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氛围 关系 评价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各种情境,以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就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如问题导入、实例导入、新闻导入、诗歌导入、歌词导入、画面导入、影视导入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
另外,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一节好课,一个精彩的情景拓展教学的前提。学生课前认真地预习,熟知课文内容,并能根据课文内容,查看过相关的学习材料,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更加容易融入教学情境,才能更好地到达教学情境设计的目的,这样良好教学氛围的设计才能够发挥出作用。
例如,在黄老师设计的《狼牙山五壮士》情境教学观看壮士们跳崖的英勇录像时,学生边看,壮烈牺牲的情感撞击,让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课前查阅的日寇侵华的历史,激发学生对敌寇的愤慨之情,对英雄壮举的无限崇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彼此的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老师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让学生敢于亲近老师,乐于和老师交流,这样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间的带动作用,老师要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弱势群体,而要充分发挥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让弱势群体在和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感染,得到帮助,学到知识。
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和学习兴趣。
四、评价标准要多样化、层次化
传统的评价标准是由教师制定,以教师的理解为主体,事实上,世界是多样化的,学生的语言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唯一标准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是违背辩证法的。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来评价自己或同伴的学习,体现出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层次化,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这种多样化、层次化的评价标准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民主氛围。他们会在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矫正自我行为,从而最终达到会学的教学目标。
总之,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活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轻松浓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而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发现和总结,相信这样的教学能把孩子们引入学习的自由天地,让他们快乐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
论文作者:张丽娜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情境论文; 氛围论文; 黄山论文; 气氛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