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保险市场营销几个问题的探讨

关于我国保险市场营销几个问题的探讨

廖洋[1]2002年在《关于我国保险市场营销几个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我国保险市场正发生着深刻的巨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保险公司如何应对竞争、谋求发展,已成为保险业界、学术界关心的一个问题。 目前,国内对保险营销战略的研究还不很成熟,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本文试图运用市场营销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国内保险市场进行分析,对国内企业的市场营销部份要素(如险种、营销渠道、服务)进行探讨,找出差距,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创新思路,寻找解决办法,希望籍此提高中国保险企业的营销水平,促进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一、中国保险市场分析 从1979年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保险市场得到极大的繁荣和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市场格局。 但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保险企业的营销观念还处于萌芽状态,整个行业的营销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各公司市场经营特色不明、市场定位不准、险种开发不适应市场需求、保险中介缺位、竞争手段和方式落后、行业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使市场巨大的“潜在需求”在短期内难以转变为“有效需求”。二、险种创新 虽然我国保险产品已空前繁荣、新险种层出不穷,但在险种这一要素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险种创新刻不容缓。险种创新要与客观环境相适应,要贴近市场需求,要根据其发展趋势,坚持多层次、系列化原则,要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WP=3>叁、合理利用、选择和创建保险营销渠道保险营销渠道是否适应市场和发展的要求,对保险公司关系重大。而我国保险企业的营销渠道单一、落后,已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结合宏观环境(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科技因素等)、产业环境(包括产业状况、市场状况、竞争状况等)和自己的资源、能力方面的因素,根据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完善中介人体系,将传统营销渠道向现代新型营销渠道转化,保持渠道的多样性,构建、选择合理有效的营销渠道。四、 重视和提高保险市场营销的服务水平服务是保险营销的本质和生命,但目前我国保险服务意识、服务手段、服务水平不容乐观。因此,各保险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哲学和服务观念,认真研究服务对象,重视客户管理,不断完善服务内容,积极拓展延伸服务,真正做到“令顾客满意”。总之,保险公司必须实现全方位的创新,更新经营理念,形成特色经营方式,培育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竞争、求得发展。

孙善功[2]2010年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拓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发展的高风险性以及解决“叁农”问题的时代背景需要农业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从未停止过对农业保险的探索,但其发展严重滞后于保险业发展和农业风险管理的需要,事实上未能真正起到风险补偿、资金融通以及社会管理的功能。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仍然比较低下,供需双方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如何提高农业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怎样在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方面进行创新,政府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和力度对农业保险进行扶持,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最终拓展农业保险市场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就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拓展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保险市场和农业保险市场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在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进行总结回顾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拓展所面临的行业背景进行分析;然后,分别从农业保险市场拓展的需求主体培育、供给主体扶持、产品开发策略以及市场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拓展的基本策略;最后,以安徽农业保险市场拓展模式为例,论述了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大国,农业保险市场拓展区域性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及一般规律。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需求主体具有风险意识低、救灾观念传统、保险知识匮乏、文化水平低、收入有限、不信任保险公司、具有“跟风”心理、经营规模小、对农业预期收益低等特征;而供给主体具有保险机构数量有限、开办业务经验缺乏、基层保险人员数量少且素质低、承担的经营风险巨大、开办农险意愿低、区域性强、公司间竞争不充分等特征,这些主体行为特征制约了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开拓我国农业保险市场,首先必须发挥政府对市场供求主体的支持与宏观调控作用,为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政府要认真分析与总结目前形成的各种农业保险区域性经营模式的特点,对有较强借鉴意义与代表性的模式积极进行推广;保险公司自身也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之下,对保险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好目标市场,创新市场理念,不断加快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并运用灵活的保险价格、通畅的销售渠道、新颖的保险产品、有效的促销策略,不断提升服务手段,趋利避害,实现农业保险市场业务的跨越发展。本文从不同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要素的角度对我国农业保险市场进行研究;采用市场营销理论的有关方法,分析了具体的农业保险市场开发策略;从我国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确定了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构成要件,并根据其需求特点,选择了具体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渠道策略,无论是在内容的系统性上、研究范围上还是研究视角上都体现出一定的创新之处。

曹敏杰[3]2008年在《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日趋重要,企业竞争的环境也日益复杂。中国加入WTO后,尤其是入世协议中对我国保险业的保护期已经结束,保险企业的竞争日益朝着纵深发展,向着全方位拓展,我国中小保险企业受到更多、更大的挑战,企业持久生存、快速发展的难度增加。各国保险业之间、各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已转化为以保险产品创新、保险服务、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大力提升我国中小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保险企业界关注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回顾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中小保险企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问题,构建了比较完备的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理性全面的评价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中小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论文坚持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为培育和提升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由八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导论。本章分析了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和现实背景,论述了研究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动态,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总结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本章是论文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概括了企业的性质和企业的竞争的概念,分析了企业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区别与联系,阐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内涵、形成条件、特征以及识别,在借鉴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讨论的基础上界定了本文研究的中小保险企业的概念,归纳总结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第叁章中小保险企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本章回顾了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简要历程,从发展规模、市场结构、地区分布、市场需求等方面出发分析了我国中小保险企业的现状,总结了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章简要介绍了构建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保险行业特点,按照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可行性、系统性、以及定量与定性结合等指标选取原则,构建了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市场能力、规模能力、财务能力、偿付能力、品牌能力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本章为后文实证分析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本框架。第五章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本章介绍了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DEA数据包络模型、战略评估分析法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并简要分析评价了所述方法的优缺点,为第六章实证分析我国中小保险企核心竞争力有无优劣或者哪些环节需要改进时运用数理方法打下良好基础。第六章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本章采用因子分析法、DEA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中小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叁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有所不同,因此所得结果排序有所区别,但叁种分析方法的结果大致上是一致的,分析结果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真实水平。分析结果认为,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比较弱,这为提升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针对性对策奠定基础。第七章国外提升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验与启示。本章主要从影响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出发,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具有可比性的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准入、保险监管、保险税制、营销体制、扶持措施等外部因素方面和治理模式、服务模式、投资渠道、经营方式、管理理念、业务范围、组织形式等内部因素方面,提升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做法和经验,并简要总结了国际保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做法对我国中小保险企业的启示。第八章提升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政策选择和对策建议。基于上文中关于我国中小保险企业的发展现状,在第六章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和第七章国外提升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我国中小保险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政策选择和对策建议。

刘畅[4]2005年在《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文中提出金融业的发展与繁荣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贡献也越来越明显,一国的保险公司不可避免地融入世界保险市场,进行着无法回避的国际竞争。中国的保险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保险公司,这离不开对于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有利于增强我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创造出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并为保险公司制定竞争战略提供发展方向。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时至今日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关于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的研究却很少。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乃至提升,离不开理论支持,目前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构成要素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这些是关系到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如何培育的关键性问题。本论文以此作为基点,在对国内外学者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体系框架;通过对中资保险公司竞争力现状的分析,提出培育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措施。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 (1)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涵义。界定了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指出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一的能力或技能,而是由不同层次、主辅相助的能力体系组成。(2)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体系框架。结合保险公司自身特点,得出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是由风险管理能力、险种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四个要素构成的系统。(3)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理论基础。指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了正确的发展观念和战略思想;创新理论是培育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所依赖的核心思想;风险管理理论为保险公司在培育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如何管理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企业竞争力理论是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对完整理解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及构成要素提供了的支持。模糊评价理论为定量分析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4)中资保险公司竞争力现状分析。表明中资保险公司在战略管理意识上、技术创新能力上、营销手段和核心资源等方面均缺乏竞争力,反映出核心竞争力的不足。(5)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出险种研发能力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市场开拓能力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织的学习能力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保证。(6)在有关险种研发上做了实证研究。以森林保险为例对险种研发能力中保单内容进行了研究。 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以及体系框架是培育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通过本项研究,希望为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人们可以在这个框架下,使用相同的概念、分析手段进行可以沟通的研究工作,为不同解决方案的选择提供一个判断标准,以此推动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展开。

焦慧[5]2014年在《我国农村寿险营销渠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农村寿险市场,农村寿险的覆盖率还很低,农村寿险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对各家人寿保险公司来说,不仅是对产品、服务进行竞争,更是对营销渠道的竞争。研究并开发农村寿险市场,提供和农村居民相适宜的寿险产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销售渠道上,我国农村现大多采用单一的代理人营销渠道,其弊端越来越暴露,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客户的需求,其他渠道的尝试也未有良好的效果,并且缺乏协调配合,各自为政,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本文通过对农村寿险营销渠道叁种现有渠道进行分析,找出各个渠道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具体原因,在现有渠道的基础上,考虑经济因素,适应农村特殊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外农村寿险营销渠道的发展经验,探讨如何完善渠道管理,使我国的寿险公司转变经营理念,更好的服务广大农村客户的同时,又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渠道运行效率,实现“双赢”目标。本文主要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论文研究的相关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渠道的发展。第二章主要介绍寿险营销渠道的相关概念,分类和特点。第叁章对我国现有寿险渠道在农村的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剖析原因,第四章主要介绍国外寿险营销渠道的发展。第五章主要对我国农村寿险营销渠道的完善策略进行说明。

张凤敏[6]2008年在《发达国家保险营销机制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下,营销机制已成为保险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保险企业还处在一种推销或者推销向营销转变的阶段。营销观念滞后、营销手段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加入WTO,特别是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保险营销机制,与时俱进地进行营销机制的创新,以激发我国潜在保险需求,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民族保险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探讨了保险营销理论和保险营销机制的基础上,分别对美国、英国、日本叁个国家的保险市场和营销机制进行了全面地考察和评析,最后结合我国保险营销的发展及现状,深入分析了我国保险营销机制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保险营销机制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徐家鹏[7]2006年在《我国寿险营销模式及其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寿险业作为金融保险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健康发展将有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本论文是从研究我国目前寿险营销模式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即寿险营销渠道结构不合理、寿险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直接营销渠道费用成本过高,而一直在寿险营销模式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个人代理制在市场运作与管理中又出现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给我国寿险公司的营销造成了影响,制约了我国寿险业的发展。针对以上现象和问题,本文运用市场营销中有关基本理论及营销管理的相关理论,并参照寿险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的寿险营销发展经验,主要以美国、日本、英国叁国寿险营销模式为研究对象,借鉴其模式与管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各种寿险营销模式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其各自优劣势,以及各种因素对其的影响,从而为确立我国寿险营销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为保证各种营销模式的顺利、健康成长,就需对其经营发展进行科学的管理,在文章的最后对各种寿险营销模式的管理提出了创造性的管理策略,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与创新所在。 文章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国内外寿险营销模式发展状况。主要介绍了美国、日本、英国和我国的寿险营销模式的发展过程与现状。 第二部分我国寿险营销模式的运用效果分析。对目前适合我国发展的几种营销模式分别进行分析,包括代理营销模式、经纪人营销模式、银行保险模式及直销模式。通过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一条适合我国寿险业发展的营销之路。 第叁部分我国寿险营销模式的管理策略。根据营销模式的多样性,分别提出不同的管理策略,保证我国寿险业的健康发展。

夏传谦[8]2006年在《中国非寿险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保险业真正站在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转折点上,这些都对保险保障日益扩大的需求提出了诸多新的概念和要求。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在保险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市场营销管理在保险经营中尤为重要,并大有可为。本论文研究的是我国非寿险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主要以原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共分为6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分析了非寿险市场营销模式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市场营销的概念和内涵、非寿险市场营销的基本特征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非寿险市场营销模式的概念。第叁章分析了我国非寿险市场营销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章分析了非寿险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非寿险市场营销模式必须进行创新。第五章分析了非寿险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提出了非寿险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的出路和策略。第六章综合第二章至第五章分析的结论,提出了非寿险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的方向,并进一步论述了实现非寿险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的基础,据此对我国非寿险公司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对我国保险监管机关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非寿险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的研究在中国是很新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和国外的部分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营销学等多方面的书籍。指导老师薛梅副教授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庞楷[9]2009年在《中国城镇居民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叁十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其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然而,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凸显出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与广大消费者的保险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第一,商业保险的覆盖面过窄,表现为人均保单持有量、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等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第二,居民保险消费结构失衡,例如,人身保险消费中的人寿保险比重过大,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比重过小;投资型保险比重过大,保障型保险比重过小。第叁,居民的保险消费表现出显着的区域差异,东部发展快,规模大,中西部明显落后;城乡以及大小城市间具有显着差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明显落后。这些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的原因,也是居民保险消费行为规律在特定环境下的必然结果。对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居民人身保险消费行为是宏观人身保险需求的微观基础,保险消费行为理论是保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的研究是要发掘现代社会居民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变化的规律,这将有利于解释各种各样的保险现象,也将进一步充实现代保险理论。其次,作为现代社会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人身保险消费既具备一般消费的基本特征,又带有自身特色;既能够实现消费者风险的转移,又可以发挥一定的投资功能。然而,人身保险消费需要一定的保险知识,国内不少居民的人身保险消费行为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本研究有利于引导我国城镇居民的理性保险消费。再次,人身保险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对居民初次分配结果的再分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都处于社会经济改革的风口浪尖。商业保险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弥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规模、保障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大力发展商业保险是必由之路。对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特征的研究与探索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商业保险的全面合理发展。最后,保险消费与保险行业发展密切相关。保险消费是保险产品生产的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检验。当前我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保险消费者的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保险市场恶性竞争的存在与消费者过分关注保险商品价格有关;营销体系的变化,营销员队伍的不良表现与消费者保险知识的缺乏以及对保险代理人的过度依赖有关;产品结构的失衡则与消费者消费习惯和储蓄偏好等有关。这些现象也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我国城镇居民保险消费者行为的特征。对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另外,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竞争战略和产品创新都须围绕特定区域内的居民消费行为特征来制定,而保险公司由粗放式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保险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结构的优化等都有赖于对我国居民保险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剖析。城镇居民是当前中国商业保险消费的主要群体(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城镇居民在居民保险服务消费支出中占比达90%),其行为特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我国城镇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其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剖析其历史演进过程,并探索其行为特征,从需求方、供给方、环境等叁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利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在对我国城镇居民的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的趋势进行分析基础上,展望其对保险市场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保险公司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应对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为导论,该部分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学者就消费者行为和保险消费行为的研究进行了一定范围地梳理和总结,并就全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创新与不足等做一简单交代。第二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从经济学和行为学角度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章对研究对象做了基本界定,对保险消费的一般经济理论进行了阐述,提炼出了保险消费的特殊性,以便后文对研究对象的准确把握;消费理论的大多数结论与推理指向消费者的总体消费,显然对保险消费行为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保险需求理论则是前人对保险消费行为及需求研究的部分成果;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保险消费活动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它也决定了居民保险消费行为的部分特征表现。第二章对保险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主要利用消费心理学、行为学、营销学等理论来分析保险消费者的一般心理行为特征。介绍了消费行为的一般规律,消费决策的一般过程及其影响方式,随后对保险消费活动中各个阶段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第叁部分暨第叁章,是对我国城镇居民保险消费行为历史与现状的简要分析。从宏观角度对我国保险消费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得出我国城镇居民保险消费行为的总体特征,保险消费的水平以及保险消费的结构是本章重点考察的内容。最后,在总体上得出了一些我国城镇居民的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的特征。第四部分为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别从需求方、供给方以及环境等叁个角度对我国城镇居民的人身保险消费行为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既有一般性,同时也大多表现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诸多特殊性。正是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城镇居民特有的保险消费水平、结构及行为过程。第五部分暨第七章,利用对四川地区部分家庭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实证分析,在描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着重考察了是否购买保险、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收入水平情形下的保险消费者的属性及认识等方面的差异。第六部分暨第八章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保险消费行为的趋势及其影响。对我国城镇居民保险消费行为趋势的展望是基于前面各章对其行为特征和影响规律的探讨结果所做的理性判断,同时还就该趋势对保险行业与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一些保险公司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应对思路。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论文的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虽然国内外对保险消费与保险需求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系统地研究我国居民的保险消费行为,尤其是专门针对我国城镇居民的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的研究尚少。本文尝试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理论,以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为线索,将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置于需求方、供给方以及环境等多因素影响下来综合考察我国城镇居民在人身保险消费活动中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把城镇居民作为多重性质的复杂个体加以分析,突出其拥有有限知识和有限信息,受到种种制度文化约束以及自身习惯和心理影响等特征,并就保险消费行为演变趋势对保险行业、保险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引导我国城镇居民理性保险消费和保险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以对四川地区部分城镇的问卷调查和对保险从业人员访谈的方式为基础来展开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将消费心理学、行为学理论与保险消费的特殊性相结合对我国城镇居民在保险消费的各个环节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其一般性特征。其次,本文结合研究目的设计了包含了消费者对于自身风险的评价、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和评价、对保险的认识和利用以及对政府作用的期望等内容等问题,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获得了511份包含全国12个省市的城镇居民家庭调查问卷,为了体现数据的代表性本文最终仅采纳了四川地区382个家庭的有关其保险消费的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统计描述和集群分析,以是否购买保险、居住地、收入水平为标准分别讨论了不同特征条件下居民的行为表现差异。最后,为了掌握我国城镇居民保险消费行为变化的趋势,本文还运用了历史分析方法,比较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消费者的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特征,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历史变迁以及区域差异,为论文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支持。第叁,选取我国城镇居民的人身保险消费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城镇居民是当前我国保险消费的主体,另一方面,当前居民的保险消费活动主要体现在对人身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上,从而可以进行既突出重点又有针对性的研究。我国城镇居民还直接面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住房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教育改革等等诸多问题。论文在对我国城镇居民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的研究中着重分析了经济转轨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文化制度等环境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厘清了我国城镇居民保险消费的险种结构、区域差异、社会阶层差异等特征,最后也得出了一些结论与观点:城镇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程度与其购买商业保险情况正向相关;城镇居民的主观风险感受而非客观风险与其保险消费正向相关;大城市与中小城镇的居民相比更加质疑保险行业的诚信,更少的爱到个人保险代理人的影响;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者明显更多地关注保险产品条款内容等。

朱海涛[10]2007年在《W寿险公司文涛分公司个险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人寿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保险主体迅速增多,竞争也愈加激烈,对中国保险业来说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的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市场中的机会,规避风险,发挥公司资源的优势,克服不足,整合现有个险产品,施行产品服务营销策略,从而更好地适应个险市场竞争的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以期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就成为W寿险公司文涛分公司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文涛分公司的个险产品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个险产品存在的“一对一”服务不到位,有效沟通不够、没有开展网络营销、产品延伸服务不佳,竞争乏力等六个问题,采用STP策略对文涛市保险市场进行调研和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文涛市客户市场细分,以及对中高端客户的准确定位;同时运用4C与4P相结合的营销理论,引入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创新理念,分析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做适合淮安市场的八个个险产品组合方案,诠释出一个全新的个险产品组合方案营销,并进行了实例分析。紧接着设计了与4C配套的4P营销策略。论文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四个实施建议。本文的研究对文涛分公司提高个险产品服务质量,提升销售人员专业化水平,推动业务可持续增长,巩固现有市场份额,继续占据领导者地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关于我国保险市场营销几个问题的探讨[D]. 廖洋. 西南财经大学. 2002

[2].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拓展研究[D]. 孙善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3]. 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 曹敏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4]. 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D]. 刘畅. 东北林业大学. 2005

[5]. 我国农村寿险营销渠道研究[D]. 焦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6]. 发达国家保险营销机制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D]. 张凤敏. 吉林大学. 2008

[7]. 我国寿险营销模式及其管理研究[D]. 徐家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8]. 中国非寿险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研究[D]. 夏传谦. 青岛大学. 2006

[9]. 中国城镇居民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研究[D]. 庞楷.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10]. W寿险公司文涛分公司个险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朱海涛. 西安理工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关于我国保险市场营销几个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