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改革的走势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走势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考语文非改不可
中考语文不能再跟着高考亦步亦趋了!
对握有生杀予夺中考命题大权的同志,该认真反思反思:我们的考试指挥棒究竟要把语文的教与学引向何方?
广大的语文教师也该清醒清醒:我们辛辛苦苦费时最多的语文教学,为什么成了学生最讨厌收效最差的学科?
学生、家长、社会上不少有识之士,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及语文考试都有不少微辞,一个时期成了社会热门话题。这些议论都是出于对祖国母语的一种深厚感情和对语文教学的深切忧虑。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成了国人忧心的一个问题,吕叔湘老师二十多年前就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时至今日,收效甚微。症结在哪里?原因很多,而目前语文的这种考试内容与方法,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当前语文考试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了语文知识的考试,由此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语文教学知识化,知识教学考点化。一篇活鲜鲜的语文教材,完全按知识点、考点来组织教学,一堂课被考点搞得支离破碎,目无全牛,完全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与宗旨。
二、客观化试题比重过大,加上质量不高,把我们的母语教学变成了一种捉迷藏、碰运气的文字游戏,有的考生甚至荒唐地将ABCD捏成四个阄,抓到哪个填哪个。加上有不少客观题的选项而非,模模糊糊。这些以其昏昏的试题怎么可能使人昭昭!更为严重的是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被那些打勾打叉所代替,无怪乎学生的表达能力普遍降低。由于客观化题型花样翻新,致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变成了题型教学,只要高考中考有一道新题型出现,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有千道万道相应的题型出现。客观题型能流传到中国,自有它的优势所在,如有利于评卷,有利于扩大知识的覆盖面等等,但如果以客观题来取代主观题,则是有悖于中国国情,也有悖于我们母语学习的规律。
三、试卷结构复杂,四大板块的格局,成了我们语文教学不可逾越的雷池。新课按四大板块分割,复习更是按四大板块重组,教与学同考试完全对应,齐天大圣怎么也翻不过如来佛的手心。
试问,语文教学被考试引入到了这样一个胡同,我们还能不改吗?
二、中考语文改革试卷的特点及指向意图
在教育部的直接指导下,我市作为全国七省市的中考语文改革试点,我们冒着风险,小心翼翼而又大胆地作了一些改革的尝试。我们斗胆地将这份试卷奉献给语文界的同行们,以期抛砖引玉,使长期一统的中考语文格局能有所突破,更希望由此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吹皱一池春水”,激起一点涟漪。
(一)中考语文改革的指导思想
中考语文改革应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性质与要求,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利于改进语文课堂的教与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热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有利于建立语文学科的科学评价体系。
这是教育部为这次中考语文改革明文确立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这次中考命题着力要达到的目标。
(二)我们这套试题的突出特点
1.试卷结构简化,四大板块的格局简化为阅读和写作两大块,我们也曾考虑是否还更大胆一点,像上海闵行一样只考一篇作文。但考虑来考虑去,觉得写作还是不能代替阅读,应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没有吸收,何以倾吐?一个人可以少写作甚至不写作,但不能不阅读。所以,我们还是将阅读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上考试,写作与阅读各占一半的比分。
2.大大削减客观题的比重,整卷120分,客观题的比分只占15%, 主观题占85%。以往的中考语文题客观题一般占60%—70%。当我们在全市宣布这一改革要求后,师生、家长都很耽心,为了适应这项改革,我们曾搞了三套模拟题进行训练,当第一套模拟题测试时,80%左右的学生不能适应客观题型,不会做问答题,在规定时间里都不能做完全卷,这一情况使我们深深感到长期用客观题训练学生,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被大大地削减了,这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吗?这更坚定了我们非从题型入手进行改革。所以,客观题型与主观题型之争,实质是关系到语文教学是重思维的结果还是重思维的过程,是将思维与表达统一起来还是将思维与表达割裂开来的问题。
3.淡化繁琐的知识考题,强化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阅读题60分,语法、修辞等知识性考题只有5分,仅占9%,而且这些知识题也以应用为主,整体阅读理解题则占70%比重。在整体阅读能力上,我们着重考查了三大点:
一是照应能力,即上下文前后呼应、紧密相关的内容。照应能力我们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考查:(1)词义照应,如第9题要求学生从一个“砸”字和一个“织”字上分别找出与之对应的描写句子。(2 )结构照应,如第18题要求学生回答第四段末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3)总分照应,如第20题要求学生找出第四、 五两段与第二段中那两句相对应。(4)选择照应,如第22 题要求学生从第六段中抽出一句话作为第五段的开头,成为这一段的总领句。照应问题是读懂句与句、段与段、前与后、表与内之间关系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
二是比较阅读能力,我们从课内选了两个描写与“雨”有关的语段,分别从描写的对象、描写的特点、描写的目的,以及修辞方式、词义理解等五个方面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比较阅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对初中生来讲,我们设计的比较对象较为明显浅易,目的在于引导他们要注意养成这种阅读的习惯。
三是概括能力的培养,概括能力是一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是将书读得由厚到薄、由多到少的过程,而且它还是思维与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以为这是衡量一个人阅读能力高低的试金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考查。一是概括段意(如23题)。二是提炼观点(如24题),三是给全文加标题(如14题)。
我们这次的语文试题,坚决屏弃那些繁琐的知识考题,重点从读懂一句话、一个段、一篇文之间的内在含意与关系上去考查,目的是要把我们的语文教学引导到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上来,而不能去搞那种应试教学、考点题型教学。
4.课内外互相渗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将朱自清的《春》一文描写春雨的内容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一诗联系起来考查,如10题、12题。由课外引入课内,我们选了一篇课外科技文《明月几时有》,在第14题中,首先要求学生默写课内苏东坡写的《水调歌头》中有关写月的诗句,然后又要求学生写出其他诗词中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超过两处者还给奖励分。语文学习必须有一个大语文观,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课内打基础,课外练能力,这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秘诀。
5.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套试题与以往试题一个明显的不同点是实行加分题,全卷在三处设了加分题共5分。 一是考查学生的词汇量,如27题要求学生写出与加点词相关的成语,多写而又正确的加2 分;二是考课内外知识沟通,如14题从课内一句写“月”的诗,要求学生默写课内外有关写月的诗句,多写且作者、篇名均正确者给加分;三是对有创见的观点,多写了也给加分,如作文第一题。这几道加分题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好评,对语文教学无疑会产生积极影响。
6.作文命题颇有新意。
(1)提供的两则材料具有强烈的思想性、针对性和示范性。 两则材料都通过几件小事来说明人生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很有感染力。
(2)题型采取小、中、大组合配套, 第一题只要求针对第一则材料写出两个受启发的观点,如果多写一个有创见的观点则可加2分。 这道题只要求写四十字左右。第二道作文题主要考书信写作,要求从第二则材料提供的有关情况中,以一个经理身份给一个应聘者写一封为什么录用他的信,只要求写一百字左右。第三道作文是以提供的两则材料为范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篇《人生最珍贵的……》记叙文,六百字左右。这道大作文有较大的空间,又有两则例文作样板,是有内容可写的。两料三题的作文设计大家都觉得有创意,它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量又只有七百多字,又为作文评分减少了误差。
(3)将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第一、二道题必须读懂文意, 把握要点,才能写作,第三道题则是从两则材料的启示中结合自身实际去发挥。
以上六大特点,体现了我们对当前语文教改的一些基本思想与主张,我们想通过中考这根指挥棒,发挥它的正确导向作用。这是我们的主观愿望,客观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检验。我们衷心期盼各位行家对我们的尝试直言不讳地进行评说,有争论有异议是好事,愿我们这“一滴漕溪水”能引出语文改革的“春江十八滩”。
三、中考语文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考试制度不改革,则教无宁日,学无宁日。在所有考试中高考又是起决定因素的考试,如果高考只是以选拔为目的,而不考虑小学、中学的教与学,不考虑素质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则小学、中学的考试改革就不可能真正实施。现在全国的局面是教学围绕考试转,考试又围绕高考转。高考是马首,是牛鼻,牵发动身,关系太大。这一次全国中考语文改革,我的体会是先小后大,以小促大,如果这一改革能成功,受到教育界和语文界同仁们认可,就会形成初中对高中对大学的考试改革压力,从而促进高考语文的改革。只有高考语文改革了,中考语文的改革才可能真正实现。
(二)语文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抓住学习母语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语汇的积累,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认字量,一定的词汇量,一定的阅读量,是很难有较高的语文水平的。所以,语文的教学和考试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读、多记、多背,脑子里没有一定的名家名篇名言是很难达到一定的语文水平的。课内外沟通,为学生营造一个语文学习的大背景、大舞台,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将课外的源头活水引入死水微澜的课堂。第二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思维能力都是第一位的东西,在阅读和写作上能拉开距离的还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当前,我们语文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堂课,看不到几个有启发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讲授所取代。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由若干有价值的的问题组成,而这些问题应该体现文章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要把每一个问题变成学生学习的指路标,变成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导火线。通过问题、思路的训练来提高学生喜欢动脑的习惯、善于动脑的能力,我认为在教学中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因此,我们的教学与考试都要在这个重中之重上作文章、运心思、树创意。第三是注重整体阅读和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千万不要被语修逻文的知识点和考点所充塞、所割裂,要学会从局部到整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剥茧抽丝的阅读方法,要把理脉络、抓要点、观照应、重比较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能力来培养。在写作上最核心的是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了的事物,写起来才得心应手,才言之有理,才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只有写自己亲身感受的事物,才会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越写越有兴趣。这对我们的命题作文无疑是一种挑战。
(三)语文考试改革要有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否则寸步难行。我们这次中考语文考试改革,严格按教育部要求办事,将命题组和审题组严格分开,并且每个组都抽调了最有权威的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参加。在评卷时,我们严格按照三个人同时评一份试卷的办法操作,仅此一项开支,就相当于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6 个学科评卷开支的总和。如果行政长官只从经济上考虑就很难把这项改革进行到底。中国的事没有强有力的行政参与是难办成的,而这就取决于行政长官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