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全球化”运动的笔谈——对“反全球化”运动的理性审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一、反全球化运动的起因
经济全球化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通过更大范围的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更自由、更有效地流动和配置,客观上导致财富的增加,为改善弱势群体的福利和解决其他社会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全球化为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机遇,若不利用外部的资金、市场和贸易机会,这些“后发者”的经济起飞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经济利益冲突,并拉大了南北贫富差距。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全球化对它们同样存在不利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不得不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大量涌入发达国家的市场,致使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遭到沉重打击,甚至濒临破产。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发达国家会被迫不断向外转移在本国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致使发达国家丧失许多就业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本国“产业空洞化”。基于此,来自发达国家的对全球化的抱怨声不绝于耳。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对其民族经济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南北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拉大,并要为遵守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付出代价,因而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最大,自然不乏反经济全球化的积极鼓吹者和参与者。
二、反全球化的效应分析
反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生,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相关社会势力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催生了反经济全球化运动,并使之蓬勃发展。以笔者之见,反经济全球化运动的正面效应是为经济全球化竖立了一面镜子,使世人能以此为鉴,理性审视当今经济全球化狂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尽快探索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的“全球治理”之道,以便推动全球化走向高级阶段。
当前的全球化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和弱点。在经济方面,主张全球化者过分夸大了全球经济自由化的作用,以为只要实现了全球经济自由化,各国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搭上了飞速前进的列车。于是那些开放后并没有见到效果的国家和组织就开始抱怨。全球化弱化了国家的传统作用,世界上多数国家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在资本流动完全超越国家主权的情况下,任何开放国家都免不了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近些年来所发生的东南亚、东欧、中东、拉美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即是例证。在政治方面,当前的全球化正在带来资本与劳工、资本与国家之间两大关系的新紧张,许多反全球化势力往往盲目地将全球化等同于美国化(当然这只是极为表面的某种现象),抵制全球化行动是与他们对美国世界霸权的憎恨、反对情绪分不开的。在社会方面,目前的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并不重视财富分配、就业与发展问题。资本的本性是趋利的,在全球化进程中,它当然不断集中于像纽约、伦敦、东京、香港这样的全球金融中心。这样的全球化越是加速,无论各国国内还是国际,贫富鸿沟势将不断扩大,社会分层越发明显。就国家而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是全球化中最大的赢家,而发展中国家,除了一些被称之为“全球化成功故事”的印度、巴西等国借助全球化实现了经济“跳跃式”发展之外,非洲、南亚、中东、中亚等多数国家则是全球化的输家。如被称之为“全球化失败故事”的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曾遭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处于全球化的绝对边缘,因而成为跨国恐怖主义的温床。
反经济全球化运动内部成分庞杂,与此相关的各种反全球化力量互相之间在要求、信息等方面有其深刻的矛盾。以大众游行为其突出显示效应的反全球化势力,没有为他们所指责的问题提供任何可行的解决方案,破坏有余,建设不足,他们攻击全球化所倡导的自由贸易与投资,其实任何一个国家与个人,包括这些反潮流者,离开世界贸易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反全球化运动中,不乏许多真心希望改善全球化进程的民众,但鱼龙混杂,自由左派、生态主义、女权主义等都是全球化的批评者,他们有些行为是非理性的、偏激的。甚至其中一些极端右翼派为新法西斯主义者居然公开鼓吹他们的所谓的“种族优越性”,不主张文化宽容。倘若听任这股反全球化的极端势力恶性发展,有可能改变全球化的正确方面,导向极端主义与右翼民粹主义。
总之,当前反全球化运动提供的最深刻启示是:世界各国都应以反全球化运动所揭露出来的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为鉴,积极探索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的“全球治理”之道,以实现一个更为均衡、可持续性的全球化,在辩证地利用反全球化运动所起到的借鉴之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其消极的一面。反全球化是提错了问题,反错了对象,全球化绝不会因反全球化而停止其进程。我们今天面对的挑战不是如何阻挠全球化,而是如何消除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使全球化真正为人类造福。
三、反全球化思潮对我国“入世”的启示
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的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发展速度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之间固有的密切因果关系而实现了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弥补历史起点、本国现实国情之不足,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尝足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跳跃式”发展所带来的“甜头”。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以年均13.4%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4743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31.5%,创改革开放20年来的最高水平。当前,对经济全球化的倡导和认同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主导思想,我国政府积极支持和推进本国经济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家庭”之中。这种对经济全球化的倡导和认同,无疑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与此同时,我们也应透过反经济全球化运动,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大潮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冲击和负面影响。为此,我国应尽力加强制度建设,改善自身基本条件,依国情适度开放,并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防御体系等,尽可能将本国参与全球化的成本降到最低。同时,致力于地区一体化,争取在国家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尽可能降低全球化“游戏规则”中不平等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要考虑自己的能力和控制力,那种急于全面、彻底的开放并获得成功的想法和要求已经被亚洲经验证明是很危险的。我们要在认同外部规则和秩序的同时,把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目标和国情结合起来,改变那些不合理、不符合国内需要的经济全球化特征和趋向,引导我国“入世”成为一个可控制、可调节的公平合理的进程。要与国际社会共同合作,消除和减少经济全球化过程的风险与危机。参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既要与本国管理、监督、驾驭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这些能力,使得参与经济全球化成为符合中国国情和利益要求的过程。