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定义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文献论文,定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是随着语言文字的形成而产生的,是人类文化信息的产物。“文献”作为诸多学科共同涉及的重要基础概念,应该有一个既能反映文献现象,又能涵盖其本质特征的思维定义。长期以来,随着文献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定义的议论日趋繁杂。在术语标准化进程中给文献一个规范的定义更显重要。
1 传统的文献观〔1〕
“文献”一词由来已久,它涉及图书馆学、文献学、校勘学、版本学……从中国传统文献的考证中可以看出,文献的原始涵义与现代文献概念既一脉相承又大相径庭。
1.1 古代春秋时期《论语·八佾》记载:“子曰:文献不足故也;足,吾能征之矣。”是孔子最早使用“文献”一词并言明文献的重要性。
1.2 后人在臆测孔子“文献”含义的同时,也扩展了文献的外延:汉郑玄《论语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文君文献贤才不足敌也。”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清顾嗣立《元诗选》“我欲东访文献,归来中原校全经。”诸多史料表明,中国古代的典籍,通常依靠文字记载和口耳相传并重的方式而流传。所以“献”释作“宿贤”,有些“宿贤者的话”的意思。
1.3 因为宿贤有寿,口耳相传的形式受到摒弃,所以到后来“文献”含义又引起争议。马端临《文献通考》序文中将“文”释为径一类的典籍正史、会要、传记一类的书籍;档案性资料(奏疏)和其他文字性记载及口传议论是为“献”,文与献的差别缩小了。清段玉载注《说文》“资本多财之称,引申之凡多皆曰贤”,贤后指非凡的见解和评论。查启森《文献新解》引证《春秋公羊传》、《周礼》等记载证明,“献”是“贤能之书”、“民数、谷数”等上行之书。所以,文指“叙事之文”;献指“记事之言”,将文献限定为两类文论典籍。这时传统的文献现已趋近于现代文献学的研究范畴。
1.4 我国近现代史学界、传统文献学界皆将文献释义为“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典籍”。近代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纲要》解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刷诸端,谓之献”。《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均沿习这种释义:今专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资料。
传统的文献概念,多是从自身的使用角度,从文献的历史价值与外在形态上展开直观描述。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演变,文献工作研究者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对文献构成要素、本质属性、特征的揭示和探讨上,从而引发了现代文献定义的不同派系不同思维角度的表述。
2 现代“文献”概念代表性认识
2.1 国外文献研究
2.1.1 社会传播派。美国情报学家萨瑞塞维克和英国情报学家维克里将文献纳入动态的传播模型中,文献指以通常大家接受的编码或语言表示的符号讯息的任何物理载体〔2〕。强调文献与人、机器交互作用的结果与规律。
2.1.2 智能过程派。代表人物戴彭斯认为文献是作为引起认识过程的信号的物理载体〔3〕,是产生与刺激产生再认识状态过程中的媒介,而掌握了文献内容的个人实际上是处于将文献中的资料用于具体问题或任务的地位。文献的作用是作为事件的新状态的获取手段,其传播只是一个纯技术问题。
2.1.3 属性结构派。以布鲁克斯和贝尔金为代表,他们如下定义:文献是讯息生产者按一定结构形式有意汇集在一起的符号,其目的是改变接受者的意向结构。〔4〕其实质是将“知识结构”看作文献的本质属性。
2.2 我国文献定义研究
2.2.1 知识说。强调知识内容是文献的灵魂与主体,这一点与布氏的属性结构观点相似。《目录学概论》(北大、武大合编)、倪波、《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概念》都将文献定义为一种“知识、情报或信息”。
2.2.2 载体说。强调文献的物质属性,也正是文献作为人类文化信息的物化结果,才使文化信息长久地保存流传下来。周文骏、彭斐章、沈继武等学者将文献定义作“知识载体”;《文献著录总则》更精辟:“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2.2.3 记录说。立足于记录方式、记录手段的审视,认为记录作为文献得以物化的第一功能,是文献其他功能的派生基础。代表人物张欣毅、高宗谦、邹志仁等将文献定义作“信息记录”。
2.2.4 融合体。王余光、于鸣镝、朱建亮等学者提出文献特质“非纯粹物质与非纯粹精神”的融合思想。其质实是文化信息性与载体物态化的中介与融合。这种提法打破了我们非精神即物质的纯哲学思想。
2.3 启示。外国学者善于将文献放回到产生它的社会环境中去,从文献的社会效益和特性作用来证明文献的本质内容,这是一种横向思维效果。我国学者偏重于纵向思维,从文献的自身结构要素探讨文献概念的界定。前者注重人文的因素,思路开拓适合于文献工作的指导。后者长于定义逻辑性表述,从内在因素界定文献本质作用。在给文献重新定义时,我们不妨兼收并蓄。
3 纵向:文献的基本结构要素
文献是一个客观实在的物质。但它又不是单质。知识内容、记录、载体三大结构要素有机结合,有其一定的规定性。知识内容是游离着的实体;物质载体是其客观依托的外壳,记录是实体附着外壳的手段。只有确定三者的文献定位,才能明确文献本质内涵。
3.1 信息(情报、知识)内容
一般意义,“信息知识情报”,那么,文献所涵盖的本质内容归属于哪个范畴呢?
例证一:研究人脑血管病的CT片,也许它呈现的印迹部分(=信息)不能被人类哪怕是脑专家所认识掌握,但这种自然信息印迹经过人类高科技的呈现,使CT片成为一类文献。可见,知识(=人类对脑血管病变认识),不能涵括文献内容;但自然信息(=病变结果),一旦经过人工记录(CT片呈现印迹)例成为具有人为物化意义的信息,即文献。
如阴影所示,文献的本质内容应是介于自然信息与知识之间的部分,它既含有知识的全部,又超出知识以外包括人类还不能理解的部分信息。
3.2 载体形式
任何社会,生产文献的基本条件是载体。从人类文化历史上看,知识载体共有三种:一、人脑载体。二、寓隐知识载体。三、专门化知识载体〔5〕。
例证二:一座古建筑,石壁上刻有文字,记载着某事。就古建筑而言。是为满足人类居住需要而产生的,具有历史价值,是寓隐知识载体,因此,古建筑包括石壁,是文物;石壁作为文字的具体承载者,是专门为记录而选择的,即专门化知识载体,因此,石壁包括文字,是文献。
例证说明,“人工物化信息+物质载体”不是文献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仅只是必要条件。文献定义所要求的“载体”需要进一步界定。这种载体的选择不是质地性选择,而是目的性约束:能够产生改变接受者意向结构的记录目的性载体。
3.3 记录
英国学者K·沙布拉曼亚姆说:科学文献是对科学成就的有效记录,也是对科学知识的一种公开记录〔6〕。从广义上讲,文献也正是对人类文化成就的有效而公开的“记录”。人类的文明源于文字的产生并应用文字于文献的记录那一刻。但这里所说的记录,不仅指文字的记载方式,它应广义地被理解为人类的一种行为过程。
人们通常论证文献的记录是脱离了载体本身作为客观物质所蕴含的信息而言的,是讯息生产者按一定结构物化观念信息的结果物,是改变了人认知结构的观念工具。所以,文献定义的记录也就脱离了具体的操作手段(如:刀刻、手抄、印刷、录影、感光等),与客观物体工具相区别。文献正是缘于这种人类文化信息的被记录,将游离状态的观念信息以物化的形式积累、传播、利用。所以文献的记录功能是文献传播和利用的基础。
因此,我们将文献定义的几个结构要素界定为:①内容因素——人工规范信息;②载体因素——改变意向目的性载体;③记录因素——观念信息物化过程的人类活动。
4 文献的本质本原问题
认识论认为:对概念的本质认定,只能从概念结构及其具体内容本身寻求归纳。上面我们分析了文献的结构要素,而文献本质的认识也是文献定义界定的关键。
4.1 本原
无论是知识说、载体说、融合说……都有一个最根本的哲学问题。文献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抑或是非物质非精神的?
人脑是意识观念的寄存器,人脑是物质的,人脑中的观念是精神的;文献作为人脑储存人类文化成就的延伸功能器,是产生再认识的观念工具。文献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是精神的,文化信息一经记录沉淀下来,就因其外化和一定程度的物化,获得了客观实在性,所以文献也是物质的。著名的“世界3”理论便是以物质性建立的。承认了文献物质性,也就肯定了文献结构要素界定过程的物质基础。
4.2 对文献本质的论证
周文骏、杨晓骏将文献本质划分为三级的思维方式很给人启发,他们的研究是从本质透视文献定义的各家探讨。
一级本质:记录有信息的人工载体。基本要素是信息、物质载体、记录方式〔7〕。可见,国内众学者对文献基本结构要素的认识是对文献本质的最初层次也是最基础的认知工作。
二级本质:记录有信息的人工载体。基本要素是人、交流机构、文献〔7〕。显然对三者的整合与研究是文献传播交流工作探讨的主题。国外社会传播派正是以此展开的。
三级本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工具〔7〕。文献的这级认识使我们区别开具体物质工具和观念工具,并肯定文献间接并有效的改造作用,提高了文献的社会效益认识。
可见文献的本质认识恰恰孕育在文献定义的各家探讨中,并已经指导着文献各项工作的开展与理论的研究。
5 文献概念的表述
逻辑学告诉我们“下定义=属+种差”。我们试图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给文献重新界定一个定义:“将人类文化信息经人工规范记录在专门化载体上,以改变接受者意向结构的物化观念工具。”
总之,“文献”这一古老而又被无限延展的概念,在新技术新思维的武装中,被赋予了太博杂的东西,我们应摒弃诸如“文字、符号、图形”等人工形式罗列,也应逃离“声频、视频、缩微”等高科技字眼的诱惑,还文献一个本质性定义。
引用文献
〔1〕朱建亮.文献信息学引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7:30~37
〔2、3、4〕张新华.情报学理论流派研究纲要.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5:3
〔5〕孙二虎.从文献发展历史看文献本质。图书馆工作,1994.2:40
〔6〕(美)K·沙布拉曼亚姆著,王季敏译.科技情报源.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12:4
〔7〕周文骏,杨晓骏.论文献的属性、现象和本质.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