关系而言,2006年到2008年既是寒暑交替的时令变化,更是充满希望和播撒种子的季节。两国关系在过去一年半中经历了由“破冰”到“融冰”、“迎春”及至“暖春”等数个旅程后,开始进入春花待放的佳期。回顾过去一年中日关系走过的历程,尽管中日关系所处的战略格局基本未变,但政治关系的改善,相互信任的建立,无疑给中日关系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当前双方面对的共同课题是如何把纪念复交和总结历史教训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断开创战略新局面”的精神真正体现到未来两国关系上。

2007年,中日关系全面回暖,两国政府和民众克服困难走到了互惠合作的新起点。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应邀访日,实现了“融冰之旅”,标志着中日高层互访恢复正常。此后,胡锦涛、温家宝又分别在国际会议上与安倍首相及接任的福田首相进行了多次会晤,围绕双边与多边问题的对话得到进一步深化,推动两国初步形成新的战略合作框架。随着政治关系改善,因“历史问题”延宕多年的军事、防务交流也快速展开。夏秋之间,国防部长曹刚川正式访问日本,带动了中国海军军舰首次访日,中日安全对话和军事交流得到了实质性进展。这种“铸剑为犁”的交流为当年中日关系的改善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年底举行的首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更成了两国关系发展的里程碑。此外,2007年作为“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两国通过体育文化这种“心灵的交流”,将增强两国民众之间的友好感情落到了实处。

那么,2008年的中日关系是否就是一片莺歌燕舞呢?从积极意义讲,前一年的种种努力正在收取扎实的效果。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军舰将在6月以后回访中国,两国间防止不测事件的海上联络机制也在构建当中。但在充分肯定两国关系改善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依然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日本政治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这一有可能恶化中日关系的因素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中日双方都要信守两国之间四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和原则。另一方面,福田康夫本人及其政府改变了过去日本领导人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做法,这一转变使中国方面多年努力倡导的友好合作成为现实。但同时,由于福田政权的运作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为缓和党内矛盾,福田虽不主张立即修改宪法、不赞成参拜靖国神社,但在自民党大会通过的《2008年自民党运动方针》里仍保留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和“制定新宪法”的内容。而自民党内部历来鼓动“参靖”和“修宪”的势力仍伺机而动,一些把缓和与中国关系当作权宜之计的战略派政治家也显示出故态复萌的苗头。③

此外,中日两国社会体制、意识形态、文化价值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了两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认识的不同。胡锦涛成功访日后,两国关系将在第四个政治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基础上前进。中日间的和解引起世界关注,随之出现了许多分析和预测。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中日有望政经两热”,让人们从新的中日关系中嗅出构筑东亚共同体的气息。美国《纽约时报》载文称,“此一变化能够减少日本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及军事快速发展带来的不安全感”。正在日本访问的美国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也讲,“美国乐见中日和解与关系发展”。但同时他也有所保留,认为中日关系的热潮“主要是象征意义的”,他与日本防卫大臣石破茂的会谈主题仍是共同面对“中国军力增长,并为此加强情报信息交换合作机制”。

三、进一步发展经济关系夯实政治基础

中日关系不仅仅是双边的、地区性的,也应该是全球性的。中日关系能够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最终将惠及两国、亚洲乃至全球。考虑到中日关系发展进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双方还需要更加谨慎和细致地加以呵护,以便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变局。

就当前形势讲,中日关系处于“政温经不热”的状态,经贸关系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中日贸易高位徘徊。近年来中日贸易增长率为12%-14%,大大低于中国外贸总额20%以上的增长率,也远低于中国与美国、欧盟及其他主要伙伴的贸易增长率。究其原因,虽然不能排除过去几年“政冷”的不良影响,但是传统贸易领域出现的饱和迹象,日本提高贸易壁垒也是重要的原因,如强化关税配额限制、进口限制,在农产品贸易上引入“肯定列表制度”等。

其次,日本对华投资急剧下降。2005年以来,日本对华投资连续下降。2007年1-10月,日本对华投资28.1亿美元,同比下降24.3%。其中有日元对人民币贬值等原因,但对华高额投资后的消化性调整、撤资,以及部分日资转投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在中国方面,截至2007年9月,累计对日投资2.3亿美元。我们认为,在中国对日投资问题上,日本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如简化商务人员入境签证手续和税务检查手续等。此外,日本尚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又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一再要求中国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和全球气候问题上,中日间也存在着如何协调立场的问题。

中日两国关系究竟应当如何发展,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也有一些冷静的思考。日本《追求》周刊4月9日一期发表了题目为《用“中国客户论”而非“中国威胁论”拯救日本》的文章,作者是日本经营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文章说,“从战后废墟中实现奇迹般发展的日本,其国力如今正在急剧衰落。为了挽回这一局面,无疑需要一份‘国家设计图’。面对拥有超过10亿人口的中国和印度,和作为‘准国家’发展的欧盟,以及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让日本去发起实质意义上的竞争是不现实的。”大前研一还在文章中批评希望中国经济发展减速的声音,“最可怕的事情是:中国遇到挫折,其经济出现危机。那些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人们似乎期待着中国经济在北京奥运会后减速。但如果那样,出乱子的会是日本。究其原因,如今钢铁、造船、运输和工程机械等日本的传统产业有所复苏,这才好不容易维持了日本经济的增长,而其复苏的原因都是由于中国的需求。如果这些产业由于中国需求的结束转而面向国内,就会很快沦入过去的那种衰落中去。”④

人们常把政治、经济譬喻为国家关系的“两个车轮”,在政治关系全面提升之后,如果不扭转经济关系相对放慢速度的问题,势必会从另一方面妨碍国家关系的发展。

四、中日应在“战略互惠”原则下实现“动态平衡”

可以预见,随着《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声明》发表,两国关系的基础将更加牢固,而具体领域的交流合作则是检验两国关系在不同侧面阶段性发展的试金石。在全面筹划中日关系发展蓝图的今天,有必要在经济合作朝着“互利双赢、共同繁荣”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制定一个能为双方接受的总体目标,或一个双方都认可的理想状态。在当前条件下,争取实现一种能够容纳对方发展诉求的“动态平衡”将使双方受益。

第一,符合中国构筑和谐的国际秩序与周边环境的需要。中国的和平发展带有历史必然性,而我们的理念是构筑和谐世界,邻国应看到中国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完全不必担心它们的生存、发展空间会受到“中国威胁”。

第二,符合提升两国经济关系的需要。中国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旧的平衡,客观上给日本造成压力。但中日关系之所以存在问题、面临挑战,日本大国主义路线和美国全球战略等是主要因素。近20年来,在国民经济与国家综合实力对比上,中国飞速发展而日本相对停滞。这种反差进一步加大了不平衡性和两国的矛盾。然而,国际关系历来在“不断打破旧的平衡与重新取得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发展演进。中日经济互补性强,需要在共同发展中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第三,在“动”中求“衡”。动态平衡反映事物内部总量的变化规律。事物的动态平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中国在双方发展的动态变化中寻求新的平衡,就是要明确告诉日本,应该理解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在其他各方面的力量也将增长,进而论证中国发展的合理性,为中国自身的发展保留可以不断扩展的空间。

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我们相信并期待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中日关系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飞跃期。亨廷顿曾预言:“东亚未来的和平与幸福,取决于中国与日本的共生,并找到携手共进的道路。”这一论述不无道理。中日两国首脑通过会谈共同谋划未来两国关系的美好前景,而东亚两个巨人的握手必将对地区乃至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 引自胡锦涛主席2008年5月8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

② 参见中日2007年4月发表的《联合新闻公报》中“基于共同战略利益基础的互惠合作关系”的基本精神。

③ 据《产经新闻》2008年5月8日报道,当天日本政要与胡主席的早餐会上,前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中国为了召开好奥运会就必须拿出改善西藏人权状况的好结果”,甚至煞有介事地提出“维吾尔族问题”,要求“释放因煽动民族分裂被中国政府逮捕的人”,其“理由”竟是“家属在日生活”。

④ 大前研一:《用“中国客户论”而非“中国威胁论”拯救日本》,载《追求》,2008年4月9日。

标签:;  ;  ;  ;  ;  ;  ;  ;  

论中日关系全面促进战略互惠_中日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