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国防工业的产业集群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防工业论文,产业集群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4)03-0088-03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中产业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有时简称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 1998)。产业集群由于其在技术创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聚集经济形成中的特殊作用,使之能成为区域技术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的主体,因此,西部落后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必须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中,无论是高科技还是传统产业的集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产业群的竞争能力与产业的性质并无直接的联系,而是强调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产业集群可以使集群内具有异质资源和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核心能力的互补融合。
在中国西部分布着相当规模的国防工业,国防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和科技的精华,这一层次的产业部门多为地区经济中的主导产业部门,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民品或军民通用产品是国防工业和地区经济的结合处,但是我国的国防企事业单位,长期自成体系、自我配套,往往游离于区域经济发展之外,这样难以使其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区域经济增长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产业集群战略对于促进这一层次产业部门和企业网络的发展,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实用性意义。
一、国防工业聚集成群的诱因
产业集群的萌生原因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不同集群的形成诱因具有相当的随意性,有时候历史、偶然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西部国防工业具有诱发形成产业聚集的给定条件。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布局,经几次调整,多数处于西部地区。第一次是“一五”时期确立的重大国防工业建设项目的相继建成和投产。在这次工业布局大规模调整中,国防工业新建项目则主要安排在中西部地区。比如,在苏联援建的44个国防企业中,安排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其中有21个被安排在四川、陕西两省。第二次是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中的国防工业的大规模内迁,通过由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在我国中西部13个省区共投入2052亿元资金,建成了近2000个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了30多个科研试验与生产相结合的工业基地(注:杜人淮:《国防工业与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从而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国有大中型军工企业集聚区。
但是我国传统的国防工业结构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不仅使得军用工业系统与民用工业系统严重分离,而且在军事工业内部同一行业都自成体系、自我配套。企业大多处于大而全、小而全、条块分割的状态。存在着军工产业技术中技术扩散慢,而且范围小,技术进步的外溢作用小的问题,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表面看来一个地区存在许多同类企业,但专业化程度很低。这是一种“企业地区集中”,而不是地区性的“产业集聚”。
因为集群不仅是一个企业网络,还是包括一定空间内各种经济主体互动的区域产业创新网络,不是地域空间内的简单集中,而是相关企业间的有机集成。(webber1909)企业聚集现象是指生产商趋于围绕一个区域组织生产。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关系在地理空间上高度聚集。从企业聚集到产业聚集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是有一个过程的。从简单集中到有机集成。聚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聚集优势,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集中化,形成高级的聚集阶段。
二、依托两用技术的创新演进
产业集群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有一定的边界,是适度开放的非线性系统。系统内的企业的相互协作和竞争构成了产业集群的自组织作用,长期自组织演变的系统正反馈启动机制在于创新机制。产业集群的演进和发展归于创新形成的综合竞争力。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是集群这种独特产业组织形式的重要优势,波特(porter)认为集群代表着一种能在效率、效益及韧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它所产生的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特定区域的知识、联系及激励,是远距离的竞争对手所不能达到的(注:Porter 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年。)。事实上空间聚集网络在创新中起重要作用,创新所需知识易于传播,由于存在这些非标准化和动态交换的关系,创新生产者趋于聚集。地理聚集促进了创新过程。特定形式的经济协同结构特点决定了产业区域内的企业间相互关系建立在合作、相互依赖和信任的基础上,这些联系促进了从集中到集群的聚集现象。
所以依托军民两用技术创新是军工企业聚集到军工产业集群的关键。国防工业技术大体可以分为军用技术、民用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军民两用技术包括军用后转为民用的技术和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军民两用性的技术,国防科技企业要大量开发的民用技术不是那些只能带动劳动力军转民的民用技术,而是既能军转民又能民转军的军民两用技术。军民两用技术是国防工业与区域经济结合点,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可以使军工基础与民用基础合二而一,使国防工业融入国民经济。军民两用技术发达,动员能力强,国防保障大,有助于由传统的型号保障转向能力保障,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特别是充分利用先进民用技术,是大量节省研制生产费用,弥补国防科研经费短缺的途径。国防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会进一步促进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是世界其它军事大国发展的新趋势。当今美国的优势产业或多或少与美国国防有关,如飞机制造业、IT产品制造业和电讯服务业等。美国企业的科学技术活动与美国的国防建设紧密相连是美国支撑其经济强国的竞争优势之一。
解决体制不顺,缺乏动力的问题,要积极调整和优化国防工业企业内部结构,努力实现国防工业由传统的军民分离型向“军民一体化”方向的转变。按照企业“资产特定性”的不同,进行不同企业模式的改革。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产重组,实现规模效益。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破产等形式,对于一些生产具有较强军事专用性产品的企业,在进行企业结构改革的同时,要注意产品技术的保密性,防止军事秘密的泄露。加大对军民两用项目的投资力度。同时,还应大力培养军民两用人才,积极引入民用经济成分及其技术力量,扩大产品的军民兼容性。逐步放开军民两用技术市场,让最适合运用这些技术的民用企业去生产相应的产品,建立和完善民用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的许可制度,实行规范的招投标制度。改革现行的军工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将军品技术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在保证军品技术所有权属于投资者的前提下,允许开发者使用它去开发民品,或者将它转为军民两用技术。
西部依托军民两用技术的产业集群战略,有利于促进技术扩散,扩大技术和知识的外部性,形成技术成果利用和扩散的新机制。对科技强军和区域产业升级有互动双赢的功效。一方面,通过军民两用技术研究开发挖掘民用技术满足国防需要的潜力,促进民用产业和军事工业的融合以形成有双重生产能力的工业;另一方面,尽可能在国防系统中置入民用产品、工艺和技术,强化对民用最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掌握,促进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与传统军工生产相结合,加速航空、航天、核能、电子、兵器工业向现代新兴产业跃升。因此变封闭性战略为资源组合、协同发展的开放战略,建立军民互动的创新体系,实现军民产业的技术共享机制。通过军品向民品的转化,使军工行业进入经济系统,成为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技术密集化程度,促进地区优势组合的形成,促成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演进。
三、区域经济的协同增长
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是产业的发展,更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国内外经济地理布局可以发现,虽然有些地区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比较优势不明显,但企业聚集一旦演进形成产业集群,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成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经济竞争系统。产业集群深化了要素集聚所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并通过产业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带来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增长效应体现在,规模经济的总成本降低,无形资产存量增加,专业分工的深化。创新与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在新古典地区经济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被引入生产函数,经济增长率在没有连续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将收敛为零,技术进步来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来源于技术创新体系,对某一特定区域来说,产业集群是构成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功的产业聚集都无一例外地伴随着一种协同作用,产业区域内的企业间相互关系建立在合作、相互依赖和信任的基础上,这些联系促进了创新。按经济交换和特定形式的经济协同结构特点,只有具备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才有可能生成成功的产业聚集。因此,绩优的区域创新路径应该是:选择某一创新体系,经过协调效应等产生收益递增机制,再经过完全市场选择更具创新、激励功能的创新系统取代前一系统,并能沿绩优路径前行,如此循环往复,形成特定区域的创新环境,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增长。这就是为什么底特律与汽车城市同一,好莱坞是电影的代名词,硅谷则代表着高科技电子产品。
国防科技工业参与西部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可以避免地方的重复建设,也将促进国防工业盘活存量资产和闲置资源,节约开发设计的总成本。在世界战略格局和台海局势发生变化的今天,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地位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国防科技产业特有的生产与需求的特点,使西部这一传统的军工基地面临着国防工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国防工业正好适应西部高科技的发展,寻找与传统产业的合适的结合点的迫切需要,使其成为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可能。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论文; 经济学论文; 军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